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赫定記述視角下內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價值,文化論文_第1頁
斯文·赫定記述視角下內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價值,文化論文_第2頁
斯文·赫定記述視角下內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價值,文化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斯文·赫定記述視角下內蒙古的民俗文化及其價值,文化論文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成立于1927年,之后對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區展開了近十年考察活動,在歷史、經濟、民俗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次考察也被稱為流動的大學。華而不實,在代表團團長斯文赫定的日記中,記述了他在內蒙古科考途中見到的二人臺演出、蒙古族隨從演唱的蒙古族民歌以及麥德爾節等活動,這些是研究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資料。通過斯文赫定的記述和視角去領略他眼中的內蒙古地區的民俗文化及其價值,討論怎樣在現代開展民俗文化教育。一、斯文赫定與內蒙古地區的民俗文化(一)斯文赫定眼中的二人臺二人臺又被稱為玩意兒或蒙古曲兒,相傳起源于清光緒年間,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二人臺主要活潑踴躍在內蒙古蒙漢百姓中間,是清代在當地民歌以及絲弦坐腔的基礎上,吸收了山西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起初只要一丑一旦兩個角色,二人在演出時卻分擔多種角色,所以稱為二人臺。后來打扮的任務固定下來,正式成為民間小戲。1927年6月,在途徑內蒙古達茂旗時,斯文赫定一行人第一次看到了二人臺演出的場景。考察休息期間,他們碰到了一隊由15人組成的二人臺演出隊伍,分別為6個成年男子、3個成年女子、還有6個未成年的孩子。斯文赫定在日記中記述了演出的場景如今兩個男子上了臺,天生一張女人臉的男人扮演旦角,頭戴女人的假發,身佩中國女人的飾品。另外,一個戴著一副長長的黑胡子的男人將自個的眼睛周圍抹擦得慘白。他們對自個的角色很熟悉,忽而唱歌、忽而尖叫、忽而咆哮。與此同時,樂師們也在起勁的演奏著。演員們跳著、舞著,用扇子擊打相互的額頭,造成一種掌摑的聲音效果,又頻頻做出鬼臉。通過斯文赫定的記述,固然是在野外,舞臺極其簡陋,但是二人臺演員們還是那樣表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斯文赫定評價道他們的演出特別出色,中國觀眾從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音樂也很棒,固然那具有亞洲音樂藝術的單調節拍,但我卻是百聽不厭。在從東到西的整個亞洲,我傾聽著這具有魔力般催眠作用的音樂,夢想著愈加美妙的光陰,他能撫平內心的狂躁,它使思緒走向安定。有學者指出:斯文赫定等人還給該戲班拍攝了電影,并稱之為純粹的民眾娛樂,這也許是二人臺最早的電影資料。這能夠看出斯文赫定在二人臺等民俗文化的傳揚方面起到的作用。此后,二人臺日益遭到廣泛關注,并在2006年5月,成功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人臺的打扮造型、唱詞演出也為今日的二人臺表演和喜劇演出奠定了基礎。從中不難發現二人臺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深遠的影響力。(二)斯文赫定眼中的蒙古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是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的代表,其產生與蒙古族的生產和生活以及內蒙古地區的獨特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內蒙古地區進行科學考察期間,雇傭了一些蒙古族牧民隨從。由于在野外宿營時,這些隨從不需要準備和計劃工作,于是唱歌就成了消遣時間的重要方式。斯文赫定曾屢次聽到這些隨從哼唱的蒙古族民歌,在日記中有很多記述。1927年6月,在包頭附近的8號營地宿營時,斯文赫定第一次聽到了蒙古族的民歌:晚上,蒙古族的駝工們在大帳篷里傳出了歌聲,歌聲悠揚地飄向了天穹。固然斯文赫定不懂蒙語,但是悠揚的曲調、動聽的旋律仍深深地吸引了他。考察途中,尤其是在夏秋季節,舉行篝火活動是比擬多的。斯文赫定在日記中記述了很多在篝火晚會時演唱蒙古族民歌的場面。1927年秋,行至阿拉善境內時的一次篝火晚會上,蒙古族隨從們組成了一支小樂隊,包括一管笛子,一件弦樂器和一位歌手。他們經常為大家演出些相當動人的曲子,曲子充滿了亞洲情調。在慶祝中國雙十節、瑞典夏至節,以及其他傳統節日時,他們都會舉辦晚會慶祝,這些隨從演唱民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這些記述中,我們能夠看到蒙古族民歌在考察團所遭到的歡迎程度與宏大魅力。如今,蒙古族歌曲遭到了廣泛地關注和歡迎,華而不實那些傳統的曲調和旋律所展示的文化內涵經久不衰,是需要傳承延續的。(三)斯文赫定眼中的麥德爾節麥德爾節是蒙古族重要的傳統節日。1927年7月,中瑞西北考察團在前往百靈廟時趕上了一次廟會,該廟會就是麥德爾節。斯文赫定記述道頭一天以竹爾羅斯喇嘛為首舉行浩大朝拜儀式。他坐廟之內高臺上向香客布施祝福。用一本黃色封皮的書在每個拜見者頭上觸碰一下,表示賜福與神佑。通向院子的門廊里坐著一個樂隊,顯貴們則是沿著廟墻就座,這時兩個帶著面具的著黃衣喇嘛邊舞邊跳,身著帶流蘇邊的上衣,后跟一個興高采烈打扮得像個小丑的白老漢。這當兒又過來一隊頭戴黃帽的高僧,在院中自個的位置坐下,隨身攜帶著各種祭祀物品,緊跟著出現的是樂隊,后面是在宏大傘蓋下的大喇嘛,一隊舉著麥德爾的畫像進來了,另有些人舉著麥德爾門徒畫像。這支隊伍的后面又跟著一群頭戴面具的人。隊伍徑直的走出了寺廟大門,來到外邊的空場。游行結束后,又涌進了寺院里,他們開場做祈禱。節日最高潮在7月14日。當天上午10點大法號與銅鐘等響器一起鳴叫,大螺角號的探沉召喚聲震屋瓦。信徒在院子里按等級與尊貴位序列成了隊。鬼舞是喇嘛們兩人一對進場,頭上面具畫人骷髏、鹿、野獸,一切都是按藏民的風俗進行7月15日慶典節目還是一些舞蹈、地方戲、詼諧鬧劇。展示給忠誠番客的還有一本本圣書。來客披著哈達,象征著尊貴的禮品、祭祀物和良好的祝愿。這能夠講是當時對麥德爾節非常具體地記載了。如今社會,麥德爾節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那些傳統的儀式和風俗逐步被商業化裹挾,所舉辦的節日也更多得是盈利性的。這些文化的本真逐步淡化和消退,我們也需要反思應該怎樣傳承和發揚這些文明。二、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一)民俗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結晶,是民族文明的本真所在民俗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教育價值,它最能折射出民族的特質。二人臺等民俗文化是內蒙古地區民間藝術,它們來源于生活。有學者曾指出,在上古時期,蒙古族以狩獵為主,多狩獵題材歌曲;封建社會時期,進入到放牧時代,出現了牧歌;在鴉片戰爭以后,移民實邊,商業發展城市興起,帝國主義入侵,又出現了反封建反帝愛國的革命題材民歌,不同節日也有相應題材的民歌。二人臺產生較晚,但反映了很多歷史事實,如走西口等;麥德爾節風俗在內蒙古地區有幾百年的歷史。這些文化的傳承,有助于我們了解內蒙古地區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的演變。考察期間,斯文赫定領略到了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采,以藝術形式表現了當時內蒙古地區蒙漢百姓的生活場景,為我們進行歷史研究和探尋求索提供了線索。(二)民俗文化能夠為我們再現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動態,促進歷史進步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國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更應該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衛傳承。民俗文化是進行歷史時期人們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為我們提供了生動豐富的題材。二人臺等民俗文化集中反映了一定時期人們的思想文化動態,或喜或悲,或進步或倒退等。蒙古族把他們的全部感情寄托在音樂中,從蒙古族民歌中幾乎能夠找到一切關于蒙古族的答案:,每一首民歌都記載了一段民族的歷史。麥德爾節與其他民俗文化的產生也是如此。除此之外,作為民俗文化重要載體的民間藝術在社會發展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二人臺、蒙古族民歌的唱詞以及麥德爾節等民俗文化均具體表現出了人們的美妙禱福和祝愿。因而,這些民俗文化世代相傳,推動著歷史發展。(三)民俗文化現實意義顯著,對于生活和新文學藝術發展有促進作用民間藝術是為現實生活服務的。在民俗文化的現實意義顯著,在經濟上,民間文化也有較大的作用,作為地方性、民族性、藝術性的民俗文化,在旅游業、娛樂業中均會帶來宏大經濟效益。通過斯文赫定的記載,有必要去研究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及價值,同時也應該開展對這些民俗文化的教育和傳承,讓這些文化延續下去,讓人們了解內蒙古地區歷史的源遠流長與曾經的輝煌。民俗是歷史與現實、物質與觀念、道德與法律互相聯絡的橋梁。我們要充分重視歷史教學中民俗文化教育,實現民俗文化教育價值。三、怎樣開展民俗文化教育上述斯文赫定記載的這些民俗文化是當時內蒙古地區歷史發展所積淀的傳統民俗文化,我們應該重視和珍惜這些民俗文化,加強對它們的教育和傳承。(一)在學校教育中加強民俗文化教育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加強民俗文化教育。基礎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民俗文化意識和興趣是特別重要的。內蒙古地區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積累了諸多的民俗文化資源。在基礎教育階段將這些民俗文化融入基礎教育之中,這既能實現對民俗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可以以實現對民俗文化的普及和保衛。既可將民俗文化作為綜合實踐課,又可將其融入教學教學材料之中。實踐課可開展對民俗文化的演講、課外活動、沙龍活動等等,教學課則可將民俗文化融入語文、歷史社會等課程中,或者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公共課開展。其次,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接觸的學科日益增加,分類趨于細化。學生在這里階段逐步構成了自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學生面對諸多的學科和領域逐步選擇自個感興趣的學科,這對其在大學階段的學科和專業選擇有著深切的影響。因而,在這里階段的民俗文化教育更為重要。有學者指出有些學校在學生中成立民俗文物研究小組,學生們利用課余和節假日的時間,通過收集、整理一些民間遺棄的東西的經過,不禁被那些平常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東西深深吸引了,有的為過去人們的生活艱苦而感慨,有的為用具設計之精巧而震撼,有的被手工藝的精湛而吸引,也有的為當代社會發展之快而感到自豪。可見,開展此種民俗文化教育的形式效果是顯著的。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和開展民俗文化方面的課程也是必要的,尤其內蒙古地區結合本身的民俗文化展開的教學更顯得重要。最后,在高等教育階段通過開設相關專業的課程,結合相關專業將民俗文化浸透華而不實,開設全校公開的選修課等幾種形式,這樣既能夠彰顯內蒙古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色,可以以具體表現出辦學的獨特之處以及讓學生和社會充分認識到本地區的民俗文化。除此之外,在高校舉辦相關講座和論壇也是一個有效的弘揚手段。(二)利用電視、網絡、報紙書籍等傳播手段加強民俗文化教育首先,通過電視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傳播和教育。在內蒙古的諸多頻道加播和播放與民俗文化相關的節目是一個重要的手段。無論是在內蒙古區級的頻道或是呼和浩特等市級的頻道,設置相關的欄目,將民俗文化分門別類,錄制視頻節目,例如餐飲、手工藝、紀念活動、民間藝術表演等,制成一個個宣傳片,將其來源、內容、分布地區、文化價值等均做介紹,這會引起本來就對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抱有興趣的觀眾和相關領域研究者的極大關注的,對于提高電視臺的收視率和知名度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其次,通過網絡手段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宣傳和教育。能夠建立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的專門網頁,將內蒙古地區的諸多民俗文化進行整理、分類,為觀眾們提供全面、具體的資料。并建立網上論壇、完善投稿及提出建議和提供民俗的渠道,以便愈加全面地把握內蒙古地區的民俗文化。在介紹和傳播民俗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吸收新的民俗文化來完善已有的民俗文化內容。最后,通過報紙、書籍手段進行民俗文化宣傳和教育。固然當前報紙和書籍顯得沒有上個世紀那么重要,但是在深受廣大觀眾、尤其是中老年人所喜歡的一些報紙刊物上加強民俗文化的宣傳與報道,也是一種有效的傳播手段,能夠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完善內蒙古地區的民俗文化。參考文獻:[1]林繼富.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下)[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