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前沿_第1頁
人文地理學前沿_第2頁
人文地理學前沿_第3頁
人文地理學前沿_第4頁
人文地理學前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文地理學前沿與案例

1.萌芽:1900年以前西方地理學geography由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人所創造,它是由“geo”(意指大地)和“graphein”合成,意指大地之描述。PaulClaval(保羅?柯拉法樂)提出按西方傳統發展的六項地理概念:其中首兩項起自遠古,屬于描述性質:制圖學技術,它是表現地球表面的方式對區域的描述——發展1.萌芽:1900年以前從19世紀起發展起另兩項傳統,強調地理學是一門解釋性的學科:19世紀大多數地理學家著重自然科學的一面,主要探討“人與環境的關系”.19世紀上半葉,配合殖民擴張,地理學的主要工作集中于旅行和探險(洪堡、李希霍芬)。雖然經濟學家斯密、李嘉圖探討了勞動分工理論包含空間的概念。杜能和勞恩哈特分別于1820年代和1870年代建立農業和工業區位論。但地理學家強調人地關系,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重點在環境對人類演化造成的影響。19世紀末,人文地理學成為地理學的子學科,社會關懷變得明顯,部分地理學家把他們的學科視為社會科學。拉采爾:博士論文:中國人移民美國加州,觀察一個族群置于新環境所發生的事情。第一部著作即以《人文地理學》(1882-1891)為題,開啟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但拉采爾的影響主要在法國(白蘭士)和美國,德國仍然堅持區域研究的傳統至今。2.第一個演變階段:從人地相關到區域差異(1900-1950年)

HowardL.GauthierandEdwardJ.Taaffe:THREE20THCENTURY"REVOLUTIONS"INAMERICANGEOGRAPHY:20世紀第一個主要的演化階段發生于1900-1939年之間。美國地理學多受拉采爾環境決定論的影響,如Semple,Huntington美國地理學家從重視人地相關轉向區域研究或區域差異,對20世紀早期的地理學家來說這個轉變具有重大意義。

2.第一個演變階段:從人地相關到區域差異(1900-1950年)(續)到20世紀早中期時候,針對環境決定論的反對聲音開始加大。1923年的HarlanH.Barrows的《地理學——人文生態學》和1925年CarlO.Sauer的重要專著《景觀形態學》。Barrows認為人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關系。人文因素跟環境因素一樣重要,有時甚至更重要。然而,盡管環境決定論被Barrows所反對,但他仍然覺得地理學家應當注重研究自然環境,能夠探索出一種方法來展示人們如何適應環境。2.第一個演變階段:從人地相關到區域差異(1900-1950年)(續)Sauer對文化形式起源和擴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理的人文尺度而不是自然環境本身。他的研究主要探索文化的優勢地位,另外也經常會包括對環境重要方面的討論。Sauer和他的學生研究了景觀演化中人文干涉因素如種樹、飼養動物、火的應用、人造物品的擴散、居住區形成等的作用,他們的研究依賴于強調景觀外在特征的實地調查。第一次“革命”時間界線:從人地相關到區域差異

1906WilliamMorrisDavis:《地理學內容的歸納研究》

1911EllenChurchillSemple:《地理環境的影響》

1915EllsworthHuntington:《文明和氣候》

1916IsaiahBowman:《南部秘魯安第斯山脈》

1923HarlanH.Barrows:《地理學——人文生態學》

1923第一次地理學大會

1925CarlO.Sauer:《景觀形態學》

1928RobertS.Platt:《區域地理學細解:一個工業組織——以埃里森灣為例》

1929DerwentS.Whittlesey:《接續而來的占領》

1933VernorC.Finch:《蒙特福特:西南威斯康星州景觀類型研究》

1936CharlesC.Colby:《美國地理思想的變化趨勢》

1939RichardHartshorne:《地理學本質》

資料來源:HowardL.GauthierandEdwardJ.Taaffe:THREE20THCENTURY"REVOLUTIONS"INAMERICANGEOGRAPHY,UrbanGeography2002,23,6,pp.503-527

2.第一個演變階段:從人地相關到區域差異(1900-1950年)(續)從20年代開始,許多美國地理學家開始從研究人地關系轉向了重視區域研究。大多數的研究都是對一個特定地理區域進行基礎的描繪,而非規律性的總結。在30年代末期,RichardHartshorne出版了他的專著《地理學本質》。哈特向用“區域差異(arealdifferentiation)”描繪那些關注于具體的區域變化的描述和解釋的經驗研究,宣稱,地理學家的任務就是用空間來描述和分析現象的相互作用和加以綜合。

2.第一個演變階段:從人地相關到區域差異(1900-1950年)(續)總結評論人地關系的研究是當時人文地理學的中心主題,但是該主題卻無法建立一般的規律。與此同時,工業化、城市化正改變地球的面貌,發展的不平衡性促使區域和景觀的研究不容忽視。因此,人文地理學包括以下三個主題:人地關系、景觀分析、區域格局和結構的描述。將以上三者兩兩合并,形成新的三種學派:強調人地關系和區域分析的法國學派強調人地關系和景觀分析的加州柏克利學派強調景觀分析和區域分析的德國學派3.第二個演變階段:從區域差異到空間分析(1950-1970年)

自19世紀以來,地理學一直以解釋性的工作為主,但三個主要研究領域無法如物理學那樣形成普遍規律性的法則,這些研究對于已發生演化作用的歷史重建有用,但因過于強調人地關系忽略了社會互動。地理學需要的是一種能夠預測的知識,而既存的知識無法滿足新的社會需求。地理學者開始尋找社會和經濟相互作用的分析,在此領域中,空間經濟學提供了重要的成果,促使了地理學的現代化。3.第二個演變階段:從區域差異到空間分析(1950-1970年)1950年代初,華盛頓大學地理系的Ullman推動新地理學的產生。Ullman從事流量地理學,對運輸和遷移有強烈的興趣。他認為,大多數地理學家過分關注人地關系的研究而忽略了社會和經濟互動對人類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空間經濟學和區位論的引進形成了人文地理學新的基本理論,由于區位論建立在基本假設(均質平原、經濟人等)之上,使當時的大多數地理學家盛行新理論的驗證工作。方法論上則受到邏輯實證主義的巨大影響:傳統的實證主義強調觀察和資料收集的重要性,忽略或低估形成假設的過程以及科學研究中理論的重要性。維也納學派建立邏輯實證主義,提出通過建立假設,并且使用精確的觀察和實驗來檢查這些假說從而建立科學理論。3.第二個演變階段:從區域差異到空間分析(1950-1970年)(續)舍費爾則挑戰哈特向的區域差異觀,他認為地理學應該探索空間格局的規律性,對地理學的界定不應像哈特向所提倡的強調相對整體性的區域研究,而應該成為一門研究支配地表某些特征的空間分布的那些要素的科學。地理學家的研究對象應該是現象的空間分布,而不應是現象本身。他為地理學采用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和理論提供了一個范例。同年,布拉什將中心地理論首次應用于美國的實例,他和舍費爾一同揭開了1950年代“空間分析”的序幕。3.第二個演變階段:從區域差異到空間分析(1950-1970年)(續)這時的人文地理學以人文要素為研究對象,以區位論為研究重點。而源于經濟學的區位論,無論是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還是克里斯泰勒和廖士的中心地理論,都假設均質平原這一無差異空間,從而排除了其它自然和人文屬性,只有距離單一的空間自然屬性起作用,所以在空間認識論上還是關注于自然空間(physicalspace)或者說是空間的自然性,并且希望探求到自然空間中的一般規律,數量化工具成為必然的選擇。而且隨著相對空間論的普遍認可,空間模型的構建者試圖測度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空間。表2第二次“革命”時間界線:從區域差異到空間分析

1953Fred.Schaefer:《地理學的例外論:一個方法論的檢驗》1953JohnE.Brush:《西南威斯康星州中心地體系》1953EdwardL.Ullman:《人文地理和區域研究》1954PrestonJames和ClarenceJones,編者:《美國地理學:知識基礎和展望》1954ChauncyD.Harris:《市場對美國工業區位的影響》1954HaroldMcCarty:《經濟地理學理論的探究》1956WilliamL.Garrisonetal.:《鄉村公路與鄉村發展》1958BrianJ.L.Berry和WilliamL.Garrison:《中心地體系的的功能基礎》1959WilliamL.Garrison:《經濟學的空間結構》1959RichardHartshorne:《地理學本質的透視》1960WalterIsard:《區域分析方法》1963IanBurton:《數量革命和理論地理學》1965PeterHaggett:《人文地理學區位分析》1965EdwardAckerman:《地理科學》1967RichardJ.Chorley和PeterHaggett:《地理模型》1969DavidHarvey:《地理學解釋》4.第三個演化階段:從空間分析到社會理論(1973年至1980年代)

背景:從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方一些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如社會動蕩、貧富分化、內城問題等等。在美國,則有從50年代開始的黑人民權運動和60年代末興起的反(越)戰運動。60年代末,是各種社會運動最為集中的時期。1968年5月,法國的五月風暴。所有這些因素給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新的問題。地理學第三個演化階段起始于1970年代早期,它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以后。從1970年代初起許多年輕地理學家開始反對空間分析并開始探索交錯理論和進行規律探索。在20世紀余下的時間里,人文地理學的探索轉化到社會理論的研究上,形成新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結構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等不同流派。表3“第三次革命”時間界線:從空間分析到社會理論

1973DavidHarvey:《社會公平和城市》1974PeterGould:《思想地圖》1976Golledge和G.Rushton:《社會選擇和空間行為》1976Yi-FuTuan:《人文主義地理學》1977EdwardRelph:《Placeandpalcelessness》1977HardPeet:《美國激進地理學的發展》1978DerekGregory:《意識形態、科學和人文地理學》1979NeilSmith:《地理學、科學和解釋的后現代模式》1983D.Ley和M.S.Samuels:《人文主義地理學:前景和問題》1983AlanPred:《結構和地方:關于地方和結構感覺的變化》1984DoreenMassey:《勞動力空間分配:社會結構和生產地理學》1984AndrewSayer:《社會科學方法:一個現實主義者方法》1986Sayer:《現實主義和地理學》1987MichaelDear:《后現代挑戰:重筑人文地理學》4.第三個演化階段:從空間分析到社會理論(1973年至1980年代)(續)70年代初,西方社會科學研究發生轉型,重新發現空間的重要性。法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列斐伏爾被認為是一位“元哲學家”,在把歷史性、社會性和空間性結合起來的這一方面其影響遠遠超過其他學者。列斐伏爾從60年代起開始把空間引進其研究。“Space:socialproductandusevalue”提出“空間中的生產(productioninspace)”轉變為“空間的生產(productionofspace)”,其區別在于前者指自然屬性的空間,而后者指社會屬性的空間。這種轉變源自生產力自身的成長,以及知識在物質生產中的直接介入。其結果是現代經濟的規劃傾向于空間的規劃。空間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它被利用來生產剩余價值。按照列斐伏爾的理解,資本主義的空間具有以下功能:生產資料:城市、都市空間不僅僅是消費的場所。城市、區域、國家或大陸的空間配置增進了生產力,利用空間就如同利用機器一樣。消費對象:作為整體的空間在生產中被消費。政治工具:國家利用空間確保對地方的控制。階級斗爭的介入資本主義空間的主要矛盾源自私人財產造成的空間粉碎化(pulverizationofspace)、對可以互相交換之斷片(fragments)的需求,以及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尺度上處理空間的科學與技術(信息)的能力。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從來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蘊含著某種意義。據此,他從不同的角度,如制度、性別、精神、感覺、功能來劃分空間的類型。4.第三個演化階段:從空間分析到社會理論(1973年至1980年代)(續)與此同時,法國另一位社會學家福柯也關注到空間的重要性。他對于權力和本體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迎合了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需要。福柯通過空間認識權力與知識間可能存在的各種關系。對他而言,空間乃權力、知識等話語轉化成實際權力關系的關鍵。空間的尺度從列斐伏爾的斷片進一步濃縮到具體的地點(site),他一一對應地思考牢頭——監獄、醫生-醫院、工頭-工廠,貫穿始終的就是權力-空間的關系。“空間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福柯說,“某種空間形態的持續所指向出的是某種權力配置的持續。”在他看來,建筑、規劃所形成的空間意象都是有其隱喻的,因為它們是和經濟、政治或制度交織在一起,僅是利益的一部分。4.第三個演化階段:從空間分析到社會理論(1973年至1980年代)(續)正是對權力的思考,使得福柯十分重視對于社會邊緣空間的研究,這與百年前霍華德在“田園城市”圖中為社會弱勢群體留出的空間有著某種精神上的契合,而他的空間觀中蘊涵的這種人文關懷精神恰好彌補了列斐伏爾過于強調結構主義方法論的不足。當強調階級斗爭的激進地理學逐漸消退之后,福柯關于權力和空間關系的分析是后現代地理學時代關注不平等社會問題的思想來源,如女性地理學、城市貧困等方面的研究,從而為人本主義地理學家們所接納。4.第三個演化階段:從空間分析到社會理論(1973年至1980年代)(續)

1973年哈維發表了《社會公正和城市》一書標志著激進地理學的形成。他的研究與以往對城市內部結構研究的出發點不同,以往的研究都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之上,接受資本主義制度這一現實,然后按照資本主義社會中發生的過程及事物間的聯系來解釋城市結構,哈維的分析則直接從社會制度這一更基本的層次上來進行。

80年代,激進地理學由批判進入到理論化時期。代表作如哈維的《資本的城市化》、麥茜的《勞動空間分工》等。4.第三個演化階段:從空間分析到社會理論(1973年至1980年代)(續)另一方面,來自經濟學的影響也日益加深,從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擴展到發展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等層面。發展經濟學:50年代起的依附論、劉易斯、托達羅關于農村人口的遷移理論、增長極理論、起飛論、80年代的世界體系論影響了經濟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學科的發展,形成核心-邊緣理論、新國際勞動分工理論。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的資本積累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科斯交易成本理論。科斯-威廉姆森-斯科特模式(城市形態與勞動分工的研究)

5.1980年代以來的進展

人文地理經歷了許多有趣而基本的變化(GauthierandTaaffe,2002)。主要的變化包括對GIS技術的注意、發展、應用(Wheeler,1997)。與此同時,對先進統計和定量方法的應用開始減少(Wheeler,1993),而對定性衡量測度的應用開始增多。對地圖的應用和對傳統方法的依賴也已經消失(Wheeler,1998b,2001)。社會、文化地理學的興起(Wheeler,1998a),拓寬了傳統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開始涉及更寬泛的社會文化事務。表4《UrbanGeography》發表的經濟類和社會人文類文章的對比細目

年份經濟(%)社會、文化(%)其他(%)1980-198543.018.438.61986-199132.529.338.21992-199731.432.136.51998-2001*25.439.535.1平均33.029.837.1*這里是4年的階段而不是先前的6年階段資料來源:Wheeler編輯。

5.1勞動分工理論的演進從分工到勞動空間分工:人文地理學的詮釋

部門空間分工:傳統的勞動空間分工形式產品內空間分工:勞動過程空間分離的表現資料來源:源自Hayter,R.(1997),Fig5.10。制衣業、汽車產業和微電子產業分別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典型的三種產業。上圖展示了這三種產業不同的勞動過程,以及每一個工序的勞動屬性。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跨國公司往往是根據各段工序的屬性特征,將它們區位到不同的空間上,并用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技術相互聯結,以實現降低成本的目的。一般來說,資本密集型模塊定位在經濟發達的地區,而勞動密集型模塊則會尋求低工資的區位。其中不同的區位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的比例多少也決定該地區所能承接到的模塊的性質。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垂直空間分工和水平空間分工并存的格局。勞動空間分工:經濟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統一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社會類型與現象的區域分布并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系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社區、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并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5.2社會地理學的演進西方城市社會地理學城市結構的社會意義城市發展中的社會經濟背景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意義與相互作用城市社會空間差異模式研究城市社會關系及其網絡結構城市社會群體的隔離與集聚城市與不同性質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包括性別、種族等)城市空間與制度框架城市住房分配與居住結構城市服務的不平等與沖突城市情景中的環境與(特殊群體)行為鄰里、社區以及地方的社會建設價值中立和價值介入價值中立的分析芝加哥學派,采用競爭、選擇、遷移、支配等生態學原理解釋城市不同地域空間的形成,形成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因子生態分析:社會區分析,通過因子分析法,用歸納法來對城市地域結構進行分層、分類。價值介入的分析新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新韋伯主義研究,強調制度分析。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回顧社會學的發展歷程,(人類)行動和結構,個人與社會間的關系一直是困擾人們的核心問題之一。或將社會和社會結構置于個人之上,強調它們對個體行為絕對的制約作用;或將焦點聚于個體的行動、言語、動機上,認為它們才是解釋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吉登斯認為:社會結構一方面由人們的行動所建構,同時它又是這種建構的中介,即結構的兩重性。結構:不是指社會關系的內在網絡模式,也不是隱藏在表層肌理之下的深層密碼,而是指一整套“富有生成能力的規則與資源的系統。”由資源引申到權力關系。制度:由某一團體的絕大多數成員進行或認可的處于動態之中的實踐活動。結構化理論首先將行動者視為參與建構社會生活進程的主體。由于行動者介入的是制度化的過程,社會生活的結構特性便對個體的活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社會系統的結構化指呈現為互動模式的結構與社會系統關系在結構的二重性過程中不斷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后現代主義與地理學福柯:“空間被當作是死寂的、固著的、非辨證的、不動的。相反地,時間是豐富的、多產的、生命的、辨證的。”“目前的時代,可能基本上是空間的時代。我相信我們正處于一個時刻,在其中我們關于世界的經驗,比較不是隨時間展開的長遠生命,而是一種連接各點,并且與自身的經緯相互交錯的網絡。”龐蒂:后現代主義要恢復那些被現存的各種文化形式、社會理論和認識論所排除的東西。空間屬于被排除行列里的一員。后現代主義被詮釋為對社會理論的批判,因為后者賦予時間和歷史優先性,而后現代主義則表達了地理學和空間性的恢復。女性地理學鮑爾比等(Bowlbyetal.,1989)將女性主義地理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兩個轉折點:第一階段稱之為女性地理學(Thegeographyofwomen)階段,1970年代中到晚期發端于法國,其任務是通過對男性中心主義的批判以發展女性地理學,并進而使婦女登上歷史舞臺,理論上主要受到女權運動和福利地理學的影響,更多的是站在婦女的角度揭示城市空間結構的潛在矛盾。因為對女性的家庭需求和勞動市場需求往往是對立的,需要婦女同時兼顧時間和空間的安排。女性地理學1970年代末,女性主義地理學發生第一次轉型,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吸收理論養分以解釋資本主義制度下地理、兩性關系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依賴,這被稱之為社會主義女性地理學(Socialistfeministgeography),活動的舞臺也從法國轉移到英國。社會主義女性地理學家主要在城市和區域的空間范圍內研究,比較強調空間分離和地方性的研究。麥肯齊和羅斯(MackenzieandRose,1983)認為社會再生產的要求,婦女勞動力的類型以及不同階級對婦女正當地位的不同認識這三個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資本主義的城市化。麥茜(Massey,1984)則從區域水平上研究了便宜的女性勞動力對產業地理重構的吸引力。

女性地理學1980年代晚期,女性主義本身開始出現了多重意識形態立場的同時并存的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