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京市永寧中學2023屆高三歷史復習精選專題鞏固練(人民版,含解析):必修三專題五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1.“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教育撥亂反正,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的是()A.恢復高考制度B.鄧小平“三個面向”題詞C.實施普遍義務教育D.高校擴大辦學自主權2.據日本《每日新聞》援引美國方面的解密資料稱:1967年8月,日美防衛高層在東京舉行秘密會談,協商美國若與中國發生核戰爭,將把核武器帶入日本小笠原群島,讓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對此將給予配合。日美這一會談的背景是()A.古巴導彈危機B.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C.《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D.中國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爆破3.下列關于延安整風運動的表述,不準確的是()A.在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錯誤B.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C.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D.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4.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最嚴重的是()A.農業B.工業C.教育D.軍事5.(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2023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月考,歷史,14)奠定“科教興國”戰略理論基礎的是()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B.“863”計劃 C.“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號召 D.“火炬”計劃6.有人說:在屈辱的近代,我國因為落后沒能趕上世界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車。能證明此觀點的是()①“兩彈一星”②“神舟”六號③雜交水稻“南優2號”④“銀河一Ⅲ”巨型計算機⑤克隆技術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7.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的報道。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領域撥亂反正的重要措施B.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步驟C.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D.貫徹“三個面向”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9.對于我國加大西部教育發展論述正確的是()①加大西部教育發展力度②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設③在西部80個縣建立職業教育中心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D.②③10.1958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大規模地搜集全國民歌》的社論,各地報刊紛紛開辟民歌專頁、專欄,僅半年時間,全國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種。數月內旅客們在上海列車段“旅客意見簿”上寫下的詩歌達5300多首。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國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進步C.政治活動強烈影響到文化藝術D.社會主義的文學創作空前繁榮11.“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教育的重大舉措有()①實施“教育大革命” ②提出“科教興國戰略”③恢復高考制度 ④頒布義務教育法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12.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三個面向”的實質是()A.通過教育的發展提高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B.教育的發展要適合本國國情C.教育發展需要加強國際交流D.教育發展需要超前性1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教育的重大舉措有()①實施“教育大革命”②恢復高考制度③頒布義務教育法④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4.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任務,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綱要》。對這一決策的背景表述正確的是()A.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D.“雙百”方針得到全面貫徹15.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百家爭鳴”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從爭論內容上講,最主要的不同點是()A.前者側重于文學藝術,后者側重于政治主張B.前者側重于科學研究的自由爭論和發展,后者側重于文學藝術C.前者側重于政治運動,后者側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側重于科學研究的自由爭論和發展,后者側重于政治主張16.下面圖片反映的是正在安徽大學就讀的蘇明娟(《希望工程宣傳畫》中的“大眼睛”)2023年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那么蘇明娟具體得益于什么教育體制()A.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B.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C.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D.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教育投資體制17.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試是在()A.1976年B.1977年C.1978年D.1979年18.錢學森說:“誰掌握了科技進步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制高點,誰就可以在以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科技成就產生的作用不包括()A.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B.發展國民經濟,增強了綜合國力C.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D.在以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中,我國處于領先地位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約有人口億,那時的文盲率高達80%。……1952年中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1958年2月,教育部、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和全國掃除文盲協會召開掃盲先進單位代表會。一個群眾性的掃盲高潮很快形成。……據統計,從1949年到1960年約有億人參加了掃盲和各級業余學校的學習。材料二1946年中國高等教育工科學生僅為%,1952年達到35.4%,為各科學生數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數占招生總數的%。1955年全國高等學校設置專業249種,其中工科專業137種,占全部專業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萬人,畢業萬人,這充分體現了當時“教育建設為經濟建設服務,首先為國家工業化服務”的發展方向。——宋恩榮《當代中國教育史論》材料三為慶祝全國科學會套的勝利召開.1978年3月l8日發行《全國科學大會》紀念郵票一套,共三枚。上圖中自左至右為:第一枚,科學的春天;第二枚,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學高峰。(1)據材料一和圖1、圖2,歸納新中國初期掃盲運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其作用。(2)據材料二歸納建國初期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狀況,并分析“教育建設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發展方向對建國初期的社會影響。(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科學的春天”到來的歷史背景。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漢書·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景帝末,為蜀郡守,見蜀地辟陋有蠻夷風,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余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又修起學官于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為除更徭。數年,縣邑吏民爭欲為學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興學始。材料二到1930年,私塾仍在鄉村普遍存在。據1935年中央農業實驗所調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在農村教育中占%。調查認為,新式學校未能普及鄉村,不獨因學校信用未昭,實乃“私塾設置簡易,塾社大小隨便,學生不拘多少,年齡不限,個別就學不求一律”。同時,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卻不為農民、鄉紳認同,他們寧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舊式啟蒙。——摘編自徐希軍《1910年代安徽教師教育背景的歷史考察》材料三從1969年3月開始,全國戰備緊鑼密鼓開展起來。在京的大批黨政機關以及學校,被緊急疏散到外地。當時中國科技大學有意遷往鄭州,時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的李德生認為安徽高等教育基礎薄弱,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爭取到了安徽,還騰出合肥師范學院和銀行干校的校舍來安置。——據中國科技大學校史整理(1)根據材料一,概括“文翁興學”的特點及影響。(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簡析當時“私塾仍在鄉村普遍存在”的原因。(3)結合所學,分析中國科技大學從北京遷至合肥的社會背景。綜合三則材料,你認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需要具備哪些主觀性條件?21.教育是對個人、民族、國家和社會具有重大影響的事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王夫之反對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教育目標。主張“有欲斯有理”,“理與欲皆自然而非人為”。他把人們正當的物質利益要求,即“人欲”,看作是人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絕不能滅人欲以求天理,禁欲、窒欲都是阻礙人性發展的。在這種主張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視人性的發展,滿足人們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節欲而反對滅欲。----據李中經《論王船山教育思想及其歷史意義》材料二福州船政局在1873年第一期合同期滿后,解聘了大批洋人,大部分技術工作由船政學堂畢業的中國技術人員擔任,以后又在留學生魏翰、鄭清濂等人的組織領導下不斷實現了技術上的進步。再如新式海軍的高級軍官大多是留學歸來的專門人才。參加甲午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12艘艦船的管帶,全部都是新式學堂畢業生。……清政府的許多外交官是同文館或廣言方館的畢業生。----摘自鄭師渠主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三據統計,1904年全國學堂總數為4222所,學生9萬余人;1909年學堂總數猛增為52346所,學生達156萬人。其中僅武漢地區,就有一兩萬人。……1900年全國留日學生不過百多人,1901年后,留日學生激增,1903年就達1300多人,到1906年前后,又增至8000余人。----據董守義等編著《中國近代史教程》整理材料四全國科學大會后不久,4月至5月間,在北京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全體代表討論了《1978至1985年全國教育事業規劃綱要(草案)》,以及《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修改意見(討論稿)》、《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修改意見(討論稿)》。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之后,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在全國恢復和增設55所普通高等學校。經國務院批準各高等院校都恢復了原有職稱,并分批進行了提升和確定教師職稱的工作。----摘自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王夫之教育思想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它所產生的社會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述洋務派舉辦近代教育的特點和作用。(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三所述現象出現的政治原因,并分析其主要后果。(4)根據所學知識,指出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的背景,并根據材料四分析我國新時期教育事業迅速發展的原因。(5)你對我國當今教育事業的發展有何建議?22.1911年,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帶著民族屈辱的印記誕生在中華大地上,從建校伊始,清華便始終同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于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1907年12月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正式宣布:“我國宜實力援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繁眾之國能漸漸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將庚子賠款退贈一半,俾中國政府得遣學生來美留學。”1908年10月28日,中美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學生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余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設立“游美學務處”,專司選考留美學生,并籌建游美肄業館……1911年2月,游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游美肄業館遷入清華園,正式將肄業館定名為“清華學堂”。由“退款辦學”建立的清華學堂,曾被稱作“賠款學校”。早年,清華學生也稱清華為“國恥紀念碑”,“清華不幸而產生于國恥之下,更不幸而生長于國恥之中。……不幸之中,清華獨幸而獲受國恥之賜。既享特別權利,自當負特別義務。”——《清華生于國恥:清華大學建校與美國庚子退款》材料二清華大學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形成了“行勝于言”的純樸校風和“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學校創建的背景、校風形成的原因和“國恥紀念碑”對留學生的影響等方面談談你對清華學堂創辦的認識。23.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歸根到底是經濟的競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下表是《中國的世界記錄》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情況項目數學天文、歷法、氣象醫學化學農學機械水利輕工兵器數量2225259257788材料二《全球通史》一書中曾列出古代中國傳播給西方并對其造成影響的諸多發明:鉆井技術1126年傳入歐洲;冶金鼓風機1200年傳入歐洲;鑄鐵1300年傳入歐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亞諾建立了第一個造紙的作坊;活塞風箱,1500年傳入歐洲;旋轉風扇1556年傳入歐洲……材料三新中國的科技成就時間成就意義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核壟斷,步入核國家1966年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中國擁有戰略威懾武器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研制經費少速度快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擁有自己天空眼睛1997年銀河一III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計算機枝術跨人世界先進行列2023年中國第一頭克隆牛成功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成果2023年神五飛船發射成功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2023年神七飛船發射成功太空行走實現衛星放飛探測手段的多樣化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科學家“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發展貢獻”獎章標志著中國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2023年“遼寧”號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軍表明中國海軍航母已經開始進入戰斗力生成階段(1)根據材料一,分析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4分)材料二說明了什么?16世紀歐洲誕生了近代科學,中西方科技地位發生逆轉。聯系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2)材料三表明20世紀70年代前后,中國科技發展的重心有何變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4.“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歇動力。”在漫長的古代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在科學技術領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創新文化成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些還成為近代文明的助推劑或催化劑,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材料一: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中說到:“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的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材料二:《中國清代科技史》中寫道:“如果把中國科技發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當我們翻開它幾千年的航行日志時,就會發現,順治元年至宣統三年(1644~1911年),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艱難曲折。鴉片戰爭前,水淺風弱,駛速遲緩;駛出中世紀的港灣后,它雖然易桅換槳,可又面對著險惡風云和那般多激流險灘。”材料三:據1949年10月調查,全國科技人員不足50000人,其中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還不到500人。全國專門的科研機構只有30多個。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個研究單位,200多名研究人員。——《中國近代現代史》材料四: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重大科技成果達到六萬多項,經推廣應用后新增產值的累計達到1400多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到2023年,“863”計劃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通過材料一,我們可以得到關于古代中國科技的什么信息?你還有哪些醫學和農學的史實能夠證明古代中國科技“讓西方人望塵莫及”。(2)材料二說明了我國古代科技出現了什么問題?你認為造成這種問題的關鍵在哪里?(3)材料從材料三到材料四,我國科技領域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四的史實說明了什么問題?(4)材料三中的現象不是偶然間形成的,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有哪些因素促成了這種現象的出現?(5)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呈現高科技發展迅速,知識經濟興起,科技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全球化進程加快等特點。為此,黨和政府作出了怎樣的戰略決策?參考答案1.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根據所學,“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剛復出就自告奮勇抓教育。他充分肯定新中國前17年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戰線全面撥亂反正,整頓教學秩序,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1977年,全國570萬人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試,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故選A。考點:新時期教育的發展。點評: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科技和教育是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發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科技進步也推動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發展又帶動國民經濟的提高。2.D【解析】試題分析:材料反映了1967年美日就關于中國核武器的事情達成的協議。結合所學知識,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此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故選D。A項是1961年;B項是1970年;C項是1950年。考點: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新中國的科技·國防科技的發展3.C【解析】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延安整風是在1942年。4.C【解析】“文化大革命”使青少年一代喪失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時機,造成人才奇缺,民族文化素質下降。5.A.【解析】科教興國,就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題干強調是“科教興國”的理論基礎,因此四個選項中最早的理論是70年代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6.A【解析】①②③④⑤都能證明此觀點正確。7.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新中國的教育發展。“文革”使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頓教學秩序,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體現教育戰線撥亂反正,故A項正確;1995年中國開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不符合時間限制,故B項錯誤;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符合時間限制,故C項錯誤;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三個面向”教育方針,不符合時間限制,故D項錯誤。考點: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方針8.B【解析】試題分析:解答本題要注意教材插圖《首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的來龍去脈,其設立是在1981年。A項是1947年成立;C項冰心文學獎創辦于1990年;D項是迷惑項,并未設置巴金文學獎。考點:茅盾文學獎點評: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先生遺愿,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盡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9.C【解析】在西部大開發的形勢下,國家加大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國家出資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設,并在西部近200個縣建立職業教育中心。10.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1958年《人民日報》的社論號召搜集民歌,這屬于政治事件,接著全國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熱潮,C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問題,排除AB兩項;搜集詩歌不是文學創作,排除D項。故選C項。考點: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政治對文學藝術的影響11.C【解析】試題分析:考查現代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抓住題干時間信息:改革命開放以來。實施“教育大革命”是在文革時期;恢復高考制度是在1977年,因此①③錯誤。②項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和④項頒布義務教育法都是在改革開放后。故選C。考點:新中國的教育點評:國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事業在新中國成立后得到很大的發展,在建國初期主要是掃盲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1977年,恢復了高考,千萬人的命運被改變。在80年代通過了《義務教育法》,實行九年義務教育;90年代科教興國戰略,更加重視教育。12.A【解析】這“三個面向”的實質是通過教育的發展提高國家和民族的競爭力。1983年10月,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題詞內容全面地和充分地顯示了鄧小平的教育發展戰略的核心思想。它為我國的現代化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故本題選A。13.C【解析】略14.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時間是1953年,排除B;C.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是1953-1957,排除。D.“雙百”方針得到全面貫徹是1965年以后,排除,背景必須是當時的情況,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從1953年開始了。A正確。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計劃經濟的開展15.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百家爭鳴”是指科研領域容許不同的學術爭論,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指不同的學派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故選A。其他各項錯誤。考點: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社會主義時期的“百家爭鳴”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不同點16.D【解析】試題分析:聯系所學知識可知,A.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1956年提出的,與此關系不大;B.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是文革時期的,故不正確;C.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主要是重點建設一批大學,與此關系不大;D.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教育投資體制,這一說是正確的,因為他完成學業主要依靠國家和社會兩部分經費。故此題應選D項考點:新中國的教育點評:此題為以圖補文型選擇題。此類試題以文字材料為主題情境,以圖像作為補充。解答的關鍵在于對文字材料所隱含的信息進行深挖和解讀,以圖像所傳遞的信息為補充,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判斷,正確作答。17.B【解析】略18.D【解析】試題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但就整個綜合國力來看,我國并不處于領先地位,所以D項表述錯誤,本題正確答案是D。A、B、C為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的作用。考點: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作用。19.【解析】略20.(1)特點:①是漢代地方政府最早設立的官學;②注重培養師資力量;③學習內容兼有儒法思想;④面向基層招生,鼓勵子弟入學,給予保障。(任答3點,6分)影響:①帶動求學之風(改變了社會風氣);②提高了蜀地文化素養;③推動漢代地方官學發展。(6分)(2)原因:①民初國勢孱弱,財政拮據,難以滿足推廣新式教育的需要;②新式教育影響不夠,接受度不高;③私塾適應小農社會的需要;④鄉村守舊勢力較為強大;⑤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任答3點,6分)(3)原因:①中蘇關系緊張,蘇聯構成對中國安全的主要威脅;②“文革”期間對國際形勢估計過于嚴重;③時任安徽領導人的大力爭取。(6分)條件:①國家政策扶持;②教育落后地區政府的重視;③民風民俗的轉變,形成尊師重教氛圍;④教育發達地區的幫助。(任答3點,6分)【解析】試題分析:(1)學生的閱讀障礙是文言文的翻譯。文翁,是廬江郡舒縣人.年少時喜好學習,通曉《春秋》,以廬江郡縣吏的身份被提拔.漢景帝末年,擔任蜀郡郡守.他為人仁愛,喜歡用感化的方法進行治理.文翁發現蜀地偏僻狹小有蠻夷風氣,便想引導教化他們.他選拔明達有才能的郡縣小吏張叔等十多人,親自誡勉,將他們派遣到京城,讓他們跟隨博士學習,有的學習律令。……文翁又在成都街市修建學校,召來屬縣子弟作為學生,為他們免除徭役,……幾年后,大家都爭當學校學生,……因此蜀地風氣大變,蜀郡在京城學習的人與齊、魯接近.到漢武帝時,便命令天下郡國都設立學校,郡國設立學校從文翁開始。特點:①從辦學的主體分析,文翁“為蜀郡守”,“文翁興學”是漢代地方政府最早設立的官學;②從教師隊伍建設分析,“乃選郡縣小吏”“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說明注重培養師資力量;③從學習內容分析兼有儒法思想;④“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弟子,”從招生對象分析,主要是面向基層招生,從招生政策分析,“為除更徭”,為鼓勵子弟入學,給予學生優惠政策。關于影響,景帝末年,“蜀地辟陋有蠻夷風”,“文翁興學”之后,“縣邑吏民爭欲為學官弟子”“由是大化,”“文翁興學”帶動了求學之風,改變了社會風氣;“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可見提高了蜀地文化素養;“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興學始。”文翁興學推動了漢代地方官學發展。(2)關于當時“私塾仍在鄉村普遍存在”的原因,從經濟上分析,民國初年財政拮據,難以滿足推廣新式教育的需要;從社會基礎層面分析,新式教育影響不夠,“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卻不為農民、鄉紳認同,”群眾接受度不高,因此“他們寧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舊式啟蒙。”從辦學特點上分析,“私塾設置簡易,塾社大小隨便,學生不拘多少,年齡不限,個別就學不求一律”,私塾適應了小農社會的需要。從政治勢力角度分析,鄉村守舊勢力較為強大。從中國社會整體來看,“私塾仍在鄉村普遍存在”是近代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產物。(3)原因從國際關系分析:①中蘇關系緊張,蘇聯構成對中國安全的主要威脅,從1969年3月開始,全國戰備緊鑼密鼓開展起來;②“在京的大批黨政機關以及學校,被緊急疏散到外地。”說明北京可能會受到威脅,出現不安全的因素。“文革”期間國家領導人對國際形勢估計過于嚴重;“時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的李德生,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爭取到了安徽,還騰出合肥師范學院和銀行干校的校舍來安置。”說明安徽領導人的大力爭取。綜合三則材料,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需要具備客觀條件是國家政策扶持,教育發達地區的幫助;主觀條件是,教育落后地區政府的重視,民風民俗的轉變,形成尊師重教氛圍。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官學;近代中國的教育·鄉村私塾·原因;現代中國的教育·中國科技大學的搬遷·原因。21.(1)特點:重視人性的發展;欲理自然合一。(2分)背景:資本主義萌芽,城市經濟發展;市民階級的興起。(4分)(2)特點:在國內創辦新式學堂,也派遣留學生;為適應對外交往擴大和建設近代工業的需要,學生以學習外國語和西方科技等實用技術為主;培養多樣化人才。(6分)作用: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人才;對外國勢力有一定的抵制作用。(4分)(3)原因:清政府實行“新政”,或答“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2分)如答“戊戌變法頒布了各地設立中小學堂的法令”可酌情給分,但總分不超過2分。后果:具有新知識新思想的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形成壯大,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為辛亥革命爆發奠定階級基礎。(4分)(4)背景:“文革”結束;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4分)原因: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教育事業規劃綱要等法規的制定;高考制度的恢復;教師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4分,回答其中兩點即可)(5)答案符合主題,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2分)【解析】略22.(1)八國聯軍侵華,中國戰敗簽訂屈辱的《辛丑條約》,民族危機加深;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創辦清華學堂,試圖通過中國向美國派留學生來獲取最大的收獲。清華學堂是帶著民族恥辱誕生的。(2)由于大多數留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理工科、經濟,容易形成“行勝于言”的純樸校風。(3)清華學堂被稱為“國恥紀念碑”,使留學生形成強烈的救國精神和責任意識,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鑄就學生愛國的光榮傳統。清華雖身負國恥的印記,但最終發展成為一所具有愛國革命傳統、為國家興盛和科技文化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學校。(20分)【解析】試題分析:該題屬于開放性的問題,要求從學校創建的背景、校風形成的原因和“國恥紀念碑”對留學生的影響等方面談談對清華學堂創辦的認識。背景:用美國庚子退款而建,帶著民族恥辱誕生。原因:大多數留學生學習的內容是理工科、經濟。影響:使留學生形成強烈的救國精神和責任意識。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的復興23.(1)成果主要集中在農學、天文歷法和醫學領域,機械等領域成果少;科技實用性強,主要是經驗技術總結。(4分)說明: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長期領先世界;大量科技成就傳入西方,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4分)原因:僵化腐朽的君主專制制度,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重人倫、輕自然的文化傳統,制約了思想文化的發展,阻礙了近代科學的產生。(6分)(回答閉關鎖國、八股取士、文字獄等也可得分)(2)變化:70年代前重點發展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國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術的多個領域取得眾多突破。影響:有利于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6分)【解析】試題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上產施工設備租賃合同
- 外籍專家聘用合同
- 押運員聘用合同書
- 企業合同管理臺賬介紹
- 家庭裝飾裝修服務合同
- 國際貿易銷售合同裝運條款
- 代理經營冰淇淋合同
- 鋼材購銷合同范本
- 城市軌道交通行車崗位實務 課件全套 談小平 模塊1-6 車輛段行車作業實務- 突發事件的行車處置作業實務
- 房屋屋面修繕合同范本
- 10.2.2 加減消元法(課件)2024-2025學年新教材七年級下冊數學
- 樁基工程技術標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2025年高中數學說題比賽系列課件
- 2024年吉林水利電力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驗歷年參考題庫(頻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外國刑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科技安全課件
- 2024年屠宰場屠宰加工業務承包經營協議3篇
- 雙通道脊柱內鏡技術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4版)解讀
- 婚姻家庭矛盾糾紛排查工作總結六篇
- 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考試題與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