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蠻族建政_第1頁
第二講 蠻族建政_第2頁
第二講 蠻族建政_第3頁
第二講 蠻族建政_第4頁
第二講 蠻族建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蠻族建政歐亞大陸民族遷徙與蠻族立國一、農耕與游牧世界的分野1、該隱和亞伯兄弟之爭——人類歷史上首次兇殺案《圣經·創世紀》:該隱、亞伯是人祖亞當的兩子。該隱是種地的,亞伯是牧羊的。該隱用田地里出產物品獻給耶和華,亞伯則將他羊群中頭生的羊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對此頗為不滿。后來,兩人同在田間時,該隱起來打亞伯,并他殺了。為此,該隱受到耶和華的詛咒:“你種地的,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于是,該隱離開耶和華的面,去住在伊甸東邊挪得之地。兄弟之爭背后的隱喻:不同的勞作象征著人類早期不同的生產方式人類脫離自然物種界的標志是勞動生產:采集果實、捕捉動物(被動地從大自然中獲取現成的食物)。2、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種植業、畜牧業的出現早期農耕中心:西亞、東亞、中南美洲—定居生活的出現歐亞大陸農耕地帶:中國由黃河至長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亞中亞由安納托利亞至波斯、阿富汗,歐洲由地中海沿岸至波羅的海之南,由不列顛至烏克蘭,構成一個綿亙于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之間的,偏南的長弧形的農耕世界。畜牧業—逐草而居歐亞大陸的游牧世界:東起西伯利亞,經中國東北、蒙古、中亞、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羅斯,直至歐洲中部,與農耕世界并行,并在其北。3、兩者維系著脆弱的平衡,這種平衡在5世紀因蠻族的遷徙而打破,“中世紀”大幕由此拉開。人類早期農業中心及物種傳播長城: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分界線戰國時期中國長城羅馬帝國哈德良長城、安東尼長城二、“蠻族”及其社會狀態1、Barbarian詞源問題本意是指未開化的人,不文明的人,野蠻人源于希臘文β?ρβαρο?(barbaros

),指稱的是那些不會說希臘文的人;希波戰爭時(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特指波斯人。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用此來稱呼日耳曼人(Germans)、凱爾特人(Celts)、伊比利亞人(Iberians)等。意譯為“蠻族”(華夏VS蠻夷)“蠻族”并非指稱某個民族,蠻族諸部在語言、文化、習俗上保持著差異,只是相對于希臘-羅馬文明世界而言,他們被視之為“野蠻人”。后世學者從語言淵源上劃分出“印歐語系”,并認為操印歐語系的人是從里海-高加索-黑海一帶向四周遷徙。印歐語系的擴散2、亞洲地區的游牧民族在中國漢地以北、以西分布著數十個游牧部落,攻伐不已。在公元前后,以匈奴勢力最為強大,在漢帝國的打擊下,匈奴發生分裂,一部分內遷,與漢民族逐漸融合,一部分西遷。繼匈奴之后,在漠北先后稱雄的是鮮卑、突厥、蒙古等部落。3、歐洲大陸上的游牧部族公元前1世紀中葉羅馬與蠻族諸部4、公元前1世紀中葉的獨特性游牧部落與農耕民族關系的逆轉羅馬開始由共和體制向帝國體制轉變。羅馬完成了對地中海沿岸的征服,開始把目光轉向歐洲腹地,羅馬與蠻族之間的相對平衡即將被打破。凱撒(前102-前44年)對高盧的征服(GallicWars,前58年-前49年)。羅馬人與北境的蠻族部落開始了深入的交往,蠻族人的早期歷史、習俗、社會結構等情況也經由羅馬人的記載而被后人所知。凱撒《高盧戰記》對蠻族社會的描述。塔西佗《日耳曼尼亞志》(公元98年)。5、歐洲大陸公元前后主要蠻族部落凱爾特人(Celts)日耳曼人(Germans)斯拉夫人(Slavs)均屬印歐語系,這三大部族從西向東分布在羅馬北境就各個部族而言,他們自身內部分有不同的族落,各個族落相對聚居在某一地區。非印歐語系的民族:巴斯克人、匈牙利人等。6、凱爾特人簡述凱爾特人散居在從愛爾蘭、不列顛到法國、德國等廣大地區。是與羅馬拉丁文化相并列的另一歐洲古文明。公元前1世紀中葉,凱撒征服高盧,凱爾特人或被殺,或遭驅逐。高盧地區剩下的凱爾特人逐漸與羅馬文化融合,形成高盧-羅馬人。凱爾特人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同時他們也較早接受基督教,并發展出深具民族特色的基督教文化。后來來自愛爾蘭、不列顛等地的凱爾特傳教士重新回歐陸,為基督教在歐洲蠻族人中的傳播做出了貢獻?,F今法國布列塔尼、英國威爾士、西蘇格蘭及愛爾蘭等地仍有凱爾特人的后裔。7、斯拉夫人簡述斯拉夫人起初居住在頓河和維斯瓦河之間。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出現了三大集團,即南斯拉夫、西斯拉夫、及東斯拉夫。斯拉夫人與東羅馬帝國關系密切,也曾受到蒙古突厥等東方民族深刻影響。8、日耳曼人概況(1)狹義上的“蠻族”即指羅馬帝國東境、北境上的日耳曼諸部,兩者大體以萊茵河—多瑙河為界邊界的形成是歷史的結果:凱撒攻占高盧之后,曾試圖越過萊茵河進攻隔岸的日耳曼諸部,但未果。由于羅馬帝國的強盛,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日耳曼諸部即便侵擾羅馬邊境,也未對帝國的穩定和統治造成根本影響。入侵蠻族要么被羅馬軍團擊敗,要么作為羅馬人“同盟者”的身份進入帝國境內定居,并以帝國邊防軍的身份為帝國效勞。(2)入侵羅馬帝國之前的日耳曼諸部羅馬作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中提及了10余個日耳曼部落,這反映的是公元1世紀末與羅馬高盧瀕臨的日耳曼人的情況。公元4世紀,日耳曼分為東西兩大集團西日耳曼人:法蘭克人、撒克遜人、蘇維匯人、阿勒曼尼人等。他們主要居住在西北歐地區,隔著萊茵河與羅馬相鄰,主要靠農業為生,過著較為穩定的定居生活。東日耳曼人: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底人等。他們主要居住在潘諾尼亞至黑海北岸地帶,隔著多瑙河與羅馬相鄰,過著游牧生活。(3)日耳曼人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日耳曼人諸部雖有各自的語言,但無文字,也就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歷史。對早期日耳曼人社會生活的了解主要借助于當時羅馬人的記載以及后世的考古發掘??偟膩砜?,日耳曼諸部具有濃烈的原始文明遺風。外貌:身材魁梧,藍色的眼睛,金紅的頭發,體味很重,“鼻子要是嗅不到野蠻人,就真太幸福了”。從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過渡到較為穩定的定居耕種生活,但畜牧業仍占有重要地位。尚武好戰,性格強悍。氏族公有制開始向私有制演變,土地雖歸公社公有,但在分配時出現不平等,在塔西佗時代已經出現了財產分化和階級差別。軍事民主制:軍事首領稱為“王”,在他的領導下有一支扈從隊(親兵隊、侍從隊),它是一種軍事上的兄弟同盟,由榮譽、忠誠、勇氣和將士之間的互相尊敬團結在一起。塔西佗對扈從隊印象深刻:“在戰場上,酋帥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恥辱;侍從兵們的勇敢不如酋帥,也是他們的恥辱。假如自己的酋帥戰死,而自己卻從戰場上生還,這就是畢生的羞辱了。”王與侍從之間的主從關系、忠誠關系、榮譽紐帶對后世的封君封臣制影響深遠。除了松散的部族組織外,日耳曼人社會還以“習慣法”來維系社會,約束道德。所謂的“習慣法”就是基于習慣和傳統,由族群約定成俗認定具有效力,只在特定族群范圍內有效。(“贖殺金”制度、“立誓免罪”制和“神明裁判”制)蠻族諸部起初普遍存在多神崇拜,后來一些部族接受基督教,如哥特人,不過他們所信奉是阿里烏主義(被羅馬教會視為異端)。以至于有人說,如果推遲兩百年,蠻族人將全部會以基督徒的身份進入羅馬社會。三、蠻族遷徙與蠻族國家的建立1、蠻族遷徙與西羅馬滅亡之辨:蠻族在5世紀的遷徙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否是同一歷史事件?從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來看,兩者是兩件截然不同的話題。蠻族遷徙的結果與羅馬帝國的滅亡則有著密切關聯。蠻族遷徙的直接結果是建立起諸多個蠻族國家,而蠻族國家是在羅馬帝國廢墟的基礎上建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西羅馬帝國的覆滅確實與蠻族大有關聯。但不能簡單認為蠻族遷徙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此前,蠻族也曾侵擾羅馬,但并未顛覆羅馬統治;即便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仍矗立不動,繼續存在長達千年之久。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帝國內部政治、經濟、軍事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當外征結束后,羅馬帝國雖達鼎盛,但其基本矛盾也開始集中爆發,3世紀危機由此生,為了應對危機,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東部,這為羅馬東西分治和西羅馬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學術界普遍認為,蠻族的入侵是壓垮西羅馬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西羅馬帝國最后崩潰,蠻族人起了臨門一腳的作用。蠻族國家建立和西羅馬帝國滅亡對歐洲文明和歷史的影響,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是消極的,從生機勃勃、高雅理智的古典城市文明讓渡為沉悶乏趣、粗俗不乏淳樸的中世紀農村文明。卡爾·馬克思、馬克斯·韋伯均認為,這是歷史的必然,具有歷史進步。2、蠻族遷徙的原因、經過法國歷史學家米蓋爾對蠻族遷徙的描述:公元406年12月31日夜里,禍從天降……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攜妻帶子,趕著牲畜,越過了萊茵河。這是一次真正的大遷徙,一種無法阻擋的滾滾人流。通行的教科書大多認為蠻族5世紀遷徙,是受到東方民族侵擾、排擠的結果,是從東往西,游牧民族相繼移動而引發的多米諾骨牌式的民族遷徙浪潮。誰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又是誰第一個扳動了多米諾骨牌,開啟了這場橫亙歐亞大陸的民族遷徙潮。源頭:匈奴與漢帝國等東方民族的征戰3、匈奴人的遷徙(1)公元1世紀下半葉,匈奴受到漢(竇固)、鮮卑等周邊民族的夾擊,“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鮮卑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后漢書》)向西遷徙的時間:公元91年;并非整個北匈奴均遷徙,西遷人數為1/4,約20余萬;其余大部60余萬仍留在漠北并與周邊民族融合。西遷路線:烏孫西北的悅般地區(停留70年,期間曾兩度請求與漢帝國和親,被拒后,不再出現在中國史書中)康居地區(2世紀中葉至3世紀中葉,中亞錫爾河流域;受鮮卑威脅,西遷至此。)粟特地區(3世紀中葉至4世紀中葉,中亞錫爾河、阿姆河之間的地區;可能是受貴霜和康居的壓力而放棄康居,遷移至此。)東歐頓河流域(372、374、375年相繼擊敗阿蘭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2)5世紀上半葉匈奴對歐洲的侵占4世紀中葉,匈奴人開始見諸于東羅馬文獻。約370年,匈奴與東哥特人遭遇,并將其擊敗,東哥特人開始西遷,隨即引發其他日耳曼人的遷徙。公元400年,匈奴人馳騁于從伏爾加河到萊茵河之間的廣大區域。匈奴領袖,“上帝之鞭”阿提拉(433-453年)的征戰:在今天的布達佩斯不遠的地方建立都城迫使東羅馬進貢公元451年,阿提拉越過萊茵河西進,受到羅馬和蠻族人聯軍的阻擊。之后轉戰意大利,兵臨羅馬,在教皇利奧一世(440-461年)的斡旋下,阿提拉撤軍。隨著阿提拉的逝世,匈奴人鋒芒不再,匈奴人逐漸與其他歐洲人融合。蠻族遷徙路線圖4、西哥特人(Visigoth

)的遷徙和建國匈奴人渡過頓河之后,首先與哥特人遭遇。在匈奴人的壓力下,西哥特人尋求羅馬帝國的保護,并請求越過多瑙河在帝國境內定居。當時的東羅馬皇帝瓦林斯(364-378年在位)同意西哥特人的避難請求,準許他們以帝國“同盟者”的身份定居帝國邊境。公元376年,西哥特首領阿山那克率部渡河,成為首支遷入帝國境內的日耳曼人。問題:東羅馬皇帝準許西哥特人請求的原因何在?共同的基督教信仰(阿里烏主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西哥特人與羅馬人短暫的和平很快被打破,因受羅馬官員的欺壓,西哥特人反叛。瓦林斯皇帝與西哥特人兵戎相見。公元378年,在阿德里安堡一役中,羅馬軍團潰不成軍,皇帝本人也喪命。繼任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79-395年)對西哥特人恩威并重、征撫兼施,他平息了西哥特人的叛亂,但也善待他們,允許西哥特人在巴爾干地區居住,并提供食物和資金,以為帝國防守邊境。在狄奧多西統治期間,西哥特人基本上與羅馬和平相處。狄奧多西死后,西哥特人在首領阿拉克里帶領下重新反叛。攻占君士坦丁堡不成,南下希臘,進入到伯羅奔尼撒地區,后又侵入亞平寧半島,直指當時西部皇帝駐地米蘭。羅馬帝國借重汪達爾出身的將領斯提利科,暫時壓制了阿拉克里,把他從意大利驅除出去。西羅馬皇帝迫于形勢不得不退守于意大利拉文納。406年,羅馬帝國于召回萊茵河的邊防軍,之后又從不列顛撤軍。由此,羅馬的帝國的東北境完全敞開。408年,斯提利科受狄奧多西之子,西羅馬皇帝霍諾留斯(395-423年在位)的猜疑而被殺。羅馬帝國在亞平寧半島上的軍事防御空虛。阿拉克里起兵攻占羅馬,并最終在410年攻克,大肆燒殺搶擄,昔日帝國首都破落不堪。這表明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此后,西哥特人越過阿爾卑斯山,轉戰高盧。于419年在土魯斯建立王國,并得到羅馬皇帝的承認。西哥特立國后,繼續征戰,416年南下伊比利亞半島,驅逐了當時在半島上的汪達爾人-阿蘭人,排擠蘇維匯人,6世紀中葉,西哥特王國定都伊比利亞半島的托萊多,開始了對西班牙200余年的統治。570年國王萊奧維吉爾德皈依天主教,580年、589年在托萊多召開的主教會議再次確定放棄阿里烏主義。711年,信奉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入主西班牙。西哥特人的王國退縮于半島北部。從8世紀至1492年稱之為“再征服時代”,即信奉天主教的哥特人國家驅逐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的收復國土運動。在此過程中,伊比利亞半島出現了兩個王國,即葡萄牙和西班牙。大航海時代即最先由這兩個國家拉開序幕。5、其他蠻族人的遷徙和立國(1)東哥特人(Ostrogoths):被匈奴戰敗后,依附于匈奴,直至匈奴王阿提拉死后,才擺脫其統治。488年,東哥特王狄奧多里克入侵意大利,圍困拉文納,后來設計殺死當時統治意大利的蠻族將領奧多維克(此人于476年廢黜了西羅馬最后一個皇帝,這標志著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自立為王(493-526年在位),“第一個中世紀國王”。在他統治期間,重用羅馬人,善待羅馬古典文化,對古典文明的傳承作了積極貢獻。東哥特王國以拉文納為首都,版圖大致與現今的意大利相當。554年,東哥特王國被東羅馬帝國所滅,東哥特人也逐漸與意大利羅馬人相融合。(2)汪達爾人(Vandals)、阿蘭人(Alans)、蘇維匯(Suevi

)人等蠻族:406年,羅馬帝國萊茵河邊防軍撤離,隔岸的汪達爾人、蘇維匯人以及阿蘭人等先后渡河進入高盧,并南下進入阿奎丹地區。409年越過比利牛斯進入西班牙,411年建立起兩個蠻族國家:居北的蘇維匯王國、居南的汪達爾-阿蘭王國。蘇維匯人國王雷齊阿里烏斯(448-456年在位)率先皈依天主教,是羅馬帝國領土上第一位皈依天主教的日耳曼人首領。西哥特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蘇維匯人的領地殘存于半島的西北部。汪達爾人-阿蘭人渡海進入北非重新立國,于431年攻占了希波、439年攻陷迦太基。455年,汪達爾人乘機穿越地中海,洗劫羅馬,羅馬文物慘遭破壞。毀壞文物,踐踏文明的惡名“汪達爾主義”由此而生。汪達爾人信奉阿里烏主義,并瘋狂迫害羅馬天主教信徒。直至523年,信奉天主教的希爾德里克繼位汪達爾國王,天主教會才得以復興。534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遣兵消滅汪達爾王國。

455年汪達爾-阿蘭軍隊洗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