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種選配技術_第1頁
選種選配技術_第2頁
選種選配技術_第3頁
選種選配技術_第4頁
選種選配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目5選種選配技術

學習目標能力目標掌握家畜的鑒定技術,正確評定家畜的生長發育、體型外貌和生產力水平;掌握家畜種用價值評定的方法,并根據家畜鑒定結果,靈活運用各種評定方法,選留種畜;掌握家畜選配的方法,能夠制定出合理的選配制度。知識目標掌握家畜體尺測量、外貌評定和生產力評定指標;理解和掌握家畜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選擇的原理;掌握家畜種用價值評定的方法;了解不同選配方式的作用,掌握選配計劃的制定方法。主要內容:任務1鑒定技術任務2選種技術任務3選配技術一、生長發育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一)相關概念生長:指家畜經過機體的同化作用進行物質積累,細胞數量增多和組織器官體積增大,從而使家畜整體的體積及其重量都增長的過程。發育:指由受精卵分化出新的不同的組織器官,進而產生不同的體態結構和機能的過程。【相關知識】生長與發育的關系生長與發育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不可分割的過程。生長是發育的基礎,發育又反過來促進生長并決定生長的發展與方向。發育具有階段性,而生長具有不平衡性。

【相關知識】(二)研究生長發育的意義便于組織生產和進行管理--生長發育是組織生產和進行管理的基礎是制訂飼養方案的依據生長發育規律是選種、選配的重要指標二、研究生長發育的方法觀察法:質量性狀主要采用觀察描述的方法;測量法:數量性狀主要采用對家畜進行如定期稱重和體尺測量等方法。再對性能測定的數據進行處理,獲得有用的育種學參數,進而判斷其規律性。最常用的是體重與體尺的測量最主要的幾個測定時間是初生、斷乳、初配和成年。最主要的部位是體長、體高、胸圍、管圍。注意事項測定數據要求精確可靠;稱重應該在早上空腹時進行;體尺測定應該注意家畜站立姿勢和測具的使用方法。三、家畜生長發育的規律性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

---胚胎時期與生后時期家畜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

A.發育具有階段性;

B.生長具有不平衡性。(一)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期1.胚胎時期:從受精卵到出生的階段。特點:發育最強烈,細胞分化最強烈的時期,出現了有機體各部分的復雜差異。根據胚胎在母體子宮內所處的環境條件以及細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的時期不同,可分為:胚期:指從受精卵開始,發育到與母體建立聯系(胚胎著床)為止。胎前期:從胚胎著床到胎盤形成的時期。胎兒期:從胎兒到出生的時期。此階段體軀及各種組織器官迅速生長,體重增加很快,形成被毛與汗腺,品種特征逐漸明顯。體重增重占整個胚胎期體重的3/4。2.生后時期指家畜從出生到衰老直至死亡的一段生長發育過程。分為:哺乳期(出生到斷乳)幼年期(斷乳到性成熟)青年期(性成熟到生理成熟)成年期(生理成熟到開始衰老)老年期(開始成熟到死亡)。

(二)家畜生長發育的不平衡性家畜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有規律地表現出高低起伏的不平衡狀態。主要表現為體重增長、骨骼生長、外形部位生長、組織器官生長發育和營養成分積貯等五方面的不平衡性。1.體重增長的不平衡性年齡越小生長強度越大;胚胎時期比生后時期生長強度大;幼年期比成年期生長強度大。總之:家畜早期體重增長較迅速,后期則較緩慢大家畜各生長發育時期比小家畜長,但胚胎期重量加倍次數比小家畜多故應強調對懷孕母畜的飼養管理和幼畜的培育。2.骨骼生長的不平衡性全身骨骼與其體重之比四肢骨骼與體軸骨骼之比體軸各骨生長強度之比四肢各骨生長強度之比不同性別骨骼發育之比各骨骼本身的發育也不平衡3.外形部位生長的不平衡4.營養成分積貯的不平衡5.組織器官生長發育的不平衡(三)發育受阻及其補償由于營養不良、疾病等原因引起動物生長停滯或體重降低、外形或組織器官也發生相應變化的現象稱為發育受阻或生長發育不全。以后隨著年齡增長仍保持著開始受阻階段的特征的現象稱為稚態延長。1.發育受阻的結果A.母畜營養不良,在胚胎后期顯著地抑制胎兒的發育。B.某部分處于生長強度最大時遭到營養不足,則其所受影響最大。C.營養不足對不同部分的抑制作用,與該部分的成熟期早晚成正比,早熟部分影響最小,晚熟部分影響最大。D.營養不足時,機體分解自身組織的養分維持生命所需。分解順序與成熟早晚相反,即脂肪、肌肉、骨。E.某一部位或組織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影響,將會導致某些相關部位的生長發生變化2.發育受阻的類型根據受阻時間和外形表現的不同劃分為:A.胚胎型:胚胎發育后期營養不良,骨骼發育受阻。B.幼稚型:出生后體軸骨強烈生長階段營養不良,體軸骨發育受阻。C.綜合型:生前和生后都營養不良,有以上兩種特性。如:僵豬3.發育受阻的補償取決于受阻發生的時期和持續時間和程度。(四)家畜經濟性狀的年齡變化1.經濟性狀的發育與成熟:經濟性狀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成熟::A:性成熟:在家畜的生殖機能開始正常活動,能繁殖后代的狀況,母畜指第一次發情時。B:經濟成熟:家畜可以達到作為某種經濟利用的狀況。肉用家畜指達到經濟最有效的利用時期。C:生理成熟:家畜生理達到穩定狀態,即成年時。2.家畜生產力的年齡變化家畜的生產力與其生長發育過程緊密聯系。整個生命周期中生產力表現分為:增長期(青年期)旺盛期(成年期)衰退期(老年期)一般在家畜生產性能表現最優時利用,衰退時淘汰。四、影響家畜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1.遺傳因素:不同品種有其本身的發育規律。2.母體大小:母體越大,胎兒生長越快。原因:胎盤大小、胚胎數量與密度(競爭)3.飼養因素:營養水平、飼料品質、4.性別因素:雄性和雌性間遺傳上的差異(遺傳的影響);性腺激素的作用(內部環境的影響)5.環境因素:生產上很重要的因素五、培育與培育的原則Definition:培育:在家畜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針對特定家畜類型或個體,采用相應的條件進行作用,以保證其正常地生長;或根據生長發育的規律,干預和改變其特定的生產方向或某部位的生長發育過程。實質:在一定的遺傳基礎上,利用一定的條件,作用于生長發育過程,從而能動地塑造理想的家畜類型。培育的原則明確培育目標加強個體選擇深入研究家畜品種形成的歷史及其特點選擇培育的手段或條件選擇培育條件作用的部位與時間確定作用的強度與時間六、家畜的外形、體質、生產力

體型外貌本身并不是經濟性狀(如產奶量、產蛋量等),但有些體型外貌性狀與生產性能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但也不是必然聯系,所以通過體型外貌進行選種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并且需要鑒定者豐富的經驗。(一)外形的概念

外形:家畜的外部形態,我國古代稱之為“相”。外形不僅反映家畜的外表,而且可反映家畜的體質、機能、生產性能和健康狀況。(二)、外形學說外形學說:指通過外形觀察來研究家畜形態與機能間關系的學說。我國著名的外形學說莫過于《相馬經》(伯樂著于春秋時期)。漢光武帝(劉秀,東漢開國皇帝)時(公元45年),馬援(東漢名將)便綜合各家特點,用銅鑄成理想良馬模型作為鑒定的標準,稱之為“銅馬相法”。(三)外形研究的意義對家畜外形研究的意義概括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1.根據體型外貌鑒別品種/品系或個體差異。2.根據體型外貌判斷家畜的健康狀況及其適應性。3.根據體型外貌判斷家畜的用途。4.根據體型外貌判斷家畜的年齡和生長發育狀況。(四)家畜的外形特點對家畜外形部位的要求因畜種、用途不同而各有差異,因此,不同用途的家畜其外形特征各不相同。1.肉用家畜:豐滿平滑,四肢短,中軀緊湊,呈長方形或圓筒形。低身廣軀,頭小、頸粗短,肩寬廣,胸寬且深,背腰平直,后軀寬廣豐滿,四肢短小,皮膚松軟,毛細軟。

2.役用家畜骨骼健壯,體格魁梧,肌肉發達,四肢粗短。3.乳用家畜全身清瘦,菱角突出,體大肉少,中軀較長,后肢較發達。體型一般呈三角形。4.毛用家畜皮薄、頭寬,胸寬肋圓拱,背腰平直,四肢長而結實,全身被毛密度大、有彈性。5.蛋用家畜體型小而緊湊,毛緊,腿細,頭頸寬長適中,胸寬深而圓,腹部發達。

6.性別差異公母畜外形差異因畜種不同而異,一般公大母小,公強母柔。(五)家畜外形的鑒定方法1.肉眼鑒定伯樂相馬,寧戚相牛;觀察家畜的正面、背面和側面。主觀性較強。2.測量鑒定體尺的測量3.線性評定分別對家畜外形的各部位進行評分,然后利用一定加權系數,求得該頭家畜的總體評分,從而判斷該家畜的優劣。家畜的外形部位:1)頭部;2)頸部;3)軀干(胸、耆甲、背、腰、腹、臀、尾、乳房、生殖器等);4)四肢;5)皮膚和皮毛。(六)、家畜的體質類型1.體質概念:身體素質,許多部分組合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拉丁文)。2.體質的分類庫列碩夫分類法根據骨骼、皮膚、皮下結締組織、肌肉及內臟的發育情況,把家畜體質分為兩對相對類型——細致與粗糙,緊湊與疏松。細致與粗糙:主要區別表現為皮膚的厚薄和骨骼的粗細;緊湊與疏松:主要區別表現為皮下結締組織多少,肌肉骨骼堅實程度。

(1)細致緊湊型:乘用,挽用。(2)細致疏松型:肉用。(3)粗糙緊湊型:挽用。(4)粗糙疏松型:(最不好的體質類型)(5)結實型:種用家畜生產力是指畜禽給人類提供產品的能力。在家畜育種中,是重點選擇的性狀,是表示畜禽個體品質最現實的指標。飼養家畜的目的就是要生產更多更好的畜產品,有更高的飼料報酬和更高經濟效益。生產力的評定,對指導育種工作和進行生產有重要意義。(1)生產力的種類產肉力;產奶力;產蛋力;產毛皮力;役用能力;繁殖力(2)評定家畜生產力應注意的問題①全面性應兼顧產品的數量、質量和生產效率。②一致性應在相同的條件下評比。【實訓操作】

一、家畜的外形鑒定1.肉眼鑒定先概觀后細察,先遠后近,先整體后局部,先靜后動。鑒定時,與家畜保持一定距離,由前→側→后→另一側進行整體結構觀察,以了解其體型是否與生產力方向相符,體質是否健康結實,結構是否協調勻稱,品種特征是否典型,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是否正常,有何主要優缺點。獲得輪廓認識,再詳細審查各重要部位。最后綜合分析,定出等級。2.評分鑒定先根據各種家畜的理想型標準,定出評分表;對每一部位對照評分表上的標準逐項評分。任務1鑒定技術

體格高大、清秀、皮薄骨細、血管外露、棱角明顯、被毛細短而有光澤、乳房發達、胸腹寬深、后軀發達,呈明顯的細致緊湊型。從側望、前望、上望均呈“楔形”。乳牛外貌特征【實訓操作】

二、家畜體尺測量1.體高(鬐甲高):用杖尺測量鬐甲最高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先使主尺垂直豎立在畜體左前肢附近,再將上端橫尺放于鬐甲的最高點(橫尺與主尺須成直角),即可讀出主尺上的高度。2.體長:肩端前緣到臀部后緣的直線距離,用杖尺和卷尺都可測量,前者得數比后者略小一些,故在此體尺后面,應注明所用何種工具(牛、馬);兩耳連線的中點至尾根的距離,皮尺應緊貼體表(豬)。3.胸圍:用卷尺在肩胛后緣處測量的胸部垂直周徑。4.管圍:用卷尺量取管部最細處的水平周徑,其位置在掌骨的上1/3處。5.注意事項

任務1鑒定技術

【實訓操作】

三、體質外形的觀察(一)不同用途家畜外形特點的觀察1.乳用家畜外形特點的觀察2.肉用家畜外形特點的觀察3.兼用家畜外形特點的觀察4.種用公畜外形特點的觀察(二)不同體制類型的識別1.注意頭部的大小和形狀。2.了解頭骨和四肢骨的發育情況,因這些部位暴露在外易于看清。3.判斷被毛、皮膚和皮下結締組織的發育情況。4.注意整體結構的勻稱性、胸部的發育、背腰和四肢的結實度以及神經活動類型等方面的情況。(三)不同發育受阻類型的判斷1.胚胎型2.幼稚型3.綜合型任務1鑒定技術

自然選擇指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自然界對物種的選擇作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作

用:在生物進化中起主導作用,自然環境條件控制著變異發展的方向,導致適應性狀的產生人工選擇指在動植物育種過程中,人類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家養動植物進行的有目的性的選擇作用。作

用:進化的方向由適應自然環境條件轉向有利于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畜產品。控制進化方向的是人的意愿。任務2選種方法

選擇的實質

選優去劣結果打破了繁殖的隨機性,從而導致了群體中相關基因的定向變化,打破了群體自身的基因頻率的平衡狀態,改變了生物類型。打破了自然狀態條件下生物群體的“哈代-溫伯格”平衡。

改變一個種群的主要方法(選擇的途徑)

首先,創造或發現變異方法:誘變或雜交其次,通過選擇的作用在群體中定向地擴散這種變異型基因,并逐步使之成為群體的主導類型。方法:通過定向選擇來增高理想基因的頻率。

有變異存在,才有新品種的產生,變異為育種提供素材,變異是育種的基礎。

育種學上的性狀概念

質量性狀qualitativetrait表型呈不連續性分布,各變異類型間存在明顯區別,能夠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狀。其遺傳規律符合孟德爾經典遺傳學理論。如:角的有無、花的顏色、血型等。數量性狀quantitativetrait表型呈連續性分布,各變異類型間無明顯區別,不能直接加以描述,只能用數字來描繪其變異特性的性狀。特點:A、是可以度量的性狀;B、呈連續性變異;C、其表現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D、控制數量性狀的遺傳基礎是微效多基因系統。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的比較

質量性狀數量性狀相關性狀類型品種特征、外貌特征生產、生長性狀遺傳基礎少數主基因控制、遺傳關系較簡單微效多基因控制、遺傳關系復雜變異表現方式間斷型連續型考察方式描述度量環境影響不敏感敏感研究水平家庭群體研究方法系譜分析生物統計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的比較

控制質量性狀遺傳的基因一般都有顯隱性之分。少數無顯隱性,但可由表現型直接判斷其基因型,選擇較簡單;控制數量性狀遺傳的基因數量巨大,稱QTL,多數為生產上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性狀,其選擇方法較復雜,需大量運用生物統計學知識。

質量性狀的選擇質量性狀選擇的遺傳效應:基本工作:依據對群體的表型分析、系譜分析和測交實驗對特定基因型的判別效應:選擇不能產生新的基因,但可增加群體中有利基因的頻率,降低不利基因的頻率一、對隱性基因的選擇對隱性有利基因的選擇;目的是淘汰顯性不利基因一對等位基因時:基因型為AA、Aa、aa。其中,A對a為完全顯性,則AA和Aa具有相同的表現型,均為顯性性狀。設原始群體基因頻率為A=P,a=q,則相應基因型頻率為:D=P2,H=2Pq,R=q2。淘汰率為S,留種率為1-S。則有:P+q=1設有一對等位基因Aa在大群體中的頻率為p0q0由這對基因構成的基因型為AAAaaa基因型頻率為p022p0q0q02淘汰率SS0留種率1-S1-S1選擇后基因型頻率選擇后的基因型頻率

=原始基因型頻率×留種率/∑(原始基因型頻率×留種率)經過一代的選擇后,隱性基因頻率為:q1=1/2*H1+R1=

若:S=1,則q1=1;經過一代選擇,群體固定(條件:外顯率為100%)

S=0,則q1=q,此時群體處于自然平衡狀態結論:隱性基因的選擇比較容易實現。

例:100頭的牛群,有角81頭,無角19頭

其中:有角81頭(隱性純合子qq)

;無角19頭(顯性純合子QQ、雜合子Qq)

則:有角隱性基因q的頻率為:q=

=

=0.9

無角顯性基因Q的頻率為:Q=1-0.9=0.1

雜合子頻率為:H=2Qq=2×0.1×0.9=0.18.

每次淘汰50%的無角牛,則經過一代選擇后,隱性基因的頻率為:q1=0.945;即:隱性基因的頻率增加了0.045。二、對顯性基因的選擇

對顯性有利基因的選擇;目的是淘汰隱性有害基因

1.根據表型淘汰隱性個體:隱性-顯性性狀:牛紅毛-黑毛;豬黑毛-白毛;從表型上不能區分完全顯隱性基因的顯性純合子(AA)和雜合子個體(Aa),故隱性基因難以從群體中徹底剔除。例如:豬的氟烷基因(Haln)海福牛的侏儒癥(隱性純合子)一歲前死亡,但雜合子公牛具有粗壯而緊湊的體軀和清新的頭部,易被選留種用,導致該基因擴散。考慮完全淘汰隱性基因型個體而保留表型為顯性的個體時的群體基因型變化:設有一對等位基因Aa在大群體中的頻率為p0q0由這對基因構成的基因型為AAAaaa基因型頻率為p022p0q0q02淘汰率001留種率110選擇后基因型頻率0則經過一代選擇后,隱性基因a的頻率為:(P+q=1)q1=

=q2=

=經過t代選擇后:qt=

,所以:t=例如:假設某群體一隱性基因型個體占總體的1/20000(q2),隱性基因頻率為q=1/141;每代淘汰隱性基因型個體,將隱性基因型頻率降低一半即q2=1/40000,q=1/200,需要:t=

=59代;如果家畜的世代間隔較長,則所需時間非常長。可見選擇進展非常緩慢。故單純靠表型淘汰隱性個體不能徹底剔除隱性基因。

2.應用測交淘汰雜合個體:

目的:區分顯性純合子和雜合子

原則:當一個顯性表現型個體的雙親之一或其后代之一為一純合隱性個體時,則它一定是一個雜合子個體。

測交的檢驗概率一、測交實驗的統計分析:基本步驟:

1、假設被測個體為雜合子,計算出單個后代中出現顯性表型的概率P;

2、推測n個后代全部為顯性表型的概率:Pn;

3、計算在n個后代中至少觀測到一個隱性純合個體表型的概率:1-Pn。在后代中觀測到至少一個隱性純合子表型的概率,稱為:檢驗概率測交方法

(1)用公畜與隱性純合(aa)母畜交配:

(2)用公畜與已知為雜合體(Aa)的母畜交配:

(3)用公畜與其女兒或與另一頭已知為雜合公畜的女兒交配:

(4)用公畜與其未經選擇的半姐妹交配:

(5)用公畜與其全同胞交配:

(6)其他方法:直接進行后裔調查,只要發現一頭隱性個體,則其父母都是雜合子。

(1)用公畜與隱性純合(aa)母畜交配如公畜為雜合子,則后代中隱性純合子個體出現的機率為0.5。n個后代個體產生,則n個個體都為顯性個體的機率為(1/2)n。如生產5個個體都為顯性個體的機率為(1/2)5=3.125%。就是說,有95%以上的把握斷定它是一個顯性純合子。

特點:所需交配數最少

;條件:隱性純合個體能夠活到成年,且生活力、繁殖力不降低。

(2)用公畜與雜合體(Aa)母畜交配隱性純合個體活不到成年或繁殖率低時采用(Johansson,1963)測交后裔全部為正常后代(包含顯性純合子和雜合子個體)的概率學公式為:P=〔D+(3/4)kH〕n

其中:D為與配母畜中顯性純合子的比例;

H為與配母畜中雜合子的比例;

k為每胎產仔數;n為與配母畜數;

P為后代全部為正常型的概率例如:全部使用雜合子母畜測交時:

D=0,H=1;若k=1,則此公式為:P=〔D+(3/4)kH〕n=(0.75)n。在此情況下,因為:取P=0.05時,n=11;P=0.01時,n=16;故如果測交產生11頭(16頭)后代全部為正常型個體,則有95%(99%)以上的把握判定該公畜為顯性純合子個體。

(3)用公畜與其女兒或與另一頭已知為雜合公畜的女兒交配例如:該公畜為雜合體,與配母畜為純合或雜合的機率相等,且k=1,則:P=〔0.5+(3/4)×0.5〕n=(0.875)n因為:取P=0.05時,n=23;P=0.01時,n=35;故如果測交產生23頭(35頭)后代全部為正常型個體,則有95%(99%)以上的把握判定該公畜為顯性純合子個體。

單胎家畜測交所需最少子女數

對多胎家畜則k不為1,例如k=10時,有:P=〔0.5+(3/4)10×0.5〕n。在此情況下,因為:取P=0.05時,n=4.6<5;取P=0.01時,n=8;故對每胎產10頭仔畜的家畜來說,如果與其未經選擇的5頭(8頭)女兒測交,其后代全部為正常型個體,則有95%(99%)以上的把握判定該公畜為顯性純合子個體。多胎家畜測交所需最少配偶數和子女數

對于與未經選擇的女兒交配:優點:可測定該公畜可能攜帶的全部有害隱性基因。缺點:容易造成較高的近交系數(25%),且所需女兒數量較大,單胎家畜難以辦到。(4)用公畜與其未經選擇的半姐妹交配目的:測定公畜是否攜帶從它父親或其他共同祖先處繼承下來的任何隱性基因。缺點:不能測定來自另一個親本的隱性基因,且近交系數為12.5%。測定所需配偶數和子女數與(3)相同。

(5)用公畜與其全同胞交配

目的:測定來自雙親的任何隱性基因。缺點:所需全同胞姐妹數較多(通常要求的全同胞個體數為23-35個),較難實現

.三、對雜合子的選擇

目的:選留雜合子個體;原因:雜合子具有更好的經濟價值或更好的適應性例如:鐮刀型貧血隱性純合子幼年死亡,顯性純合子對瘧疾的抵抗力低,雜合子適應性強;卡拉庫爾羊銀灰色羔皮較名貴,其顯性純合子有致死性,只能選留雜合子。

雜合子選留一代后基因型頻率變化:(P+q=1)

則經過一代選擇后,隱性基因a的頻率為:

q1===特點:基因頻率總是向著中間趨于平衡,使兩個等位基因都保存在群體中不消失。平衡時有:q1=q=,解得:S1P=S2q,即當顯性純合子的淘汰率與顯性基因頻率之積,等于隱性純合子的淘汰率與隱性基因頻率之積時,群體基因頻率達到平衡。平衡后群體各代間基因頻率不再變化平衡時:

q=,P=可見:基因何時達到平衡,完全決定于兩種純合子的淘汰率。

四、采用生化遺傳和分子遺傳技術檢測質量性狀1、生化遺傳檢測技術:

A、通過生化手段誘導某性狀的表現;如:早期的氟烷檢測

B、測定個體特定質量性狀表現時的生化指標,以判定基因型;如:CK(磷酸肌酸激酶)測定

C、利用生化遺傳標記進行標記輔助選擇;如:Ss-Haln-PHIB-Ha-POS-PGDA連鎖分析2、分子遺傳學檢測法:分子遺傳標記的使用來識別DNA分子水平的變異:如:PCR-RFLP技術的使用特點:準確、高效;可檢測出雜合子;可活體檢測和早期選擇五、數量性狀的選擇

特點:數量性狀一般受微效多基因(QTL)控制,基因型相對比較復雜。難以進行針對某一基因的選擇,故對數量性狀的選擇必須應用生物統計學和數量遺傳學原理,從性狀的表型值中剔除環境效應的影響,而根據或接近根據多數基因的加性效應--育種值來進行選擇。

(一)數量性狀選擇的歷史回顧1940年:J.L.Lush根據不同的數量性狀中,子女的表型值對雙親平均表型值的回歸系數不同,提出了遺傳力這個概念。子女值對雙親均值的回歸系數就是該性狀的遺傳力。回歸方程為:回歸方程:

是子女表型值的離均差,表示由于選擇使選留個體的子女的平均表型值高于原始群體均值的部分。這種由于選擇而在下一代產生的反應稱為選擇反應(R);是雙親表型值均值的離均差,表示由于選擇使選留個體的平均表型值高于原始群體均值的部分,稱為選擇差(S)

上式可演化為:R=Sh2

選擇效果的衡量標準是選擇反應(R)的大小。所以影響選擇效果的兩個基本因素就是性狀的遺傳力(h2)與選擇差(S)。其他會影響這兩個因素的一切因素:如世代間隔、性狀間的相關、一次選擇性狀的數目、近交以及遺傳與環境的互作等。

二、幾個概念1.留種率:是指留種個體數與測定個體數之比(留種數/測定個體數×100%)。在性狀表型值呈正態分布的情況下,留種率的大小決定選擇差的大小。即留種的家畜越多,選擇差越小。

2.選擇差:是指留種個體平均數與畜群平均數之差。實質為被選留個體的表型優勢。其大小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畜群的留種率,一是性狀的變異程度--標準差。在留種率相同時,標準差越大,選擇差也越大。變異是選擇有效的前提,沒有變異,選擇就無從發揮作用;變異越大,選擇收效也越大。

3.選擇反應:通過人工選擇,在一定時間內,使性狀向著育種目標方向改進的程度。實質為被選留種畜所具有的遺傳優勢(育種值)。當親子代間不存在系統環境差異,或經統計剔除系統環境效應時,子代與親代均數之差就是選擇反應,用表示。則:4.遺傳進展:選育群體平均每年所獲得的選擇反應。即選擇反應除于平均世代間隔。不同性狀間由于度量單位和標準差不同,選擇差之間不能相互比較。為統一標準,都除以各自的標準差,使之標準化。這種標準化的選擇差稱為選擇強度(i)。

其公式為:

;或故選擇反應的公式可轉化為:其中,h表示依據個體性能記錄估計育種值的準確度,等于rAI。故:年度遺傳進展的估計以上計算出的選擇反應為每個世代所能獲得的選擇反應,在育種實踐中,通常考慮每年所能獲得的遺傳進展,即用每世代的選擇反應除以世代間隔:以上計算表明,為了增加選育進展,必需考慮:遺傳變異、育種值估計的準確性、選擇強度、世代間隔等因素三、影響選擇成效的因素(一)增加可利用的遺傳變異(二)提高選擇強度(三)增加育種值估計的準確度(四)縮短世代間隔世代間隔Definition:群體中種用后代產生時父母按其子女數加權的平均年齡。(Lush,1945)設Ti為種用后代產生時父母的平均年齡,ni為同窩留種子女數,m為窩數,則有:由此可得:年度改進量=R/LI

世代間隔主要影響年度的遺傳改進量,縮短世代間隔的方法主要有:1、盡可能縮短種畜的使用年限;2、在保證選擇的準確性的前提下,選用世代間隔較短的選種方法;3、實施早期選種措施:早期輔助選擇、間接選擇(遺傳相關)其他可能影響選擇效果的因素:1、遺傳力;2、性狀間的相關性;3、選擇方案中的性狀數目;4、近交;5、環境;1、遺傳力A、直接影響選擇效果:遺傳力高的性狀,選擇差中能遺傳的部分就大。(h2=VA/VP,控制環境條件,減小環境方差可提高選擇的準確性,更準確地反應育種值高低)B、影響選擇的準確性:遺傳力就是育種值到表型值的通徑系數的平方,也就是育種值和表型值的相關系數的平方。個體本身表型選擇的準確性,是以表型值與育種值的相關來衡量的,故遺傳力愈高的性狀,表型選擇的準確性愈高,因而選擇效果也越好。

2、性狀間的相關

只有當兩個性狀間具有遺傳相關時,這一部分才有可能遺傳。可用于間接選擇

3、所選性狀的數目:如同時選擇n個性狀,則每個性狀的選擇反應只有選擇單個性狀時的選擇反應的故在選擇時應該突出重點性狀,不宜同時選擇太多性狀。

4、近交:

近交衰退造成各種性狀的選擇效果不同程度地降低,即近交與選擇效果之間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同時,只注重表型選擇會導致雜合子比例的上升,使得純化效果降低。

5、環境:數量性狀的表型值都是遺傳和環境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為遺傳與環境的互作。育種應該考慮環境條件的效應。

一、單性狀選擇的基本方法(一)性能測定⒈性能測定的概念根據個體本身成績的優劣決定選留與淘汰,所測性狀一般是較高的。2.性能測定的應用性能測定主要應用于肉用家畜。因為這些動物的主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力較高,而且能夠活體測定,所以根據本身生產性能直接選擇的效果好。性能測定具有直觀、簡便、快捷的特點,有利于縮短世代間隔。性能測定的主要形式:生產現場測定和測定站測定.【實訓操作】

任務2選種方法

(二)系譜測定1.系譜系譜是系統地記載個體及其祖先情況的一種文件。完整的系譜除記載種畜的品種、名字外,還記載外形評分、生長發育情況及鑒定結果。根據家畜系譜間比較來推斷其種質優劣的方法稱為系譜測定。系譜通常記載3—5代祖先的資料。系譜分種畜系譜和畜群系譜兩類。種畜系譜的格式:有豎式系譜和橫式系譜兩種。豎式系譜豎式系譜子代在上,親代在下,公畜在右,母畜在左。子代種畜編號與名字親代母父組代外祖母外祖父祖母祖父曾祖代外祖母的母親外祖母的父親外祖父的母親外祖父的父親祖母的母親祖母的父親祖父的母親祖父的父親橫式系譜橫式系譜子代在左,親代在右,公畜在上,母畜在下。被鑒定的種畜父祖父母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的母親祖父的父親祖母祖母的母親祖母的父親外祖父的父親外祖父的母親外祖母的父親外祖母的母親畜群系譜是一種群體系譜,是為整個畜群統一編制的。編制步驟如下:編制母系記錄表繪制草圖繪制正圖系譜測定同代祖先互相比較,即親代與親代,祖代與祖代,父系與母系的祖先分別比較。重點是親代為主。比較時以生產性能為主,同時注意有無遺傳缺陷。系譜測定多用于種畜幼年和青年畜時期本身無產量記錄的情況下,是早期選種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可用于種公畜限性性狀的選擇。同胞測定定義:是指根據一個個體的兄弟姐妹的平均表型值來確定該個體的種用價值。應用:主要用于在種畜禽本身難以測定的性狀、限性性狀和胴體性狀的選擇。方法:全同胞測定一般用于禽類和豬等多胎家畜。半同胞測定公牛產奶量測定。全同胞一半同胞混合家系測定如雞的家系選擇。特點:當代可得到評定結果,可以縮短世代間隔,進行早期選種。但可靠程度遠不如后裔測定,常被用作青年種畜的選擇依據。四、后裔測定后裔測定的方法女母對比法公牛指數法主要用于奶牛生產中,是按照公牛和母牛對女兒性能有同等影響的原則制定的。用公式D=1/2(F+M)換算成公牛指數公式:F=2D—M不同后代間比較這種方法適用于種母畜的測定。同期同齡女兒比較法該法廣泛用于奶牛業中最可靠的測定方法.五、估計育種值選擇定義:根據估計育種值高低進行選種的方法,稱為估計育種值選擇。原理:從表型值估計育種值,是運用回歸原理進行的。設y為依變量,x為自變量,byx是y對x的回歸系數,則回歸方程式為:在大群的均數中,各種偏差正負抵消,所以,代入上式得:不同親屬資料的遺傳力加權值bAP參見P107頁.六、多性狀選擇的方法(一)方法:實際育種過程中,必須同時考慮對多個性狀進行選擇必須進行多性狀的綜合評定。1、順序選擇:對所有要選育的性狀一個一個地順序進行選擇,一個達到選育目標后,再選擇下一個性狀。優點:簡便易行、便于操作缺點:耗時長、沒有考慮遺傳頡頏性

2、獨立淘汰:對所有要選性狀都給予一個最低值,候選個體如果有任何一個性狀指標沒有達到該標準,則淘汰,只有全部都滿足最低值的個體才被留種。優點:全面平衡了所有性狀;缺點:選擇的余地小3、綜合選擇(選擇指數法):綜合考慮所有選育性狀,按各性狀的育種學重要性和經濟學重要性制訂加權值,得到一個綜合選擇指數,按指數高低留種。考慮了性狀間的相關,是最好的選種方法,遺傳進展最大。目前常用的簡化選擇指數計算公式為:式中:為性狀的加權值;為性狀的遺傳力;為個體表型值;為畜群平均值。為了更適于選種的習慣,可以把各性狀都處于畜群平均值的個體,其指數定為100,個體都和100相比,超過100越多的越好。這時指數公式需要作進一步變換:(二)總體比較1、性狀間無相關時,綜合選擇優于獨立淘汰,獨立淘汰優于順序選擇;

2、性狀間有相關時,綜合選擇的效果不低于獨立淘汰,獨立淘汰不低于順序選擇

3、綜合選擇指數法在實際應用中的影響因素:

A、遺傳參數估計的誤差;

B、各性狀經濟加權值的界定;

C、后選群體的規模;

D、信息性狀與目標性狀不一致;七、間接選擇概念:利用性狀間的遺傳相關,通過對另一個性狀的選擇來間接選擇所要改良的某個性狀的選擇方法。適用范圍:所要改良的性狀遺傳力低、或難以度量、或在活體上不能度量,或為限性性狀。優點:可縮短世代間隔、可實現較高的選擇強度提高選擇效果的途徑

總體要求是早選、選準和選好,三者相互統一,不可分割1、早期選種:可降低種畜飼養成本、縮短世代間隔。2、準確選種:提高選擇的準確性

3、從優選種:從優從嚴,選出遺傳素質優秀的個體作種用。選配的概念、作用和分類個體選配近交程度的分析種群選配選配計劃的制訂任務3選種技術

選配的概念和作用一、概念選配是指人為確定個體或群體間的交配系統,即有目的地選擇公母畜的配對,有意識地組合后代的遺傳型,試圖通過培育而獲得良種、或合理利用良種的目的。選配是對畜群交配的人工干預。【相關知識】

效應:改變基因型頻率分布,使得群體中性狀的均值和方差改變。(配子間的親和力決定于公母畜配子間的互作效應。)作用:1、創造必要的變異;2、加速基因純化;3、把握變異方向;4、控制近交程度,防止近交衰退。二、選配與選種的關系選種的作用:定向改變畜群各種基因的頻率。選配的作用:有意識地組合后代的遺傳基礎。選種的科學性與準確性直接影響育種的成效選配的合理性與有效性直接影響育種的進度關系:互相聯系、彼此促進:1、選種是選配的基礎,選配是選種的延續;2、選配可驗證和鞏固選種的效果;3、選種可加強選配:選配后還要選種選配的分類

同質選配品質選配異質選配個體選配近交親緣選配選配雜交純種繁育(本品種選育)群體選配雜交繁育個體選配(以個體為單位的選配方式)一、品質選配考慮交配雙方品質對比情況的一種選配。(同質選配、異質選配)品質:既可指一般品質,也可指遺傳品質。(一)同質選配(同種交配或同型交配)以表型相似性為基礎的選配:選用性狀、性能表現一致,或育種值相似的公母畜配種,以獲得與親代品質相似的優秀后代。實質:交配雙方愈相似,就愈有可能將共同的優秀品質遺傳給后代。即優良基因純合。

同質選配的作用1、不改變基因頻率,但改變基因型頻率(純合子增加),故將導致群體分化;例:Aa×Aa2、遺傳同質選配的效果大于表型同質選配;3、同質選配結合選擇可同時改變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注意:以基因型的準確判斷為基礎;應以一個性狀為主,不應多于2個;遺傳力高的性狀效果明顯。缺點:長期同型選配會降低群體內的變異性,使原有的缺點更明顯,適應性與生活力都下降。故應加強選擇。(二)異質選配選異交配或異型交配:以表型不同為基礎的選配。1、選具有不同優異性狀的個體交配,以將兩性狀結合在一起,后代兼有雙親的不同優點。2、選同性狀但優劣不同的個體交配,以好改壞、以優改劣為一種“改良選配”。作用:綜合雙親優良性狀;豐富后代的遺傳基礎;創造新的類型;提高后代的適應性和生活力。缺點:對連鎖和負相關的性狀選配效果不好。注意:同質選配多用于育種群異質選配多用于繁殖群(三)品質選配的運用1、生產上以同質選配為主,也可將二者結合使用。2、育種上先異質選配,穩定后再同質選配。注意:異質選配不是“彌補選配”,相反缺陷的交配可能會加重缺陷。二、親緣選配考慮交配雙方親緣關系遠近的選配。如雙方有較近的親緣關系稱為近親交配,簡稱近交;反之叫非親緣交配,或稱遠親交配,簡稱遠交。(一)近交的用途1、固定優良性狀:近交使基因純合,從而固定優良性狀,減少分化。2、暴露有害基因:使隱性有害基因純合。3、保持優良個體血統:世代間半化作用。4、提高畜群的同質性:使基因純合,造成群體分化,用于提純。5、提供實驗動物(二)近交衰退近交使繁殖性能、生理活動及與適應性相關的性狀都降低的現象。原因:兩性細胞差異減小;基因純合使互作效應減小;生理上的不足防止:嚴格淘汰不良隱性純合子;加強飼養管理,緩解衰退相象;導入外血,更新血緣;做好選配,結合遠交,多留公畜。三、雜交雜交:不同群體間的遠交,即“異種群選配”。分為品種間雜交、系間雜交和遠緣雜交作用:1、增加雜合子頻率;2、提高群體均值;3、產生互補效應;4、改變子一代的遺傳方差運用:1、雜交育種:實現遺傳材料的重組,即使基因和性狀重新組合,產生新的遺傳型。2、雜交生產:利用雜種優勢-雜交后代在生活力、適應性、抗逆性、生產性能方面優于純種個體的特性。近交程度的分析一、近交程度的表示方法畜牧學上用來衡量和表示近交程度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羅馬數字表示法、近交系數計算法和親緣系數計算法三種。(一)羅馬數字表示法用羅馬數字表示共同祖先在系譜中所處位置(世代數)來表示近交程度。1.查看系譜中父系和母系雙方有無共同祖先,如有,可用△、☆或√等符號將其標示出來。2.用羅馬數字分別寫出共同祖先在母系和父系中出現的世代數,中間用一橫線隔開(橫線左端為共同祖先在母系中的世代數,橫線右端為共同祖先在父系中的世代數)。3.羅馬數字寫出后,按一定標準確定其近交程度。判定標準1.嫡親交配:橫線兩邊數字之和為3或4。Ⅰ—Ⅱ,Ⅱ—Ⅱ,Ⅰ—Ⅲ,Ⅲ—Ⅰ。2.近親交配:橫線兩邊數字之和為5或6。Ⅱ—Ⅲ,Ⅲ—Ⅱ,Ⅲ—Ⅲ,Ⅰ—Ⅳ,Ⅳ—Ⅰ,Ⅱ—Ⅳ,Ⅳ—Ⅱ。3.中親交配:橫線兩邊數字之和為6至8。Ⅲ—Ⅳ,Ⅳ—Ⅲ,Ⅵ—Ⅱ,Ⅱ—Ⅵ,Ⅰ—Ⅵ,Ⅵ—Ⅰ,Ⅰ—Ⅴ,Ⅴ—Ⅰ。4.遠親交配:橫線兩邊數字之和在8以上。Ⅳ,Ⅲ—Ⅴ,Ⅴ—Ⅲ,Ⅱ—Ⅵ,Ⅵ—Ⅱ,Ⅴ—Ⅴ,Ⅴ—Ⅵ,Ⅵ—Ⅴ,Ⅵ—Ⅵ,Ⅰ—Ⅶ,Ⅶ—Ⅰ。上述四種親緣交配中,近交程度最高的為全同胞交配(Ⅱ—Ⅱ,Ⅱ—Ⅱ)、母子交配(Ⅰ—Ⅱ)和父女交配(Ⅱ—Ⅰ);其次為半同胞交配(Ⅱ—Ⅱ);再次為祖孫交配(Ⅰ—Ⅲ或Ⅲ—Ⅰ)例:例如:449號公羊世代120155Ⅰ(親代)49105△8&105△Ⅱ(祖代)6103☆8&10※5103☆1910※Ⅲ(曾祖代)則有:105Ⅱ—Ⅱ;103Ⅲ—Ⅲ;8Ⅲ—Ⅱ;10Ⅲ—Ⅲ。

四、種群選配(純繁和雜交)種群:即種用群體,大到品種或種屬,小到畜群或品系,我國多指一個品種。(一)種群選配的意義:按內容和范圍來講,種群選配主要是研究與配個體所隸屬的種群特性和配種關系,是根據與配雙方是隸屬于相同的,還是不同的種群而進行的選配。如:相同品種或品系的個體間交配,或者不同品種或品系個體間交配,由此,形成兩種基本形式的類型:即純種繁育和雜交繁育。(二)純種繁育簡稱純繁,是指在同一種群范圍內,通過選種選配、品系繁育、改善培育條件等措施,以提高種群性能的一種方法。目的:當一個種群的生產性能基本能滿足經濟生產需求,不必作大的方向性改變時,使用以保持和發展一個種群的優良特性,增加種群內優良個體的比重,同時,克服種群的某些缺點,達到保持種群純度和提高種群質量的目的。作用:鞏固種群遺傳性(優良品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