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選修課件_第1頁
中微子選修課件_第2頁
中微子選修課件_第3頁
中微子選修課件_第4頁
中微子選修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簡介中微子(意大利語: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微中子),是輕子的一種,其自旋量子數為?,符號為希臘字母v。關于中微子中微子有三種:電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分別對應于相應的輕子:電子、μ子和τ子。全部中微子都不帶電荷,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但參與弱相互作用。中微子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反粒子有試驗表明,中微子的確有微小但并不為零的質量。歷史193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設。1956年,柯溫(C.L.Cowan)和弗雷德里克·萊因斯利用核反應堆產物的β衰變產生反中微子,觀測到了中微子誘發的反應:Ve+p→n+e+這是第一次從試驗上得到中微子存在的證據。歷史1968年,美國物理學家雷蒙德·戴維斯等人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Homestake地下金礦中建立了一個大型中微子探測器,探測發覺,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比理論預言削減了1/3,這就是太陽中微子問題。1998年6月5日,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科學家們宣布找到了中微子振蕩的證據,即中微子在不同“味”之間發生了轉換(電中微子和μ中微子間變換),這現象只在中微子的靜止質量不為零時才會發生。然而這個試驗只能測出不同“味”的中微子質量之差,尚不能測得其確定質量。關于中微子震蕩中微子振蕩尚未完全探討清晰,它不僅在微觀世界最基本的規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與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有關,例如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很有可能是由中微子造成。歷史1982年,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在一個深達1000米的廢棄砷礦中領導建立了神岡探測器,最初目標是探測質子衰變,也可以利用中微子在水中產生的切連科夫輻射來探測中微子。1987年2月,在銀河系的鄰近星系大麥哲倫云中發生了超新星1987A的爆發。日本的神岡探測器和美國的Homestake探測器幾乎同時接收到了來自超新星1987A的19個中微子,這是人類首次探測到來自太陽系以外的中微子,在中微子天文學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歷史20世紀90年頭,神岡探測器經過改造,名為超級神岡探測器,容量擴大了十倍。1998年,超級神岡探測器首次發覺了中微子振蕩的精確證據,表明三種中微子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為解決太陽中微子問題指明白道路。2001年,加拿大的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臺發表了測量結果,探測到了太陽發出的全部三種中微子,證明白太陽中微子在達到地球途中發生了相互轉換,三種中微子的總流量與標準太陽模型的預言相符合,基本上有說明白太陽中微子失落的部份。2002年,雷蒙德·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因在中微子天文學的開創性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性質粒子間的各種弱相互作用會產生中微子,而弱相互作用速度緩慢正是造就了恒星體內“質子-質子”反應的主要障礙,這也說明白為什么中微子能輕易的穿過一般物質而不發生反應。太陽體內有弱相互作用參與的核反應每秒會產生10的38次方個中微子,暢通無阻的從太陽流向太空。每秒鐘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甚至在夜晚,太陽位于地球另一邊時也一樣。最近發覺2011年9月,位于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試驗室

(LNGS)的

OPERA試驗宣布觀測結果,并刊登于英國《自然》雜志。探討人員發覺,中微子的移動速度比光速還快。1970年11月13日,中微子首先在氫氣泡室中被觀測。一個中微子撞擊氫原子中的一個質子。這撞擊發生于照片右方,在三條軌道散發出來之點。

最近美國正在南極洲冰層中建立一個立方公里大的中微子天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