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同步練習-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55頁,共=sectionpages55頁試卷第=page44頁,共=sectionpages55頁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單選題1.東漢時,選士首先要看族姓閥閱,就是重視門第家世,祖先有功業的世家巨室受到特別的看重。這些現象反映了東漢時期A.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受阻 B.中央集權體制得以強化C.外戚宦官爭權奪利激烈 D.世家大族影響官吏選拔2.秦漢時期,平民能夠以軍功得爵,軍功爵在秦與漢初造就了一個軍功地主階層。這一變化A.利于統治階層吸納新鮮力量 B.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變弱C.標志著貴族爵位世襲的終結 D.與科舉制的選官原則相悖3.中國古代選官關注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始于A.西漢武帝推行察舉制 B.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C.西漢實行巡視監察制度 D.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選官4.西漢刺史“周行郡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據此判斷“刺史”A.是地方的封疆大吏 B.是中央朝廷的重臣C.是皇帝的內侍人員 D.具有監察地方的職能5.《漢官典職儀》記載:“刺史班宣,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以六條(監察的六個內容)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鄭玄注:“省,察也”)。”這說明漢代刺史A.位高權重 B.專治冤獄 C.司法獨立 D.職權有限6.秦朝法律嚴格規定了官吏行政的行為規范,對于“善、失”賞罰分明;漢代對官吏實行“考選合一”,強調孝悌廉公之行。這說明秦漢時期A.官吏的選任以德為先 B.官員考核機制發展成熟C.重視吏治的制度建設 D.實行外儒內法治國方式7.下圖是有關學者據史傳統計的西晉時期被察舉者的社會出身情況統計表(除去作為綏撫手段被察舉的蜀吳人士),據此可知,西晉時期A.社會階層的固化性被削弱 B.察舉制可以有效選拔人才C.選官逐漸向下層士人傾斜 D.孝廉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8.下表所示為宋初部分君主有關科舉制的言論。由此可推知,宋代君主言論宋太祖向者(以前的)登科各級,多為勢家所取,塞孤貧(者入仕)之路宋太宗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至京城參加考試)A.選官注重德才兼備 B.社會階層流動加速C.工商業者地位提高 D.貧苦家庭受到救濟9.考課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種。唐代官員的考課等級共分九等,獲得中上以上等級者,每進一等,加祿一季;獲得中中者,保持本祿不變;中下以下等,每退一等,減祿一季。據此可知,唐代的考課制度A.是科舉制度發展的產物 B.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工具C.保證了政治局面的穩定 D.有利于國家吏治的改善10.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科舉制不利于人才選拔C.宗室王族無緣政府官職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11.宋仁宗在位四十余年,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進退皆取天下公議,未嘗輒出私意,公議所發常自臺諫,凡臺諫所言,實時行下。其言是則黜宰相,其言妄則黜臺諫。這體現了當時A.監察體制發揮作用 B.君主權力受到削弱C.宰相更換非常頻繁 D.仁宗皇帝疏于政事12.有論者指出,學界評價科舉制,多從其“得人”出發,把著眼點放在科舉制對優秀人才的選拔上面。這反映出科舉制的推行(

)A.加快了高層人才的流動 B.提供了國家治理人才基礎C.有利于封建政治民主化 D.導致封建官僚隊伍的膨脹13.唐代科舉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屢顯的家族,400余任宰輔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楊、杜二姓各占11人,盧氏、鄭氏分別占10人和8人。這反映出當時A.科舉制度不能選拔優秀人才 B.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C.門閥士族仍然具有較大影響 D.世卿世祿制度再度實施14.據《明史》列傳等資料統計,明代監察御史209人中,進士出身者180人,非進士者有29人。而非進士者中,舉人又占了多數。這反映出明代監察官員A.文化素養較高 B.選拔標準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15.《明史職官志》記載:“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到:“凡有政事悖潺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明清時期采取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是A.強化君主專制統治 B.規范官員行為C.加強監察官的權威 D.提高行政效率16.明朝宣德、正統年間,科舉取錄分為南、北、中三卷,三卷錄取情況如下表,根據如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實行反映了當時A.科舉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C.全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 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17.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圣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由此可知,八股取士(

)A.便于選拔有真知灼見的人才 B.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束縛和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 D.有利于保障考試的公平公正18.下圖為明代巡按御史機制運行要件示意圖,該圖反映出明代巡按制度A.巡按御史獲得獨立監察權 B.實現了對官員的有效監督C.以服務于皇權為主要目的 D.確立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19.明朝的科舉考試中出現了南北卷制度,對此說法欠妥的是A.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求 B.有利于統治者選拔人才C.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 D.內容豐富,考試形式靈活20.清朝對官吏考核承襲明制并稍有改進。每三年考課一次,考課措施稱“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貪”條,貪銀十兩即處以死刑。各級考核建立在德績結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為主,德是考核指導原則,績是考核具體內容。清朝的這一做法A.意在培養官員對現政權的忠誠感 B.目的是樹立良好清明的社會風氣C.保證了國家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二、材料分析題21.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禮記》材料二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三

曹魏黃初元年,魏文帝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唐人楊綰云:“隋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優試策而已。”科舉由應試人于一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共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后為真正考試。……秀才、明經等科是由察舉轉化而來,進士科為新設科目。——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選官標準。(2)比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試在察舉制和科舉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說明兩者的關系。(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朝創立科舉制的歷史影響。2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明初仿照元代,依舊設立中書省、御史臺并列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和監察機關。后來由于胡惟庸一案,明太祖取消中書省,廢除宰相制度,御史臺改為督察院。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員內部除左右都御史外,還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僅可彈劾中央官僚,也可監察地方。明朝在行政系統內部又設置六科給事中,分別對應六部,可對六部任何往來文書進行批駁彈劾,六科給事中和督察御史并稱為“言官”。另外,明代設立東廠和錦衣衛,兩機關作為皇帝的特務機關,依照皇帝詔令可通過秘密逮捕、私自刑訊來懲處所有官僚。——摘編自邰相瑀《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概述》材料二1907年光緒皇帝下達圣諭:“中國上下議院一時未能成立,亟宜設立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中央資政院對行政部門具有監察權。資政院可向有關的行政部門提出質疑,并且有權得到答復。如果有大臣侵奪資政院的權限,資政院可以請皇帝來裁奪。各省咨議局為各省議會籌備機構,對地方上的行政事務有一定的監督權。——摘編自卞新龍、羅秋《試論清末民初監察制度的變革及其影響》材料三2016年以來,中央積極部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三個省市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設立國家監察委,將逐步實現從以前行政系統內部監察機構的行政監察到獨立的國家監察機關(國家監察委)的國家監察的轉變,體現了我國監察理念的進一步發展。——摘編自姬亞平、吉亮亮《國家監察委員會的設立與運行制度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并簡要評價古代監察制度。(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末監察制度變革的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意義。答案第=page99頁,共=sectionpages55頁答案第=page1010頁,共=sectionpages55頁參考答案:1.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選官注重門第家世,門第家世越顯赫就越受到重視,體現了世家大族影響官吏選拔,所以D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所以A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央集權體制,所以B錯誤;材料強調世家大族影響官吏選拔,沒有體現外戚宦官爭權奪利,所以C錯誤。2.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世卿世祿制,選官的方式是世襲,標準是血緣,這就形成了世卿世祿的局面,堵塞了下層民眾晉升的渠道。秦漢時期的軍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局面,有利于統治階層吸納新鮮力量,是一種歷史的進步,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信息反映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而不是減弱,B選項排除;中國自秦朝開始官制就不容許世襲,自宋朝開始,爵位不能世襲,C選項排除;軍功爵制和科舉制的選官方式都體現的是公平、公正,D選項排除。3.A【詳解】據所學可知,察舉制是漢武帝時期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故中國古代選官關注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始于西漢,A正確;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設中正官,對人員考核分為九等,進行授官的制度,故B錯誤;監察制度是對官員進行監督考核的制度,故C與材料無關;D違背史實。4.D【詳解】根據材料“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刺史具有監察地方的職能,故D項正確;A、B、C三項均與史實和題意主旨不符,故均排除。5.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刺史負責監察,其主要依據是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說明漢代刺史的監察職能是在一定范圍內實行的,即職權有限,D正確;漢代刺史位卑權重,排除A;B是六條問事之一,但不是刺史的所有職能,排除;刺史負責監察不負責司法,排除C。6.C【詳解】秦朝注重官吏行政的行為規范管理,漢代注重品德的考量,說明秦漢時期都重視吏治的制度建設,C項正確;秦朝時期官吏的選任不是以德為先,A項錯誤;秦漢管理官吏的措施并不能說明官員考核機制發展成熟,B項錯誤;外儒內法是漢代的治國方式,不符合秦朝治國的理念,D項錯誤。7.A【詳解】材料體現的是西晉時期下層士人被舉薦為官的人數比重較大,說明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受到削弱,A正確;察舉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B排除;從數據來看,當時的選官仍然向上層人士傾斜,C排除;魏晉時期的主要選官方式是九品中正制,D排除。故選A。8.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宋代有取仕多由世家所占到一般人家也可進京參加考試,可知社會階層流動加速,B項正確;材料與選官標準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工商業者地位無關,排除C項;材料與救濟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9.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唐代官員能否升遷與考課成績關系密切,這就促使官員不得不做好本職工作,不敢稍有松懈,這有利于國家吏治的改善,故D項正確;考課在秦漢已有,排除A項;材料中“考課等級共分九等”體現了唐代考課制度具有嚴密而公正的標準,與等級制度無關,排除B項:考課制度不能保證政治局面的穩定,安史之亂的發生就證明了這一點,排除C項。故選D項。10.D【詳解】據材料內容可知,劉得仁和李洞雖貴為皇親國戚或宗室子弟,但他們都未在科舉考試中占據優勢,一樣會面臨屢試不中,由此可說明科舉考試體現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則,故選D項;詩賦是唐朝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故排除A項;科舉制度的實行有利于人才選拔,排除B項;劉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說明宗室王族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任政府官職,排除C項。11.A【詳解】根據材料“其進退皆取天下公議,未嘗輒出私意,公議所發常自臺諫,凡臺諫所言,實時行下”可知宋代重視監察,材料的主旨也在強調宋代監察的重要性,故A正確;材料涉及到宋朝皇帝重視臺諫的作用并不能說君主權力受到削弱,故B不正確;材料提及臺諫,沒有涉及宰相更換相關事件,故C不正確;宋仁宗重視監察機構,是勤政的表現,故D不正確。12.B【詳解】題干對科舉制的評價側重于其對優秀人才的選拔,由此說明科舉制為國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礎,B正確;材料主要強調了科舉制在人才選拔方面的積極作用,并沒有體現高層人才流動性和政治民主化,排除A、C項;官僚隊伍的膨脹和科舉制選拔人才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項。13.C【詳解】材料的含義是雖然科舉制度使得優秀的人才得到選拔,但是在官員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見門閥士族對科舉制度仍有較大影響,故C項正確;科舉制度的重大意義是為國家選拔了優秀的人才,故A項錯誤;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占一定的比例,不能說明世家大族壟斷官員選拔,故B項錯誤;材料中未涉及世卿世祿制度,故D項錯誤。14.A【詳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監察官員中絕大多數出身于科舉,這說明官員的文化素養較高,故A正確;材料未涉及選拔標準,故B錯誤;材料不是強調官員的出身分布失衡,故C錯誤;這和道德水平提升無關,故D錯誤。15.A【詳解】由材料“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贓從重論”“凡有政事悖潺及貝勒、大臣驕肆慢上、貪酷不清、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加強了對官員的管理,要求監察系統官員潔身自好的同時,要積極發揮出其本身固有的職能,因為這樣做可以強化君主專制的統治,故選A;規范官員行為的目的也在于加強君主專制,B項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D兩項與B項同理,其最終歸宿都是要加強君主專制,故這兩項均非主要目的,排除。16.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南卷地區錄取率達55%、北卷35%、中卷只有10%,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好,導致文化教育水平高;經濟相對落后的北方和更為落后的西南地區,文化教育落后,進而導致錄取率低,所以題干現象反映了全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故選C;材料并未涉及到八股取士,故排除A;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在兩宋時期已經完成,與題干時間不符合,故排除B;元朝以來政治重心就在北方,明朝時不涉及到政治重心北移的問題,故排除D。17.C【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八股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比較死板,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C項正確;明代八股取士形式僵化,不利于選拔出真正人才,排除A;八股文形式僵化,士子只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格式學習即可,因此不利于重學風氣形成;題干強調的是八股取士的形式僵化,和考試程序的公平公正無關,排除D。18.C【詳解】根據明代巡按御史機制運行要件反映的信息可知,巡按御史受皇帝委托,可以匯報巡查、監督、懲處和舉薦中央各部與地方各級官員的情況,反映出明代的巡按制度以服務于皇權為主要目的,是加強皇權的重要手段,故選C項;該圖反映出巡按御史的監察權來自于皇帝,要對皇帝負責,沒有獨立性,排除A項;封建專制體制下的監察以皇權為中心,難以實現對官員的有效監督,排除B項;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沒有真正確立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排除D項。19.D【詳解】由所學知識可知,明代科舉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內容死板,也不允許發揮個人見解,故D項說法欠妥,符合題意;明朝在科舉考試中實行南北卷制度,其目的是保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也是為保證人才來源的地域平衡,而后者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故A、B兩項說法準確,不符合題意;C項說法明顯與事實相符,但不符合題意。20.A【詳解】材料反映了清代對官吏的考核十分嚴格,考核“以德為主,德是考核指導原則”,結合所學可知,“德”主要是清政府對官員效忠程度的要求,故A項正確;清朝統治者這樣做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樹立良好的官場風氣,但不是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故排除B;材料與經濟的繁榮無關,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規定,有助于建設清廉的官僚隊伍,但不代表已經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故D項錯誤。21.(1)標準:西周以血緣為標準;漢初以德行為標準;魏晉以門第為標準;隋唐以考試成績為標準。(2)察舉制:考試并不決定取舍,而只決定高下。科舉制: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舍。科舉制由察舉制發展而來。(3)影響: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榮。【詳解】(1)標準:據“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可知西周的選官制度是以血緣為標準;根據“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賢良”可知漢代的選官制度以德行為標準;根據“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別人物,第其高下”可知違禁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以門第為標準;根據“科舉由應試人于一定時期,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共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可知隋唐是以考試成績為標準。(2)根據“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可知察舉制中的考試并不決定取舍,而只決定高下。根據“投牒自進,按科應試,共同競爭,試后有黜落,中試者舉用之,然后為真正考試”可知科舉制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舍。二者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