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綜合分析_第1頁
安徽省綜合分析_第2頁
安徽省綜合分析_第3頁
安徽省綜合分析_第4頁
安徽省綜合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綜合分析Keywords:industrialstructure;currencysituation;productionfactors;threeindustries安徽總況

安徽省,簡稱“皖”,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陸省份。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屬于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在經濟上屬于中國中部經濟區。省會為合肥市。安徽清初屬于江南省,清朝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而正式建省,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而得名。

2011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知名企業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淮南礦業集團奇瑞馬鋼海螺集團江淮美菱口子酒古井集團揚子集團鴻潤羽絨家紡,迎駕貢酒,高爐家酒,榮事達,星馬汽車股份,宣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六國化工,亳州雙輪,博西華集團,全柴集團,安徽金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沙河王酒業,豐原股份,蚌埠天洋,華茂股份,合力叉車股份,長江機械,霧里青,杏花村,康佳(滁州)集團,天大集團,富煌,合肥百貨大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三洋,皖新傳媒等安徽風景賞析合肥

黃山蕪湖安徽省目前經濟現狀

安徽在地理位置上緊鄰東部,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安徽經濟的發展淪落到現在的不東不西。安徽經濟的崛起也是怎樣實現中部崛起的重大課題之一。沿海經濟的發展,安徽輸送了大批廉價的勞動力,電力資源和各種物資。現在安徽經濟的發展要迎頭趕上,再依循沿海經濟發展的道路是不可能的,只能依據形勢的發展,根據本省實際,結合國家的遠久發展規劃,制定自身的發展思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當前產業結構的現狀,研究其中的問題,制定合理的調整戰略。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二篇全面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方針,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第三篇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第四篇推進“三農”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五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第六篇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建設創新型安徽第七篇強力推進節能減排,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第八篇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第九篇著力建設文化強省,增強區域軟實力第十篇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活力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從全國看,自2011年一季度以來GDP增速持續回落,由9.8%逐季回落到2012年一季度的8.1%、二季度7.6%、三季度7.4%,四季度開始經濟明顯企穩回升,當季增長7.9%,全年增長7.8%,全年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從安徽省看,2010年下半年以來安徽省GDP增幅總體呈現回落態勢,2012年上半年開始出現筑底企穩跡象,四季度明顯回升,全年GDP增幅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均提高了0.1個百分點,與全國走勢基本相同(見下圖)。這一增長速度雖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但仍運行在12%以上的較高增長平臺上,表明總體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安徽省GDP增幅高4.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增幅分別高1個、6.3個和3.9個百分點。橫向比較,安徽省GDP增幅居全國第9位、中部首位,均比上年前移1位。分產業看,安徽省一、二、三產增速分別居全國第12位、8位和12位。2012年,中部地區其他省份GDP增幅分別為湖北11.3%、湖南11.3%、江西11%,山西10.1%、河南10.1%。與2011年相比金融業增長16.5%,提高7.8個百分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5.2%,提高3.7個百分點。增幅回落的行業分別是: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增長8.2%,增幅回落1.8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1.9%,回落0.5個百分點;住宿和餐飲業增長9.6%,回落1.9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增長5.7%,回落2.3個百分點;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9.9%,回落0.7個百分點。2012年,安徽省工業增加值802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5.3%,增幅比上年回落4.3個百分點,工業化率(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6.6%,提高0.4個百分點。由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遠遠快于第一產業,一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繼續下降,二產、三產比重上升,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根據初步核算結果,一產比重由上年的13.2%下降到12.7%,二產比重由54.3%提高到54.6%,三產比重由32.5%提高到32.7%。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分析與總結立足兩個加快夯實兩個基礎著力三個抓手放大兩個效應強化四個保障既要加快發展,也要加快轉型三化同步(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和人才教育抓好皖江示范區、自主創新試驗點以及皖北振興三大戰略平臺的推進把安徽與央企和全國知名民企的合作進一步推向深入,著力形成央企民企雙力驅動格局生態環境、社會穩定、體制機制和民生改善安徽省產業分析安徽省在2008-2015年其間將以汽車、裝備制造、優質金屬材料、水泥及非金屬優質材料、電子信息、農產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生物技術等作為八大支柱產業自然資源分析人口資源分析貿易狀況分析各產業發展狀況分析汽車2008年安徽省汽車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99億元比上年增長9.9%實現銷售收入760億元增長17.1%實現出口交貨值125億元增長45%。汽車產銷量分別為61.68萬輛和62.57萬輛比上年分別下降6.38%和3.16%低于全國汽車整車增長平均水平,產量占全國汽車生產總量的6.6%列全國第7位,比重和位次均有所下降。已建成合肥市和蕪湖市2個國家級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汽車工業出口額由2006年的全國汽車行業第3位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從產銷量上看江汽股份集團年產銷量萬輛、奇瑞汽車公司年銷售量萬輛三大汽車集團產銷量都在萬輛以上差距很大與外國公司相比更是相差幾個數量級。在本次國家汽車產業結構調整中,整車產能若不能迅速擴大到國家重點支持的萬輛能力就很難得到國家產業重組政策的支持,將有被淘汰或兼并的可能。裝備制造2007年底,安徽省裝備制造業累計實現工業產值(現價)1003億元、銷售收入948億元、工業增加值317億元、利潤52.82億元,出口交貨值63億元。銷售收入在全國排名第14位,在華東七省市排名第6位,在中部六省排名第3位。2007年主要產品產量為叉車4.22萬臺、挖掘機7843臺、小型拖拉機8.83萬臺、金屬切削機床2.98萬臺、大型液壓機床600臺、多缸柴油機16.5萬臺計787萬千瓦、軸承3270萬套、電力變壓器2118萬千伏安、電動機1010萬千瓦,造船60萬載重噸。主要經濟指標和重點產品產量創安徽裝備制造業歷史最好水平。行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數量少、經濟總量小。2007年安徽裝備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總量不到2%;企業自主開發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不多,尤其是中小企業差距較大;重大裝備制造和成套能力弱,高技術產品少,一般性低端產品多,圍繞重點產品的配套能力不足,商用車、工程機械發展的配套動力發展滯后;產業外向度低,2007年安徽裝備制造業出口產品交貨值率為9.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個百分點;行業內部發展不平衡。原有的優勢小行業中,農業機械仍呈下滑趨勢;安徽裝備制造業與省內有關產業依存度不高,跨行業跨部門的聯合協作不夠緊密,為能源、冶金、石化等領域的服務能力不強。優質金屬材料2007年,全省有色金屬行業生產電解銅48.6萬噸(未含銅陵有色控股公司張家港銅業公司17.5萬噸),銅材43.1萬噸,鉛金屬30.8萬噸,銅精礦9.36萬噸。2007年有色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占全省工業行業的7.9%和9.5%,利潤、利稅分別占全省工業行業的5.8%和7.2%。

2007年,安徽省有色金屬工業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淘汰落后,促進了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全省提出落后銅冶煉產能5萬噸,落后再生鉛冶煉產能10萬噸。銅陵有色控股集團公司精銅產量62.4萬噸,位于國內第一位,世界第五位;金隆銅業公司冶煉綜合能耗(266千克/噸標煤)僅為國家標準的一半,成為國內同行業節能降耗的樣板。安徽省重點有色金屬企業主要技術裝備,85%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從全國的整體格局出發,仍然存在著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深層次矛盾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規模小、分布散。二是總體競爭力不強。三是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艱巨。四是資源配置不夠合理。五是發展速度不快。水泥及非金屬優質材料2009年,全省優質非金屬材料工業總產值595億元,比2005年增加419億元;工業增加值177億元,比2005年增加12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80億元,比2005年增加407億元;利稅總額30億元,比2005年增加12億元;出口交貨值14.7億元,比2005年增加11.7億元;水泥產量7250萬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6450萬噸),比2005年增加403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9663萬噸,比2005年增加5676萬噸,產量居全國第一位;水泥散裝量3557萬噸,散裝率由2005年的33.3%提高到50.4%,居全國第七位,中部第一位,領先全國平均散裝率4.14個百分點;平板玻璃1054萬重量箱,比2005年增加546萬重量箱;玻璃深加工產品804萬m2,比2005年增加350萬m2;陶瓷磚3087萬m2,比2005年增加2676萬m2;化學建材產量居全國前列,其中PVC型材66萬噸,PVC管材5.7萬噸。噸水泥熟料標準煤耗:機立窯平均為120Kg/t,新型干法旋窯平均為109Kg/t,分別比2005年下降15Kg/t和8Kg/t;噸水泥綜合電耗:機立窯平均為80Kwh,新型干法窯平均為105Kwh,分別比2005年下降5Kwh和9Kwh;水泥粉磨站綜合電耗48Kwh,比2005年下降7Kwh。全行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5.0噸標準煤,比2005年下降0.4噸標準煤。存在的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矛盾仍然存在企業規模偏小應變能力差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節能減排的壓力越來越大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開發創新明顯滯后電子信息“十五”以來,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產業規模與技術水平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在全國同行業中的規模排位已升至第12位。已形成信息家電、電子材料和元器件、雷達裝備制造等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和軟件、汽車電子、微電子等自主創新突出的新興領域;擁有銅陵電子材料、蕪湖汽車電子2個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園,和滁州、銅陵、蕪湖3個省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十一五”前3年,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出口交貨值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達32.1%、27.9%和23.4%。2008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6億元,增長22.4%;實現出口交貨值47億元,下降8.5%,產業增長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明顯當前影響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產學研結合程度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規模小,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主導產品多處于價值鏈低端等。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2008年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增速明顯減緩,產品出口減少,形勢嚴峻。但電子信息產業是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安徽省擁有科大訊飛、銅峰電子、飛達實業等一批優勢企業,擁有合肥、滁州、蕪湖、銅陵等一批電子信息產業園和產業集群,更擁有中電科技集團38所、41所、43所及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等一批優勢技術力量,隨著國家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安徽省電子信息產業將得到更大的發展。農產品加工2012年,1-10月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的銷售產值為469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8%;出口7.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2%;產品銷售率為98.2%。10月底,安徽省22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11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全年預計13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二、三產業的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由去年280萬個,增加到295萬個,季節性用工超過500萬人。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4294家,位居全國第6位,比上年增加772家;農產品加工產值5998.2億元,位居全國第7位,增長24.7%;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61:1,比去年上升0.15。存在的問題:1、行業發展差異較大。全年農產品加工的15個行業均保持增長,其中糧油加工、紡織和木材加工等三個行業總產值分別超過500億元,占全省近六成,成為推動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主要支撐;500億元以下的行業12個,規模相對較小的茶葉、乳品和水產品加工業產值僅占2.8%。2、產品外向度偏低。全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376億元,增長16.5%,增幅低于上年16.2個百分點,其中,重點監測的392戶龍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86.3億元,增長14.5%,低于全省農產品加工業2個百分點。產品外向度僅為6.3%,低于2009年的7.2%、2010年的6.7%。能源和煤化工安徽省煤炭儲量豐富位居華東第一,兩淮煤田是國家規劃的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全省含煤總面積18000平方公里占省域面積的12.9%。到2006年底全省有生產277對核定生產能力8330萬噸/年,2006年實生產原煤8273萬噸。隨著新井陸續投入生產和現有生產礦井技術裝備水平的不斷提升煤炭產量將以每年800~1000萬噸的幅度遞增。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首先要注意環境保護和生態問題,環境因素一直是制約煤化工產業發展的瓶頸。盡管新型煤化工產業追求煤炭的高效清潔開發和安全綜合利用但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因此煤化工項目在建設前期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認證做好規劃和審批工作。其次新型煤化工產業對技術含量要求很高許多關鍵技術亟待突破。如大型礦井高效安全開采煤炭洗選加工煤炭氣化和多聯產煤化一鹽化一體化、甲醇和二甲醚等產品的開發等領域尚有許多技術難題。第三煤化工行業進入門檻較高風險較大,一定要防止投資熱而造成資源浪費。生物技術安徽省生物資源豐富,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科研實力,“十一五”以來,全省生物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蚌埠、合肥、亳州和蕪湖四大產業集聚區,涌現出豐原生化、安科生物等一批知名企業。但總體上,安徽省生物產業規模還偏小,缺少帶動性強的領軍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限。自然資源分析安徽水資源全省水資源總量約680億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為淠史杭灌溉工程,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安徽礦產資源安徽省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分布集中。已發現各類礦產13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67種,已開發利用的有49種,保有儲量居全國10位的礦產有38種。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全省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達1.92萬億元,居全國第10位。其中,煤、鐵銅、硫、明礬石等11種礦產保有儲量和潛在價格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均名列前茅。安徽生物資源全省林業用地4.18萬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種類豐富,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種,草本植物約2100余種。安徽動物資源動物約50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4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安徽土地資源全省耕地面積433萬公頃,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1)淮北平原。(2)江淮丘陵。(3)皖西大別山區。(4)沿江平原。(5)皖南山區。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長江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在境內全長430公里,新安江為錢塘江正源,境內干流長240公里。長江水系湖泊眾多,較大的有巢湖、龍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積800平方公里,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人口資源分析一、R&D人員情況(研究與發展)2009年全省R&D人員87664人,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42264人,占48.2%;女性人員15426人,占17.6%。2009年按實際工作時間計算的R&D人員全時當量59697人年,其中研究人員30166人年,占50.5%。R&D人員全時當量是2000年的2.4倍。按活動類型分,基礎研究人員全時當量5400人年,占9.0%;應用研究人員7711人年,占12.9%;試驗發展人員46585人年,占78.0%。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分別是2000年的2.3倍、1.8倍和2.6倍。二、安徽人口分布城鄉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664.7萬人,占27.8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4321.3萬人,占72.19%。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9.97個百分點。家庭戶人口全省共有家庭戶1666.6萬戶,家庭戶人口為5852.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97.78%,平均家庭戶規模為3.51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4人減少了0.63人。三、安徽人口結構年齡構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527.8萬人,占25.52%;15-64歲的人口為4012.5萬人,占67.03%;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45.7萬人,占7.45%。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8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04個百分點。性別構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為3088.7萬人,占51.60%;女性為2897.3萬人,占48.40%。性別比(以女性人口為100)為106.61。民族構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948.4萬人,占99.3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37.6萬人,占0.63%。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362.8萬人,增長了6.49%;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5.17萬人,增長了15.94%,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05個百分點。貿易狀況分析一、安徽省的對外經濟貿易與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積極推進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利用外資不斷擴大,對外經濟顯現出寬領域、高層次、縱深化發展的良好態勢。1978年全省進出口總額1062萬美元,到2010年已達242.8億美元,是1978年的2286倍,年均增長27.34%二、江蘇省的對外經濟貿易與經濟增長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江蘇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歷史轉折。江蘇開放型經濟成為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區域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強大引擎。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4.3億美元躍升到2010年的4658.1億美元,增長1083倍,年均遞增24.40%。其中出口總額突破2000億美元,增長647.27倍,年均遞增22.42%;進口總額實現了年均36.62%的高增長2012年安徽省對外貿易經濟運行情況2012年,安徽省進出口總額39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6%。其中,出口267.5億美元,增長56.6%;進口125.8億美元,下降11.6%。從出口經營主體看,生產型、貿易型企業出口分別增長55%和63.2%。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51.6%和9.5%。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94家,比上年下降26.2%;合同利用外資25.3億美元,下降26.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6.4億美元,增長30.3%。到2012年底,來皖投資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增加到63家。全年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新簽合同金額24.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4%;完成營業額30億美元,增長19.4%;當年外派勞務人員13370人,下降1.5%。全年新批境外企業(機構)56個,實際對外投資5.5億美元。各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三次產業分類是英國經濟學家A1Fisher于19世紀30年代提出來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基本上是按照三次產業的發展順序進行的,一個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這個地區的現代化程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安徽還是一個農業大省,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還是偏高。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所占的比例會逐漸增加。“十五”時期,安徽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16%,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5.16%:36.14%:38.10%變化為2005年的17.19%:41.15%:40.16%。1、生產總值:2012年,中部六省生產總值累計116487.9億元,占全國比重由上年的22.1%提高到22.4%。其中,河南29810.1億元,保持中部首位;安徽省17212.1億元,居中部第4位。從增速看,中部六省均快于全國,安徽省增長12.1%,高于全國4.3個百分點,居中部第1位;湖北、湖南均增長11.3%,并列第2位;江西、河南、山西分別比安徽省低1.1-2個百分點。2、產業結構:六省GDP中三次產業比為12:53.3:34.7,其中一、二產業比重比上年分別下降0.4個和0.8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上升1.2個百分點。安徽一產占比12.7%,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二、三產占比分別為54.6%和32.7%,上升0.2個和0.5個百分點。3、財政收入:六省全部財政收入17052.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320.6億元,分別增長17.2%和21.5%,增幅比全國高4.4個和5.3個百分點。安徽全部財政收入302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92.7億元,均低于河南、湖北,居中部第3位;湖南、山西和江西分別列第4-6位。從增速看,安徽全部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4.9%和22.5%,高于全國2.1個和6.3個百分點,分別居中部第6位和第3位;江西兩項指標分別增長24.4%和30.2%,均居中部首位。4、固定資產投資:六省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區項目)84874.7億元,占全國的23.3%,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其中,河南突破2萬億元,以20870.2億元高居榜首;安徽比河南、湖北分別少5967.9億元和259.9億元,列第3位。從增速看,江西、湖北、山西和湖南分別增長25%-30.1%,列前4位;安徽增長24.2%,比全國高3.6個百分點,列第5位。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六省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906.9億元,占全國20.2%,比上年微升0.1個百分點。安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85.6億元,增長16%,增幅與山西、湖北并列榜首,高于全國1.7個百分點;江西、河南和湖南分別比全國高1.1-1.6個百分點,列第4-6位。6、對外貿易:六省進出口總額1934.3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由上年的4.5%提高到5%,其中出口1205.6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由4.9%提高到5.9%。河南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分別為517.5億美元、296.8億美元,均居中部首位。安徽進出口總額393.3億美元,出口額267.5億美元,均居中部第2位。從增速看,安徽進出口總額增長25.6%,增幅比河南低33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9.4個百分點,居中部第2位;安徽出口增長56.6%,高于全國48.7個百分點,居中部首位。7、金融存貸款:2012年末,六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46435.8億元和93697.4億元,占全國16%和14.9%。安徽人民幣存款余額22977.3億元,居中部第5位;增長18.4%,增幅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比湖南、河南分別低0.8個和0.4個百分點,列中部第3位;人民幣貸款余額16294.3億元,居中部第3位,增長18.7%,高于全國3.7個百分點,比江西低0.4個百分點,列中部第2位。8、工業利潤:六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376.6億元,增長5.2%,增幅比上年回落32.6個百分點。安徽利潤為1470.2億元,比河南和湖北分別少2418.9億元和132.7億元,居中部第3位。從增速看,安徽增長11.3%,比全國高6個百分點,低于江西5.1個百分點,居中部第2位。9、城鄉居民收入:六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江西外均超過2萬元。安徽21024元,比湖南低295元,居中部第2位,相當于全國比例由上年的85.1%提升到85.6%;湖北、河南、山西和江西比安徽少184-1164元,列第3-6位。從增速看,安徽增長13%,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比江西、湖北、和湖南分別低0.1-0.5個百分點,列第4位。六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除山西外均超過7千元。安徽7161元,列第5位,相當于全國比例由上年的89.3%提升到90.4%;湖北、江西、河南、湖南分別比安徽省多279-691元,分列前四位。從增速看,安徽增長14.9%,居中部首位,高于全國1.4個百分點;河南、湖北、江西分別增長13.6-13.9%,列第2-4位;山西增長13.5%,與全國持平。10、物價指數:六省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在2.9%之內。安徽上漲2.3%,低于全國0.3個百分點,列中部第5位。湖北上漲2.9%,漲幅列中部首位;江西、河南和山西漲幅高于安徽0.2-0.4個百分點;湖南漲幅比安徽低0.3個百分點。結構偏離度分析公式

為了準確分析目前安徽省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是否對稱及相關程度,我們運用結構偏離度指標來反映。

結構偏離度=GDP的產業構成百分比/

就業的產業構成百分比-1

結構偏離度反映的是產業結構中某產業產值比重與就業比重是否處于同步變化和對稱狀態。從結構偏離度的計算公式可以看出,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兩者越是處在不同步變化和不對稱狀態,反之,則越接近對稱狀態。安徽省1995-2008年

產值比重、就業比重和結構偏離度

從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第一產業的產業比重和就業比重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由1995年的0.47上升到2003年的0.64,一直呈上升趨勢,表明第一產業就業結構與產出結構非常不對稱,結構效益極低。深層次的原因是安徽省落后的生產和經營模式,第一產業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反而成了勞動力凈流出部門。三大產業分析

霍利斯·錢納里與M·賽爾昆通過對101個國家1950-1970年有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得出的多國模型表明,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第二、第三產業的結構偏差都是不斷變小的,這兩個產業吸納的勞動力比例正不斷與產業創造的產值比例相匹配。根據多國模型,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偏差分別為-0.31、0.06、0.07。安徽省在2008年人均GDP已達2085美元,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偏差分別為-0.16、0.88、0.88。區位商——以批發零售業為例區位商:某個部門在某區域所占的比重與同一部門在全國的比重之比值。計算公式如下:di=1050.61(安徽省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業產值)∑di=4975.95(安徽省第三產業產值)Di=48610.50(全國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業產值)∑

Di=

204982.5(全國第三產業產值)安徽省批發零售業的區位商(2011年)可以看出,安徽省的三次產業總體來看,第一產業比例在三次產業中所占比例最低,特別是近三年均不到20%。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安徽省的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