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說課一等獎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說課一等獎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說課一等獎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說課一等獎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說課一等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基礎夯實1.古代中國農耕文明長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下圖中生產工具的演變對于古代中國農耕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們反映了古代中國()A.播種方式的變革B.土地私有制的確立C.鐵犁牛耕發展的全過程D.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的變革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及生產工具演變歷程的認識與判斷。圖片反映了古代中國農業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鋤耕到鐵犁牛耕的轉變。答案:D2.下圖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現在哪一時期()A.商周 B.西漢 C.隋唐 D.明清解析:本題考查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與判斷能力。圖中所示的代田法是西漢時趙過推行的。答案:B3.導學號52340001下面兩幅民間剪紙作品寄托了勞動人民祈盼“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愿望,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一個特點是()A.我國古代農民有家畜養殖的傳統B.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C.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解析:從題干來看,勞動人民既希望“五谷豐登”,也祈盼“六畜興旺”,體現了中國傳統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的特點。答案:B4.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長的形狀;“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狀;“秋”字像果實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則形如把谷物藏于倉廩之中。由此可知()A.甲骨文以記載農業為主要內容B.中國原始農業起源于商朝C.中國古人注重記錄農業活動D.商朝農業活動已有四季之分解析:材料反映了農業活動在不同的季節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說明商朝時期農業活動已有四季之分。答案:D5.西漢桑弘羊說:“鐵器者,農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他這樣說的主要原因是()A.當時農民必須用鐵器B.農業生產開始使用鐵器C.西漢冶鐵業技術提高D.鐵器成為必備生產工具解析:“鐵器者,農夫之死士”強調鐵器在生產中的重要性,D項正確。A項錯在“必須”,B項錯在“開始”,C項與題干材料無關,皆排除。答案:D6.關于從圖1到圖2變化的說明正確的是()A.圖1反映的是鐵犁牛耕,圖2反映的是耒耜鋤耕B.從圖1到圖2反映出生產工具由石器到金屬的變化C.從圖1到圖2反映出由畜力到人力的變化D.從圖1到圖2反映出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變化答案:B7.導學號52340002(2023海南單科)右圖反映的是()A.“小國寡民”的生活圖景B.小農經濟的生產形式C.儒教“夫為妻綱”的倫理觀念D.“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關系解析:圖片的上半部分是鐵犁牛耕,下半部分是女子紡織,因此圖片內容反映的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產形式,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的特點,排除A項;材料雖然與家庭有關,但無法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故排除D項;圖片無法反映夫妻倫理觀念,故排除C項。答案:B8.著名文學家余秋雨認為:中國歷史上最讓老百姓激動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提出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是都江堰()A.修建的時間比長城早B.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C.世界影響比長城大D.化害為利,為人類服務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題干中的觀點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出發,突出了都江堰的實用價值,D項符合題意。答案:D9.我國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關于農業的敘述,如《農書·糞田之宜》“用糞猶用藥也”。《呂氏春秋·上農》“時至而作,渴時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中國古代中國農業()A.根據節氣來安排農業生產B.具有精耕細作的特點C.尊重自然規律D.注重因地制宜解析: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特點的理解。題干信息中《農書·糞田之宜》強調施肥的作用,《呂氏春秋·上農》強調節氣的重要性,二者都反映了古代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答案:B10.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卦字的右邊“卜”字,表示在地上豎桿子,右邊那一點是太陽的影子。“卦”字左邊的“圭”字意思是尺子,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位置。通過長期測量,勞動人民掌握了各種季節規律。這表明()A.中國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國古代農耕文明下的智慧結晶D.八卦是古代計算季節和時間的唯一方法解析:材料表明人們測量影子長度的目的是掌握春耕秋收的季節規律,這說明八卦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故C項正確。答案:C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對此話理解合適的是()A.反映了小農經濟下人們的生活狀況B.展現了自給自足、生活富裕的心態C.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對立D.強調了人定勝天的思想答案:A12.王駕《社日詩》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社日是農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過社日活動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愿望。社日活動傳統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響深遠B.農耕經濟影響社會生活C.節日習俗成為傳統文化的核心D.節日習俗促進了詩歌的發展解析:從題干中社日的由來、表達的愿望可以看出農耕經濟對社會生活的影響。A項在材料中不能體現,C、D兩項表述不符合史實和題意。答案:B能力提升13.導學號52340003(2023山東濟南檢測)據《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鄰里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結果導致“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上述材料說明王莽()A.改制時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國有土地B.得到了無地農民的大力支持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最終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權解析:本題考查古代土地制度。解題的關鍵是分析材料:材料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為王莽的土地改革,后一部分為改革結果,結果為王田制事實上被廢除,答題時側重點應在后一部分。王田制的性質是土地國有,但王莽改制時分的是“余田”,而不是政府手里掌握的國有土地,A項不符合題意;王莽的土地改革最終失敗,無地農民的狀況沒有改變,也沒有抑制兼并,故B、C兩項不符合史實;王田制的失敗,使土地制度仍回到之前的狀態,即土地私有,故D項正確。答案:D14.(2023浙江文綜)在古代史家的筆下,大江之南的鄉村社會,“家給人足,居則有室,佃則有田,薪則有山,藝則有圃……婚媾依時,閭閻安堵,婦人紡織,男子桑蓬,臧獲服勞,比鄰敦睦。”該材料反映的農業經濟狀況是()A.土地過度集中 B.有田者無力可耕C.小農戶個體經營 D.地權與勞動者契合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題干材料中的“家給人足”反映了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婦人紡織,男子桑蓬”則體現了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的特點,故C項符合題意。題干中沒有涉及土地的集中程度,故A項排除;從題干材料中無法看出土地的擁有者沒有能力耕田的信息,故B項排除;題干材料中的“佃則有田”是說佃農有田可耕,但耕種的是地主的土地,故D項表述錯誤。答案:C15.導學號52340004(2023天津文綜)《齊民要術》自序:“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主要強調()A.儒家對農業的重視 B.改進生產工具的意義C.歷法與農業的關系 D.農業技術的重要性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與農業的關系。題干材料主要說明,中國古代神農、堯、舜都非常重視農業耕作;《詩》《書》等儒家經典也教導人們要重視農業耕作,這樣才能國富民安,因此A項正確。“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體現了改造生產工具和改革農業技術的意義,“堯命四子,敬授民時”體現了歷法與農業的關系,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三項只反映了題干的部分內容,不是題干強調的主旨,故可排除。答案:A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國古代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托著下層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膾炙人口的歌詞唱道: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材料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漢書》請回答:(1)材料一體現的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點?(2)以上兩則材料哪一則更能反映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概括該材料的觀點。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小農經濟的特點。第(1)問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即可。第(2)問要充分認識到小農經濟是建立在相對落后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參考答案:(1)特點:①自給自足。②以家庭為單位。③封閉性。④分散性。(2)材料二。主要觀點:農民長年辛勤勞作、生活貧困;賦稅和徭役負擔沉重;農民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生產、生活條件艱苦。17.閱讀下列圖片:圖1: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剪紙作品。圖2:世界首套夏繡特種郵票《民間傳說——牛郞織女》作品首次將郵票與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繡藝術完美結合,填補了世界郵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屬中國首創。請回答:(1)材料中兩幅圖片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什么經濟形態?它最早出現在什么時期?(2)這種經濟形態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