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學術思想
一、孔孟之道二、老莊思想三、墨家學說四、法家學說五、漢代經學六、魏晉玄學七、宋明理學八、清代樸學
一、孔孟之道(儒學)《說文》:“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史記.儒林列傳》曰:“秦之季世坑術士”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
后為孔門弟子的專稱先秦儒家三大師:孔子、孟子、荀子(一)孔子1、孔子其人(前551-前479)六世祖孔父嘉為宋大司馬,五世祖木金父避禍奔魯父叔梁紇,魯陬邑大夫。叔梁紇六十六歲娶顏氏《史記·孔子世家》:“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三歲葬父,幼年貧賤,受母親嚴格教育《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史記》:“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十五有志于學”20余歲曾為委吏、乘田,五十歲后任中都宰、司空,為司寇三年,攝相事三月與三桓矛盾,被迫辭官去魯,周游列國十三年一生授徒講學“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論語》楊伯峻《論語譯注》
2、孔子思想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表現在許多方面(1)“克己復禮”:孔子的政治思想①“為國以禮”
禮: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
“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禮記·禮運》)禮儀上的具體規定
“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禮記·衷公問》)②“正名”
《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名:名分,制度,規則以正名匡正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回到周禮的規定上來。③“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德治禮治A.重教化,輕刑罰
“不教而殺,謂之虐。”
“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必也使無訟乎!”“苛政猛于虎”德治與刑治并用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B.“使民也義”,反對過度榨取
義,宜也“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君主要“惠民”如此則“近者悅,遠者來”、“既來之,則安之”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 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C.為政需正己“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D.舉賢才
治國必須舉賢授能賢才標準:“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有理想,有道德,有才能用人不求全責備
君子“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及其使人也,求備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易事也。”(2)“仁者愛人”:孔子的處世哲學“自愛”和“愛人”愛人由自愛而來①自愛:自尊和自強A.自尊——尊重自己的人格志:人格的基本要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自尊之道:a.“行己有恥”
“君子義以為上”“義者,宜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b.“行己也恭”:言行舉止莊重有禮“約之以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出門如見大賓”:“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望而畏之”“君子不重則不威”“恭則不侮”B.自強“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君子病無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如何自強:
“為仁由己”“訥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鮮矣仁。”“人不知,而不慍”“見賢思齊”“過則勿憚改”“不貳過”
②“愛人”“愛有差等”——依據“禮”所規定的等級秩序來處理具體的愛的關系A.“孝”、“悌”----對父母、兄長的愛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入則孝,出則悌。”a.孝以“敬”為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敬:服從父母之志;以禮相待。b.“老者安之”“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讓老人無憂無慮地生活c.“事父母,能竭其力”“勞而不怨”B.“信”、“忠”----對朋友的愛“樂多賢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a.擇友的基本原則:“無友不如己者”
擇友必先“知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如何知人: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觀過法:“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三種交而有益者:正直者,信實者,見聞廣博者三種交而有害者:諂媚奉承者,當面恭維背后毀謗者,夸夸其談者b.“信”:與朋友相處的原則
“朋友信之”“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言行一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信則人任焉。”c.忠:與朋友相處的又一原則忠:直言。對朋友有意見“忠告而善導之”,反對“匿怨而友其人”
直言的同時還要掌握分寸:“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C.“寬”、“恕”----對眾人的愛
待人以寬,“寬則得眾”a.對人不求全責備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b.善于容納團結與自己意見不同甚至有仇隙之人c.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君子博學于文”“多聞擇其善而從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見賢思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待人以“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D.“敬”、“忠”——對上司的愛
a.“事上也敬”“執事敬”“行篤敬”敬:工作踏實認真b.“事君以忠”忠:言論誠實無欺E、“寬”、“惠”----對下屬的愛“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a、嚴以律己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b、用人不求全責備
君子“使人也,器之”小人“使人也,求備焉”c、“養民以惠”“惠則足以使人”“小人懷惠”如何惠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政策利民,如此則“惠而不費”(3)誨人不倦——孔子的教育思想“圣則吾不能,吾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大成至圣先師”(1)有教無類“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在“學在官府”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2)因材施教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4)“學”“習”統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5)師生互敬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恥下問”“每事問”
(二)孟子(約前372?——前289年?)
鄒人孔子孫子子思門人一生未曾做官,以講述為業。《孟子》“亞圣”唐太宗時將周公廟從太學里遷出,孔子由“先師”升為“先圣”,封顏回為“先師”,玄宗開元十九年詔孔子廟以顏回配稱“亞圣
”元文宗至順二年御制圣旨碑:“皇元圣制,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孟子百世師也……可加封鄒國亞圣公。”《明史》:“嘉靖九年,大學士張璁言:‘先師祀典,有當更正者……’帝命禮部與翰林諸臣議……其四配稱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亞圣孟子。”
1、孟子哲學思想
(1)性善論
人生而有“良知”
重視主觀精神的修養——“養浩然之氣”以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發展了孔子的仁學理論以“義”補充“仁”,義:為人之道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殺身成仁”(孔子)+
“舍生取義”(孟子)——儒家理想道德觀2、孟子的政治思想
(1)民貴君輕發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不聽,則易位。”“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招致朱元璋的惱火
(2)“仁政”觀念
主張國家要養民(三)荀子
趙人戰國后期齊稷下學宮祭酒,楚蘭陵令兩大弟子韓非李斯《荀子》,個人獨立完成1、“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義思想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2、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靠后天力量助人為善:“修身”“師法”3、政治思想
強化君權,但重視民的作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二、老莊思想(道家)“道家”一詞出現于西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一)老子1、老子之謎《史記》中的三個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一作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2、《老子》之謎
成書年代:早于《論語》或大致同時?晚于《莊子》?
老子可能是具傳說色彩的賢人多人創作的《老子》?
《老子》與《道德經》:漢代河上公《老子章句》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后四十四章為《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馬王堆漢簡德經在道經前《德道經》?
3、老子思想(1)道——老子思想的核心a.宇宙的原始狀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b.世界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c.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原貌,本身的樣子,非人力可為。人只能適應道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無為自化思想:漢初基本國策
(2)辯證法思想a.事物自身都包含他物,都是正與反、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b.這些對立統一的關系都可以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3)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策略思想“貴柔”“守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二)莊子1、莊子其人名周字子休,宋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周嘗為蒙(安徽蒙城?河南民權?)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家貧“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
生于亂世,憤世嫉俗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莊子》:內篇、外篇、雜篇唐代封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稱《南華經》2、莊子思想(1)齊物論將老子對立轉化思想引向極端齊萬物,齊是非“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齊物我: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追求絕對自由《逍遙游》無所待的境界自由之路——“坐忘”: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覺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與萬物同體,完全解脫塵世間的利害、得失、毀譽、是非,精神上得到絕對自由,進入逍遙游的境界
老莊之異同:同:認同道在宇宙中的本根地位,向往原始質樸的生活,貶抑造成文明的欲望和知識,對于充斥著異化現象的現實則權以柔順處之異:
老:偏于宇宙觀的描述莊:更關注人生論問題從宇宙學哲學推演出政治致力于闡發精神澄明之學哲學,講權術注重處世策略主張率真儒道之異:人生論:儒:內圣外王——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人生態度積極進取,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以志士仁人為象征道: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以清修隱者為象征治國論:儒:有為道:無為
三、墨家學說墨與儒——戰國兩大顯學墨翟:魯人,平民出身,棄儒創墨墨家有嚴密的組織,能仗義行俠《墨子》由墨子弟子編輯成書代表下層勞動者利益和要求墨家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葬節用非樂非命尊天明鬼“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其它方面亦有建樹形式邏輯:提出思維的三種基本形式:
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自然科學:討論了點、線、面、圓的關系杠桿原理力與運動和重量的關系四、法家學說(一)法家的基本特征
漢人論述頗多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法家嚴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漢書·藝文志》:“信賞必罰,以輔禮制”“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傷害至親,傷恩薄厚”法家的特征:明刑尚法,信賞必罰,尊主卑臣,毀棄仁恩(二)法家基本主張1、發展經濟2、尚法明刑3、君主專制
發展經濟是其基礎和出發點,實行君主專制和建立中央集權制是其目標,尚法明刑是發展經濟與君主專制的法律保障
(三)法家的哲學基礎1、歷史進化論“法后王”2、性惡論利用人的性惡來控制人,駕馭人
(四)法家的產生與發展
1、產生的背景三晉文化(1)宗法制不徹底,以禮樂文化為基本特征的周文化發展不充分
廢長立庶的傳統
“晉無公族”,大夫多異姓,三家分晉形成重法度尚變法的傳統
(2)特殊地理位置造就而成的特殊文化底蘊
介于各大國之間,地形平坦通達,少山川之險,,又與戎狄為鄰,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各大國爭奪最集中地區。連年戰爭,兼并激烈。為了能在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相繼變法以圖強:獎勵軍功與發展經濟2、法家的發展
(1)萌芽階段春秋時期的管仲和子產——法家的先驅管仲相齊,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其改革與關于法治的論述對后來的法家產生重要影響“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推行法制
子產相鄭,鑄刑鼎: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律(2)創立階段法家創始者: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A.大都親自投身到當時各國的變法浪潮中,并成為變法運動實際的領導者,主要以政治活動家而不是思想理論家的身份出現B.重視經濟發展,特別是重視農業生產C.極端的嚴刑峻法以吳起、商鞅為甚: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親親尊尊之恩絕”(3)成熟階段法家思想體系的最終確立:韓非法家之集大成
《韓非子》綜合與總結了以前法家所取得的成果及經驗教訓,使法家思想系統化申不害商鞅
慎到
術法
勢韓非合法、術、勢為一體
法:君主法令法令治國,賞罰嚴明“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重刑少賞
“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明主治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術:君主駕御群臣之心術、權術勢:君主之權勢,君主必須牢牢掌握權柄(4)衰落時期秦帝國建立:法家學說的頂峰與衰落秦王朝建立后顯示出法家之不足:專制獨裁成為中央集權制的核心內容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專制獨裁路線,強調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偶語詩書者棄市”法律的殘暴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法家思想對后世政治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法與儒:中國封建社會治國的兩大根本外儒內法五、漢代經學
經學——漢代的儒學,研究闡發儒家經典(一)經學的形成政治上的大一統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經學”(二)漢代經學的特征:1、具有“天人之學”
的規模研究“天人”關系是漢代學術的時尚董仲舒用陰陽五行學說改造傳統儒學,建立了以天人感 應為特征的經學體系揚雄《太玄》“皆引天道以為本統,而因附續萬類、王政、 人事、法度”經學將天道與人事相結合,構筑了天人互動的學說體系2、以文字學為治學手段從釋字出發,通過解釋文字的形義關系、音韻關系,達到解釋闡發經書義旨的目的——“漢學”《說文解字》、《爾雅》、《釋名》——解釋經書的工具書3、學術傳承上重視家法師說立為學官者五經十四博士:《詩》:齊、魯、韓《書》:歐陽,大、小夏侯《禮》:大、小戴《易》:施、孟、梁丘、京氏《公羊春秋》:嚴、顏各家自成體系,代代相襲積極意義:保證了學術傳承的準確性,不至于在一代代的口耳相傳中大大走樣消積意義:使經學傳授畫地為牢,成為一種封閉的系統,并釀成了經學的學派之爭(三)今、古文經之爭1、今文經與古文經今文:隸書古文:篆書魯恭王得孔壁古文藏書2、今、古文經之區別今文經學:
a.尊崇孔子認為孔子刪訂六經為托古改制,為后世立不易之法。尊孔子為經學之祖。
b.注重闡發“微言大義”,近于哲學,強調經世致用為漢朝的大一統尋找理論依據c.繁瑣而迷信萬言注一字皓首窮經董仲舒用陰陽五行說學附會經義今文經武帝時立于學官,五經博士董仲舒:今文經代表人物,漢代經學學術體系的奠基人
董學核心:“災異說”
災:一般自然災害異:重大自然變異——天人感應,災異代表天意在皇權之上設置了更高的權威——“天”——儒家理想政治的體現者,從而保證儒家原則精神在政治上的權威性災異說反映了董仲舒學說體系的神秘主義傾向主張政治大一統和思想大一統“任德不任刑”提出了“三綱五常”的道德規范進一步發展了儒家思想古文經學:a.尊崇周公,認為六經不過是孔子整理過的古籍資料,真正意思有待研究b.重名物訓詁,多以考據為特色,近于史學3、今、古文經之爭始自哀帝時,劉歆以古文《左傳》解釋《春秋》王莽改制,古文經立于學官今古文經學之爭高峰在東漢,古文經學日益抬頭,在民間流傳甚廣,并逐漸占據優勢。漢末鄭學興起,今古文經趨近一同今古文經之爭:文字之爭——儒學正統之爭——政治利益之爭
六、魏晉玄學
(一)釋名老莊與儒學糅合而產生的學說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王弼注《老子》:“玄者,物之極 也。”“玄者,冥也。黯然無有也。”
玄學探索萬物根源、本體等層次的觀念
又稱“玄談”、“談玄”、“玄風”
(二)主要內容
以“三玄”為研究對象:《老子》、《莊子》、《易經》玄學的主要話題:本末有無的關系問題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問題言與意的關系問題圣人有情無情的問題,才與性的關系問題(三)玄學的產生背景1、政治黑暗,清議轉為清談2、儒學的困頓漢儒門派之爭,注疏繁多而紛紜,令人無所適從(四)發展過程1、前期:魏末西晉承襲東漢清議風氣,就一些實際問題和哲理反復辯論。與當時士大夫的出處進退關系密切,在理論上有老或莊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對于儒家名教的態度,即政治傾向的不同正始時期:何晏,王弼竹林時期:阮籍,嵇康太康時期:向秀,郭象2、后期:東晉清談只為口中或紙上的玄言,失去政治上的實際性質,僅作為名士身份的裝飾品,并且與佛教結合,發展為儒、道、佛三位一體的趨勢七、宋明理學
宋明時期的儒家學說廣義與俠義兩個范疇狹義:程朱理學初稱“道學”,南宋后稱“理學”廣義: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一)理學的形成:
1、
儒學內在的變化摒棄漢儒瑣碎的章句之學,探求“原道”、“原性”
2、
佛教思想的流行給儒學注入新鮮血液禪宗心性說
(二)主要人物
1、張載
以“氣”揭示萬物之生滅變化,主張人通過努力獲得完美的“天地之性”治學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強烈的經世致用精神“關學”2、周敦頤其學說源于道家太極與陰陽五行思想,以“無極而太極”解釋宇宙生成,以“中正仁義”為人生之大道“濂學”
3、二程(顥、頤)
理:二程學說的核心“理”是宇宙萬物的最高原則,社會倫理綱常的最高原則,“在天為命,在人為性”。人與宇宙只為一體,知識和真理只在內心,欲明天理,只需識心見性。——洛學
張周二程:北宋“理學四大家
4、二程——朱熹集理學之大成
繼承北宋諸儒,糅合佛老,建立了完整的理學體系以“理”、“氣”解釋宇宙人生:理生氣,氣生萬物
理氣相合而成人,氣中之理,即是人性。氣有清濁,性有善惡,所以要居恭持敬,明德修道,以便去濁還清。
朱熹學說與二程一脈相承,合稱“程朱理學”“閩學”“濂、洛、關、閩”四學
5、陸九淵
象山先生
朱熹繼承二程之“理”,象山繼承二程之“心”心本體論:人心即是真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強調“心”與“理”合一,一切知識真理皆在心中
6、王守仁
陽明先生
集心學之大成
: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知行合一”:萬事萬物之理皆在我心中,是為知。知表現于行,不行便是不知。
“王學”
7、李贄極端怪異的思想家《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
憤世嫉俗,反對名教,反對專制統治,提倡個性自由與社會解放,反對泥古崇圣,主張學貴自得
認為儒家經典非“萬世之至論”“穿衣吃飯”即“人倫物理”以自私乃人之天性反對“存天理,滅人欲”斥道學家“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被污“異端”“妖人”,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
被捕,獄中自殺
(三)宋明理學的特點
1、宋明理學是哲學化的儒學
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用來構筑哲學形上學的因素——《周易》、《孟子》、《中庸》關于“性”與“天”的內容提出了許多儒學本體論概念:周敦頤:“無極”邵雍:“太極”張載:“太虛”二程、朱熹:“天理”王安石、二蘇:“道”陸象山、王陽明:“心”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哲學理論體系
2、宋明理學是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
強調義理——倫理道德學說與董仲舒的儒學相比,重點并不在政治哲學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儒學元典相比,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于哲學的表達在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禽類產品消費心理分析考核試卷
- 船舶改裝工程技術的研究與試驗發展考核試卷
- 自行車導航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2025屆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答案
-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部分校2025屆中考第七次適應性訓練生物試題含解析
- 仲元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學學科教學設計數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市六校2024-2025學年高三高考模擬沖刺卷(提優卷)(一)歷史試題含解析
-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輪滑》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陜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二診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抗精神病藥物的選擇與聯合應用
- JJF1059.1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培訓講稿)
-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科技成果鑒定管理辦法
- 多合規政策及流程變化對照版
- 鋼箱梁的制作及安裝方案
- 工程測量畢業設計畢業論文
- 包裝廠質量管理體系
- 殺手數獨100題
- 一元二次方程四種解法知識點與練習題(包括十字相乘法)
- 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
- 水平四籃球行進間運球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