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材料式選擇題方法指導_第1頁
高考歷史材料式選擇題方法指導_第2頁
高考歷史材料式選擇題方法指導_第3頁
高考歷史材料式選擇題方法指導_第4頁
高考歷史材料式選擇題方法指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歷史材料式選擇題解法指導制作人:泰和二中梁衛群一、弄清時間,關聯背景

二、弄清材料屬性,是何種類型

三、弄清材料內容,明白材料目的

四、弄清設問角度

五、弄清選項史實是否存在

六、弄清選項與材料之間是否存在邏輯關聯據統計,1992年全國辭去公職經商者達12萬人,未辭職而以各種形式投身商海者超過1000萬人,這種現象被稱為“下海潮”。這反映了

A.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展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A德齡(1886~1944),美籍華人女作家,滿族人。1903年歸國后,慈禧得知德齡姐妹通曉外文,便召她們入宮,成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寵愛和信任。她先后撰寫了《紫禁城的黃昏》、《御香飄渺錄》、《瀛臺泣血記》、《我和慈禧太后》等描寫清宮的著作。這些著作中可能描寫慈禧太后的哪些生活?()

A.住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

B.乘坐新式汽車出行

C.乘坐航空公司的包機觀賞藍天美景

D.收聽外國人開辦的廣播B《詩經·十月》中的“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句話,往往被人用來形容春秋時代天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列能從一個側面反映這一變化的是

A.封建親戚B.有教無類C.學在官府D.工商食官B下圖是漢墓畫像石中的《周公輔佐成王圖》。對這幅圖歷史內涵的推測與歷史事實基本吻合的應是

A. 圖中諸侯四方來朝,反映了成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形成

B. 圖中成王地位至尊,說明成王時已經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C. 圖中成王厲行分封制,諸侯對周王的義務得到了嚴格履行

D. 圖中成王勤政愛民,統治者的品行成為政治權利之間的主要紐帶C1862年,日本使團乘“千歲丸”號赴中國考察,出發前已定下諸多切實的考察霞的(26條),以下為26條的部分內容。 1.……9.西洋人雇用華人出國工作,中國政府如何處置。10.西洋人墓地買賣及借貸關系。11.西洋人納中國女性為妾及所生子女,中團政府如何對待。12.西洋人在上海近郊狩獵,政府如何處霞,是否取締。13.在西洋人的租界里居住,有無規定。14.對外國人租賃土地、賣土地的規定。15.…… 這反映出日本政府此次考察的直接目的是 (

A.發展與中國的通商關系B.了解清政府對西洋人的政策

C.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D.為再度進入中國作準備B下表是漢代以來中國區域人口戶數比例變遷表西漢2年東漢140年西晉280年隋609年唐貞觀唐天寶北宋1100元東部季風區97.35%99.35%98.84%99.23%98.32%98.89%99.54%99.75秦嶺淮河以南26.68%46.82%45.03%27.21%54.30%44.90%62.30%88.06表格反映的信息正確的是A。從漢到元我國人口數量變化不大B。東西部人口分部極不均衡C。南方人口比重逐年增加D。中國人口在宋元時期增長最快B東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詔令:“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稟,令足還到,聽過止官亭,無雇舍宿。長吏親躬,無使貧弱遺脫、小吏豪右得容奸妄。”這說明當時

A。地方政府的勤政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B.最高統治者希望從根本上解決豪強地主對土地的兼并問題

C.王朝采取措施保證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征發

D.自然經濟結構遭到巨大的破壞C1920年12月,毛澤東在致朋友的信中說:“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這表明在當時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看來

A.俄國革命道路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B.在中心城市舉行武裝暴動是當務之急

C.暴力革命是進行社會改造的必然選擇

D.改良仍舊是改造社會行之有效的方法C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記述過一個案例:有人砍伐了鄰居家的葡萄樹,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確鑿證據,卻輸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辯論中把“葡萄樹”說成了“葡萄”,而《十二銅表法》只規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樹木”應處以罰金。該案例說明當時在羅馬

A不重視私有財產的保護

B.法律具有形式主義特征

C.審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審判結果取決于法律的解釋B人類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這些成就一起,都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極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出現這種“統一”的原因是

A.西歐各國開始殖民擴張

B.歐洲啟蒙運動的開始

C.工業革命的擴展

D.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C十月革命后,列寧說:“我們在奪取政權后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驗作出判斷。”他意在說明

A.奪取政權后就建成了社會主義

B.社會主義建設無成功經驗可借鑒

C.必須摸索出一條新的革命斗爭路線

D.實行新經濟政策才能鞏固政權B下列圖示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享受民主的主體范圍逐漸擴大

B.逐步重視參政者的能力與品德

C.監督保障機制逐漸進步完善

D.對公民權的限制逐漸有了松弛C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李金河說:“……是中國近現代政治文明轉型的歷史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政黨和政黨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勁動力,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越走越寬廣。”這一論述主要是指(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D.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C29.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A.君主專制是維系統一的主要條件B.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C.專制程度隨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C“歐洲社會的價值觀念、風尚習俗全都變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羨慕和尊敬的職業,各種游記成為暢銷書;商業精神大大加強。而這些觀念、習俗變化的軌跡都強調了人的價值作用。”對該現象本質原因的分析最準確是(

A.新航路開辟導致歐洲價值觀念、風尚習俗巨變

B.文藝復興為探險家提供精神動力——人文主義

C.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

D.資本主義萌芽引起歐洲社會廣泛變化D1936年,“(他們)建議共同發揚‘五四’的革命傳統精神,號召一切愛國分子發動一個……大規模的啟蒙運動。”后世學者評論說:“從政治觀點出發,他們把五四運動……和愛國主義掛上了鉤.……但是.任何熟悉歐洲啟蒙運動的人都知道,將愛國主義連接到啟蒙運動是何其荒謬的事。”這說明”他們”旨在

A.傳播民族主義

B.推動政治變革

C.促進啟蒙運動在中國的展開

D.喚起民眾抗戰與民主的覺醒D明末松江府“大半種棉,當不止百萬畝。……(賦稅)十倍宋也。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農畝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賦)共百萬之賦,三百年而尚存視息者,全賴此一機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出當時松江地區

A.普遍種植棉花,土地收入高

B.賦稅負擔沉重,人民無法承擔

C.紡紗織布,是稅收主要來源

D.實行重商政策,商品經濟發達C右圖是連環畫《水滸傳》中的一幅,對其圖文解讀正確的是(

)A.鐵匠鋪中的工匠來自于官營手工業作坊B.當時的私營手工業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C.“計日受值”的雇傭勞動關系已經出現D.私營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繁榮D1853年5月21日倫敦一家大茶葉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寫道:“上海的恐慌據報道達到了極點。黃金因人們搶購貯藏而價格上漲25%以上,白銀現已不見,以致英國輪船向中國交納關稅所需用的白銀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這個時候都已開始簽訂新茶收購合同。可是現在人們不講別的問題,只講如何保護生命財產,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頓。”材料中的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英國經濟危機制約了中英貿易

B.李秀成率領太平軍大舉進攻上海

C.太平天國運動引起了社會動蕩

D.英法美在上海展開租界爭奪大戰C32.1958年,美國一份評估中國“二五”計劃的文件認為,中國雖然面臨著農業生產投入不足與人口快速增長的壓力,但由于中蘇關系良好而可以獲得蘇聯援助,同時減少糧食出口,中國可以解決農業問題,工業也將保持高速發展。這一文件的判斷A.對中美關系的急劇變化估計不足B.低估了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蘇兩國關系的基本走向D.與中國工農業發展狀況不符

D據統計,1912—1916年,北京政府頒布的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八十多項,主要內容有:解除對民間興辦工商業的限制;實行專利制度,獎勵植棉、制糖、牧羊;對新辦企業予以優惠政策,實行保息制度,對民族工業品及其原料減免捐稅等等。這表明

A.北洋軍閥政府頒布了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措施

B.資本主義發展“短暫春天”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的政策

C.實業救國和民主科學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兩大思想主流

D.南京臨時政府高度重視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A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以光緒帝名義發布“變法”上諭:“……深念近數十年積敝相仍,因循粉飾,以致釀成大釁。現正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致富強。懿訓以為取外國之長,乃可去中國之短,懲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師。自丁戊以還,偽辯縱

橫,妄分新舊,康逆之禍,殆更勝于紅巾……”這表明當時清政府

A.希望通過變法改變困境

B.改變了過去對維新派的看法

C.認清了自身政體的弊端

D.決定實行西方的先進制度A在電影《女王》中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女王的私人秘書在通知女王于議會大選中獲勝的布萊爾首相要來拜見時,女王對他的用詞進行了糾正:“是準首相,羅賓。我還沒有任命呢!”這一情景表明

A.英王沒有實權

B.首相就職前必須得到英王的任命

C.英王有較大權力,可以直接任命首相

D.《女王》情節有歷史性錯誤B有學者分析,“清政府地方勢力,在洪楊戰役中的變化,不外兩點:一,督撫取得軍事上的實權,其勢漸重;二,軍隊由單元體化為多元體”。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A.有利于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B.導致清政府中央集權逐漸弱化

C.成為民國時軍閥割據的誘因

D.能有效防止農民階級的反抗D漢武帝設置十三州刺史以監察地方,并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察內容,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的豪族被遷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這表明當時A.政權的政治與經濟支柱是豪強大族B.政治權力與經濟勢力出現嚴重分離C.抑制豪強是緩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經濟手段是鞏固專制集權的主要方式C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則C.內閣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于應付D.皇帝個人獨裁官員惟命是從28.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懷揣摹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舊葫蘆樣,要把葫蘆仔細看。”這反應出當時B清朝乾隆《吳江縣志》記載:“綾綢之業,宋元以前惟郡人為之。至明熙、宣間,邑民始漸事機絲,猶往往雇郡人織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業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澤、黃溪四五十里間,居民乃盡逐綾綢之利,有力者雇人織挽,貧者皆自織,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紡績,日夕治絲。”據此可知

A.政府的倡導對工商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