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1頁
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2頁
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3頁
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4頁
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體1991.12.21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知識結構1917.11.7(1)單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排斥市場;(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1)片面發展重工業;(2)為支持工業,不惜損害農民利益,損害了農民積極性;(3)計劃指令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主要特征弊端斯大林經濟體制的特征及弊端第21課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斯大林時期的集體農莊農業情況非常嚴重。若按人口平均計算,谷物產量1913年全俄為540.2公斤,1940年才達429.7公斤,1955年也才為524公斤;肉類統計1913年為31.4公斤,1940年為24.2公斤,1955年為31.8公斤。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莫斯科市民排隊購買日用品

(懸殊。從工業化開始的1926蘇聯)農、輕工業的發展和重工業相比,差距十分年到戰前的1940年,重工業年平均增長速度21.9%,輕工業只有14.1%,農業則為1.5%。原蘇聯領導人。從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美蘇核對抗,冷戰期間的蘇聯主要領導人。第二次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等事件的主要策劃者。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通過秘密報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為,引起震驚。1971年9月11日,曾經叱咤一時、下臺后郁郁寡歡的蘇聯前領導人赫魯曉夫在沉寂中病逝,當時的俄羅斯各大報紙在報道中甚至沒有明顯突出他的名字。他為人直率、熱情,但魯莽、易沖動,有人說他是“魯莽的改革家”。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用皮鞋敲桌子赫魯曉夫宣稱蘇聯的共產主義是家家都能吃上“土豆燉牛肉”赫魯曉夫性格比較專橫跋扈,脾氣暴躁,舉止粗俗,曾譏諷毛澤東是“破套鞋”,他還當面挖苦鄧小平“以后不要帶棍子來”。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導致中蘇關系惡化。赫魯曉夫的墓碑黑白分明象征生前功過參半赫魯曉夫是一位有經驗的鼓動家,他能夠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輕易地發表長篇大論。但是赫魯曉夫的文化水平和理論修養都不高,決策和行事往往憑直覺,有很大隨意性,反復無常,使改革缺乏科學性和全局性。他的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一定意義上他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一、赫魯曉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農業集體化的消極影響越來越明顯;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臺后地位日益穩固重點放在農業方面2.內容:

農業(重點)工業①實行農產品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②鼓勵農民和農場職工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③大規模墾荒、提倡種玉米等①廢棄部門管理體制;②給企業部分權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1.背景:

一、赫魯曉夫的改革

(1)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對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學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經濟體制上的局部調整,收效甚微,最終導致改革的失敗。

3.評價提示:(掘墓)敢于向舊的政治、經濟模式挑戰的改革家。(守墓)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舊體制。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說明理由問題探究2: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蘇聯黨、政、軍最高領導人。1964年參與推翻赫曉夫的政變,自任蘇共第一書記。在他領導下,蘇聯的軍事、經濟大大增強。蘇聯在他領導下成為與美國不相上下的超級大國。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發動了侵略阿富汗的戰爭。勃列日涅夫為人溫和,善于平衡各派力量,平庸的政治風格使他成為了政壇長青樹,但保守和維持現狀也成為了他的改革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晚年的勃列日涅夫安于現狀,好大喜功思維日益僵化。收藏名車和給自己頒發各種勛章成為了他的兩大愛好,盡管年高體弱,他仍然艱難的在自己禮服的胸前掛滿勛章

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選拔官員的標準很簡單,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讀過書,或來自他工作過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提拔。在給大量親信委以重任的同時,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漸排擠他不信任的人。以至于蘇聯著名外交家葛羅米柯曾發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樣,有的人突然從這里出現,有的人突然在這里消失。”勃列日涅夫還有強烈的“舐犢之情”,對自己的子女異常“寬厚”,竟用公款為子女營造豪華別墅。他的女婿丘爾巴諾夫也青云直上,在短短十年內,由一名低級軍官晉升為上將。勃列日涅夫而勃氏本人的個人生活也頗受非議,據他的翻譯蘇霍德列夫回憶,勃氏有兩件事干得極好:打獵和開車。他曾親眼看見勃氏在打獵時一槍命中野豬心臟。1973年,勃氏訪問美國時,尼克松送了一輛“林肯”牌轎車給他。勃列日涅夫馬上拉著尼克松坐到車上,在狹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嚇得尼克松和坐在后座上的翻譯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執政后期,他則總泡在家里看電視、看電影,然后再招來他喜歡的演員,給他們頒發各種各樣的獎章和勛章。勃列日涅夫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終年76歲。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的國勢達到了頂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積累的無數尖銳矛盾缺乏認識,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使這些矛盾越積越深,社會動亂的能量越積越大,最終隨著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個曾經令人仰視的強國也隨之墜入深淵。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⑴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集中領導;⑵擴大國營企業自主權⑶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進經營管理

⑷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1.內容2.重點:工業注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3、結果(1)執政前期,經濟增長加快,政局穩定,軍備力量大為增長,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執政后期(1975年以后),社會矛盾叢生,經濟發展停滯。

2、改革的結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蘇聯的軍事實力明顯增強,達到與美國相抗衡的水平。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蘇聯的國防開支:1955年,是324億美元,

1979年則高達1480億美元。(2)軍備競賽導致經濟負擔不斷增長,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日益嚴重,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75年以后,蘇聯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經濟發展進入停滯時期,國家面臨新的困境。

蘇聯國民經濟增長速度(%)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6.44.23.35.73.83.27.44.43.72.51.71.14.53.33.15.73.73.2改革的結果及其原因(1)改革仍沒有突破原有經濟體制的框框。只是修補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體制的弊??;(2)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趨于保守;(3)蘇聯與美國軍備競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影響經濟發展?!竞献魈骄俊浚涸嚤容^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異同?同:①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結果:都取得一些成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顯,后期停滯不前;③失敗主要原因:兩者都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異:內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點在農業,后者的重點在工業。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

從1985年至1991年他是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在職時期的政策導致了冷戰的結束,他于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蘇聯解體。在俄羅斯他很不受歡迎,因為許多人認為他應該對國家的沒落和今天的許多困難負責。

1、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背景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積累的弊端與矛盾日益嚴重,民用工業品技術落后,質量低劣。蘇聯出現了社會動蕩、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持續下降的危機局面。2、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問題經

政治

重點: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質: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1.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2.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改革的重點局勢失控,蘇聯解體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改革的重點成果(后果)問題赫魯曉夫農業一度促進農業發展對原有經濟體制的修補勃列日涅夫重工業國防工業成為超級大國戈爾巴喬夫經濟領域

轉向政治領域蘇聯劇變并最終解體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蘇共領導【學思之窗】

對比新經濟政策,理解鄧小平為什么說“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

解題關鍵: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符合國情;斯大林開創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的水平。

思路引領:新經濟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本質特點。

答案要點:新經濟政策從俄國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在短期內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但隨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其指導思想日益“左”傾化、教條化,失去了自我調節的能力,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蘇聯及原因改革失誤關于失誤關于蘇聯改革的失誤,傳統觀點認為,蘇聯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從糾正黨的歷史錯誤滑向否定黨的歷史成就。二是從批判停滯的社會主義理論,滑向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三是從發揚黨內民主滑向否定黨的民主集中制。四是從劃分黨內職能區分開始,把黨政分工變為黨政分家。五是模糊和抹殺了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關于蘇聯改革失誤及原因最近,一種觀點認為缺乏理論創新是阻礙蘇聯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是缺乏理論創新對蘇聯經濟體制改革的阻礙作用;二是蘇聯長期堅持產品經濟觀和批判“市場社會主義”而導致歷次改革失敗所造成的嚴重經濟后果。

此外,另有學者從文化角度分析蘇聯改革失誤的原因,認為,蘇共文化、知識分子政策失誤根源于諸因素,歸結到一點,就是革命極端主義。革命極端主義在改革成為不可避免的條件下,又轉化成政治保守主義。保守主義貽誤、阻撓了一系列改革及其機遇,造成蘇聯改革失敗的悲劇。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3、蘇聯解體的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高度集中的經濟和政治體制及長期以來的民族高壓政策導致的民族分離運動)戈爾巴喬夫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歷史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蘇聯僵化的體制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蘇聯解體的影響、教訓、啟示參看備考指南161頁蘇聯經濟改革的啟示1.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2.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3.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4.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1赫魯曉夫在任期間最主要的歷史功績是A.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B.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C.進行了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工作D.在經濟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B課堂練習2.下列關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確的是A.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最早進行B.沒有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C.只局限于農業領域D.沒有取得任何成效B3.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A.企業獲得了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B.改變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C.成為與美國相匹敵的超級大國D.挽救了衰敗趨勢C4.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宮上空紅藍白三色旗取代了鐮刀斧子旗,以此為標志而結束的蘇聯在歷史上存在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