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六單元3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六單元3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六單元3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六單元3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版經濟史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六單元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0講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與經濟政策一、古代中國商業與城市的發展1.商業發展歷程(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經商著稱,后世稱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為“商人”。(2)春秋戰國: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3)秦漢:商業發展艱難,商業總體水平不高,但還是得到了發展。(4)隋唐:都市商業和農村集市貿易得到發展;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5)宋元①宋代:商業環境寬松,商品種類增加,出現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②元代: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6)明清①商業繁榮,大量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貨幣作用加大。③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輕巧識記]古代商業發展的“三先”“三后”2.市的變遷位置、時間政府監管設市表現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設市,與民居嚴格分開;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政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管理西漢長安設東、西市九處;唐長安城設東西二市宋朝時期城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經營時間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市場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市鎮,其中以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及朱仙鎮最著名3.城市的發展(1)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2)表現①北方:長安、洛陽、開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②南方:揚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漸繁榮,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4.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1)表現①西漢:由于開通陸海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②唐朝:廣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專門管理外貿。③南宋:海外貿易稅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④元朝:泉州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⑤明清:對外貿易逐漸萎縮,政府只開放廣州一處,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2)特點:以朝貢貿易為主;以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為目的。[圖示總結]古代城市的發展演變[概念闡釋]朝貢貿易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特別提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四大特點(1)前期以陸路為主,后期以海路為主。(2)官方貿易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加強友好往來。(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4)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融合。二、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1.“重農抑商”政策(1)原因①商周社會上出現了商業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政權統治等問題。②封建統治者以此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2)表現①戰國首倡: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限制工商業發展。②西漢時期:漢武帝實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③明清時期:明太祖強調“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繼續實行專賣制度。(3)影響:破壞了工商業的正當經營,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2.“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續,二者都是“重農抑商”政策在對外關系上的反映。原因表現影響明朝“海禁”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一方面,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另一方面,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閉關鎖國”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認為天朝大國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許片板下海[易錯提醒]“海禁”與“閉關鎖國”的區別(1)“海禁”是指明清時期嚴厲禁止私人出海貿易,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朝貢貿易”。(2)“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政府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概念闡釋]廣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對外國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也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與經濟往來,使中國逐漸在世界上落伍了。主題一古代中國商業與城市的發展史料一唐前期規定①“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則規定:“中縣戶滿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滿三千戶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須置,舊來交易繁者,聽依三千戶法置”。史料二(東京)朱雀門外除東西兩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②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史料三富室之稱雄者,③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四《地部二》解讀首先,應注意史料出處,判定時空。如史料二中的宋《東京夢華錄》,可知是宋朝的東京;史料三中的“明”,則反映的是明朝商業狀況。其次,應從宏觀上理清史料層次,三則史料分別體現了唐代城市、宋代城市和明代商幫的發展情況。再次,注意解讀關鍵信息:史料二“鬼市子”“夜游吃茶”反映了宋代東京商業不受時空限制。史料三反映了明代江南江北兩大商幫在經營范圍、消費理念方面的不同。劃線①處表明唐朝政府對市的設置有明確規定。劃線②處表明宋朝的市已突破時空限制。劃線③處表明明代后期出現了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即商幫,如史料中出現的新安派指徽商,山右派指晉商。史料運用(1)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的“市”與唐代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2)根據史料三分析,明朝的商業呈現出什么特點?答案(1)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政府對商業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迅速。(2)出現了地域性商人團體——商幫,以經營日用品為主,利潤豐厚。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變化規律及其影響(1)變化規律①商業活動場所、時間的變化:先在城市,后向農村發展;先是時間、地點固定,后時空限制被打破。②交易內容的變化:先以交流地區間的土特產品、奢侈品為主,后轉向農副產品以及手工業品。③交易媒介的變化:開始是物物交換,接著出現一般等價物——貝殼貨幣,后來貨幣固定為金銀。北宋還出現紙幣。④商人組織的變化:由最初的親緣組織發展為商幫。⑤經營領域的變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領域到逐漸與生產相結合。(2)影響①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②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③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了變化。主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史料一(明清時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①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得來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有閑沉浸于傳統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因此,我們可以說,②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曉琳《中國全史·商賈史》解讀史料一主要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解讀史料注意按句號劃分層次。①處“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轉向科舉”說明商人投資方向為買田置地和供應下一代讀書。②處“引發人們……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說明了阻礙商業發展的原因。史料二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藝能之無用,行者嘆至遠之無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維朽蠹于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論南洋事宜》解讀史料二反映了“海禁”政策產生的危害。注意省略號在研讀史料中的作用:省略號前內容→“海禁”政策限制了開拓海外市場。省略號后內容→“海禁”政策導致了沿海居民貧困化等嚴重的社會問題。史料運用(1)概括指出史料一中描述的社會現象,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經濟政策因素。(2)史料二中反映的經濟政策產生了哪些消極影響。答案(1)現象:商人積累的財富主要用于購田置地;供應子女讀書。因素:重農抑商政策。(2)不僅給沿海人民帶來了困苦,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還造成了社會動蕩不安。1.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1)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工商業為末,形成輕視商人的主流價值取向。(2)在土地問題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3)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通過國家立法、征收重稅、國家壟斷經營等方式打擊商人。2.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的異同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不同點時間封建社會初期出現,并貫穿封建社會始終明代中期出現,到清朝進一步加強目的促進農業發展,穩固封建統治基礎抑制中外交往,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相同點作用在封建社會前期和王朝初期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末期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來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但限制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導致中國的落后都是封建統治者實行的經濟政策;都重視農業、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都促進了傳統經濟的發展;都導致了中國國際地位的逐步下降全國卷5年考題統計2023年T26,明代后期工商業經濟的發展2023年(卷Ⅱ)T26,明朝區域差異造成長途貿易興盛(卷Ⅰ)T40,我國自古對海洋利用的史實和相關政策2023年(卷Ⅱ)T26,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卷Ⅰ)T27,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2023年(卷Ⅱ)T27,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2023年(乙卷)T40,清代中期人口膨脹1.(2023·新課標全國卷Ⅰ,26)宋代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民間崇拜,如后來被視為海上保護神的媽祖、被視為婦幼保護神的臨水夫人等,這些崇拜得到朝廷認可,后世影響不斷擴大。這反映出()A.朝廷不斷鼓勵海洋開發B.女性地位逐漸得到提高C.東南沿海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D.統治思想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東南沿海地區出現的民間崇拜的現象得到朝廷的認可,而且在后世影響不斷擴大,本質上是該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影響力提升的結果,故選C項。中國古代王朝沒有重視對海洋的開發與利用,故A項錯誤;古代社會女性地位沒有根本改變,故B項錯誤;古代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思想不可能與民眾觀念趨向一致,故D項錯誤。2.(2023·課標全國卷Ⅱ,27)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繁榮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D.改變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從“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的目的是促進國家統一,A項是明成祖的主觀目的,不是客觀影響,故A項錯誤;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因而促進跨區域貿易繁榮不是明成祖的主觀想法,屬于定都北京帶來的客觀影響,故B項正確;商幫是明清時期形成的,沒有因定都北京而發展受到限制,故C項錯誤;南北經濟文化格局的改變是隨著經濟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完成,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3.(2023·新課標全國卷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中“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可知B項的結論錯誤。C、D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4.(2023·新課標全國卷Ⅰ,27)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進口貨物的沖擊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答案A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原意。題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實施海禁以前,中外貿易在民間表現突出,但外國貨物在中國很少,外國銀錢已在民間流行開來,體現了中國貨物出口增多,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居于優勢地位。題干材料無法體現外來貨幣是否干擾了中國市場,排除B項。也無法體現自然經濟受到沖擊或清朝統治出現問題,排除C、D兩項。5.(2023·山東文綜)唐宋時期,戶籍中出現了茶戶、桑戶、藥戶、漆戶、蠶戶等許多新的稱謂。這反映出當時()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B.傳統農業生產衰退C.農業生產商品化程度提高D.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強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從所給材料看,A項的說法顯然錯誤。注意題干時間是唐宋時期,而自然經濟解體是在近代,在唐宋時期,傳統經濟也就是自然經濟仍然占主導地位,故B項的說法錯誤。從所給材料看,出現了專門的以種植一種作物為主的農戶,實際上是強調了當時農業發展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項內容材料中沒有涉及。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西)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由此可見西漢初期()A.并不采取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視商人的政策C.國家的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發展D.我國對外貿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答案C解析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推行的基本經濟政策,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政治上歧視商人,故B項錯誤;“(西)漢興,海內為一”說明國家的統一,又從材料后面的言語可知商業的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國內貿易,不是對外貿易,故D項錯誤。2.(2023·昆明三模)明萬歷以后,江南工商業市鎮之間的最大距離,一般不超過農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買賣的路程。還有距離更近的,如蘇州府吳江縣,在明末平均約每鄉3個市鎮,彼此不過數里之遙。材料說明()A.蘇州府成為江南經濟中心B.明朝工商業市鎮開始興起C.農村商品化生產程度較高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發達答案C解析材料中僅說明蘇州府吳江縣農村市鎮增多,沒有體現蘇州府的經濟總值,因而不能說明蘇州府成為江南經濟中心,故A項錯誤;材料說明明朝工商業市鎮增多,并不能體現開始興起,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以后江南農村工商業市鎮增多,說明農業生產與商品經濟聯系緊密,故C項正確;材料中“江南工商業市鎮之間的最大距離,一般不超過農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買賣的路程”,是指江南工商業市鎮增多,彼此間隔距離較近,沒有反映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發達,故D項錯誤。3.南宋時徽州人均耕地15畝,元代降至4畝,明萬歷年間為畝,清康熙年間為畝。盡管明清時期人均耕地面積大量減少,很多徽州村落卻走向鼎盛。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進,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經濟發展,地域性商幫興盛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手工業繁榮D.經濟重心南移,徽州成為交通樞紐答案B解析明清時期耕作方式依然是戰國沿襲而來的鐵犁牛耕,土地利用率雖因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引進而有所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項錯誤;明清時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走向鼎盛,故B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徽州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信息,故C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開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是在南宋,徽州未成為交通樞紐,故D項錯誤。4.唐代鄭熊《番禺雜記》載,“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人與交易,多得異物”。明代謝肇淛《五雜俎》又載,“務本坊西門有鬼市,冬夜嘗聞賣干柴聲”。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間集市B.官府逐步放松對市的管制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發展D.明代的坊市界限開始消失答案A解析材料“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人與交易,多得異物”和“務本坊西門有鬼市,冬夜嘗聞賣干柴聲”表明時間是在夜里,地點在海邊和坊西門,說明鬼市是自然形成的,人們之間互通有無的民間集市,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政府對鬼市的管制問題,故B項錯誤;市有突破性的進展是在宋代,不是唐代,故C項錯誤;坊市界限開始消失是在宋代,故D項錯誤。5.(2023·吉林模擬)中國古代文人重義輕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卻發生了變化,如:鄭板橋本人曾明確制定了自己的潤格“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他的《板橋潤格》說得很干脆:“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這一現象最能反映()A.清代文人重商意識增強B.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C.清代社會逐利風氣盛行D.明清時期文化產業興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人們的義利觀發生了變化,與重商意識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中鄭板橋在為別人作書畫的時候明碼標價、直言不諱地強調自己應得的報酬,這是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商品價值意識,反映了傳統的重義輕利觀念已被沖擊,“總不如白銀為妙”反映了白銀已經成為當時比較普遍流通的貨幣,也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帶來的觀念變化,人們更加重視金錢,故B項正確;材料中鄭板橋個人事例反映不出整個社會存在著逐利風氣,故C項錯誤;材料的中心思想不是講文化產業興盛,而是傳統觀念的變化,故D項錯誤。6.(2023·安徽百校論壇第三次聯考)晉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現曾經說過:“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恪守其業,天之鑒也。”這反映出()A.儒家義利觀制約晉商發展B.商品經濟催生出新的義利觀C.淡泊名利成就了晉商事業D.儒家思想影響晉商經營理念答案D解析儒家義利觀重義輕利,與材料“雖利而不污”主旨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出現新的義利觀,只是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同時,強調儒家價值觀的融合,故B項錯誤;“淡泊名利”與材料“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意思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在晉商積累發展的過程中,既重視利益的獲取,同時又重視儒家思想強調的名節,突出對二者的結合,故D項正確。7.(2023·安徽皖北協作區一模)《禮記·禮運》中有“城者,所有自守者也”的論斷,《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的說法,而《吳越春秋》中“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這表明古代中國早期的城市()A.缺少經濟管理職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動亂C.突顯政治、軍事功能D.大多選在戰略要地建造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所涉及的城市的職能是政治與軍事,故C項正確。8.《呂氏春秋》中寫道:“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這表明中國古代重視農業主要是為了()A.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B.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C.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D.保證人民的安居樂業答案A解析據材料“則邊境安,主位尊”可知從根本上是為了統治安定,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重農抑商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農業發展,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項錯誤;“民農則樸,樸則易用”,風氣只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C項錯誤;“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處而無二慮”是從便于統治的角度講農民安土重遷的好處,不是主要目的,故D項錯誤。9.(2023·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同年,“信國公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材料主要體現了()A.倭患是實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厲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貿易D.商品經濟的日益衰落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說明倭寇是實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項正確;材料中說明的是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故B項錯誤;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貿易,是有條件的限制,故C項錯誤;明朝商品經濟是繁榮的,故D項錯誤。10.(2023·西安二模)下圖為《清俗紀聞》描繪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頒發的執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對日貿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況。圖中省略的部分文字云:“如敢私行頂替,及夾帶違禁(物)……將該船戶舵水一并拏送,以憑嚴究,解憲治罪,毋違。”圖文信息可以佐證乾隆年間()A.嚴格防范倭寇侵擾沿海B.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C.限制外國商人來華貿易D.禁止國人私自出海貿易答案D解析自元末至明萬歷年間倭寇侵擾,與材料中“乾隆六十年(1795年)”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對日貿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況”說明并非只有廣州一處對外通商,故B項錯誤;材料中“如敢私行頂替,及夾帶違禁(物)……將該船戶舵水一并……治罪”表明是限制中國商人,而不是限制外國商人,故C項錯誤;材料中“如敢私行頂替,及夾帶違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國人私自出海貿易,故D項正確。11.下圖所示為清朝道光年間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見當時()A.思想封閉,觀念落后B.列強入侵,走私猖獗C.五口通商,主權受損D.取消“海禁”,鼓勵貿易答案A解析依據清朝道光年間的“官方文件”可知,在當時的中外貿易中出現了為外商服務的“買辦”或“經紀人”之類的職業,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材料卻將這些人斥之為“洋奸”“慕膻逐臭之徒”,可見當時實行“海禁”政策,人們思想封閉,觀念落后,故A項正確;從材料“十三行”信息可知,該“官方文件”的背景應該出現在鴉片戰爭之前,故B、C、D項錯誤。12.(2023·三明二模)清朝規定江蘇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準綢緞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將絲綢販賣出洋的將被治罪,“船只貨物入官”。從歷史發展趨勢看,這種做法()A.強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預經濟C.阻礙新經濟因素的發展D.使專制統治開始受到了挑戰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海外貿易的規模雖然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但是這一點不是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看待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中的做法實質上是以行政命令干預經濟,但是這種說法同樣沒有體現出題干設問中的限制角度,故B項錯誤;當時西方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壯大,國內資本主義萌芽也已經有所發展,清朝的這種做法阻斷了中國商品經濟與世界先進經濟因素的交流,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經濟領域的專制統治,不可能體現出對專制統治挑戰的現象,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2023·濟寧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熙(1654~1722年)時“富商大賈數千里輦萬金而來,摩肩聯袂”。這些商人從江南地區收買棉布、絲綢、食鹽、糧食、竹木、茶葉、顏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販往各地,加強了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他們一般自稱某省某府人,講著家鄉的方言……這些人背井離鄉,常年奔波于道途之中,需要成群結隊,以相互照應;尤其是因為商業的競爭,而必須形成團隊的力量,所以一般以家族的血緣關系為紐帶,又以同鄉關系為背景,結成團體,俗稱“客幫”。這種客幫商人在全國范圍內長途販運貨物,形成了各自的商業網絡。為保護和擴大自己的商業利益,他們在經商的城鎮建立會館,他們還與當地官場、民間密切往來,以取得當地政治、社會力量的支持。——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二貿易規模和市場的擴大打破了中古社會自給自足、封閉的自然經濟。貿易的發展最重要的結果是造就了一支新的社會力量——商人階層,并逐漸在西歐社會發揮著主導作用。為提高商業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貿易實踐中還創造了新的商業組織形式,如合伙制、特權和特許公司,股份公司等。……15至18世紀是商業居主導地位的時代,貿易尤其是對外貿易不僅對商人至關重要,它尤其與民族國家的繁榮聯系起來。……貿易發展的結果是商人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階級的興起,依靠經濟實力,商人階級逐漸成為一支最具影響力的新興政治力量,開始參與甚至主導國家政治生活。……商人還熱心于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通過資助公益事業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愛,借此贏得良好的聲譽,進而提高其社會地位。——摘編自馬世力、滕海鍵《歐洲近代經濟文化史論》(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指出中國“客幫”與西歐“商人階級”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者在社會轉型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答案(1)“客幫”特點:封建式的商人群體;主要從事販運貿易;地域色彩、血緣色彩濃重;重視協調社會關系。“商人階級”特點:新興政治力量并逐漸主導國家政治生活;采用新的商業組織形式,注重發展對外貿易;熱心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關愛社會。(2)作用:“客幫”是封建性的商人群體,受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其財富大多沒有轉化為資本,投資到生產領域,而是用來買田置地或其他用途。因此,他們沒有沖出封建的藩籬,也沒有形成新的政治力量,在中國社會轉型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商人階級”促進了世界市場的拓展和近代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形成,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產生,推動了人文主義發展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因此,“商人階級”在西歐社會的最初轉軌中發揮了主體作用。解析(1)中國“客幫”的特點,根據材料一得出他們是封建式的商人群體,主要從事販運貿易,重視地域血緣關系,重視協調社會關系。西歐“商人階級”的特點,根據材料二得出是新興力量并逐漸主導國家政治生活,采用新的商業組織形式,注重發展對外貿易,熱心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關愛社會。(2)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