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生活談現代健康基礎與《黃帝內經》間的關系,中醫養生論文_第1頁
從日常生活談現代健康基礎與《黃帝內經》間的關系,中醫養生論文_第2頁
從日常生活談現代健康基礎與《黃帝內經》間的關系,中醫養生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日常生活談現代健康基礎與(黃帝內經)間的關系,中醫養生論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是解決健康問題和延年益壽的四大基石.本文將從飲食、運動、煙酒和心理等4方面分析闡述當代健康基礎與(黃帝內經〕之間的關系.1合理膳食,飲食有節1.1合理膳食當代營養學研究表示清楚,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是人體賴以生存的七大類營養素,全面平衡地攝取各種營養素是維持健康的必備條件.為此世界各國制定了居民膳食指南,以谷薯類、蔬果類、肉蛋類、奶豆類和油鹽類5大類食物構建成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指導人們合理膳食,注意酸堿平衡、主副食平衡、葷素搭配、粗細搭配以及低溫烹飪等.而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華夏飲食文明很早就注意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道.(素問臟氣法時論〕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1.1.1五谷為養五谷是指黍、麻、稻、麥、菽5種糧食,泛指糧食.根據中醫理論五谷能養五臟之真氣,是養育人體的主食,故稱為養.當代營養學分析表示清楚,糧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礦物質及B族維生素等,是人體生命活動中能量和必需營養素的主要來源.一般谷物中賴氨酸含量低,蛋氨酸含量高,而大豆中賴氨酸含量較高,蛋氨酸含量較低.因而,當代營養學提出應該把糧谷與豆類摻雜食用的蛋白質互補理論.而2500年前的古人早已諳習糧豆互補之道,把大豆(即菽)歸為五谷之一,稱為五谷養生.這與當代營養學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古人的養生智慧可見一斑[1].1.1.2五果為助五果指棗、李、栗、杏、桃5種水果,泛指果類.果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微量元素和次生代謝物質等.當代營養學以為,食用五果能促進人體的消化吸收,調節體內酸堿平衡,有助于人體健康,對于養生具有輔助作用.居五果之首的棗因維生素C含量為水果之冠,其保健作用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古代想修道成仙的方士多以棗為辟谷食品,漢代青銅鏡銘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1.1.3五畜為益五畜指牛、犬、豬、羊、雞5種畜禽,泛指動物性食物.當代營養學研究指出,動物性食物為人們提供優質蛋白、飽和脂肪酸、礦物質元素及各種維生素,也是人體生命活動中能量和必需營養素的重要來源.過量食用動物性食物,可能引起糖尿病(消渴)、腦卒中(仆擊)、半身不遂(偏枯)、肢體萎廢(痿厥)、疔瘡癰腫(大丁)等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高粱之變,足生大丁.(素問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2],均與當代營養學不謀而合.1.1.4五菜為充五菜指葵、韭、藿、薤、蔥5種蔬菜,泛指各種蔬菜.當代營養學研究顯示,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膳食纖維、鈣、鐵、硫、硒等礦物質以及植物酚類和胡蘿卜素等,健康飲食必須有蔬菜輔佐,才能使機體所必需的營養素得以充實、完善,為充的五菜是人們長壽的保障.古人以五谷為主,以五果、五畜、五菜為輔的飲食方式,不僅從營養上能夠知足生存需要,而且從膳食構造上的動物性食物(五畜)和植物性食物(五谷、五果、五菜)搭配比例的1∶3,也符合黃金法則[1].(黃帝內經〕中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形式,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飲食指南.這種膳食構造由谷肉果菜四類食物組成,并根據食物的營養作用大小進行分類,進而指導人們食養盡之.它精辟而又綱領性地向人們揭示了飲食的要義,對指導中華民族的飲食生活和增進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這一膳食構造又被柯林坎貝爾歷時27年研究所證實:中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飲食構造才是合理的,中華民族傳統膳食構造具有深入的科學內涵[4].1.2飲食有節(素問上古天真論〕談到上古之人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長壽秘籍之一就是飲食有節,也就是飲食要有規律.古人云,欲得身體安,須帶三分饑與寒,節食可長壽;若飲食不節,則易產生疾病,影響健康.(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此飽食,筋脈橫解,腸澼乃痔.因此大飲,則氣逆.1930年美國著名營養學家克萊德麥卡的麥卡效應佐證了飲食有節這一法則,凸顯了我們國家古人的養生智慧[5].1.3飲食宜忌在養生食療上,(黃帝內經〕還提出了食忌學講.在(靈樞五味〕中十分闡述了五臟病變在飲食五味方面的所宜和禁忌,即五宜和五禁(見表1),既反映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辨證觀,即各種食物對人體既有益又有害的一面,同時反映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的先進性和實踐性.食忌學講對今天的飲食養生仍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3].2適量運動,不妄作勞當代運動營養學指出,經常性運動能增進心肺功能,降低血壓、血脂和血糖,提高骨密度,減少肥胖、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發生率,延長壽命;運動原則因人而異,適量運動,循序漸進,貴在堅持,動則有益,多動更好[6];運動方式為有氧運動,主要包括步行、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和體操、打球等;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運動時心率為本人最大心率的60%~70%為宜,運動后一般心率控制在(150-年齡)次/min;運動頻率為每周鍛煉3~5次,運動后不感到明顯疲憊為宜.(黃帝內經〕的整體恒動觀告訴我們,生命的本質在于運動[7].這種運動更強調與自然界的統一,動應有度,動應有節.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的形勞而不倦和不妄作勞.適度勞動或適度運動,可使人體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旺盛,有利于人體健康,到達養生防病的目的;過勞則會耗損人體的氣血、皮肉筋骨、五臟六腑,出現五勞、六極、七傷和九氣等癥.除此之外,勞作和運動還應順應時節變化,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提出的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靈樞本神〕強調: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又強調,四時養生時作息起居、戶外活動應不同季節而不同.華而不實廣步于庭,被發緩形的散心漫步最佳季節是春季,最佳時間是清晨,最佳運動方式是被發緩形、廣步于庭(見表2).(黃帝內經〕還以為養生防病應和于術數,即養生防病需要采用導引以通經、按蹺以宣絡、吐納以祛疾、存想以避疫等保健方式方法.由此可見,(黃帝內經〕的運動保健方式方法較當代的運動營養學愈加博大精深,其精華真髓尚待人們進一步挖掘.3戒煙限酒,飲酒適量當代健康基石以為,煙酒是影響健康的不利因素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會直接引起呼吸系統疾病,長期吸煙者比不吸煙者肺癌發病率高出10~20倍;吸煙也是導致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40多種致命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文獻記載,煙草于16世紀中葉傳入中國,距今不過400多年的歷史[8].我們國家古代無煙草記載,(黃帝內經〕也無戒煙之講,古代先民們自然地躲避了煙草危害.中醫藥學以為,酒為五谷精華要髓、百藥之長,其味甘、辛,性溫燥,能夠壯精神、通血脈、御寒氣、行藥勢,有增進食欲、舒筋活絡、恢復疲憊、防凍御寒之用.(黃帝內經〕以為酒能養生防病.(素問腹中論〕中雞矢醴治療臌脹.(素問玉版論要〕中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素問繆刺論〕中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與(靈樞經筋〕中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罷了的記載,均顯示了酒的藥用價值[4].同時(黃帝內經〕也指出了過量飲酒的危害性.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有鑒于此,孔子提出了唯酒無量,不及亂的酒德標準((論語鄉〕),即對每個人來講飲酒沒有詳細數量限制,但以酒后神志清楚明晰、形體穩健、氣血安定、皆如其常的飲量為適量.4心理平衡,形與神俱當代健康基石以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維持身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告誡人們要保持安靜的心境,排除雜念妄想,淡泊名利,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于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人才能夠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同時指出,心理失衡會導致疾病,并提出喜怒憂思悲恐懼的七情病因講.七情與五臟互相關聯,七情的失常可傷及臟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靈樞百病始生〕以為喜怒不節則傷臟(靈樞本藏〕以為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9];(黃帝內經〕同時還認識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即心主神明).因而,七情雖各有臟腑所屬,然總統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調都可悲傷,而心傷也會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正如(靈樞口問〕所講:故哀傷痛苦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可見(黃帝內經〕對平衡心理、情志養生極為重視,這正與當代養生觀不謀而合.5結束語從飲食、運動、煙酒、心理4方面分析比擬當代健康基石和(黃帝內經〕健康養生方式方法,不難看出,二者固然理論體系不同,但同樣都以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長壽的關鍵.(黃帝內經〕更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極其精妙地闡述著養生智慧.通過對(黃帝內經〕養生智慧的不斷挖掘和研究,相信其養生精華真髓將不斷被當代醫學所證實,并被廣泛應用到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等眾多方面,進而對人類的保健預防事業做出越來越大的奉獻.以下為參考文獻:[1]閆茂華,宋喜貴,陸長梅.詩經中的飲食與養生文化講究[J].農業考古,2018,113(1):279-282.[2]孫松輝.內經五谷為養與當代養生[J].中醫藥學刊,2005,23(5):902-903.[3]路新國.黃帝內經與中國傳統飲食營養學[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4):174-178.[4]趙霖,鮑善芬.堅持傳統飲食構造,提高全民健康素質[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8,4:60-62.[5]許磊.論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之道---飲食有節[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6,3:26-2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