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蘇教版《現代散文選讀》⊙人與物的對話 公開課獎_第1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現代散文選讀》⊙人與物的對話 公開課獎_第2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現代散文選讀》⊙人與物的對話 公開課獎_第3頁
高中語文蘇教版《現代散文選讀》⊙人與物的對話 公開課獎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里的灶頭》學習目標:整體感知,了解狀物散文的一般寫法。研讀文本,體會作者對灶頭和母親的情感。體會作者借灶頭所呈現的懷舊情愫和對傳統文化消亡的感傷。學習重點:學習狀物散文由物及人,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理清線索,把握作者的情感。學習難點:體會作者借灶頭所呈現的懷舊情愫和對以灶頭滋養的傳統鄉村文化消亡的感傷。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活動過程:活動一:整體感知1.閱讀思考:作為一篇狀物散文,它描寫的物是“灶頭”(板書),瀏覽全文,找一找,灶頭主要由哪幾部分構成?江南的灶頭整體上的特點是什么?“特點”集中在文章第幾段?2.據此,給文章劃分層次。活動二:精讀分析1.“灶頭”是本文的著墨所在,但是文章僅僅寫灶頭這個物嗎?還寫了什么?或者說,還寫了誰?2.請大家跟著家里的灶頭,去尋找和母親相關的生活場景,圍繞“灶頭、母親”,作者寫了哪些往事?這些往事中有很多細節描寫,劃出你覺得精彩的,并說說它的表達效果。3.從這些細節文字中,感覺母親是怎樣一個人呢?4.感受對母親的深情。(請女生,朗讀文章的最后兩小節20-21節)5.作者借“灶頭”抒發了哪些感情?結合全文理解。6.小結狀物散文的一般寫法活動三:深度研習1.思考作者為什么將散文集命名為《藍調江南》?透過具體物、事、人,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探究作者的深層情懷。補充介紹:(1)“考究的匠人會在墨汁里加些石青,使畫出來的墨線中隱隱透出些青藍,顯得清秀悅目。整個灶頭幾乎沒有直線,那么多即興式的弧線使灶頭既端莊又秀氣,像一位穿著藍印花布的農家少婦。(第1節)散文集《藍調江南》封面:“藍調”后面跟上“江南”二字,我們還可以感受到這里的“藍”,是江南藍印花布的藍,是老木匠墨線里隱隱的藍,是春來江水綠如藍的藍,它是江南風情的主調,折射出江南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2)在金曾豪的散文集《藍調江南》中,他不僅寫了灶頭,還寫了斗蟈蟈、麻腐、爆米花、臭豆腐干、中藥鋪……(3)作者創作自述“我看到社會上的孩子們和我們那時候的生活狀態差別很大,生活過得沒有滋味。盡管物質很豐富,但是精神枯燥、蒼白,挺可憐的。所以,我想把我們童年時候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寫出來,告訴他們。于是就有了這本《藍調江南》。”——金曾豪(4)“藍調”一詞起源于音樂,在詩歌里這個詞常被用來描寫憂郁情緒。它是與“藍色魔鬼”(Bluedevils)一致的意思,意思是情緒低調、憂傷、憂郁。2.回顧《荷塘月色》中作者引用《采蓮賦》《西洲曲》的作用,思考:本文在文尾引用了一首小詩,有何作用?3.課堂訓練你坐下來時,時光在眼前靜靜地流淌。你想抓住些什么,時光卻在指縫中溜走。但只要有心,在這方生你養你的土地上,總有一些事物,在時光的長廊里,等待你深情的回眸。以“家里的——”或“家鄉的——”為話題寫一個150字左右的狀物片段。【參考】活動一:整體感知1.構成:灶臺(大鐵鍋小鐵鍋湯罐)和輔助工具灶沿灶壁(格子灶畫壁龕)灶塘特點:實用,美觀“特點”集中在文章第1段教師分析:第1段總體介紹了灶臺、灶沿、灶壁、灶塘,后面是分別描寫,所以文章是按照先總后分的順序寫灶頭的。2.第一部分(1)對灶頭作總體介紹第二部分(2-7)灶臺第三部分)(8-11)灶壁第四部分(12-18)灶塘第五部分(19-21)總結活動二:精讀分析1.一個靈魂人物,那就是——作者的母親。2.(1)篩選、賞析細節。如:①“逼飯粢”,“飯后大張旗鼓……開心死人!”

②蒸菜“‘一品鍋’是蒸菜中的一只——……鮮得人掉眉毛。”

③螃蜞豆腐“哎呀,那個鮮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

送灶“這州官把老百姓……燒好東西吃。”

⑤“吃過晚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

⑥母親在灶間的教育“我們小孩子在外頭‘惹厭’……多半就只好實話實說了。”

⑦發生在灶壁邊的故事(

母親在灶上忙碌

姐妹燒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腳爐”爆黃豆)

(2)表達效果:通過細節描寫(如動作神態描寫、夸張等)寫出了童年的美好生活,母親為兒女帶來溫飽。以鏡頭切換的方式介紹童年時代發生在灶塘邊的勞動與嬉戲的場景,渲染出家庭的勞動氣氛,熱烈、溫馨的生活情調。3.明確:(1)穿插母親對我們獨特的教育,突出母親的虔誠與智慧(教育孩子有方法)。(2)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不僅為孩子們解決溫飽,給他們帶去溫暖,更以她的方式,教他們明白事理,誠實、不撒謊……4.分析:這是全篇的尾聲,隱隱的傷痛,深深的難舍,想起灶頭、想起母親,母親與灶頭合二為一。5.提示:對灶頭……對美食……對民俗(秩序)……對母親(家庭)……對傳說……小結:本文寫灶頭這個(物),看似很凌亂,但是正因為有母親這個靈魂人物貫穿始終,通過細節描寫將物與人有機地聯系了起來,達到了通常所說的“形散神聚”的效果。母親、灶頭幾乎成為了一個不可分的組合。本文既是一篇記錄江南文化的優美散文,更是一個回憶母親、贊美母親的優秀篇章。6.(1)首先要觀察描寫的對象,要充分細致的觀察。(2)其次,要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要傳神。(3)第三,必須把我們的感情,我們的人生融進去。活動三:深度研習1.提示:對生存智慧(生活方式)……對童年……對家鄉(故鄉)……對傳統(鄉土)文化(傳承)……本文是一篇典型的狀物散文,作者抓住江南農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頭,通過對炊具的一一描寫,把江南農村家庭生活的一個側面展現在我們面前。在描寫灶頭的過程中,穿插了對母親的描寫,對生活場景的描繪,構成了一種家常的、世俗的、溫馨的氛圍。但“灶頭”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灶頭”這樣沉淀著一代人童年記憶的、富有魅力的傳統文化載體,正在慢慢消亡,而作者離過去的生活也是越來越遠了,怎能不令人遺憾與感傷,這種憂傷情調與“藍調”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契合的。字里行間流溢著一種往日不再重現的懷舊情愫和對傳統文化消亡的感傷。2.(1)通過引用小詩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對往日的懷念,對母親的思念與懷念,對往日不再重現的遺憾與懷舊的情調。(2)引用這首樸素的小詩,內容上豐富了文章內涵,灶頭與母親分不開,是母親使家庭充滿了溫馨;也是母親教會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學會做人,哪怕是灶頭,也是孩子成長的地方。(3)引用詩歌,語言上增加了詩意,增強了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3.課堂訓練《家里的灶頭》說明性教案《家里的灶頭》主備人江蘇省如皋中學薛小玲序號內容要點規律性策略點撥規范性活動三引用內容的作用規律性:詩文、典故——增加文化內涵;神話、故事、傳說——吸引讀者興趣;哲理故事——增強哲理性;普通人事例——增加感染力。1.營造意境:可使所表達的語言簡潔凝練、生動活潑,增添感染力;2.證明觀點:對說理有幫助,為文章的觀點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論據,增強說服力;3.表達感情:對表情達意有幫助,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策略點撥:切入的角度:1.人物: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