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單元測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部分古代中國的農業與手工業經濟【江蘇省考試說明】1.農業:①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②土地私有制的確立;③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2.手工業:①官營手工業與民間手工業的經營方式;②紡織、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③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近年江蘇高考命題角度】年第4題考查明清時期的商幫年第4題考查中國古代生產工具年第3題考查農業與工商業的關系年第2題考查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點年第1題考查戰國時期冶鐵業的情況重點一古代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形成的條件、特點及評價1.條件(1)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原始階段的刀耕火種(集體耕作)到春秋戰國的鐵犁牛耕(個體農耕)的變化。(2)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3)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確立。2.特點(1)分散性: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營為主的經營方式。(2)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男耕女織,具有封閉性。(3)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4)脆弱性:具有規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及簡單落后的小生產模式等特點。【史料】3.評價(1)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始終在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是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其發展狀況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古代政權的的安危;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重點二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1.沿革:氏族土地公有制(原始社會)→貴族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奴隸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會)。2.規律:土地所有制是經濟基礎的核心,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形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調整和變革實質上體現了生產關系的調整。【史料】重點三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特點及私營手工業經營艱難的原因1.手工業經營形態、特點形態特點官營手工業政府經營、大作坊生產;滿足封建貴族需要;明朝前期占主導地位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經營;民間消費、出售;明朝中期后居主導地位【史料】2.民營手工業經營艱難的原因(1)市場因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對市場商品的需求量小。(2)官營壓制: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加之規模大、技術精,沖擊了民營手工業。(3)政策限制:手工業者地位低下,封建政府課以重稅。(4)社會環境:民間手工業力量弱小,封建社會的動蕩往往對其沖擊很大。難點一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因素(1)生產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術、土地制度等。(2)小農經濟自身特點:自給自足、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差等。(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為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4)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蕩。(5)嚴重的自然災害。難點二中國古代手工業未出現生產領域的技術革命的原因發展動力中國古代手工業以自給自足為目的,規模小,社會需求不大,缺乏發展的動力和社會基礎技術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營手工業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新技術難以向社會推廣,而私營手工業的小規模經營和世代嚴守技術秘密,使生產技術難以交流提高勞動者官營手工業對工匠的束縛和壓迫,使工匠缺乏改進技術的積極性統治者統治者往往對民營手工業的發展加以限制,如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不利于新技術的研究和發明【精選例題】1、(2023·山東文綜,10)下圖描繪了漢代農民使用四齒釘耙耕作的場景。它反映出當時()。A.開始使用鐵器B.注重精耕細作C.尚未推廣牛耕D.雇傭關系盛行2、(2023·江蘇單科,2)《周禮·考工記》載:“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摶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當時官營手工業生產的顯著特點是()。A.技術先進,生產標準化B.產品豐富,生產多樣化C.分工細致,生產專業化D.產量龐大,生產規模化3、(2023·課標全國,24)漢武帝設置十三州刺史以監察地方,并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察內容,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的豪族被遷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這表明()。A.政權的政治與經濟支柱是豪強大族B.政治權力與經濟勢力出現嚴重分離C.抑制豪強是緩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經濟手段是鞏固專制集權的主要方式4、[2023·浙江卷]有學者認為,中國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愛,所以,中國被稱為China。更有學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變(Qin→Chin-a)。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A.在考古學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說服力的證據B.利用計算機等先進科技手段,進行廣泛調查,得出科學結論C.調查中外著名歷史學家意見,用民主方式解決這一學術問題D.弄清最早用China稱呼中國者先獲悉了“秦”還是“瓷”的信息5、[2023·天津卷]《齊民要術》自序:“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段話主要強調()A.儒家對農業的重視B.改進生產工具的意義C.歷法與農業的關系D.農業技術的重要性6、[2023·廣東卷]唐代某詔令批評當時存在“恣行吞并,莫懼章程”和“口分永業(國家授予的田地),違法賣買”的現象。這表明當時()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復C.均田制受到破壞D.“市”突破空間限制7、[2023·全國大綱卷]蕪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漿染業中心,當時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蕪湖漿染,故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A.商品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B.區域間有著不同的市場需求C.手工業技術水平日趨平衡D.抑商政策阻礙區域經濟發展8、[2023·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舉行一種祭祀儀式。讀下圖,從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場B.專制君主的權威至上C.以農為本的立國理念D.統一國家的繁榮昌盛9、[2023·衢州質檢]《鹽鐵論·水旱》載:“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用不具,則田疇荒,谷不殖。”這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是()A.刀耕火種B.鐵犁牛耕C.精耕細作D.男耕女織10、[2023·南通一模]宋人詩云:“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婦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繭門前香。繅車嘈嘈似風雨,繭厚絲長無斷縷。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詩中反映了()A.手工產品質量低下B.農業生產規模龐大C.農民家庭生活閑適D.農戶經營方式多樣11、[2023·湛江測試]電影《十二生肖》中的獸首銅像是在乾隆帝時期由宮廷工匠們精心制作的,鑄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這說明當時()A.“工官”仍代表手工業的較高技術水平B.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C.“計日受值”的雇傭勞動關系已經出現D.冶銅業一直由官府壟斷12、[2023·廣東卷](25分)對同一史實,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歷史應注意史料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道光年間,大開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來,操貿易之權,逐錐刀之利,民間生計,皆為其所奪……自洋布洋紗入口,土布銷場遂滯,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紀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樹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織,終歲勤勞,常見農民自頂至踵所用衣、襪、鞋、帶皆由自力織成者。——民國河北《元氏縣志》材料三電影《我們熱愛的家園》是美國在1950年拍攝的一部宣傳馬歇爾計劃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個法國小鎮的戰后生活。最初,在二戰中被摧毀的小鎮難以擺脫戰爭的痛苦。直到獲得美國的財政援助,兒童才回到了學校,工廠才恢復了生產,小鎮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購買食物。材料四漫畫“美國最新式戰車”(下圖,1947年發表于蘇聯某雜志,圖中俄文“ЗАЕМ”意為“財政貸款”)(1)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狀況有何不同?(8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對于探究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分別有何局限?綜合兩則材料可以推知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何種特點?(7分)(3)結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電影和漫畫的創作者對馬歇爾計劃的認識有何不同?他們的認識差異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國際格局?(10分)[答案](1)特征: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自給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經濟(傳統的小農經濟)解體;材料二:河北元氏縣仍以自然經濟(傳統的小農經濟)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處;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點:地區發展不平衡。(3)不同:電影描述法國小鎮在美國財政援助下生活逐漸好轉,創作者認為馬歇爾計劃有利于歐洲經濟的恢復;漫畫中歐洲人被“綁”在美國的戰車上,追逐美國的財政貸款,創作者認為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控制歐洲的工具。國際格局:兩極對峙。第2部分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及經濟政策【江蘇省考試說明】1.商業:①春秋戰國以來的古代商業;②“市”的變遷;③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2.主要經濟政策:①重農抑商;②“海禁”與“閉關鎖國”。【近年江蘇高考命題角度】1.2023年第21題考查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表現年第21題考查“重農抑商”觀念的沿襲、變革及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年第21題考查宋代商業發展的表現年第3題考查“市”的發展(北宋)年第4題考查清代商業的發展情況重點一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歷程、變化及特點1.商業發展歷程商朝商朝人善于經商,“商人”的由來春秋戰國官府壟斷局面被打破,商業市場和大商人出現秦漢隋唐重農抑商政策;市坊分開,對外貿易發展宋元商品經濟繁榮;市坊界限打破;對外貿易發展迅速明清城鎮商業發展;出現商幫;閉關鎖國2.商業發展變化(1)商業活動場所的變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至明清出現專業性的市集、市鎮;先是固定時間、場所,到后來打破界限。(2)交易內容的變化:先以販運、交流地區間的土特產品、經營統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為主,到后來以一般人民所需的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為主。(3)交易媒介的變化:從最初物物交換到以貝殼等為代表的一般等價物;再后來以固定統一貨幣為媒介。北宋時出現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明清時期白銀成為主要貨幣。(4)流通領域的變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領域,到明清時逐漸出現“生產與自由的雇傭勞動相結合,商人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生產過程”的現象。(5)商人組織的變化:由最初的親緣關系發展為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的組織。如明清時期的晉商和徽商。(6)商人地位的變化:由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時期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農工商等級觀念始終沒有改變。【史料】3.商業發展特點(1)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不平衡性。(2)抑商政策,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商業發展歷程艱難曲折。(3)受制于農業的發展。(4)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5)城市的經濟職能逐步增強,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由盛轉衰。重點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1.重農抑商政策(1)目的:維護作為封建統治基礎的小農經濟。(2)評價:前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鞏固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后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史料】2.“閉關鎖國”(1)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的政策。(2)根源: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3)目的:維護封建專制統治。(4)評價: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來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但限制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后。【史料】重點三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1)出現在少數地區、少數部門;微弱、稀疏。(2)發展緩慢,發展水平低。(3)表現為分散的手工工場形式,整個生產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2.對中國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四性”的認識(1)進步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2)革命性:資本主義萌芽沖擊并侵蝕著傳統的自然經濟形態,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3)弱小性:資本主義萌芽只在部分地區的少數行業中出現,稀疏而微弱。(4)緩慢性: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直到鴉片戰爭前夕,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難點一“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名稱重農抑商閉關鎖國不同點時間封建社會初期出現,并貫穿封建社會始終明代中期出現,到清朝進一步加強目的促進農業發展,穩固封建統治基礎抑制中外交往,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作用在封建社會前期和王朝初期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末期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但限制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導致中國的落后相同點都是封建統治者實行的經濟政策;都重視農業、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都促進了傳統經濟的發展;都導致了近代中國國際地位的逐步下降難點二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始終未能突破萌芽狀態的因素(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2)具體原因①生產資金不足: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②國內市場狹小: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農民極度貧困,無力購買商品,造成國內市場狹窄。③國際市場缺乏:海禁以及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④自由勞動力不足:小農經濟下,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⑤國家政策不利:“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和工商業的發展。⑥科學技術落后:受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不能與生產方式直接掛鉤。【精選例題】1、(2023·安徽文綜,14)北宋東京(今開封)“通宵不絕”的夜市和“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的瓦子(文娛場所)里,隨處可見流連忘返的市民身影。這一生活圖景表明()。A.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B.市已經遍布城內各處C.文娛場所多由官府經營D.坊和市已沒有區別2、(2023·課標全國,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記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謀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據此可知()。A.工商業的發展造成農業的衰退B.工商業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結構的變動C.財富分配不均引起貧富分化加劇D.無業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業的發展3、(2023·福建文綜,15)《司馬光奏議》載,“夫農、工、商賈者,財之所自來也。……公家之利,舍其細而取其大,散諸近而取諸遠則商賈流通矣,農、工商賈皆樂其業而安其富,則公家何求而不獲乎?”在這里,司馬光()。A.堅持“重農抑商”政策B.指出促進商業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農本商末”觀點D.說明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性4、[2023·江蘇卷]唐前期規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則規定:“中縣戶滿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滿三千戶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須置,舊來交易繁者,聽依三千戶法置”。由此可見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調整B.縣不滿三千戶絕不許設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監管D.只有州縣所在地才許設市5、[2023·江蘇卷]明隆慶初年,“撫臣涂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這說明當時()A.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B.官府有條件地開放“海禁”C.巡撫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D.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已瓦解6、[2023·新課標全國卷Ⅰ]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7、[2023·新課標全國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8、[2023·山東卷]唐宋時期,戶籍中出現了茶戶、桑戶、藥戶、漆戶、蠶戶等許多新的稱謂。這反映出當時()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B.傳統農業生產衰退C.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提高D.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強9、[2023·全國大綱卷]漢初,官方禁止商人“衣絲乘車”,但后來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員級別)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B.休養生息造成消費觀念的改變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D.原有規制受到商業發展的挑戰10、[2023·福建卷]乾隆以后,“關東每歲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載豆、麥、雜粟,一歲三運以為常”。據此,判斷有誤的是()A.商品經濟繁榮B.長途販運發達C.區域經濟發展D.抑商政策改變11、(28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有學者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最獨特之處在于,我們是唯一保持了兩千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而展開。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起中央集權的“大廈”,歷經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漸趨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圖示如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圖中每項制度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12分)(2)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制度創新對王朝盛衰的影響。(16分)(要求:聯系中國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實;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郡縣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為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思想基礎;科舉制度: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為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國有專營制度:有效控制國家重要資源,擴大中央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2)要求:聯系中國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實;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論述第一等觀點明確,有概括性表述;史實正確,并能充分支持觀點;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觀點明確,表述較充分;史實基本準確,尚能支持觀點;論證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觀點不明確或無觀點;史實不準確或未引用史實;表述不清12、[2023·天津卷](19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孟子對于農商一列平視,從無重農抑商之主張。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無重農抑商之主張,有此主張并實行此種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視農為“本富”,商為“末富”,所謂“崇本抑末”之思想,漸成為中國流行的經濟思想。——摘編自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對“農商”的態度。商鞅持此主張是基于什么認識?有何具體背景?(6分)材料二隨著西漢社會經濟的發展,商人勢力迅速膨脹。……嚴重影響中央財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令“初算緡錢”,向工商業主、高利貸者征收資產稅,并處罰隱瞞資產或申報不實者。后又下令“告緡”,鼓勵民眾告發不如實申報的商人,結果“商賈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漢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為實現這一目的,漢武帝還有哪些舉措?(6分)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詔曰:“關市之租,其來舊矣……征算之條,當從寬簡。宜令諸路轉運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參酌裁減,以利細民。”又詔:“除商旅貨幣外,其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全賴商稅”。——馬端臨《文獻通考》等北宋商稅情況簡表年代年商稅額指數995—998年400萬貫1001004—1008年450萬貫1131058年700萬貫1751064—1068年846萬貫2121077年879萬貫220來源: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3)分析材料三,說明宋代的商業狀況和商業政策。(4分)(4)依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政府調整商業政策的認識。(3分)[答案](1)孟子:農商平等;商鞅:重農抑商。農業是本業,商業是末業。當時商業與農業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