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_第1頁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_第2頁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_第3頁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_第4頁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階段特征(1)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2)列強將世界瓜分完畢,矛盾和斗爭激烈。(3)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4)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第十七單元電氣時代: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2.主要表現(1)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①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基本定型。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局部變化,壟斷應運而生。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便成為一種經濟模式。②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基本定型。經濟發展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化,這就使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更加健全,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作為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確立下來。(2)列強將世界瓜分完畢,矛盾和斗爭激烈: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列強將世界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由于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各國爭奪和重新劃分殖民地的斗爭日趨激烈,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3)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這一時期,由于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一種新型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運動興起。這股歷史潮流在亞洲表現得最為突出。19世紀末,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多為資產階級改良性質,20世紀初則多為資產階級革命性質。(4)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19世紀晚期,歐美工人運動逐漸走向高潮,工人階級政黨和組織紛紛建立。為適應聯合斗爭的需要,第二國際成立。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不斷發展,形成布爾什維主義,列寧主義誕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戰后出現國際關系新格局單元知識結構第一課時第二次工業革命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基礎落實一、第二次工業革命1.第二次工業革命(1)歷史條件:①19世紀中期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

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③

導致了市場的擴大;④科學知識的積累和創新。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細節點撥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因主要在于市場供求關系中嚴重供不應求,第二次工業革命成因關鍵在于自然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2)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就表方面重大發明作用(或意義)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人類社會進入

時代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發電機電氣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制造出汽車推動了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推動了石油的開采電訊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

發明電話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成功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貝爾化學工業的建立

年代,開始從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等化學產品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藥,80年代改良了制造無煙火藥的技術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塑料、人造纖維等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80(3)主要特征①科學發明與工業生產結合緊密;②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資本主義國家;③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4)歷史影響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新興工業部門出現、工業生產結構的變化);②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重大調整,產生了壟斷組織,促使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

階段過渡;③加劇了資本主義

,激化了各國之間的矛盾;④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⑤豐富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⑥環境污染進一步加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2.壟斷組織的形成(2)途徑:壟斷的形成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

的集中;二是通過

的集中。(3)方式:

。(4)壟斷的表現:控制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市場。(5)形式:主要有卡特爾、

三種。(6)影響: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擴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背景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迅速發展。②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競爭的必然結果。生產資本兼并或聯合辛迪加托拉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生產力迅速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提高,企業間競爭加劇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產生壟斷壟斷組織的形成壟斷組織形成過程重點精講1.全面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對生產力的影響:極大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2)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形成了以科技為依托的壟斷組織和壟斷集團。(3)對社會制度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和成熟,人們的公民意識增強。(4)對侵略方式的影響: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政治上瓜分世界,致使殖民侵略進入瓜分世界和以

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5)對世界格局的影響:英國的核心地位開始動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劇,國際力量對比的格局發生了變化,最終釀成了一戰。(6)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大大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人們的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7)對環境的影響:石油等大量應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8)對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向東方擴展,亞非拉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推動了民族民主運動高漲。(9)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產業工人壯大,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列寧主義的發展?!?、思考:

請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談談工業革命給你帶來的啟示。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經濟的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3.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4.經濟的發展需要雄厚的資金。5.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洕枷胱杂芍髁x取代重商主義思想壟斷資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競爭的信條資本主義制度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即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日趨完善,進入成熟階段;壟斷資產階級干涉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社會結構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突出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國家政權發生時空首發英國,后擴展到他國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城市化進程工業城市興起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興起人類生活方式加速了整個社會流動的速度和規模直接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國際格局先進的西方和落后的東方的格局東西方經濟聯系更加密切,但東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對中國的影響①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近代工業產生(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出現);③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技①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③中國人民的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命題視角視角一追蹤社會熱點綠色經濟、低碳發展成為趨勢氣候變化和減排問題成為最近的國際熱點問題。普遍認為綠色經濟、低碳發展已成全球趨勢,新的產業群會因此出現。比如低碳產業,像節能、環保;又如綠色產業,即那些可以盡量少用或不用煤和石油的產業,抑或新能源等將獲得快速發展?!暗吞及l展”這一熱點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如電力、石油、煉鋼、機器制造等關系密切,可能會成為高考關注的重點。嘗試命題1馬克思說:“蒸汽大王在前一個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個更大的無比的革命力量——電力的火花將取而代之?!边@一“革命力量”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

A.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B.促使第二次工業革命達到空前的深度和廣度

C.使世界開始走向一個整體

D.引起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產生

C視角二緊扣教材重點

本部分教材的重點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條件、重大發明、特點和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的作用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是高考命題關注的主要視點。嘗試命題2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互動的整體化趨勢,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為論證該觀點,你將選擇的證據是 ()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強了國際交流,孕育著世界性市場的形成②電力推動下的交通運輸,密切了世界各地經濟的聯系③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新殖民主義加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④電信工具的創新加速了各地商業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C視角三關注新史觀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它是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全球史觀的視野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世界各地之間聯系增強,世界成為一個整體的世界。嘗試命題3“帝國主義列強使世界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對此正確的理解是()

A.帝國主義列強與落后國家和地區的差距縮小

B.列強推行武裝干涉,殖民地國家完全失去獨立

C.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經濟上成為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D.促進了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聯系C1、(2011年海南卷)有歷史學家說:“在1870年以后大約40年里,并非僅僅在歐洲人看來,歐洲實際上確實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擴張的現代文明的中心。”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擴張B.資本輸出C.文化傳播D.工業革命D2、(2011年海南卷)從19世紀90年代起,德國出現了建立巨型企業的趨勢。到20世紀初,占全國企業總數0.9%的3萬多家大型企業占有3/4以上的蒸汽動力和電力,其中586家巨型企業幾乎占有蒸汽動力和電力總數的1/3。上述現象說明A.軍國主義政策推動了生產集中B.能源革新成為生產集中的主要動力C.生產集中有利于新興工業的發展D.生產集中根本改變了輕重工業比例C3.資本主義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經過了幾百年風霜雪雨的洗禮之后,他理想中的經濟自由化思想竟然在現實中會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現如此的“異化”。這種異化在十九世紀晚期表現為:A.資本主義國家加大了關稅壁壘B.資本主義經濟出現壟斷現象C.資本主義國家大力干預經濟D.資本主義國家大規模推行福利政策B4、20世紀初,美國華爾街開始流行一個段子:老師問學生:是誰創造了世界?學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國著名財團的創始人)重組了一回。對該材料最準確的理解A.反映了上帝創世說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績

C.體現了大企業時代資本的深刻影響

D.強調了美國的世界地位

C5、汽油價格上漲越來越引起大家普遍關注,石油問題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石油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在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和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A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

B飛機、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C化學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D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A6、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英國“一花獨放”的局面,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競相開放”的局面,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前提是A、英國經濟實力的急劇衰落

B、美、德等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后來居上C、自然科學研究有重大進展

D、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和日本的普遍確立

D7、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更快地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根本原因在于

A.發生的領域廣泛

B.各國統治者高度重視

C.科技與生產的結合加強

D.新技術新設備

C8.某報紙曾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那時,六大公司統治著德國化學工業市場,它們組成兩大集團……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兩大獨立的公司?!睆纳a關系的角度來看,這則消息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是A.化學工業發展迅速

B.工業生產競爭日趨激烈C.壟斷組織不斷擴大并占主導地位

D.工廠的規模不斷擴大

C9、(2008海南單科)有學者在論述科技發展時說,“知識邊疆的自主擴張不僅產生了各種各樣無法想象的實際成果,而且工業界現在可以作為客戶從實驗室訂購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廠發貨一樣。”這種現象的普遍出現始于A.18世紀中后期 B.19世紀前期C.19世紀中后期 D.20世紀前期C10.(2008·全國卷Ⅰ)第二次科技革命后,面對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的趨勢,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所作出的自發的調整是()A.出現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逐步形成

C.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出現壟斷

D.建立了優勝劣態、適者生存的經濟秩序C11.科技史專家丹皮爾認為,以前的發明是“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后來,“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并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下列圖片中屬于“后來”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C12、早在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曾經預言,“電力的火花”將取代“蒸汽大王”而統治世界。促使這一“取代”實現的理論突破是 (

)A.法拉第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B.西門子制成發電機C.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D.愛迪生發明電燈【答案】

A13.歷史上的工業革命浪潮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我們習慣上分別稱之為“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這樣劃分的主要依據是

A.機械特色不同

B.構成材料不同

C.交通工具不同

D.能源動力不同D14、電影《泰坦尼克號》描述的是英國的一艘豪華巨輪與冰山相撞而沉沒的一次大海難。當海難發生時,船上曾通過無線電發出求救信號。下列說法最確切的是A.它是18世紀以前的輪船B.它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C.它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結合的成果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1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現代史上,科技革命不僅大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而且造就了許多新職業,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下列職業人員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汽船船長—空姐—汽車售票員—火車司機B、汽車售票員—汽船船長—火車司機—空姐C、汽船船長—火車司機—汽車售票員—空姐D、汽車售票員—空姐—汽船船長—火車司機C16.有人形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一枝獨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先進國家“春色滿園”。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A.英國殖民優勢已經喪失

B.美德經濟居于世界領先水平

C.國際貿易中心發生轉移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D17.壟斷資本主義取代自由資本主義是一種社會的進步,這主要是指 ()A.它緩和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B.它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C.它提高了國家的干預能力

D.它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B

18.《全球通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述“(1870年以后)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特點是()A.興起于重工業B.歐美國家間時發生C.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D.電力的廣泛使用C19(2012年福建卷)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客輪在從英國到美國的首航中不幸沉沒。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該客輪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實的是

①使用電燈照明

②豪華客艙配備電視

③航線經過地

中海

④用無線電報與外界聯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1.美國(1)狀況①

發展最迅速。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產量居世界第

位,成為以

為主導的工業國家。工業重工業(2)原因①幅員遼闊,

優越,

豐富。②西部領土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

和廣闊的

。③

的涌入,帶來充足的

、必要的

。④內戰后的美國

相對穩定,大量

涌入。地理環境資源原料國內市場歐亞移民勞動力技術經驗政治歐洲資本一(3)特征:

是美國最盛行的壟斷組織形式,故美國被稱為“

帝國主義”。2.德國托拉斯托拉斯(1)狀況①

飛速發展。②19世紀最后30年,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僅次于

。(2)原因①

的完成,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②

的賠款,增加了必需的資金。③法國

斯和

的礦藏為工業發展補充了重要的資源。④

和新設備的采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3)特征:德國被稱為“

帝國主義”。工業生產美國國家統一法國阿爾薩洛林新技術容克資產階級3.英國(1)狀況①經濟發展

,被

相繼趕上和超過。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

占世界第一位,但它失去了在世界工業中的

。(2)原因①作為世界最大的

,即使技術水平較低,資本家也能從

獲得巨額利潤。②大量的資本被輸往

,沒有更新國內的生產設備和采用

。(3)特征:英國被稱為“

帝國主義”。緩慢德國資本輸出壟斷地位殖民帝國殖民地國外新技術殖民美國4.法國①

有一定的發展。②工業發展速度落在

后面,到19世紀末,降到世界第

位。(1)狀況(2)原因①農民的貧困和

的落后,使

發展滯后、

狹窄。②大量的

限制了工業

的采用。③

戰爭后的割地賠款,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經濟的發展。④大量的資本被投在

領域,投資遠多于投資

。(3)特征:法國被稱為“

帝國主義”。工業生產美國德國農業經營農業生產技術小企業新裝備新技術普法國外國內高利貸四國內市場信貸5.俄國(1)狀況:1861年

改革使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2)特征:俄國被稱為“

帝國主義”。6.日本農奴制軍事封建(1)狀況①日本工業革命在

年前后出現高潮,完成于20世紀初。②在政府保護下,日本產生了

組織。(2)原因①

為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②

后的中國賠款為日本提供了資金。1885壟斷明治維新甲午中日戰爭(3)特征:壟斷集團同軍閥集團相勾結,對外侵略擴張,故日本被稱為“

的帝國主義”。(4)對外擴張。政策:制定以征服中國為中心的“

”,征服

是征服中國的第一步。帶軍事封建性大陸政策朝鮮實施①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

》,打開朝鮮門戶;②1894年,通過甲午中日戰爭,加強了

;③1905年,乘

獲勝之機,把朝鮮變成

;④1910年,迫使朝鮮政府簽訂《

》,正式吞并朝鮮。江華條約對朝鮮的控制日俄戰爭實際上的殖民地日韓合并條約三、列強對世界的瓜分1.原因

(1)必然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增加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

(2)可能性: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積極對外擴張。

所謂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是指資本主義對全世界的統治體系。它包含三個組成部分:(1)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所組成的政治體制;(2)以資本主義市場為主要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概念辨析2.表現

(1)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非洲絕大部分成為殖民地。

(3)拉丁美洲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過獨立的國家實際上也成為半殖民地。3.結果:

。4.影響

(1)世界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2)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亞洲大部分幾乎整個非洲整個拉美世界殖民體系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放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普遍建立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9世紀晚期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差異及原因。(1)經濟:有三種類型①經濟迅速發展的美國和德國:兩國都有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政治前提和條件;都有充足的資本、原料和市場;都采取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②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的英國和法國: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企業設備陳舊,又不愿采用新技術和更新設備;大量資本投在金融領域,同時較多地投資在國外。③經濟發展較快,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的俄國和日本:主要因為兩國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不徹底,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殘余。(2)政治:有兩種類型①英、法、美等國民主制發展較充分: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對封建制度的改造比較徹底。②俄、德、日等國專制主義色彩濃厚: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王朝戰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的整體特點及其原因(1)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發展,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發展時期。(2)資本主義各國因個性差異,經濟發展呈現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迅速趕超老牌殖民強國,充分體現了后發優勢。1、特點:2、原因(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重工業逐漸取代輕工業,占據工業領域的主導地位。(2)壟斷組織的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它使資本主義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盲目性和無計劃性,極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3)資本主義各國國內階級矛盾相對緩和,政局相對穩定,工人運動處于積聚力量階段。(4)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暫時處于沉寂階段,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國際環境相對較好。(5)但資本主義各國各自具體國情有別。因此發展呈現不平衡狀態如何評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1)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增長和世界貿易總額的提高。(2)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有的封閉性,使世界的橫向聯系加強,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3)使先進的生產方式向落后地區逐漸擴展,并激發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意識,客觀上促進了亞非拉一些地區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的變革。(4)這一體系是建立在對亞非拉地區的掠奪和奴役之上的,給亞非拉廣大地區帶來深重災難,是極不公正的。1、(2010年安徽卷)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認識到“好事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獨立之氣勢,養成百事依賴政府之風習”,“其弊害大不可測”,進而采取的措施是(

)A.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B.整頓財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資環境C.建立“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D.將大量的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D2、1901年,英國人威廉?斯蒂德曾說:早晨,一個普通人從新英格蘭制造的床單上起身,使用楊基保險剃刀刮胡子,在穿著北卡羅來納短襪的腳上套上波士頓靴子,扣緊康涅狄格吊帶……(注:材料所涉均為美國地名)從這段話可以推斷出A.英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來自殖民侵略B.英國制造的工業產品在世界范圍已失去市場C.美國制造的工業產品表現出強勁市場占有力D.美國已完全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C3、“16世紀以后,世界貿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漸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歐,1890年前后的幾十年內世界工業品的集中產地又由西歐慢慢移向其他地區。這兩個例子都說明經濟力量的轉移預示著新大國的興起?!痹谶@兩個歷史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國分別是

A.法國——德國

B.德國——日本

C.日本——英國

D.英國——美國

D4.(2009·寧夏、遼寧文綜)下表所反映的19

世紀后期美國企業發展變化的主要特征是()美國企業統計表年份18701900企業總數(個)808669工人總數(個)78000272000產量(噸)320000029500000投資額(美元)121000000

590000000

A.行業競爭激烈B.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C.企業規模保持穩定D.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B5.(2008·天津文綜)下表為1870~1900年世界鐵路發展狀況(單位:千米)年份世界總里程歐洲美國187021000010500085277188037300016900014400018906170002240002690101900790000284000320133表中信息反映的情況不包括()A.30年間美國鐵路發展超過歐洲總和B.1870年歐洲資本主義經濟處于領先地位C.鐵路的發展擴大了歐美之間經濟聯系D.歐洲地區內及美國國內貿易不斷擴大C6.1876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蒸汽精密機床。由此不能說明 ()

A.美國已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B.英國科技發展落后于美德

C.德國軍工技術發達

D.英國的蒸汽機車制造技術領先世界

A7.觀察下圖,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代表的是四個國家的世界制造業產值,這四個國家分別是()

A.中國、美國、英國、德國

B.中國、英國、德國、美國

C.英國、德國、中國、美國

D.中國、英國、美國、德國D8.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后,英、法、美與德、俄、日政治體制形成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A.前者商品經濟發達,后者商品經濟不發達

B.前者通過革命道路,后者通過改革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C.前者建立資產階級共和政體,后者建立資產階級立憲政體

D.前者是民選方式,后者是帝王任命B9.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資本主義市場為框架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①國際貿易的發展②人口和資本的流動③武力威逼④科技革命的推動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10、當美國牛仔馳騁西部贊嘆其祖國遼闊壯美、富足安定的時候,德國人也正沉浸在分裂已久的房子終于成為整體的喜悅之中;當美國人因歐洲資金的涌入而興奮時,德國人也正在感謝普法戰爭給他們帶來的收獲。其實這兩個國家都是幸運的。如果說美國分別趕上了兩次工業革命的大好時機,那德國人則同時利用了這兩次工業革命的優秀成果。這說明()①美國領土遼闊,資源豐富,西部得以開發②德國完成了統一③美國、德國資本主義發展都利用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④外來的資金對兩國資本主義發展都很重要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④A11、關于下圖5中,各圖經濟結構的敘述,其中錯誤的一項是:A.A圖這種經濟結構是在英國工業革命革命后形成的B.B圖這種經濟結構是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C.C圖這種經濟結構當今世界正在形成D.經濟結構演變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圖5A12、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以后,英美兩國世界經濟地位的變化留給人們的啟示是

A、經濟發展需要廣闊的市場

B、經濟發展需要及時更新技術和設備

C、經濟發展需有充足的資金

D、經濟發展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B13、調整經濟(產業)結構以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對一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中,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制約了法國工業化進程。具體而言這主要是指()①農業結構②工業結構③資本結構④商業結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B14、(19、20世紀之交)“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動派怎樣惋惜,資產階級還是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是(

A.資產階級革命是歷史的倒退

B.民族運動在世界范圍內趨于消亡

C.資本主義生產不需要民族基礎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形成D材料1早在工業革命準備時期,普魯士政府組織成立了技術委員會,頒布了專利法?!?0年代末,普魯士政府制定了鐵路法,以加強對鐵路建設的統一規劃、指導和監督。工業革命初期,德國一方面積極引進英國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努力發展教育,以盡快提高國民文化素質,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國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文盲率降到歐美最低水平,還培養了一大批象西門子那樣的企業家、科學家和工程師于一身的優秀人才,獲得了發電機、電車等一系列重大發明。材料21871年后國內統一市場的出現,以及凡爾賽合約獲得的資金和重要工業基地,為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到1872年德國全國鐵路總長22426公里,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大規模的修建鐵路給予采礦、冶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