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綜合檢測題_第1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綜合檢測題_第2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綜合檢測題_第3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綜合檢測題_第4頁
高中生物人教版穩態與環境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綜合檢測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學業質量標準檢測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共45分)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1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3·廣東)右圖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網,其中魚a、魚b為兩種小型土著魚,若引入一種以中小型魚類為食的鱸魚,將出現的情況是(A)A.鱸魚的產量不能彌補土著魚的減少量B.土著魚在與鱸魚的競爭中處于劣勢C.浮游動物總量銳減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總量急升后再銳減[解析]由于鱸魚以魚a、魚b為食,鱸魚產量增加,魚a、魚b兩種土著魚減少,鱸魚處在土著魚的下一個營養級,每個營養級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據能量傳遞逐級遞減,鱸魚的產量不能彌補土著魚的減少量,故A項正確;土著魚與鱸魚是捕食關系,不是競爭,故B項錯誤;根據營養關系,鱸魚引入會導致土著魚先減后增,間接導致浮游動物先增加后減少,故C項錯誤;根據營養關系,浮游植物總量應該先減少后增加,故D項錯誤。2.如圖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B)A.甲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B.丙屬于次級消費者C.丙可以為甲提供無機鹽D.丙不屬于食物鏈[解析]從圖中三種成分的關系可以判斷出甲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將有機物分解,產生的無機鹽被生產者利用。食物鏈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的構成。3.下列關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說法,錯誤的是(C)A.物質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是物質循環的動力B.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C.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態系統碳循環D.食物鏈和食物網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解析]僅靠生產者無法完成碳循環,故選C。4.如圖所示的食物網中,若A突然減少,則D的數量會(B)A.增加 B.減少C.先增后減 D.先減后增[解析]A為第一營養級的生物,它是該食物網中其他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直接或間接的食物來源,是該食物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它的減少必然使該食物網中各種生物都減少。5.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圖示的各種成分在生態學上可以構成一個生態系統B.圖示的各種成分在生態學上可以構成一個生物群落C.細菌與蟬之間的關系屬于競爭D.蛇屬于三級消費者[解析]圖示中包括了無機環境(光、CO2等)、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蟬等)和分解者(細菌),它們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蟬是消費者,細菌是分解者,兩者之間不構成競爭關系。蛇屬于四級消費者。6.下面是我國北方某草原生態系統中部分食物網簡圖,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①圖中所有生物構成了生物群落②圖中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③蛇處于不同營養級④青蛙和蜘蛛的關系不只是捕食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③ D.①④[解析]生物群落除圖示生物外,還應包括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圖中食物網中共有4條食物鏈:①大麥→蝗蟲→青蛙→蛇;②大麥→蝗蟲→蜘蛛→青蛙→蛇;③狗尾草→蝗蟲→青蛙→蛇;④狗尾草→蝗蟲→蜘蛛→青蛙→蛇。其中蛇處于第四和第五兩個營養級。青蛙和蜘蛛除捕食關系外還存在競爭關系。7.如圖表示一個海灘濕地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的食物關系。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B)A.細菌既可作為分解者,又可作為消費者的食物B.第三營養級的生物有食草蟲、線蟲、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將導致細菌數量增多,沼蟹數量亦增多D.若噴灑只殺滅食草蟲的殺蟲劑,則蜘蛛數量將減少[解析]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屬于分解者,被線蟲捕食的細菌屬于消費者的食物;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海螺、線蟲和食草蟲均能以生產者為食,故三者應為第二營養級;大米草與藻類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大米草死亡會導致藻類數量增多,還會使細菌數量增多,細菌和藻類數量增多會導致線蟲數量增多,進而導致以線蟲為食的沼蟹數量增多;殺蟲劑殺死食草蟲,會導致蜘蛛的食物減少,進而導致蜘蛛數量減少。8.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下列關于生態系統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C)A.動物都屬于消費者,其中食草動物屬于第二營養級B.細菌都屬于分解者,其異化作用類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厭氧型C.生產者屬于自養型生物,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生物成分D.一種生物只能屬于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生物成分[解析]在生態系統中,不是所有動物都是消費者,如蜣螂、蚯蚓為分解者;多數細菌是分解者,但硝化細菌、鐵細菌、硫細菌和光合細菌等是生產者;生產者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生態系統中最基本、最關鍵的成分;一種生物可能屬于生態系統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豬籠草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是生產者,在捕食蟲子時為消費者。9.某農戶在其庭院中種植了谷類、蔬菜和牧草,栽培了蘑菇,養殖了家畜和家禽,還建有一沼氣池,構成了一個人工生態系統。下列關于該庭院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C)A.分解者的代謝產物都可作為生產者的肥料B.生產者的代謝產物都可作為人的食物C.人的有機排出物可作為分解者的原料D.分解者及其代謝產物不能作為消費者的飼料[解析]分解者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真菌等,其代謝產物并非都可作為生產者的肥料,故A項錯誤;生產者的代謝產物并非都可作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時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故B項錯誤;人的有機排出物可作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謝產物有的可以作為消費者的飼料,故C項正確、D項錯誤。10.下圖是無廢棄物農業生態系統示意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B)A.該圖體現了生態工程的物質循環再生原理B.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人C.該系統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減少了環境污染D.分解者在該系統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析]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生產者,故選B。11.有人發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運動,以支援糧食短缺地區的災民。運用生態學知識對此的合理解釋是(C)A.多吃肉食會增加心血管病的發病率B.直接以低營養級的生物為食將消耗生態系統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糧食總量更多D.節省的肉食可以幫助災民提高營養水平[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要緊抓住題干中“運用生態學的知識進行合理解釋”中的“生態學”這一關鍵詞。A項是從人體物質代謝的角度來描述的,故A項錯;直接以低營養級的生物為食,由于能量傳遞經過的營養級少,損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應該較多,故B項錯。C項是從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角度合理解釋題干中的觀點,故答案為C;D項是從營養的角度而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解釋,故D項錯。12.草→兔子→狐貍→狼為某草原上的一條食物鏈,下列關于該食物鏈的說法中正確的是(B)A.該食物鏈中兔子是初級消費者、第一營養級B.兔子產生的糞便不屬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C.根據能量金字塔可知,處于塔尖的狼,其個體體內的能量少于兔子個體體內的能量D.狐貍捕食一只兔子,則該兔子體內的能量全部流向狐貍[解析]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兔子的糞便不屬于兔子的同化量;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營養級之間的能量關系,不能簡單等同于單個個體。13.根據生態學原理,要使能量流經食物鏈時的消耗最少,人們應采取下列哪種食物結構(C)A.以禽蛋類為主 B.以淡水養殖的魚蝦為主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為主 D.以豬肉等家畜的肉類為主[解析]根據能量流動規律,能量流經每一個營養級時,都要損失大量能量,因此應盡可能地縮短食物鏈,減少能量損失。14.在食物鏈植物昆蟲鳥的營養結構中,若能量傳遞效率為10%,以鳥類同化的總能量中由昆蟲獲得的總能量為x軸,植物供能總量為y軸,下圖中繪制的相關曲線正確的是(D)[解析]設鳥獲得的總能量為常數a,則鳥從昆蟲獲得的能量為x,從植物直接獲得的能量為a-x,可列式為x×10×10+(a-x)×10=y,即y=10a+90x。根據此方程式可知,D項正確。15.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A→B→C(三者構成一條食物鏈)各種群對能量的同化、利用、傳遞等的部分數量關系,已知該草原生態系統受到的太陽輻射能為150000百萬千焦,但其中149875百萬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產者固定。針對此圖有關計算錯誤的是(單位:百萬千焦)(C)生物類群同化量凈生產量(凈同化量)呼吸消耗傳遞給分解者傳遞給下一營養級未被利用的能量A()(?)315B145()2C2()微量(不計)無()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數是125B.“?”處數值是C.B呼吸消耗的能量是19D.能量從B傳到C的傳遞效率約為%[解析]每個營養級同化量等于凈同化量和呼吸消耗量之和,所以生產者同化的能量為凈同化量:3+15+=,加上呼吸消耗量共125。B呼吸消耗應為同化量-凈同化量=14-5=9。B到C的傳遞效率為:2/14×100%≈%。16.下圖為生態系統中部分能量流動情況示意圖,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有關敘述正確的是(D)A.從能量關系看①=②+⑤B.⑥并非都屬于初級消費者的同化量C.分解者獲得的能量最少D.③/②代表初級消費者流入次級消費者的能量傳遞效率[解析]①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它包括②(流入下一營養級的能量)、⑤(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和生產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初級消費者排出的糞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⑤,屬于生產者的同化量;食物鏈中的最高營養級獲得能量最少。17.下表是某生態系統食物網中,甲、乙、丙、丁四種生物有機物同化量的比例關系。下列關于該食物網推斷最不可能的是(D)生物種類甲乙丙丁同化有機物所占比例8612A.以上四個種群至少構成兩條食物鏈B.甲、乙兩種群不可能處于同一營養級C.第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營養級利用D.乙、丙以甲為食物,丁以乙、丙為食物[解析]根據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效率是10%~20%,則甲一定處于第一營養級,若只有甲為第一營養級,則第二營養級有機物的同化比例在~,若只有乙為第二營養級,則第三營養級有機物的同化比例在~,第三營養級有丙、丁,食物鏈有兩條;若第一營養級不只有甲一種,則食物鏈也是至少兩條,A項正確。若甲、乙為同一營養級,則第二營養級有機物的同化比例在~,而丙、丁的同化量只有,故甲、乙不可能處于同一營養級,B項正確。第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還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營養級利用,第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營養級利用,C項正確。若乙、丙以甲為食物,丁以乙、丙為食物,乙、丙同化量的10%~20%是~,D項不可能。18.稻田里,農民要拔掉稗草;魚塘中,人們不斷清除肉食性的“黑魚”,用生態學的觀點看,這是為了(C)A.保持生態平衡B.保持生物群落的單一性C.調整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方向D.使物質能夠盡快地循環流動[解析]稻田中水稻與稗草構成競爭關系,它們共同爭奪同一環境中的陽光、CO2、生存空間。除去雜草(稗草),可使水稻獲得更豐富的生活資源,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強度,為人類提供更多稻谷。魚塘中清除更高營養級的肉食性“黑魚”,可以減少能量在傳遞過程中的損失。19.由稻、萍、魚等生物組成的一種生態農業中,水生植物紅萍適宜在蔭蔽環境處生長,可作為魚類的飼料;魚類的糞便又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有機養料,微生物的活動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促進水稻與紅萍的生長。紅萍因與固氮藍藻共生能提高土壤肥力。這樣的環境很適合捕捉害蟲的青蛙等有益動物的生存。對此人工生態系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B)A.水稻、紅萍、水藻分層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體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B.當該生態系統處于穩態時,生態系統內的物質和能量不能夠實現自給自足C.該生態系統中的魚類、浮游動物、青蛙、害蟲等動物處于第二營養級D.該生態系統中的群落由水稻、紅萍、魚、青蛙、有害昆蟲和浮游動物組成[解析]水稻、紅萍、水藻分層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未體現能量的多級利用,A項錯誤;該生態系統中的魚類、浮游動物、害蟲等動物處于第二營養級,青蛙是第三營養級,C項錯誤;該生態系統中的群落除水稻、紅萍、魚、青蛙、有害昆蟲和浮游動物等到動、植物外,還應包括微生物,所以D項錯誤;當該生態系統處于穩態時,還要不斷地進行人工管理,B選項正確。20.在碳循環中,CO2通過哪些生理過程進入生物群落(B)①光合作用②細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燒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騰作用A.①③④ B.①⑤C.②③④ D.①⑤⑥[解析]無機環境中的CO2絕大部分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進入生物群落的,還有很小的一部分則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機物進入生物群落。21.下面是某營養元素循環簡圖,下列能代表X、Y、Z三種生物的組合是(C)A.分解者、消費者、生產者 B.消費者、分解者、生產者C.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D.生產者、分解者、消費者[解析]根據物質循環的特點,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首先進入到生產者,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通過食物關系相聯系,且兩者都有一部分有機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進入到無機環境中。所以生物X為生產者,生物Y為消費者,生物Z為分解者。22.碳是生物圈物質循環的最主要部分,下圖是碳循環過程圖解,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D)A.隨著工業的發展,①過程的加劇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節能減排主要是控制該過程B.參與②過程的生物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C.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綠地面積可以增強③過程,能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D.①②③過程中,都伴隨著能量的循環轉移、利用和釋放[解析]①②③過程中,物質能夠不斷地循環轉移,但是能量不能循環利用。23.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實現“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以下關于“低碳”和碳循環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A.“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會導致生物圈的碳循環受到阻礙B.現代工業迅速發展,短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過大,導致了生物圈碳循環失衡C.盡量減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轉向“低碳生活”的途徑之一D.“原料—產品—廢料”的生產模式向“原料—產品—原料—產品”模式轉化,有助于減少廢料處理的能耗,促進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解析]人類活動加快了碳元素釋放的速率,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提倡“低碳經濟”減少二氧化碳的釋放,有利于維持大氣中碳氧循環的平衡。24.如圖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一種結構模式,有關分析中正確的一項是(C)A.農作物和人是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B.人和畜禽所處的營養級肯定是不同的C.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該生態系統的能量利用率D.物質的良性循環,確保了能量的循環利用,減少了廢物的積累[解析]農作物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A項錯誤;人和畜禽都可以農作物為食,可處在同一營養級,B項錯誤;食用真菌的栽培及沼氣池發酵,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項正確;能量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D項錯誤。25.夏季既是魚類攝食與生長的旺季,又是昆蟲大量滋生的季節。有些養魚專業戶發明了一種夜間在魚塘水面上方安裝黑光燈誘集昆蟲喂魚的好方法,這種方法利用了昆蟲的什么特性,給昆蟲傳遞的是何種信息(A)A.趨光性物理信息 B.向光性物理信息C.趨光性行為信息 D.向光性化學信息[解析]黑光燈發出的紫外線對昆蟲來說屬于物理信息,生物對光作出的應激性反應通常可分為向光性(對植物而言)和趨光性(對動物而言)。26.某種海龜的舌尖處有兩條紅色突起,它在捕食時,先張開口并讓舌頭來回擺動,很像小蟲在蠕動。這種信息傳遞的意義是引誘獵物,以利于捕食。海龜的這種活動包含下列哪種信息(D)A.物理和化學信息 B.行為和化學信息C.物理和營養信息 D.物理和行為信息[解析]這屬于海龜的特殊行為,是行為信息;因為是利用舌尖的紅色突起模仿小蟲蠕動,引起其他小蟲的注意,所以也是物理信息。27.以下實例可以說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是(B)A.豆科植物能供給根瘤菌有機養料,同時能通過根瘤菌獲得含氮養料B.草原上羊數量劇增會導致草的數量減少,進而抑制了羊的數量增長C.山區植被遭到破壞或掠奪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發生D.廢棄多時的耕地上會逐漸生長出雜草,進而逐漸出現小灌木林[解析]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關系。植被破壞導致泥石流發生,是自然災害沒有體現自我調節能力。耕地上出現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只有B選項體現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28.森林生態系統能長期維持相對穩定狀態的原因是(C)①生物多樣性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②其抵抗力穩定性要比草原生態系統高③其恢復力穩定性要比農田生態系統高④有比較復雜的營養結構⑤太陽能是維持生態系統正常運轉的動力⑥能量可以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產生波動⑦一種生物大量減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營養級的多種生物取代⑧生產者和分解者構成生物圈無機物和有機物的循環回路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解析]森林生態系統的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復雜,某營養級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該營養級的其他生物代替,故其自我調節能力較高,抵抗力穩定性較強,種群密度和群落結構能長時期處于較穩定的狀態,①②④⑤⑦正確。29.(2023·廣州模擬)圖甲為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圖乙為我國北方某地20年間CO2濃度變化的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B)A.圖甲中成分A在碳循環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氣中的CO2B.圖甲中缺少A→CO2的過程,圖甲中D為分解者C.每年的冬季CO2濃度變化,從碳循環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圖甲中①過程大大減少,并且⑥過程增加D.每年夏季CO2濃度與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CO2濃度的平均值卻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解析]圖甲中A為生產者,D為初級消費者,C為次級消費者,B為分解者,A在碳循環中主要吸收大氣中的CO2;圖甲中缺少A釋放CO2的過程,但B為分解者;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減弱,植物吸收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燒量增加,導致冬季CO2濃度升高;每年夏季CO2濃度與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CO2濃度的平均值卻逐年增加的原因是每年CO2的排放量都大于CO2的吸收量。30.如圖為某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圖解,對此圖理解不正確的是(D)A.一般情況下,b可代表恢復力穩定性B.一般情況下,自我調節能力與a曲線相似C.抵抗力穩定性與營養結構呈正相關D.所有生態系統都符合這一數學模型[解析]選項A,一般情況下,營養結構越復雜,恢復力穩定性越弱;選項B,一般情況下,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與a曲線相似;選項C,營養結構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關;選項D,北極苔原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簡單,抵抗力穩定性弱,恢復力穩定性也弱,不符合這一模型。二、非選擇題(共55分)31.(11分)下圖是處于平衡狀態的簡單淡水生態系統的部分成分,請回答:(1)此生態系統中共有__3____條食物鏈。(2)此生態系統中屬于第三營養級的動物是__水鳥、小魚、淡水蝦____,淡水蝦與小魚的關系是__競爭____,大魚與小魚的關系是__捕食____。(3)若所有水鳥遷徙到別處,則短時間內大魚數目__增多____,水藻數目__減少____,淡水蝦數目__減少____。(4)若此生態系統中的水綿大量減少,隨之會發生的現象是__A____。A.水藻大量增多 B.小魚的數目增多C.水鳥的數目減少 D.甲殼類的數目增加(5)此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總和,在生態學上稱為__群落____。(6)生態系統的4種成分中,圖中未體現的兩種成分是__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____、__分解者____。[解析]食物鏈的計數是先從生產者算起,此題有兩個生產者,應有兩個起點,到達最高營養級有幾條路徑就有幾條食物鏈,共3條;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依次類推,可得出水鳥、小魚、淡水蝦處在第三營養級;一個處于平衡狀態的生態系統,若所有水鳥遷徙到別處,則甲殼類和大魚因失去天敵而在短時間內增多,水藻因甲殼類生物的增多而減少,淡水蝦因大魚的捕食而減少;若生態系統中水綿大量減少,則水鳥主要以甲殼類生物為食,水藻的數量因甲殼類生物的減少而增多。圖中所示的生態系統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是捕食食物鏈,沒有體現出分解者與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32.(9分)下面是某湖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定量分析圖解。圖中A、B、C代表三個營養級,數字均為實際測得的能量數,單位是百萬千焦。已知該生態系統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為118872百萬千焦,但其中118761百萬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請回答:(1)請將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數填寫在圖中的方框內,這部分能量是__生產者____所固定的太陽能。(2)能量從第一營養級到第二營養級的轉化效率為%____,從第二營養級到第三營養級的轉化效率為__20%____。(3)次級消費者通過異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__60%____。(4)由圖可知,下一個營養級不能得到上一個營養級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營養級生物體內的大量能量被__呼吸作用____消耗;②上一個營養級的部分能量__未被下一個營養級利用____;③少數能量被__分解者____利用。[答案](1)[解析]從圖中A、B、C三者關系分析得出:A是第一營養級(生產者);B是第二營養級(初級消費者);C是第三營養級(次級消費者),分解者不參與食物鏈構成,A、B、C框內的數值分別是其同化的能量值。(1)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118872-118761=111百萬千焦,該部分是生產者所固定的總能量;(2)A到B的能量轉化效率為111×100%≈%,從B到C的能量轉化效率為×100%=20%。(3)次級消費者通過異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為×100%=60%。(4)能量在傳遞過程中逐級遞減,主要是由于每一營養級的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而消耗相當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且各個營養級的生物中總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個營養級的生物利用,還有少部分能量隨著殘枝、敗葉或遺體等直接流向了分解者。33.(8分)下圖甲是某草原生態系統中碳循環模式圖,圖中A、B、C、D表示生態系統的成分,圖乙為其中部分營養結構。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過程①表示__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____,圖乙中的生物對應圖甲中哪些成分?__D、B____(用字母表示)。(2)圖甲②③過程中碳的傳遞形式分別是__含碳有機物____、__CO2____。(3)乙圖中的蛇由于某種原因數量下降,蟾蜍的數量先增多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這屬于__負反饋(反饋)____調節,說明生態系統具有__自我調節____能力。(4)若草固定的總能量為×109kJ,食草昆蟲和鼠同化的總能量是×108kJ,則人最多能獲得能量×108____kJ。(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調整到3/4,從理論上分析,改變取食比例后蛇體重增加1kg,人能比原來多增重__2____kg([解析](1)由圖甲可知,A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D是生產者,B是消費者,C是分解者。過程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圖乙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對應圖甲中的D、B。(2)食物鏈中各營養級之間的物質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流動,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傳遞。(3)蛇的數量減少,導致蟾蜍因缺少天敵而增加,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而又逐漸趨于穩定,這種調節屬于負反饋調節。(4)×109-×108÷20%)×(20%)2=×108(kJ)。(5)改變前:1kg蛇消耗草為3/4÷(20%)3+1/4÷(20%)2=100(kg);改變后:1kg蛇消耗草為1/4÷(20%)3+3/4÷(20%)2=50(kg)所以改變后與改變前相比節余的50kg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來增重了50×20%×34.(9分)如圖甲為一個長期處于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示意圖;表乙是對圖甲中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的能量流動情況調查結果;圖丙是該生態系統中人類對物質與能量的利用情況部分示意圖。請據圖回答問題:(單位:×102kJ·m-2·a-1)PgPnRXYZ乙(1)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有三個,分別是動植物的呼吸作用、__微生物的分解作用____、__化學燃料的燃燒____。若圖甲中的“→”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動方向,則不會存在的過程有__③④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