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回顧與展望——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進展主要內容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展望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一)西方1、城市空間研究的萌芽時期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建筑師希波丹姆(Hippodamus)從古希臘哲學追求秩序和美的傳統出發,提出了一種以棋盤式路網為骨架,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筑群相間分布的城市布局結構,并在實踐中作為一種典范得到了廣泛應用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維特魯威(Vitruvius)在他的《建筑十書》構想一種有利于軍事防御的類似蛛網式的八角型的理想城市結構。
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費拉銳特(Felaruti)、斯卡莫齊等西方學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結構模式,進一步深化了早期理想城市的探索,推動了規劃實踐的發展。◆這一時期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均以神權、君權思想為依托,強調以宗祠、王府、市場等為核心的空間結構布局以及規整化、理想化的靜態結構形態。
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工業革命引發的城市空間結構的劇烈振蕩,使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開始了系統化、理論化探索的新局面。參考西德規劃學者阿伯斯(G.Albers)的觀點,將整個近現代城市空間結構的理論研究劃分為19世紀末以前的形體化模式發展階段;20世紀初起至50年代的功能化模式發展階段;60年代后的人文化、連續化發展階段。2、19世紀末以前的形體化模式發展階段
◆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歐文、傅立葉從社會改良的愿望出發,提出了獨立自足的“新協和村”式的市鎮模式,試圖以此拯救日益腐朽、衰敗的城市,但因不切實際而招致失敗。
◆新古典主義形體規劃:在資本主義城市工商業的推動下,著眼于城市形態改造,倡導城市結構宏敞、壯美。其中以奧斯曼(Hanssmann)主持的巴黎改造方案,本漢姆(H.Bunham)主持舊金山、克里夫蘭、芝加哥等城市治理規劃以及維也納建筑師西特(Sitte)提出的城市空間的視覺藝術原則等最為典范。◆歷史局限性:由于規劃的所謂“虛榮”和建筑體態的混亂等局限,該時期的研究與認識仍然無法正確反映城市空間結構演化的正確方向,更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與發展。
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3、20世紀初至50年代的功能化模式發展階段(1)城市結構功能規劃思想逐漸成熟◆馬塔(Y.Mata,1882)的帶型城市模式與實踐◆霍華德(E.Howard,1898)的田園城市
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戛涅(T.Garnier,1902)的工業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馬塔(Y.Mata,1882)的帶型城市,霍華德(E.Howard,1898)的田園城市,戛涅(T.Garnier,1902)的工業城市可看作是這一時期最具創造性的、最有突破性的新的城市空間結構模式。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蓋迪斯(P.Geddes)《進化中的城市》(1915)◆恩溫(R.Unwin)的衛星城市模式和大倫敦方案(1922)◆沙里寧(E.Saarinen,1918)的有機疏散理論及大赫爾辛基規劃◆格里芬(Griftin,1930)的堪培拉生態城市方案◆米留庭(A.Milntin,1930)的帶狀城市結構與斯大林格勒方案
上述理論研究與規劃設計實踐引向新的境界。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2)傳統的城市形體規劃模式更為強調功能合理的基本原則受“功能合理至上”新建筑運動的影響,傳統形體規劃領域出現了以現代形體技術手法探求適應時代要求的現代大城市的形體結構模式。
◆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1922):1922發表《明日的城市》,1925年提出“巴黎中心區改建方案”,1933年推出“光輝城市”模式,重拾形體結構主義的大旗,強調用現代技術手段引導城市集中式發展及空間垂直伸展與空間開敞布局相結合的理念。
◆1933年的《雅典憲章》:作為一項政策性的引導措施,使柯氏的思想得以在世界范圍內弘揚和傳播。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3)城市結構解釋性模式的異軍突起◆社會生態學: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以帕克(E.Park)和沃恩(L.Writh)為首的美國芝加哥學派從城市社會生態學角度對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1925年該學派伯吉斯(W.Burgess)提出同心圓結構模式,1936年霍伊特(H.Hoyt)提出扇形模式,1945年哈里斯(D.Harris)和烏爾曼(E.L.Ullman)提出的多核心模式,并稱為三大經典模式。另外還有狄更斯的歷史地帶模式,艾尼克森的折衷構造模式。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
◆土地經濟學:1903年赫德(M.Hard)提出的城市土地價值依據交通通達性的軸線模式,1925年黑格(M.Harg)提出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態的地租決定理論等等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50年代以后,城市空間結構研究在高科技的推動下,技術主義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出現了一股主要以現代建筑技術和交通技術、通訊技術為依托的新的城市空間結構的規劃設計◆美國建筑師弗里德曼(YFriedman)的裝配式城市
◆富勒(BFuller)以及菊川清川設計的,可容納50~100萬人口的海上漂浮城市◆索萊爾(PSolerl)的仿生城市
◆原蘇聯建筑師設計的梁墻式架空城市,以及倒三角垂直結構城市,
◆庫克(PCook1964)設想的抽斗狀插入式城市◆羅恩?赫倫(RHerron,1964)設計的行走式城市這些設計思想都是以關注人類生態環境為出發點,企圖以現代科技來解決當代大都市的種種危機,表達了當代建筑師、規劃師對城市未來趨勢乃是人類命運走向的憂患情結。
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4、60年代以后的人文化、聯系化模式發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重點逐漸轉入信息化對人類聚居行為、生態環境可能的影響方面,在文化價值、生態耦合及人類體驗等更深層次上關注城市文脈的連續以及空間結構的梳理。(1)后現代城市規劃基本理論和實踐后現代社會的高科技發展對城市空間的沖擊造成的諸如情感真空、環境破壞、文化缺失斷層等諸多方面的可怕后果引發了現代城市規劃工作者的關注和憂慮,形成了以人文化、連續化為主旨的后現代城市規劃理論◆理論創新Team10提出的“簇形”城市結構模式以及在其影響下的凱文.林奇(K.Lynch,1959)的城市意象感知分析模式、亞歷山大(C.Alexander)的半網絡城市、雅各布(V.Jacobs,1961)的城市交織功能、杜克塞亞迪斯(Doxiadis,1972)的動態城市、麥克哈格(L.Mcharg,1969)的自然生態城市、羅爾(C.Rowe,1975)的拼貼城市、列波帕特(A.Poporti,1975)的多元文化城市等◆規劃實踐呼應上述理論探索,城市規劃實踐中出現了彈性化城市空間及多元化城市空間的傾向,如倫敦的反磁力結構方案,華盛頓的放射長廊結構及莫斯科、東京的多中心復合結構等;
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同時,強調對城市內部各功能進行重新分化和整合的微觀層面的優化設計,如工業、科技園區的設計,城市副中心及步行系統的設計等。所有這些為檢驗理論模式的科學性、合理性提供了深入考察的實驗基地。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二)中國1、古代規劃思想的萌芽
◆
《周禮·考工記》:中國古代很早已開始有城市空間規劃思想,春秋戰國時期《周禮·考工記》,提出了較為詳細的城市建設技術規章“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免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認為是中國古典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基本規范,并因此影響了整個中國傳統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格局,特別是元大都以及以后的都城建設,是中國傳統城市空間結構發展的“紅線”。◆《管子·大匡》:“凡士者近宮,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
2、古代規劃思想的停滯時期
自《周禮·考工記》和《管子·大匡》之后,中國古代城市長期處于較為封閉狀態,城市的功能和結構并未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傳統城市的發展主要是作為中央集權王城政治統治的各級行政中心,再加之長期受封建禮制政治思想和儒教傳統文化的熏陶,普遍存在一種崇尚天法地、追求尊卑的布局傾向,長期以來一直呈現一種較為統一的風格。這一時期的城市發展基本是傳承了《周禮·考工記》的禮制風格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雛形城市
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古典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中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中期傳統城市曹魏鄴城、南朝建康城、北魏洛陽城是南北朝禮制風格逐漸明晰的三個里程碑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中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中期傳統城市◆中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中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后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后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后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后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后期傳統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
3、近代規劃思想的“雙重身份”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映在城市空間結構上,呈現出中國特定的復雜二獨具的特征。◆租借地城市和商埠城市的租界區用地規模急劇擴大,城市功能要素內容和城市結構形式上都已完全呈現出資本主義城市的典型特征。如青島、哈爾濱、香港、大連等城市。◆商埠城市的華界城區和中國近代工礦城市也迅速發展,并在相當部分城市出現了有規劃的近代化的民族“新市區”運動。如上海、南京等城市。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4、建國后的迅速發展時期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城市發展迅速,城市空間結構得到突破,人們對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慢慢起步,但總體來看,仍然是起步晚、水平低,主要表現如下:①、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仍處在對西方學說和理論模式的介紹、引進階段,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切合實際的理論探索與模式抉擇的前瞻性研究略顯不足。②、研究體系與學科上,仍然局限在傳統的地理學、規劃學、建筑學單兵作戰的單學科階段,傳統的生產力布局研究方法,以及地域空間要素的研究方法仍然占主體,對各學科串插,融合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局面尚未真正形成。③、研究視角上,過多受西方理論學說思潮的影響,而忽視對本國實際情況的真正關注。④、研究的方法上,現象描述法、模式總結法、歷史歸納法、以及形態分析法較為多見,但演繹法,思辯法,對比法等運用較少,相互之間的銜接與融合欠深入,而更為欠缺的是站在對立統一的立場高度對城市空間結構演化進行跨學科、跨門類的探討(涉及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人文科學),既有結構形態的現象層面的研究,又深入其深層結構進行機制層面研究的綜合性研究更為鮮見。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4、建國后的迅速發展時期我國城市空間結構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董鑒泓的《中國城市建設史》(1982),傅崇蘭的《中國運河城市史》(1985),葉驍軍的《中國都城發展史》(1987),俞偉超的《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階段性》(1985)等,從中國古代城市的發育機制、結構形態以及與政治、經濟的相互作用關系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但限于成書時間早、各相關研究成果不足等原因,對許多問題尚未進行系統、深入的探討。這一局面直到八十年代后期稍有改觀。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武進及胡俊的博士論文,《中國城市形態》(1990)以及《中國城市:模式與演進》(1994)分別從縱橫兩個角度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我國城市空間結構從形態、特征到演化機制的問題,給人以啟發和感悟。一、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學術回顧相關的研究還有:吳良鏞的《歷史文化各領域的規劃結構》(1983)、鄒德慈的《汽車時代的空間結構》(1987)、陶松齡的《城市問題與城市結構》(1990)、朱錫金的《城市結構活性》(1987)等。此外,一批城市地理學的著作也表現了對城市空間結構問題的關注,如南京大學的宋家泰、崔功豪,北京大學的周一星、華東師大的寧越敏等也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對城市空間結構的機制以及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規劃、城市經濟等關系問題予以一定程度地涉及和討論,反映了這一領域學術上的成就。最新研究成果中要數東南大學段進的《城市空間發展論》(1999),以及南京大學張京祥的《城鎮群體空間組合研究》(1999),其涉及面和覆蓋面廣,多學科綜合性強,從深層結構到外部形態,從宏觀結構到微觀形態,從城市實體到區域群體,從經濟空間到生態空間,從空間發展到經濟人文發展等問題都有一定深度的闡述。(一)新背景與新發展1、信息化以發達國家為中心,正在興起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我國也不例外。經過1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電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目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2000年全國電訊運營業和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4%,信息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值在10%以上。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統計資料顯示,截止2000年底,中國內地上網用戶已突破2000萬戶,成為繼美、日之后的第三大互聯網用戶國。同時,覆蓋全國的多有省會城市和70%以上縣市,總長達8萬公里,由48條光纜干線組成的“八橫八縱”光纜干線網業于2000年全部竣工投產。
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信息及其網絡已滲透到城市生產、生活、交通、游憩等各個領域,通過對產業區位、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而實現城市的空間結構的演化。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城市呈現區域化的特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中心城市功能與地位不斷加強,并朝著多中心發展。◆信息技術使城市內部功能結構發生轉變,使城市內部混合的現象逐漸增多。(生產活動與生活活動混合,工業用地與商業用地的兼容,流通領域與生產領域邊界的模糊)◆信息技術致使信息科技園、軟件園興起。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2、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成為最重要的時代特征之一,世界各地城市首當其沖,主動或被動地參與了全球化進程。日漸完善的生產、市場、金融、服務、文化和政治等全球體系逐步在空間上將全球各個城市相連。新勞動地域分工對全球城市起著支配作用,管理/控制-研究/開發-生產/裝配三個基本層面的空間配置已不再受國界的局限。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國直接投資進入了高速增長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已在我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近35萬家,合同資金額超過6323億美元,已連續6年成為第二達國際直接投資東道國,截至2001年底,在世界500強中,除少數跨國公司因為我國限制外資進入某些行業而不能投資外,幾乎都在我國進行了投資。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全球化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有:◆全球化推動新的城市體系形成(全球城市體系形成;世界城市主宰全球經濟;大都市地區發展更具活力;城市極化作用增強;經濟活動全球擴散)◆經濟全球化推動城市分工從水平結構向垂直結構演變◆金融、某些生產性服務業和跨國公司總部向中心商務區集聚,中心商務區作為全球城市的管理中樞進一步強化。◆全球化使得第二產業內部含有決策和銷售的部門與生產車間分離◆城市出現非均衡增長,門戶城市和地區發展加快◆出口加工區作為促進加工貿易的載體,成為我國城市新的空間現象。◆保稅區作為促進國際貿易的重要手段開始在我國興起。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3、知識經濟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搶占高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已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焦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家陸續在一些技術和人才基礎較好的大中城市設立5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8個省市級高新區,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截止2001年年底,全國53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1928.4億元,工業總產值10116.8億元,凈利潤644.6億元,出口創匯226.6億美元。與1991年建區初期的各項指標相比,技工貿總收入增長63.51%,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64.16%,凈利潤平均增長55.10%,實際上繳稅費平均增長66.55%,出口創匯平均增長62.18%。工業增加值從1998年初次統計的1060.7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2621.3億元,4年平均增長速度為35.2%,為全國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期增長的3倍。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知識經濟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主要有:
◆知識產業的從業人數明顯增加,帶來社會結構的變化。中產階級迅速膨脹,打破原來的“金字塔”結構,形成最富有和最貧窮階層人數少,中產階級人數多的“橄欖狀”結構。中產階級的迅速增加促進了郊區成片的低密度居住小區的開發和開發和城市空間的分異。
◆以知識的創造、傳播和利用為內容的產業異軍突起,城市教育和科研功能的地位得到提高。培訓機構、大學、研究所成為城市的重要機構,帶來城市職能結構的變化。
◆高新技術產業與高新技術園區迅猛發展,不斷改變著城市的空間結構。一是通過高新區自身的物質環境建設,在城區邊緣或內部塑造一個環境優美、設計出眾的新社區;二是通過對產業的改造,逐步實現城市空間的“騰籠換鳳”;三是大學城、科技園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使得空間極化(“對偶城市”)。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4、生態城市生態城市規劃的思想與方法直接或間接的改變著城市空間,使城市朝著符合生態、緊湊增長、集約高效的方向演變。◆在合理生態容量的前提下發展城市高效節約的使用資源,精明增長,緊湊發展,限制城市的過渡擴展。用城市更新替代郊區蔓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主張分散化發展的荷蘭1987年在第四次建設規劃中強化蘭斯塔德城市群的發展。◆保持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漸進式擴展修復與保護自然環境,促進城市歷史的延續◆重視城市公共空間和功能混合◆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
加強綠帶、綠環等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控制城市的無序蔓延◆濱河地區作為重要的生態空間成為城市更新的重點。濱河地區作為最具活力和魅力的生態空間進入綜合開利用階段◆步行街區越來越受到重視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5、快速城市化
“s”型曲線顯示,當城市人口占30%以內時,城市化發展變化相當緩慢;超過30%時,城市化變化進度急劇加快,超過70%以后變化速度趨于減緩,在80-90%之間變化速度緩慢。我國城市化正處于快速發展的第二階段,迅速膨脹的城市帶來我國城市空間結構的快速蔓延,產生了深遠影響:◆以大中城市為核心的組合城市已經或正在形成中。如:濟兗鄒曲都市區,在合理功能分工中的相互融合◆城市由漸進式演進向跨越式發展。如:浦東開發把上海帶入跨越式發展階段◆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開始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化。如:隨著蘇州新區和蘇州新加坡工業園的建設,蘇州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由1992年底的40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1996年的120平方公里,形成“雙中心組團式”、“一體兩翼、四沿展開”的空間發展格局,城市由單中心向多中心演化◆城市跨江跨河發展的動力增加。基礎設施的增強,門檻的降低,上海、南昌、常熟等很多城市做出跨江跨河發展的決定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
(二)新因素1、高速交通◆高速公路、鐵路網絡式發展,增強了各經濟區的區際聯系,對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的集聚與擴散產生了很大影響
擴散:(1)市場范圍擴大,一小時通勤范圍大大增加(2)生產區位的選擇自由度提高(3)居民對居住和就業空間的選擇擴大
集聚:中心城市在城市網絡中的樞紐地位增強,產業、市場、生活、就業等更趨向于向區域中心城市集中◆快速軌道交通促進多中心城市的形成◆快速交通方式促進都市區、都市圈及城市群的形成◆快速交通對城市空間結構產生明顯的軸向引導作用◆快速交通促進節點的迅速集聚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2、開發區的建設據統計全國現有各類開發區3837家,規劃面積3.6萬平方公里,超過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其中國務院只批準了232家,省級批了1019家,其余2586家都沒有經過合法審批程序。開發區的整合在為城市空間結構的重整提供了有利的契機。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3、行政區劃的調整行政區劃調整為城市合理布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城市在短時間內轉變傳統的慣性作用和發展方向,引起城市空間結構的迅速變化。如廣州、杭州、常州等。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基于行政區劃分離慣性影響的城市用地布局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行政區劃調整后的城市空間整合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三)新動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隨著上述新背景、新因素的迅猛影響,城市空間的研究課題、研究范式、研究重點等都發生了很大轉變,城市空間結構進一步向區域化、信息網絡化的研究方向發展。1、對世界城市的研究及其理論的架構杜克西亞迪斯(Doxiadis,1996),戈特曼(Gottanman)、費希曼(Robert,Fishman,1990)、阿部和俊(1996)、高橋伸夫(1997)等學者為世界連綿城市(Ecumnnopolis)結構理論的架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弗里德曼(Friendman,1993)、薩森(Sassen,1991,1995)、泰姆布雷克(M.Timberlake,1995)、范吉提斯(Pyrgeotis,1991)、昆曼和魏格納(Kunzmann&Wegener,1991)等,也紛紛從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技術網絡化、跨國公司等級體系化等研究視角,探討其對全球城市空間的組織結構以及可能的影響。
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2、對“賽伯空間———新的空間邏輯”的不斷演繹
隨著信息技術對生產的影響加深,一種全新的數字空間邏輯開始出現并加速改變著傳統的空間概念。Toffler(1980)首先定義了信息圈(info-sphere)“通過個人和大眾信息的能被作為貨物或原材料分布的通訊渠道”。計算機和數字通訊及媒體技術的集成正在創造一個賽伯空間(cyberspace),它是一個數字網絡的多媒體束,正在快速地融入到社會、文化和經濟生活中。西方文獻對賽伯空間的研究多采用空間隱喻(spatialmetaphor)的方法,對信息網絡的空間意義進行描述。Gibson,W.(1984)認為這是一種幻覺,是由人類系統中的計算機庫中所抽象出的數據的圖解表達。一個類似于人類所在的宇宙。這個空間自身可能變得比物質空間更重要,它置于傳統的地理空間結構內部或之間的上層。尼葛洛龐蒂在其名著《數字化生存》中分析了信息空間(informationspace),他認為,數字世界的情況全然不同。信息空間完全不受三維空間的限制,要表達一個構想或一連串想法,可以通過一組多維指針(pointer),來進一步引申或辯明。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關于賽伯空間對地理空間的影響,仍存在著諸多爭論。
FriedmanandWolff(1982)認為“電子社區可能是物質重新區位的替代物”;Castells(1985,1989)設想了一個由計算機網絡所創造新的生產與管理空間,即流空間(spaceofflows),他從技術決定論出發,認為流空間將取代場所空間(spaceofplaces),“這樣,一個功能和權力位置等級構成了跨國和世界的地域,將生產、分配和管理功能隔離開來定位在最有利的地區,且通過通訊網絡將所有活動聯系起來”;之后Castells(1993)又聲稱,技術信息革命創造了一個新的通訊世界,它由全球村和那些與全球網絡相隔離的非通訊社區所組成。Mulgan(1991)也認為,遠距離的、基于網絡的聯系的日益重要性意味著城市經濟日益被電子通訊的邏輯或者虛擬規律所推動,這個電子通訊是一個新的節點和樞紐,加工和控制中心;尼葛洛龐蒂(1995)、JohannesTraxler(1997)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但也有不少學者存在著反對意見,如JessGasparandEdwardL.Glaeser(1996)認為,“遠程通訊也可能不是面對面交流的替代物,而實際上是互補的兩種信息傳輸形式”;NigelThrift(1996)則爭論說,“電子遠程通訊網絡的出現可能會產生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面對面的活動”;NarushigeShiode(2000)指出,由電子數據集合構成的賽伯空間從來沒有取代實體空間,但它能通過提供節省時間和成本的功能來支持真實空間;關于物質城市和虛擬城市,KenFriedman(2000)認為二者將共存(coexist),并且虛擬城市服務于物質城市,將可能以智能方式擴展城市區域的可能性。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
3、對新城市空間研究的不斷深入1988年A.J.Scott對新產業空間進行研究引發了學術界的濃厚興趣,之后(Bagnasco,1977;M.Porter,1998;DMasseyetal,1991;Hansloftenetal,2002SusanMWalcott,2002)鄴紛紛展開對新產業空間的研究和探討。與此同時,新商業空間(KenJones,1993;Gregson,Crewe,1994;Goss,1996;JillMazullo,2001等)、新辦公空間(Hartshourn,1973)和新休閑空間(揚·蓋爾,拉爾斯·吉姆松,2003)、新整體空間等的研究也相繼興起。邊緣城市(edgecity)、電子村莊(electroniccottage)、有線城市(wiredcity)、軟體城市(softcity)、實時城市(realtimecity)等屬于都被用來描述城市中出現的新空間實體。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4、中國學者也開始展開對新城市空間現象的關注(1)新產業空間
顧朝林、魏心鎮等對高新技術園區的研究;王緝慈對新產業區理論的引介以及研究;閻小培對信息空間的研究;李小建對企業地理的研究;鐘堅對高新技術以及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系列研究;費洪平等對開發區產業發展與規劃的研究;鄔滄萍對經濟開發區外來人口的研究,王興平博士論文對城市新產業空間進行的系統分析,以及國內大量對于開發區規劃的實踐和研究論文等。(2)新商業空間崔功豪教授提出的“新商業帶”(1992)是與傳統商業街和城市主要商業街相對的一種商業空間形態。顧朝林教授等和柴彥威提出“新郊區商業帶”,是指郊區新開發的道路沿線的商業地帶(顧朝林等2000;柴彥威,2000)。還有學者提出“新區商業網點”的概念(鄧世文,1997)。仵宗卿鄧認為專業市場和準予街集中的地區往往形成新的商業中心,從而打破原有的商業空間等級結構,使商業空間等級結構出現多樣化(仵宗卿,2000)。管馳明博士論文對新商業空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管馳明,2004)
我國對新商業空間的另一項重要研究使關于CBD的研究。國內對CBD的研究包括CBD范圍的確定、動力機制、土地利用、功能結構、發展演化趨勢、規劃和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案等等(吳明偉,1998;修春亮,1998;李沛,1999;閻小培等,2000;王如淵,李艷茹,2002)。二、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3)新居住空間研究
改革開放后,中國住房制度實行改革,住宅自有化等使城市居住空間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學者開始從各個方面研究中國居住空間的變化。包括對居住空間分異的現象、特征、動力機制以及對策研究(顧朝林、C·
克斯特洛德,1997;吳啟焰、崔功豪,1999;葉迎君,2001;劉冰、張晉慶,2002)。吳啟焰、崔功豪以南京市為例研究了居住空間分異特征及其形成機制;顧朝林、C·
克斯特洛德研究了北京市社會極化和空間分異現象,其中特別分析了流動人口的居住空間分布;葉迎君闡述了居住空間分異現象,分析居住空間分異的動力機制和我國居住空間分異的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劉冰等研究了城市居住空間區分異的規劃對策等等。此外田劍平、許學強。趙曉斌、陳振光對城市外流移民居住空間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此除了對上述新產業空間、新商業空間、新居住空間的研究外,甄峰對信息時代的城市空間結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灰體空間”的新概念(甄峰,2000)。另外,關于城市新移民區的研究、新公共休閑空間的研究國內都已有涉及。總的看來,國內研究新城市空間已逐步展開,但普遍都較為關注單個空間的研究,缺乏從城市空間組織的角度去研究他們的相互關系及與原有空間的協調。孫娟碩士論文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三、圍繞城市空間結構的學術爭論集中是城市空間的基本特征,分散是城市空間的一種異化現象,集中與分散是城市空間演化中的基本表現,它們貫穿于城市發展運動的全過程,并體現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態的組織上。回顧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歷史、審視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現狀,不難發現,自近代以來在學術上一直存在著分散主義與集中主義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并將隨著城市的不斷演化而長期進行下去。1、分散主義及其實踐:早期學術爭論始于西方國家工業革命所迎來的城市化時代,工廠群,和貧民窟在城市的迅速集中脹破了城市的基本框架,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的濃煙、灰塵、污水、垃圾、寄生蟲、傳染病、饑餓等城市“衍生物”的集中。
(1)這一時期,歐文、傅立葉等社會改革派激烈地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所導致的如此不恰當的集中,要求以建立新的協和村的居民點來分散業已腐敗的城市,這是分散主義的萌芽。(2)真正的分散主義源于19世紀末的英國花園城市理論,其創始人霍華德(FbenezerHoward)。針對當時大城市高度集中所產生的問題,他在《明日的花園城市》一書中提出了花園城市理論,在此理論的引導下,霍氏在倫敦附近建立了名為萊奇沃斯的花園城市,此后又建了韋林。霍氏的思想,對其后的分散主義規劃實踐影響極大,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英國的新城市運動以及衛星城實踐。
三、圍繞城市空間結構的學術爭論(3)分散主義的另一個著名人物是索里亞·伊·馬塔(A.S.Y.Mata)。馬塔的“帶形城市”理論對日后的分散主義思想有相當的影響,前蘇聯的希爾勃賽瑪(Hilberseimer)等人提出的帶形工業城市理論、美國的規劃師埃德加紫姆比萊斯(EdgarChambless)對帶狀城市的進一步發展,都使分散主義思想得以補充。(4)在分散主義思想陣營中,賴特(F.Wright)的廣畝城市(BroadacreCity)理論是一個不能被忽略的東西。(5)另一個分散主義的實踐者是K.林奇,他的分散型城市方案比賴特的廣畝城市的影響要大得多。(6)相比之下,戈登·柯倫(GrordonCullen)的“愛爾康”理論以及朗科恩的規劃實踐使分散主義思想具有了新的特征。1911年芬蘭規劃師格里芬的中標方案堪培拉城市規劃方案,以及日本著名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專家丹下健三的東京的城市設計均受到朗科恩思想的啟發,使分散主義的思想因逐漸向集中主義思想靠攏而具有了新的內涵。總之,分散主義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存在一種明顯的傾向,即不斷地從自身理論與實踐的矯枉中向著理性與理智的方向邁進。這種理性與理智的最突出特征可以這樣表述,即從強調對過度集中的疏解——分散;到對過度分散的控制——適當的分散,再到對適當分散的修正——分散中的集中,其發展軌跡與近現代城市空間發展的實踐具有大致一致的路線。三、圍繞城市空間結構的學術爭論2、集中主義主張與行為20世紀30年代后,作為分散主義的對立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低溫性能測試考核試卷
- 高端屋頂花園施工方案
- 汽車改裝配件批發考核試卷
- 2025年投資策略與經濟周期的互動關系試題及答案
- 社區服務與社會組織發展考核試卷
- 機場航站樓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考核試卷
- 漁業資源監測與評估設備制造考核試卷
- 典當行法律法規適用與案例解析考核試卷
- 塑料輸送帶節能技術優化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模擬考題試題及答案
- 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多年實踐人員)醫師資格考核申請表
- 宏觀大類外匯系列專題(一)阿根廷匯率貶值的經驗教訓
- 教學課件 金屬學與熱處理-崔忠圻
- 成礦預測課件
- GB∕T 2518-2019 連續熱鍍鋅和鋅合金鍍層鋼板及鋼帶
- 年產美甲貼100萬張新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
- 信息時代的研究生 學習與創新能力培養
- 契稅補貼申請表
- 西山煤電集團白家莊礦煤層開采初步設計
- 高速公路內業資料規范化管理實施細則課件
- 最新金屬軟管設計制造新工藝新技術及性能測試實用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