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單元測試學業分層測評15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單元測試學業分層測評15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單元測試學業分層測評15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單元測試學業分層測評15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業分層測評(十五)(建議用時:45分鐘)[學業達標]1.近代思想家王韜在論述鐵路作用時說:“國家于有事之時,運餉糈,裝器械,載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認為鐵路的主要作用在()A.調運快捷 B.連接中外C.資源開發 D.經濟交流【解析】根據材料“國家于有事之時,運餉糈,裝器械,載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信息可知,作者認為鐵路的主要作用在軍事方面,能起到調運快捷的作用,故A項正確;連接中外、資源開發、經濟交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B、C、D三項。【答案】A2.近代電車剛進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詞:“鐵線縱橫鐵軌鋪,幾如地網與天羅。電車初試人都怕,說是將來肇禍多。”一段時間后,有人又作竹枝詞“人坐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電車行駛通租界,市政經營仗市民”。該材料本質上反映了()【導學號:14330112】A.西方物質文明深深融入中國社會B.西方物質文明完全改變了中國傳統習俗C.中西文明在抵觸矛盾中相互滲透D.西方物質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題干材料是強調西方物質文明一開始并不被上海市民接受,而一段時間后才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存在一個由不接受到逐步接受的過程。所以該材料從本質上反映了西方物質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故選D項。【答案】D3.從19世紀末自行車從西方傳入中國,成為宮廷貴族的玩具;到20世紀60、70年代自行車和縫紉機、手表一起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車逐漸成為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車不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們健身、休閑的好方式。自行車命運的變遷不能說明()A.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C.中國自行車工業世界領先D.人們環保、健身意識的增強【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自行車命運的變遷說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觀念的改變。題干材料無法體現中國自行車工業的發展水平,故選C項。【答案】C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當局張貼了滬上第一張交通告示,內容包括“凡馬車及轎子必需于路上左側行走”“凡小車必由左邊往來,唯不許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馬車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這說明()A.當時租界的交通規則由上海地方當局制定B.汽車在中國已經出現C.交通規則呈現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開始在上海逐步確立【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在說明近代交通文明已經在上海逐步確立,故選D項。【答案】D5.近代著名詩人黃遵憲在《今別離》中寫道:“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眼見雙輪馳,益增心中憂……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詩中反映的是()A.近代交通工具改變人們的生活B.社會劇變導致人口的大量遷徙C.馬車及木船是人們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來出國留學熱潮的興起【解析】根據題干材料關鍵信息“別腸轉如輪”、“眼見雙輪馳”、“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可知,題干描述的是近代交通工具的革新,它大大地便利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故選A項。B、C、D三項均無法從材料中得出,故排除。【答案】A6.(2023·桂林高一期末)近代某詩人寫道:“舉頭鐵索路行空,電氣能收奪化工。從此不愁魚雁少,音書萬里一時通。”此詩贊揚的是()【導學號:14330113】A.電報電信業 B.航海事業C.航空事業 D.鐵路運輸【解析】航海事業與“鐵索”無關,且其時效性很差,故B項錯誤;航空事業雖時效性強,但是其也與“鐵索”無關,故C項錯誤;鐵路運輸的時效性不強,也與空中“鐵索”無關,故D項錯誤。【答案】A[能力提升]7.清代某一諭旨中有以下內容:“又諭,電寄張之洞等。日本約內改造土貨一節關系最重,江浙等省如絲斤花布可否于出產處先抽厘金方準運出,并招商多設織布紡綢等局廣為制造……。”上述諭旨中的“電”應是指()A.電車 B.有線電報C.電話 D.無線電報【解析】A項是交通工具,與題意不符,排除;19世紀70年代,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了第一條有線電報線,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實是《馬關條約》簽訂后的情況,故B項符合題意;C項是有聲通訊工具,與題意不符;無線電報出現在20世紀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答案】B8.學習了《近代交通與通訊的變化》一課后,某班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研討會上發言如下,其中觀點不準確的是()【導學號:14330114】A.列強的侵略是中國近代交通與通訊發展的最大阻礙B.鐵路以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大作用,一開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C.列強把鐵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勢力延伸到哪里D.近代交通與通訊的艱難發展表明,只有實現民族獨立后,它才能健康發展【解析】中國近代交通與通訊的發展受到帝國主義的限制和排擠,而且帝國主義則趁機擴張自己的侵略勢力,A、C、D三項表述符合題意。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與愚昧,一開始并不支持鐵路建設,故選B項。【答案】B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導學號:14330115】材料一鴉片戰爭后,根據《南京條約》,外輪得行駛中國領海,根據……外輪得行駛長江。商旅樂其便捷,趨之若鶩,于是內江外海之利盡為之占。光緒初,英人無視中國主權,擅筑上海鐵路達吳淞;光緒末年,外人又攘奪中國鐵路利權。日本一彈丸之國,恃有鐵路,遇事與我為難;中法戰爭,因運輸不便,軍事幾敗。有識之士痛利權之外溢,恨國勢之積弱,呼吁創辦輪船公司,修筑鐵路、馬路,開辦郵政電信。——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材料二19世紀以來,直到20世紀中期,我國傳統的獨輪車、騾車、轎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廣泛使用。19世紀末引進西式馬車,并于1895年開始鋪設“馬路”;19世紀末年引進人力車(1874年)、自行車(1886年);20世紀初引進各種汽車(1901年小轎車、1920年出租汽車、1922年公共汽車與長途汽車)和電車(1906年有軌電車、1914年無軌電車)……材料三“中國用6年左右的時間跨越了世界鐵路發達國家一般用30年的歷程,形成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1)材料一中“外輪得行駛長江”是通過什么條約獲取的權益?根據材料一概括外國輪船和鐵路給中國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當時城市交通的特點。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促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城市交通工具變化的原因。(3)對比以上三則材料,談談你對材料三中我國取得交通成就的認識。【解析】第(1)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外輪得行駛長江”是在《天津條約》中獲取的;“影響”,外國的輪船和鐵路進入內地,也使得帝國主義的勢力深入到內地,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對中國近代化的交通的出現起了重要的作用。第(2)問,通過材料二的數據可以回答“特點”;“原因”主要從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面臨的民族危機等方面分析,此外,國際上的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也要考慮。第(3)問,從近代中國和新中國成立后交通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天津條約》。影響: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加速中國在對外戰爭中的失敗;客觀上便捷了國人的交通出行;同時也刺激國人救亡圖存、創辦近代交通。(2)特點:中西結合,傳統與現代并行。原因:中國此前交通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斷加深,“救亡圖存”意識強化;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逐步發展,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洋務運動、新政等運動的促進;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