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_第1頁
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_第2頁
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_第3頁
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_第4頁
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穆興民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要內容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三、生態文明的提出與發展四、生態文明與生態建設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六、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七、水土保持科學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什么叫文明?文明的含義?新華字典: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人類憑借自己的勞動和智慧所創造財富的總和。其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牛津字典:第一指人類社會發展的較高級的階段,這個階段始于人類脫離蒙昧和野蠻階段后,演化出與城市生活相聯系的、講究禮儀的生活方式。第二指個人行為帶有文雅特征的狀態。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

Civilization(文明)的詞根“civil”與拉丁文“civitas”(城市)屬于同一詞源人類文明出現的標準: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建立。人類文明的起點:蘇美爾人約在公元前4000年的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兩河流域”建立了眾多城邦并有了文字而成為人類文明之光。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亨廷頓劃分的9種文明西方拉丁美洲日本中國印度教伊斯蘭東正教非洲佛教文明的文化分類

人類文明發展過程: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人類文明可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四個類型或階段。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

原始文明:人類幾乎完全受控于自然系統,是人類文明史上經歷最長的文明時代。生產力水平低,工具為石器、弓箭和鉆木取火。先民棲息地仰仗于森林和自然水體。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以漁、獵為主,直接利用自然生物作為生活資料。生存受制于自然,被動地適應自然,盲目地崇拜。人類寄生于大自然,始終以自然為中心,表現出原始的“天人合一”形態。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農業文明:“黃色文明”、托夫勒稱為第一次浪潮。人類開始主動地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栽培作物與飼養家畜。有了青銅器、鐵器、陶瓷、文字、造紙和印刷等簡單的生產生活工具和技術,能源為人、畜、風、水力等可再生及薪炭。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改造自然的活動已造成自然的某些反應,如砍伐森林和開墾草地,增加水土流失。但自然仍處于主導地位,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尚未被根本破壞。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

工業文明:亦稱黑色文明、托夫勒稱為第二次浪潮??茖W技術迅速發展,以蒸汽機產生為標志,發電技術和電報機產生為推動,工業制造代替傳統農業及作坊。工業文明立足于人類的創造力和人類自身的生存需求,以征服自然為基本價值取向。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征服與被征服、掠奪與被掠奪、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先進的工業技術導致對自然的超限度開發和利用,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享受,也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與資源危機;初次污染物排放加劇,同時產生了更多的二次污染物;自然生態系統失衡,甚至無法自我恢復,自然災害加劇。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文明階段大致時間大約跨度主要特征原始文明250~0.6萬年前250萬年受制于自然系統鉆木取火、狩獵農業文明公元前4000~公園1763年5800年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簡單的生產生活工具和技術工業文明1763~21世紀初300年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蒸汽機、發電技術等的工業制造人類文明發展階段及其特點一、基于自然觀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

>>倫敦煙霧酸雨事件:1952年12月5-8日的4天里,倫敦市4000人喪生。2個月后仍有8000多人喪生。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3年起洛杉磯每年從夏季至早秋,在天氣晴朗時,城市上空就會出現一種彌漫天空的稱為光化學煙霧的淺藍色煙霧。1952年12月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有兩天中,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

>>新世紀的中國空氣污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7個在中國。

>>2013年7月的研究報告顯示,人類活動導致的室外空氣污染每年致死210萬人。多集中在東亞及南亞人口稠密和空氣污染又非常嚴重。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空氣

。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全球變暖: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在冷暖交替中呈上升趨勢。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主要原因: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甲烷等溫室氣體。主要后果: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極端災害天氣增多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行動應對:如果人類不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預言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現實。2007年7月冰島杰古沙龍湖漂浮的冰川。科學家認為,最早可能在2030年,北極夏天的冰層將全部融化。2007年1月,阿姆斯特丹,一只北極熊在動物園曬太陽。氣溫上升2.5攝氏度,30%的物種將滅絕;上升3.5攝氏度,將有70%的物種消失2007年4月,蘇丹出現1000米高的哈布風暴。專家預言,未來的地球,極端氣候事件有可能隨時光臨。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

水俁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發生在日本。水俁病因人或動物食用含有機水銀污染的魚貝類而致。1953年在日本熊本縣水俁鎮發現而得名,1972年確認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痛痛病因食用含鎘水及食物中毒所致。日本主要糧食基地的灌溉及飲用水源的神通川流域的水及土壤重金屬污染鎘污染,1931年發現,1972年確認。

萊茵河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指20世紀中期以來萊茵河水體遭持續嚴重污染。污染使下游160km有60余萬條魚被毒死;480km內的井水不能飲用;沿岸自來水廠、啤酒廠被關閉;使已投資300多億馬克的萊茵河治理前功盡棄。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水!我國污水年總排放大約在700億噸~900億噸;7大水系的26%是五類和劣五類水,9大湖泊中有7個是五類和劣五類水。生活飲用水水質全項合格率約10%。中國五類和劣五類水不能接觸人體和灌溉。水!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森林在減少,荒漠化在加劇:人類歷史發展的初期,森林覆蓋面積達76億公頃。至今全球只存40多億公頃,而且正以每分鐘38公頃的速度在消失!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

>>美國黑風暴:1934年5月12日,自西向東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km,南北寬1500km,高3.2km的巨大的移動塵土帶,空氣中含沙量達40噸/m3,掠過了美國2/3的大地,3億多噸土壤被刮走。

>>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

“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水土流失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相當于GDP總量3.5%。二十世紀60年代特大沙塵暴在我國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3次,80年代發生過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發生過20多次。二、工業文明發展的資源環境困境目前我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盡管人類已進入太空,登上月球,但以面臨以系列問題---空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化石燃料枯竭、全球暖化……等生存與發展的瓶頸。>>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確實都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抵消了三、生態文明的提出與發展賈德·戴蒙在2005年出版的《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一書中,對41個崩潰的文明社會研究分析:環境破壞,如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氣候變化過度依賴長途貿易獲取資源內部和外部的暴力行為的增加應變能力:文明最后滅絕的關鍵是一個社會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如何。一些文明社會沒落了,另一些社會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三、生態文明的提出與發展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已進入太空,登上月球,但在地球系統中的生存與發展卻面臨一系列環境與資源瓶頸,如何破解這些問題?未來將向什么新文明時代演進呢?總結人類文明的幾千年歷史,生態文明成為現在的必然選擇。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基礎直接建立在工業文明之上,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傳統工業文明發展觀向現代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深刻變革,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三、生態文明的提出與發展2005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7年10月在中共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高度出發,首次在中共黨的文件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并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三、生態文明的提出與發展今天的轉型不只是經濟的,更是“文明”的進程。生態文明亦稱綠色文明,“社會記憶”中第四階段的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四、生態文明與生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四、生態文明與生態建設1.價值觀念:強調以平等態度和充分的人文關懷關注和尊重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2.目標追求:注重增進公眾的經濟福利和環境權益,促進社會和諧;

3.實現路徑: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倡導和推行自覺自律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綠色繁榮;

4.時間跨度: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既要補上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好生態文明的路。四、生態文明與生態建設物質文明:人類在社會發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它表現為物質生產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政治文明:在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它體現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發展狀況和進步程度。精神文明: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精神成果的總和,表現為精神生活的進步。生態文明: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四、生態文明與生態建設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工業文明是以征服自然為基本價值取向,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水土流失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水土資源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途徑。水土流失

(waterandsoilloss)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質、巖石受到水力、風力、重力和凍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種破壞和移動、堆積過程以及水本身的損失現象。這是廣義的水土流失。狹義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蝕現象?!薄逗喢魉娫~典》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中國水利百科全書:第一卷》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區黃河上游龍羊峽至河南省桃花峪區間,水土流失面積45.4萬km2,內蒙古河口鎮至陜西、山西的龍門區間7.86萬km2水土流失最嚴重水蝕為主,北部毛烏素沙地區有風蝕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總面積170萬km2

,水土流失面積55萬km2

。年侵蝕量18.0億t山高坡陡、人口密集、坡耕地多,滑坡泥石流嚴重侵蝕類型:水蝕、重力侵蝕及凍融侵蝕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東北黑土區松花江中上游流失面積17.95萬km2,年均侵蝕量2.59億噸漫崗長坡、順坡耕作,加劇水土流失水蝕為主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北方土石山區松遼、海河、淮河、黃河等,水土流失面積48萬km2,土層淺薄,巖石裸露,耕作層薄于30cm的耕地占76.3%水蝕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長江和珠江上游的貴州、南、廣西、四川、重慶水土流失34萬km2土壤瘠薄,石漠化嚴重,耕作層低于30cm的耕地占42%西南巖溶地區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長江和珠江上游的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甘肅及陜西南部。土層薄,土壤一旦流失,很難恢復。南方石質山區南方紅壤區長江中游、珠江中下游以及福建、浙江、海南、臺灣等,水土流失面積50萬km2風化殼深厚、降雨量大,崩崗危害嚴重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風沙區西北地區幾大沙漠及其鄰近地區,內蒙古草原和東北低平原地區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草原區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和西藏等,風力侵蝕面積191萬km2。氣候干旱,風蝕嚴重,過度開墾超載過牧,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凍融侵蝕區西部青藏高原、新疆天山、東北黑龍江流域等高寒地區人為活動影響較小,以自然侵蝕為主

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分布(1)面積大,分布廣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km2,占國土37.1%

全國各省均有分布山區、丘陵區、風沙區、平原和沿海廣為分布城鎮化、開發區和交通、工礦區等均有人為侵蝕產生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特點(2)強度大,侵蝕嚴重區比例高中度81萬km2輕度162萬km2劇烈37萬km2極強烈33萬km2侵蝕強度平均侵蝕模數噸/平方公里·年輕度<2500中度2500~5000強烈5000~8000極強烈8000~15000劇烈>15000強烈43萬km2一、我國水土流失狀況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特點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45億噸,約占世界的17%

長江流域年土壤流失量24億噸黃河流域年入黃泥沙量16億噸(3)水土流失類型多,成因復雜,區域分異顯著水土流失現象遍布我國東北黑土區、北方土石山區、黃土高原區、長江上游及西南諸河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南巖溶石漠化區、南方紅壤區等各區域,各區域自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差異較大,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產生的危害、治理的重點各有不同。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特點1、破壞耕地資源,降低土地御旱能力和生產力2、淤積江河及湖庫,降低水利設施效益3、形成面源污染,影響湖庫水質4、加劇貧困程度,制約經濟發展5、惡化人居生態環境,威脅國家生態安全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

1949年因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達五千萬畝,大部為坡耕地按現在的流失速度,35年后西南巖溶區石漠化面積將翻一番,近1億人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黃土高原坡耕地生產1kg糧食,要流失40-80kg表層土壤1、破壞耕地資源,降低土地生產力:減少耕地面積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020406080100開墾初期20年40年70-80年開墾年限80-10060-8050-6020-30東北黑土層厚度隨開墾變化(cm)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坡耕地每年流失表土1cm以上,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20~400倍按現在的流失速度,東北黑土區50年后將流失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糧食產量降低40%左右

1、破壞耕地資源,降低土地生產力--剝蝕耕作層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

長期定點定位觀測和實踐研究結果表明:黑土區坡耕地開墾20年土壤肥力下降1/3,40年下降1/2,80年下降2/3左右。黑土開墾初期與開墾80年后理化性狀對比1.26g/cm3

0.39g/cm3

52.5%67.9%26.6%57.7%35.8%

58.0%容重總孔隙度田間持水量水穩性團粒有機質含量1%12%1、破壞耕地資源,降低土地生產力降低土壤肥力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云、貴、川3省的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平壩河谷地區的1/4至1/5貴州的赫章、畢節,云南東川、昭通等長江上游坡耕地較多的縣(市),糧食平均畝產僅50~60公斤全國76%的貧困縣均位于嚴重侵蝕區;90%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嚴重侵蝕區。2、加劇貧困程度,制約經濟發展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據科考,黃河年均約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游河床,導致河床每年抬高8~10cm,大大增加了防洪壓力洞庭湖年均入湖泥沙1.3億m3,沉積泥沙達1億m3,湖床抬高3.5cm,湖容縮小,調蓄能力下降長江上游各類塘堰年均淤積達1.93%,年淤積泥沙0.6億m33、淤積江河湖庫,降低水利設施效益長江的荊江段,洪水時河道水面常高出兩岸地面10多米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4、形成面源污染,導致湖庫水質富營養化重要水源地多位于山丘區,坡耕地水土流失攜帶大量的養分和農藥化肥殘留物質進入江河湖庫,形成面源污染,影響湖庫水質據定位觀測,川中丘陵區典型小流域居民點氮磷流失總量均高于其他幾種類型,坡耕地氮磷流失總量排在第二位滇池巢湖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土地石漠化、及荒漠化貴州巖溶石山區土壤覆蓋厚度多<30cm,按現在流失速率計算,坡耕地的土壤在10~15年就流失殆盡據科考資料,1987~1999年,貴州、廣西石漠化面積平均每年增加1840km2,相當于一個中等大小的縣域5、惡化生態環境,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土地石漠化草地荒漠化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土地條件惡化、沙塵災害頻發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肥力下降,人地矛盾突出,農作物產量降低,迫使不斷開墾新的坡地、林地,破壞了原有地表植被大大降低了防風固沙、蓄水保土等功能,冬春季節大風和沙塵暴頻繁出現5、惡化生態環境,威脅國家生態安全土地資源喪失農作物減產沙塵暴頻繁五、中國頭號環境問題:水土流失之危害六、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土保持是實現生態文明重要途徑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保護水土資源,建設生態文明,水土保持是實現生態文明重要途徑。水土資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如果沒有土壤和水,地球上所有動植物包括人類也將毀滅?!捌ぶ淮?,毛之焉附”。離開水和土壤,談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態文明,也就毫無意義。六、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1)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2)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國土安全(3)水土保持可以涵養水源,減少水旱災害(4)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經濟收入(5)發展特色產業,改善地方經濟六、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坡耕地治理后,優化了農林牧土地利用結構,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1)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六、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坡耕地治理后,優化了農林牧土地利用結構,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1、改善生態環境三、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封育一年效果未封育區

陜西吳旗縣實施全縣封山禁牧后,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