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與答案-浙江高考歷史分析_第1頁
試題與答案-浙江高考歷史分析_第2頁
試題與答案-浙江高考歷史分析_第3頁
試題與答案-浙江高考歷史分析_第4頁
試題與答案-浙江高考歷史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題與答案

——以非選擇題為例寧波濱海國際合作學校魏飛美國50號公路被稱為“全美最孤獨的公路”一、試題形式二、答案來源三、應對之見一、試題形式如何立意(串聯)?(1)閱讀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觀點,并寫出列強最早在中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的時間和影響。(7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背景及其結果,揭示《九國公約》的實質。(7分)(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述新中國建立后,為解決殖民主義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先后采取了怎樣的方針和主張?簡析上述方針和主張的影響。(10分)(4)綜上,請用一句話概括三則材料所貫穿的主題。(2分)近代(鴉片戰爭后—華盛頓會議)—新中國(初期—改革開放后)用“外爭國權”話題來串教科書相關知識點(1)聯系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一中“偉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發現“鑰匙”的重要意義。根據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主張的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那一代人”所進行的“實驗”是怎樣實現“自由與自治”的。19世紀后半期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有哪些“發明與創造”?(10分)(3)閱讀材料三,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您側重于哪一種觀點?試結合史實扼要論述。(6分。只列觀點,不說理由不得分。)歐洲三大革命(科學革命、政治革命、工業革命)11年:周秦政治—顧炎武—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變革12年:軸心時代—明清思想—維新變法13年:古代中國經濟(明清)—近代經濟及外國入侵09年:工業革命10年:三權分立14年:明代政治經濟外交基本認識:1.用新話題串聯起教科書中數個知識點;2.串聯手法方面,長時段(貫通古今)和短時期的重點話題(融匯政經)較為常用;3.能力考察中知識再現占較大分值,較為“樸實”;二、答案來源參考答案是如何做的?(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背景及其結果,揭示《九國公約》的實質。(7分)(2)背景: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恢復領土和主權完整的要求;帝國主義調整在華利益。結果:收回山東主權;日本被迫放棄“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實質:打破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新的范例。1、教科書(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述新中國建立后,為解決殖民主義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先后采取了怎樣的方針和主張?簡析上述方針和主張的影響。(10分)(3)“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聲明將在適當時機收回香港主權;“一國兩制”。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促使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徹底結束外國列強的占領,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范例。必修1第76、77、84、85頁,選修3第37頁;“無一字無出處”分散于各節、各段之間新問題下教科書語句的選擇和重組材料二

創建合眾國的那一代人——華盛頓、杰斐遜與富蘭克林等,無一不是啟蒙思想的繼承者。他們把新大陸作為“自由與自治”的實驗場。接著,理性與自由的信念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深入。到19世紀后半期,科學知識的進步推動了技術發明與創造的空前增長。——摘編自梁霄羽《極簡美國史》等(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那一代人”所進行的“實驗”是怎樣實現“自由與自治”的。19世紀后半期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有哪些“發明與創造”?(10分)(2)制定聯邦憲法。確立“制約與平衡”的原則,避免絕對權力的出現;調和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方與北方的矛盾。愛迪生發明電燈等,創建第一個發電廠;貝爾發明電話機;福特制造出美國第一輛汽車;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選修1第123—124頁;必修2第100、101頁(表格)“無一字無出處”新問題下教科書內容的選擇和重組材料三晚清以降,國人科技意識因“師夷”而增長。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沖決專制制度和倫常之網羅,接引“西學”以啟蒙。進入民國,各主要報刊加入對《臨時約法》的大討論,民主與科學思想得以倡揚。北洋軍閥上臺,妄圖復古倒退,陳獨秀等奮起反擊,掀起新文化運動。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起因,有學者側重于從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演變歷程分析,也有的側重于從1915年前后各種主客觀因素分析。

——據李侃等《中國近代史》整理側重①:“師夷長技”促進了對西方先進技術的學習。維新派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革命派提出三民主義思想,辛亥革命和《臨時約法》促進了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2、材料材料一

在“光榮革命”到來之前,一個偉大的人發現了解釋自然現象的鑰匙。……人們覺得,理性也能打開人類事務之門。隨后,洛克發表《政府論》,他指出:政治權力是每個人交給社會的自然狀態中所有的權力,由社會委托給統治者,用來為他們謀福利和保護他們的財產。當統治者濫用權力,破壞而不是保護人民財產的時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據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等編寫(1)根據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主張的影響。君主及其政府的權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護人民的權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脅人民權利時,人民有權推翻它。主張:答案語句雖來自教材,但也可視為對材料的另一種抄寫。基本認識:1.答案來源以教科書語句和材料摘抄為主;2.新問題語境下對教科書語句的選取和重組往往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困難;3.材料摘抄中,表層信息占主體,但深層信息提取往往構成得分難點。三、應對之見1.用盡材料(1)基本要求:完整、準確摘抄出材料的關鍵句材料一1587年“并無大事可敘”。學者黃仁宇卻從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會,寫成《萬歷十五年》。該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時年24歲的萬歷皇帝。他一方面依賴內閣,另一方面又以司禮監太監加以牽制,后來創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專制主義君主制史上“荒誕奇跡”;已經去世了5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他生前雖然守住了內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的底線,卻把內閣政治演繹得有聲有色;在這年去世的的名將戚繼光。他曾在浙閩粵沿海大敗倭寇,保衛了東南海防;在內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他從歐洲出發,經過葡萄牙占領的澳門,活躍于廣東一帶。——據《萬歷十五年》編寫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種出西土”,在不少地方開始種植。38.(1)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內閣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但不能正式統帥六部百司;入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逐漸提高。皇帝離不開內閣,但又以司禮監予以牽制;宦官參政,妨礙閣權,甚至控制內閣,導致政治日益黑暗。(8分)(2)蠶桑、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美洲作物開始傳入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會館出現,商幫勢力強大。(答對三點即可)重農抑商。(9分)(3)倭寇騷擾;葡萄牙占領我國澳門,西方傳教士進入內地。明政府維護“朝貢”體制,實行“海禁”政策。(9分)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對獨立自主的追求,沖破冷戰堅冰,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這不僅是兩個國家、也是兩大文明的歷史性握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時任總統戴高樂指出,中國是一個“非常獨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國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才能真正解決亞洲乃至世界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新華社2014年3月24日訊材料二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后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已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人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1)閱讀材料一、二,聯系所學知識,特別從新中國外交的演變、20世紀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論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義。(9分)(2)中法兩國都是大國,都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試選擇中國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國文學家,各列舉一部作品,并寫出其所屬文學流派或評價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9分)39.(1)新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一邊倒”),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體現了我國外交的新勝利。在美蘇爭鋒的兩極格局下,與不結盟運動等一起,沖破冷戰堅冰(使兩極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動)。中法都是大國,都有燦爛的文明。兩國建交是兩大文明的歷史性握手。國際事務只有中國參與,才有可能真正解決。(9分)(3)充分利用本題提供的所有線索,結合所學知識,論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9分)……中華民國是繼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國,也是亞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國。革命中沒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犧牲。……三、啟示1.用盡材料(1)基本要求:完整、準確摘抄出材料的關鍵句(2)發展要求:識破廬山真面目,提高新情境下材料主旨的把握能力。“讀出材料背后的意思”(4)綜上,請用一句話概括三則材料所貫穿的主題。(2分)外爭國權,是中國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歷史敘事的重要主題。識破廬山真面目:新情境下材料主旨的把握(3)概括指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歷史趨勢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從主權淪喪到國家獨立(4)綜合上述材料,說明中國社會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趨勢。(2分)專制主義向民主政治思想轉變小結:材料是答案來源的主要途徑之一,“抄”功的培養對于中等及以下學力的學生至關重要。不僅是“抄”出材料的表層意思,更要訓練讀出材料“背后”的深層含義,從表及里、由此及彼、從現象到本質,這是中上學力的學生成績能否突破的關鍵環節之一。高三時期,運用浙江高考真題和經典模擬題反復訓練,形成基本方法的內化,這可能是個捷徑。

三、應對之見1.用盡材料2.理清教材(1)一定要腳踏實地:條目——節——單元;要高度重視教科書語言的運用能用教科書語句的盡量用;注重對教科書語句的提取和重組;理解基礎上形成教科書知識框架。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它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隨著戰爭的結束,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日益加劇,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經濟、軍事實力急劇膨脹,科學技術水平居領先地位,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以這樣的實力為基礎,美國力圖“領導世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的軍事力量空前壯大,國際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成為美國實現霸權主義野心的嚴重障礙。1.雅爾塔體制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2.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蘇聯是唯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3.美蘇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沖突日益加劇。國際法;實力對比;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沖突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1.推動了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提高了人類的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2.極大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和全球性文化交流擴大(交通及電信的創新加速了商業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使得人們的空間距離縮小,聯系大為方便)3.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勞動分工的格局(歐美日本—工業品;亞非拉—糧食和原料)4.使資本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5.擴大了資本主義世界與亞非拉國家之間以及資本主義工業國之間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給世界帶來動蕩和沖突(一戰的背景)

三、啟示1.用盡材料2.理清教材(2)適當關注“熟悉的陌生人”:

新問題下教材內容的再組織結合所學知識,完整解釋“文藝復興”的涵義:14—17世紀,世俗知識分子借助復興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把人性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文藝復興”,實際上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是自智者運動以來歐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發展:1.從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頌自然的人性到提升人性的高尚與尊嚴;2.從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和更內在的心靈層面。以……為切入點,概述從梭倫到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民主制的發展歷程。梭倫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伯利克執政時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

他按財產多寡將雅典自由民分為4個等級;由4個部落各選100人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設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審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訴。……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級不享有擔任政府官職和參選“四百人會議"的權利。……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克利斯提尼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雅典國家由此最終形成。這次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并都以抽簽方式產生;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由民眾組成的“陪審法庭"擁有最充分的權力,“公民大會”成為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每個公民在會上都有發言權和表決權;“五百人會議”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為保證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級公民能積極參加國家政治事務,國家為擔任公職和參加政治活動的公民發放津貼。由此,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大大削弱了。

三、啟示1.用盡材料2.理清教材(3)一輪復習中,重視挖掘教科書資源,扎實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比較P105:結合史實,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與英國工業革命各自的特點。

論證P98:英國工業革命既是生產技術的革命,也是社會關系的革命,它使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請結合史實對上述說法予以說明。P97:資本主義列強對亞、非、拉國家的擴張,一方面,使當地人民蒙受深重的災難,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貧窮;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把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科學知識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帶入這些國家和地區,使這些國家和地區原有的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體制受到強烈沖擊。評價P79: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人類社會古代的幾大文明區域呈點狀分布,相互間基本處于隔絕狀態,孤立地發展著。到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幾大主要文明區域連接起來,人類社會的橫向交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類地域性分散發展的歷史開始改變。工業文明興起后,人類社會歷史從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整體的世界歷史跨越,工業文明開始向全球擴展。西歐國家進行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進了工業文明的擴展進程。到19世紀末,隨著科技革命的深入,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世界被列強瓜分,形成了歐洲列強支配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資本主義“全球化”趨勢增強,世界連接成為一個整體。

描述小結: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我省高考試題答案的主要來源之一,要高度重視教科書知識的理解掌握,雖然我們牢騷滿腹;對教科書語句進行精簡和重組,要求學生養成用教科書語句答題的習慣;在要求學生扎實掌握單個知識點的同時,還應該經常“瞻前顧后”、“左顧右盼”;應經常尋求在新的語境下重組教材表述,解決“熟悉的陌生人”所帶來的困惑;利用教科書,在一輪復習的課堂教學中扎實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

三、應對之見1.用盡材料2.理清教材3.適度預判例1:決策假設你是清政府的一名決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項重要的決定——是否廢除科舉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決策時參考:依據材料所列因素,在是否廢除科舉制的問題上你會做出怎樣的決策?理由是什么?(3)以下三種決策及理由均同樣賦分:決策之一:廢除(1分)。當時的科舉制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2分)科舉制無法提供“新政”急需的人才;(2分)絕大部分人醉心于科舉,新式學堂舉辦艱難。(3分)決策之二:不能廢除(1分)。從根本上損害儒家思想地位,進而危及朝廷統治;(3分)會造成極大地社會動蕩;(2分)無法保證官員選拔的相對公平公正。(2分)決策之三:不立即廢除,待時機成熟再廢除(1分)。舉出不能立即廢除的理由(參照不能廢除的理由),然后列舉時機成熟后一定要廢除的理由(參照廢除的理由,兩方面理由總得分不超過7分)。(有判斷,無理由,不得分。有判斷,但理由只照抄材料,最多得3分。)材料二20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被全面否定,曾經提出洋務運動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學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現了一股研究洋務運動的熱潮,盡管在一些問題上爭論較大,但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符合時代潮流、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據《洋務運動研究的回顧》等(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從時代背景分析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洋務運動評價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