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空氣流量
傳感器曹家喆汽車電子控制基礎概述空氣流量傳感器又稱為空氣流量計(MAF),用于測量發動機吸入的空氣量空氣流量傳感器的種類空氣流量傳感器按照工作原理分類流體振動法—卡曼渦旋式超聲波式反光鏡式
量熱法—熱線式熱絲式熱膜式卡曼渦流式空氣流量傳感器超聲波式卡曼渦流空氣流量傳感器氣體流速v與渦流頻率f成正比再根據流速v計算空氣流量1-整流網2-渦流發生器(擾流柱)3、6-渦流數量測量裝置4-旋渦5-至進氣歧管v:流速;d:渦流發生器外徑;f:渦流頻率;s:常數卡曼渦流式空氣流量傳感器超聲波信號的轉換原理:受卡曼渦流影響,超聲波相位發生變化,形成疏密波。經放大整形成為脈沖信號,與渦流頻率f有關,即與氣流速度有關。卡曼渦流式空氣流量傳感器反光鏡式卡曼渦流空氣流量傳感器1-反光鏡;2-發光二級管;3-簧片;4-光敏晶體管;5-旋渦;6-導壓孔;7-渦流發生器;8-整流網原理:受渦流影響,鏡片振動,反光方向周期變化,由光敏晶體管感受光束抖動頻率即渦流頻率卡曼渦流式空氣流量傳感器反光鏡式卡曼渦流空氣流量傳感器基本結構渦流發生器導壓孔反光鏡光敏元件基本原理光敏元件所產生的光電脈沖信號頻率與渦流頻率以及氣流速度成正比發光二極管導壓孔渦流發生器反光鏡光敏三極管熱線式空氣流量傳感器熱線式空氣流量傳感器結構1-防護網2-取樣管3-白金熱線4-溫度補償電阻5-空氣流6-控制線路板7-電連接器熱線式空氣流量傳感器基本原理圖6-9熱線式空氣流量計工作原理無氣流時Va=Vb當發動機熄火后ECU瞬間將熱線加熱到1000℃以清除塵污RH-熱線電阻(白金),工作溫度約120℃
Rk-溫度補償電阻(冷線),消除進氣溫度變化影響,保持其工作溫度低于熱線100℃。原理:無氣流時,熱線電阻和冷線電阻都處于各自的溫度狀態,電橋平衡。當空氣流過,熱線電阻RH被吹冷,電橋失去平衡,經比較器-處理器-調節管-Ic產生補償電流IA。此電流經過RA產生的電壓Uout正比于空氣流量。氣流越大,電橋越不平衡,IA及Uout越大。ab熱膜式空氣流量傳感器(a)結構1-控制電路2-至進氣歧管3-熱膜4-補償電阻5-屏蔽網6-空氣(b)原理1-補償電阻2-熱膜3-屏蔽網4-進氣5-電橋電路電阻6-濾網基本原理與熱線式類似,將熱膜鍍在陶瓷片上以增加強度逆流偵測型熱膜式空氣流量計(奧迪)作用可檢測由節氣門迅速開閉造成的逆流空氣質量,滿足電子節氣門控制需要,混合氣控制更精確。逆流偵測型熱膜式空氣流量計(奧迪)基本結構原理逆流偵測型熱膜式空氣流量計(奧迪)工作過程示意圖根據T1、T2感受的溫度不同識別正向、逆向氣流由此精確計算進入氣缸的空氣量無氣流90℃150℃90℃30℃150℃90℃氣流從T1→T2約氣流從T2→T190℃150℃3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安排年度人事工作會議計劃
- 學校班主任的體育活動組織計劃
- 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試2025年難點總結試題及答案
- 主管工作總結的目標任務規劃計劃
- 促進學科交叉的活動計劃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實務應對試題及答案
- 理財目標的制定與實現試題及答案
- 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信用卡管理知識試題及答案
- 網絡編輯師2024年應試資源回復案例試題及答案
- 研究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的經濟學基本原理試題及答案
- 2024屆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八年級下冊數學期末學業質量監測試題含解析
- 2023年山東省專升本考試高等數學Ⅲ試題和答案
- 頸椎病預防保健操
- 合同終止與變更條款
- 傳承紅色基因-匯聚強軍力量課件-高中主題班會
- 油茶的加工廠可行性方案
- 《傳播學教程》教案x
- 皮膚科護士的實踐經驗與案例分享
- 代煎中藥管理制度
- 轉氨酶升高患者護理查房
- 《高中信息技術課分層教學的探索與研究》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結題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