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與漢學家ppt_第1頁
漢學與漢學家ppt_第2頁
漢學與漢學家ppt_第3頁
漢學與漢學家ppt_第4頁
漢學與漢學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學與漢學家

鄧淑蘭ydllc@21 WeChat/QQ:155081056313710084294討論問題1.你知道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途徑呢?試舉例說明。2.你認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哪幾個重要的階段?哪些文化交流對中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有四種:1、官方派遣使節、學生、樂舞團體,贈送各種禮品及書籍。2、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3、貿易(絲綢之路……)4、戰爭和掠奪三個主要歷史時期

漢唐時期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宋明理學的形成;

2.明末清初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歐洲耶穌會士的東來,國人第一次直接了解了先進的西方文化;

3.近代,在侵略與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強行輸入。元芳,你知道嗎?狄仁杰的品牌,應該是起源于荷蘭人高佩羅的《狄公案》,20世紀80年代太原電視臺拍攝了《狄仁杰斷案傳奇》,這部電視劇仍然是公認的最忠于高佩羅原著小說、形像最好的狄仁杰。荷蘭的漢學家——高羅佩RobertHansvanGulik,1910年-1967年,字忘笑,號芝臺、吟月庵主,荷蘭漢學家、東方學家、外交家、翻譯家、小說家。作為荷蘭職業外交官,他通曉15種語言,流芳后世的是卻他的業余漢學家的成就。1949年高羅佩將中國8世紀以狄仁杰為主人公的小說《狄公案》翻譯成英文在東京出版。后來自己以狄仁杰為主人公創作推理小說集《大唐狄公案》,成功地塑造了“中國的福爾摩斯”,并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在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漢學sinology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也是東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學的確立1814年,法國法蘭西學院在歐洲首次開設漢語講座,并任命雷慕沙(AbelRémusat)為教授,標志著“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研究1.東亞文化圈內的中國研究: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以編纂、譯注、訓詁、考證和梳理發展史為特色。2.俄羅斯的中國研究: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本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世界范圍內的中國研究3.歐美的中國研究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了西方解讀和接受中國的這一過程。

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國內同類研究;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鑒。西方漢學發展的歷史進程1.旅游“漢學”:公元八九世紀到十五六世紀期間許多外國人諸如西方商人、外交使節、旅行家、探險家、文化人、傳教士等所寫的游記、日記、札記、報告,特別是“游記”是漢學發展的前奏,在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漢學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傳教士漢學:從16世紀到19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開始來華傳教漢學的發展確立,與一些歐洲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系,又與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從16世紀開始,耶穌會傳教士開始來華傳教,他們將西方文化帶入中國的同時,也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為漢學作為一門學科真正的確立奠定了基礎。3.專業漢學:主要從19世紀至今漢學發展的重要時期

以法國為代表的“傳統漢學”(19C初—20C初)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漢學”,又稱“中國學”(20C初——現在)漢學家從事中國古代、近代或現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外國學者。1.旅游“漢學家”2.傳教士漢學家3.專業漢學家主要內容

1.人物介紹2.漢學成就3.評價

旅游漢學家一、旅游“漢學家”嚴格意義上,這些旅行家并不是真正意義的漢學家,但是漢學由他們開始,他們的歷史地位不可替代,我們暫且稱他們為“旅游漢學家”。時間:公元八九世紀到十六世紀著作內容:主要涉及中國的物質文明,如介紹中國的山川、城池、氣候以及中國人的生活起居、飲食、服飾、音樂、舞蹈等等,還沒有真正深入到中國的觀念文化之中。公元851年由阿拉伯作者蘇萊曼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呂布呂基思的《遠東游記》(1254年)意大利的雅各布?德安克納的《光明城》(TheCityofLight)貝爾西奧的《中華王國的風俗與法律》(1554年)。利瑪竇《利瑪竇中國札記》南懷仁的《中國皇帝出游西韃靼行記》(1684年)馬可?波羅(MarcoPolo,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父,途徑中東,于1275年,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覲見了元世祖忽必烈,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云南和東南地區。1295年馬可·波羅回國,之后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獄中認識了作家比薩的魯斯蒂謙,并將其在中國的見聞講述給魯斯蒂謙,魯斯蒂謙用法國南部方言普羅旺斯語寫成《馬可·波羅游記》(即《東方見聞錄》),后來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代表作:《馬可·波羅游記》全書共分為四卷:第一卷——“從小亞美尼亞到大汗上都(元朝夏都,內蒙古)沿途各地見聞錄”“喀什噶爾城及其居民的商業終于我們到達一個叫喀什噶爾的地方,據說這里從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現在隸屬于大汗的版圖。居民信奉回教。這個省十分遼闊,有許多市鎮和城堡,喀什噶爾是其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居民的語言是他們所特有的。他們以商業和制造業為生,棉織業尤其發達。他們有美麗的花園、果園、葡萄園,棉花、亞麻和大麻的產量都十分豐富,國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實際上,該國的居民是一群污穢而可憐的人,食品粗糙不堪,飲料質量尤其低下,居民除回教徒外,還有一些聶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他們按自己的法律生活,并有自己的教堂。全省的面積為五日的路程。”第二卷——“忽必烈大汗和他的宮廷西南行程中各省區的見聞錄”“大汗召見貴族的儀式和貴族的大朝宴當大汗陛下舉行大朝宴之時,朝見的人座次如下:一張御案放在一個高臺上,大汗坐在北方,面向南;皇后坐在他的左邊,右邊則為皇子,皇孫和其他親屬,座位較低,他們的頭恰與皇帝的腳成一水平線;其他親王和貴族的座位更低;婦女也適用同樣的儀式,皇媳、皇孫媳和大汗的其他親屬都坐在左邊,座位也同樣逐漸降低;其次為貴族和武官夫人的座位。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品級,坐在自己應該坐的指定地方。”第三卷——“日本群島、南印度和印度洋的海岸與島嶼”“交趾國居民以肉、米和乳為食品。他們的酒不是由葡萄釀成的,而是用谷物摻雜一種藥材制成的。每個男女的全身都用針紋成各種鳥獸的圖案。他們中間有許多專業紋身的人,以在手部、腿部和胸部刺上這些裝飾品作為自己唯一的職業。當一種黑色的染料擦在這些刺痕上時,無論是用水或其它東西,都無法洗去。此地無論男女,凡是身上的花紋最豐富的,就被看成是最漂亮的人。”第四卷——“韃靼王之間的戰爭和北方各國的概況”,記君臨亞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諸韃靼宗王的戰爭和亞洲北部。“大土耳其大土耳其有一個君王叫海都,是察合臺的孫子,大汗的侄子。他統治著許多城市和城堡,是一個權勢很大的君主。他是韃靼人,他的士兵也都是韃靼人,而且都是優秀的戰士。這并不奇怪,因為兵士們都是由他親手訓練出來的。我告訴你們,這個海都如果沒有經過戰爭和教訓是絕對不會臣服大汗的。”這本書是關于亞洲的游記,重點是關于中國的敘述,因為馬可波羅在中國停留的時間最長,足跡遍布西北、華北、西南和華東等地區。《游記》中有大量的篇章,熱情洋溢的語言,記述了中國無窮無盡的財富,巨大的商業城市,極好的交通設施,以及華麗的宮殿建筑。涉及了旅游沿途的各種風土人情,奇風異俗,描寫場面十分壯闊、介紹激動人心。評價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及其游記在中世紀時期被歐洲認為是神話,被當作是“天方夜譚”。它詳實記載了中國元朝的社會生活等,向西方第一次展示了神秘中國的方方面面,直接或間接地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系和接觸的新時代。影響了后世的航海家,如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人數度遠涉重洋的航行,其目的就是尋找夢幻般的中國。《游記》也是研究中亞、東南亞、中國等重要的歷史資料。但是書中內容主要由主觀描述,可能存在言過其實或夸大的現象。產生了馬可波羅學。爭議:是否到過中國德國學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馬可-波羅根本沒有到過中國的論證,認為所謂他在元朝17年的歷史完全是荒誕的捏造,為游記而編排拙劣的教會傳奇故事,是為了傳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發感化蒙古人的熱情以便到中國通商而創作的。當時在中國很常見的一些東西,如四大發明、筷子、裹腳布、中國漢字和長城等,馬可·波羅都沒有提到過。學術界偏向于認為馬可波羅是到過中國的。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系教授傅漢思最新研究指出:該書隨后詳細闡述了一個至今被學界忽略了的課題,即馬可·波羅對當時中國的貨幣、食鹽生產與稅收體制的大量詳細描述。傅漢思發現在當時的歐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獻中根本找不到像馬可·波羅一樣準確而詳盡的描述,說明這些獨家描述確實來自于他本人的經歷。這些商人、旅行家、探險家是發現和考察中國的先鋒,他們的各種記述,是漢學的史料積累,為以后漢學的興起提供了基礎。盡管“旅游漢學”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但是仍然沒有使漢學稱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真正意義的漢學還得從十五六世紀開始的大批耶穌傳教士說起。二、傳教士漢學家傳教士漢學家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

羅明堅

MicheleRuggleri(1543-1607)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JuanGonsalesdeMendoza (1545-1618)金尼閣NicolasTrigault(1577-1628)

馬若瑟JosephdePremare(1666-1736)

馬禮遜RobertMorrison(1782-1834)

衛禮賢,理查德?韋爾海姆

RichardWilhelm

(1873-1903)

裨治文

ElijahColemanBridgman(1801-1861)

衛三畏

SamuelWellsWilliams(1812-1844)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之一。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并對中國典籍進行鉆研的西方學者。1583年9月1610年5月11日主要漢學研究貢獻:語言

《中西字匯》又稱(平常問答詞意):是一部漢字與葡萄牙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合璧的字典。

儒學

翻譯《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中國經籍最早的西文譯本,也是中國經籍歐洲人注解之始。輿地中國輿地學始祖繪制中國地圖、繪制世界地圖《中國札記》:介紹孔子和儒家文化內容摘要:“我認為中國人有一種天真的脾氣,一旦發現外國貨質量更好,就喜好外來的東西有甚于自己的東西。看來好像他們的驕傲是出于他們不知道有更好的東西以及他們發現自己遠遠優勝于他們四周的野蠻國家這一事實。”

對利瑪竇的評價:利瑪竇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和西方科學,對中國近代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把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奠定了歐洲漢學的基礎。他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為人類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杰出成就的一生。羅明堅MicheleRuggleri(1543-1607)“傳教士漢學時期”西方漢學的真正奠基人之一。1579年7月20日左右到達澳門,并開始學習中文。在澳門建立了一座傳道所,并開始用中文為澳門的中國人宣教。羅明堅把這個傳道所起名為“經言學校”,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用漢語來傳教的機構;也是晚明時期中國第一所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學校。成就:《葡漢字典》

最早翻譯朱熹著作,并首次將《四書》譯成拉丁文,并將朱熹理學介紹到了歐洲。(在德國、美國等國家的一些著名的大學,都開設有研讀朱熹理學博士學位的研究院。朱熹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是武夷山區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關鍵因素。)評價: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在中國典籍西譯方面用中文從事寫作方面在向西方介紹中國制圖學方面有人認為他應該和利瑪竇齊名,同時被稱為:西方漢學之父。都開創了來華耶穌會士之先,為以后西方漢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專業漢學家(19世紀至今)專業漢學家19實際至今

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法國漢學家

葛蘭言MarcelGranet(1884-1940)美國漢學家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

(1907—1991)

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法國漢學家1.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

漢學家,中國歷史以及宗教的專家。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以及新疆文物的學者之一。他翻譯《史記》(司馬遷《史記》翻譯成西方文的第一部作品),研究中國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鉆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國地理、道教等等成就斐然。沙畹1865年出生于法國里昂。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曾在東方語言學院學習漢語,1889年,24歲的沙畹以法國駐華使團譯員身份前往北京。1907年沙畹再到中國,對中國北方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諸省進行考察,尤其是在龍門和云崗石窟地區,在考古和碑銘方面取得了重大收獲,從而成為第一個系統地考察這些石窟的人。這次考察,他收集了大量資料,使他在研究古代歷史的過程中,增加了考古學和碑銘學研究,開拓了視野,也為歐洲研究中國古代藝術開了先河。主要成就及作品翻譯《史記》沙畹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對《史記》的翻譯和注釋工作。這部于

1893年由亞細亞學會資助出版的五卷本的《史記》譯注,盡管只是對整部《史記》130卷之中的

47卷的翻譯,但由于它是由導論、注釋和附錄組成,實際上是第一次用西方考據和歷史批判的方法對《史記》進行翻譯和研究。被公認為《史記》的最佳西文譯本。莫東寅對這部書的評價是:“漢學界蓋世名著”,而馬伯樂對老帥的譯著更是贊賞有加:“自里雅格《中國經典》以來歐洲漢學界最重大的著作”。(李雪濤等,《20世紀的國際漢學家》)其他方面1814年沙畹主持法蘭西學院“漢語及滿族語語言與文學”講習,成為該教席的第四位教授,當時他只有

28歲。他與考狄合編了歐洲漢學的權威性雜志《通報》,并與著名印度學學者列維一道,將一系列漢譯佛典翻譯成了法文。他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印度、西域和中國僧人的大量傳記。這些翻譯和研究,為法國中國佛教研究奠定了文獻和學術的基礎。1907年沙畹再次到中國來進行實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珍貴的壁畫和碑刻作品。他還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與新疆文物的學者之一,被視為法國敦煌學研究的先驅者。沙畹在對中國北方進行考察的時候還登上了泰山,發表了關于東方之巔祭祀的專題論文《泰山:中國的一種宗教崇拜專論》(1910),這本書后附有一篇《古代中國的社神》的補編,第一次指出了道教科儀的重要性。《北中國考古旅行記》(MissionarcheologiquedanslaChine)附498張照片圖,巴黎Leroux書局,1913。評價

他是文字學方面的一個大人物,在他的年代西方人對中國文字的研究相當少因為難度高,但他是金文的一個專家(有相關的論文”LesInscriptionsdesTs’in”JournalAsiatique1893),還有有許多關元代的文字研究。

沙畹在宗教歷史的研究最大的貢獻就是對佛教的大量研究,翻譯了中國朝圣者義凈第三次去印度的旅行見聞《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1894)。沙畹繼承了19世紀法國漢學的傳統,使漢學的各個領域,如中國歷史、中國宗教、中外關系史等在20世紀發揚光大,不僅為法國漢學,也為整個歐洲漢學在研究方法、史料學等方面奠定了基礎。葛蘭言MarcelGranet(1884-1940)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國東南部Drome省。他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漢學家,是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的學生。1911年,葛蘭言博士來到北京留學。兩年以后,他回到法國。回國后繼其師為高等研究院東方宗教研究所所長,后轉任東方學院教授。葛蘭言運用社會學理論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宗教和禮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宗教的研究。1919年,他出版了《古代中國的祭日和歌謠》(FetesetChansonsAnciennesdelaChine)一書。這是一部研究上古時代原始宗教思想的專著,也是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

他是第一位以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中國的漢學家。主要成就及作品

代表作品:《中國古代的節慶與歌謠》、《中國宗教》、《中國古代舞蹈與傳說》、《中國古代之婚姻范疇》、《中國文明》等一系列名著。1926年,葛蘭言博士又出版了《古代中國的舞蹈和傳說》(DansesetLegendesdelaChineAncienne)一書。這是一部研究上古文獻中的神話和傳說問題的專著。

1929年,他又推出了最為著名的中國古代社會學研究的著作:《中國文明》(LaPenseeChinoise:viePubliqueetlaviePrivee)。此書分為兩部。第一部為中國政治史,第二部為中國社會史。

評價

他是著名社會學家EmileDurkheim的學生(法國索邦大學),這個對他的思想,人生以及工作著巨大的影響力所有才會借鑒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中國。除了漢學以及社會學之外他還研究法學,歷史,哲學。他去中國進行調查和學習都是法國政府外派的,當時法國政府對中國很感興趣。他是迪爾凱姆式社會學及法國漢學領域的一個大人物。(DurkheimianSociology)美國漢學家美國漢學發展:19世紀30年代——傳教士漢學家代表人物:裨治文、衛三畏19世紀70年代——學院研究代表人物:羅克希爾、赫梅爾20世紀40年代——中國學研究代表人物:費正清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最負盛名中國學家、中國近代史研究泰斗、“頭號中國通”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創始人美國政府雇員、社會活動家、政策顧問曾在清華大學任教,并學習漢語

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1907—1991)

美國中國學之父——費正清“中國學”,不同于偏重語言學、文化學的傳統漢學,而是注重實用,主張開拓新領域,重視政治、經濟和教育等社會狀況的研究,它和歐洲傳統漢學的最大區別在于,特別強調運用多種檔案、多種語言、多種社會科學方法研究中國。費正清是現代中國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首先成為由漢學研究向近現代中國研究演變的過渡性學者,他完成了從古典漢學研究向近現代中國研究的過渡。漢學主張跳出傳統漢學束縛重視現代漢語及檔案的研究呼吁加強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美國與中國》研究中國歷史及中美關系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歷史演變、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生活方式以及中美關系的過去和現狀“關于中國歷史、文化及文明的最佳導論作品”。

——《紐約日報》《劍橋中國史》費正清主持編寫,由12個國家100多位學者分章撰稿共15卷,歷時25年完成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從秦漢到近現代的歷史演變反映了當代西方中國史研究的最高水準《觀察中國》二十六篇論文的合集,其中大部分是書評五大歷史主題外國帝國主義在中國所扮演的角色中國的革命領袖與其人民的關系二十年的敵對之后中美關系的“正常化”文化大革命近來一些美國人對中國問題做出判斷的嘗試學術思想講求實證主張深入發掘中國的史料,使用中國的檔案、中國的原始資料研究中國歷史。沖擊——回應模式中國的近代化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對西方沖擊的反應。認定中國歷史進程是由一個更加強大的外來社會的入侵所推動的。回避了帝國主義對華的侵略。東亞研究中心費正清在美國高等院校中以哈佛大學為基地,籌建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中國,同時研究日本、朝鮮和其他東南亞各國與地區搜集了大量資料,特別是注重搜集中國近代、現代史方面的資料。整理成英文信息檔案,供研究者共同利用。出版了大批著述。自中心建立,最初20年共出版了圖書140種。1970和1971兩年就出版了43種,差不多每月出版兩種,數量很可觀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問題專家和碩士、博士研究生。評價費正清學術生涯的最大成就,就是創立當代中國學。西方中國學之所以能在今天成為顯學,費正清貢獻最大。

——卜德(賓州大學著名中國學家

)費正清是美國的中國學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無與匹敵的人物。

——《評論》評價為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做出了不懈努力費正清對中美關系的論述影響了整整幾代美國學人和戰后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為中美關系正常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主張美國政府盡早放棄對中國的“遏制和孤立”政策,轉向“遏制而不孤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關系正常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