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微課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微課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微課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微課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微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3學年人教版高二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六單元第二板塊達標訓練一、基礎鞏固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不正確的一項是()A.舞雩(yú) 師旅(lǚ) 垣墻周庭(yuán) 冥然兀坐(wù)B.曾皙(xī) 莫春(mù) 萬籟有聲(lài) 浴乎沂(yí)C.率爾(shuài) 鼓瑟(sè) 比及三年(bǐ) 呱呱而泣(ɡū)D.鏗爾(kēnɡ) 夫子哂之(shěn) 余扃牖而居(jiōnɡ) 家有老嫗(yù)解析:“比”應讀“bì”。答案:C2.下列詞語中,錯別字最少的一項是()A.以俟君子宗廟之事 舍瑟而作春服即成B.風乎舞雩喟然嘆曰 端章輔 駿秀C.因之以饑謹恃坐 浴乎沂 宗廟會同D.千乘之國冉有 無吾以也 夫子曬之解析:A項,即-既。B項,輔-甫,駿-俊。C項,恃-侍,謹-饉。D項,無-毋,曬-哂。答案:A3.從詞類活用的角度,下列不同類的一項是()A.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B.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C.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D.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解析:A項,名詞作狀語,在前面。B項,名詞作狀語,向西面。C項,名詞作狀語,從北邊。D項,名詞用作動詞,穿禮服。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②先妣嘗一至③頃之,持一象笏至④他日汝當用之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①次序,時間在前。②已故的,多用于尊長。③音節助詞,不譯。④代詞,指象笏。答案:C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余既為此志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B.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縣官且順群臣言C.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解析:A項,兩句都為副詞,已經。B項,連詞,那么/副詞,姑且,暫且。C項,連詞,于是/副詞,才。D項,副詞,如同/連詞,假如,如果。答案:A6.從特殊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不同類的一項是()A.不吾知也B.則何以哉C.求,爾何如D.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解析:前三句都是賓語前置句。D項為介詞結構后置句。答案:D二、閱讀理解(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一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7.讀上面這段話,下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宰予晝寢(睡覺)B.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污染)C.于予與何誅(殺)D.于予與改是(正確)解析:B項“圬”,涂抹,粉刷;C項“誅”,責備,指責;D項“是”,這(原來的態度看法)。答案:A8.對這段話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段中人物形象鮮明,特別是孔子的形象極其生動。B.語段中語言犀利,道理深刻,至今仍有教育意義。C.語段中語言簡潔,可仍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對話精彩。D.對待懶散的弟子,孔子毫不留情地嚴厲批評。解析:“對話精彩”錯,文中只有孔子在說。答案:C9.翻譯文中畫線的兩個句子。(1)于予與何誅?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予與改是。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對于宰予這個人,(我)怎么責備呢?(“于”,對,對于;“與”,歟;“何”,怎么,為什么)(2)從宰予這件事上,我改變了態度。譯文:宰予白天睡覺??鬃诱f:“腐朽的木頭是無法雕刻的,糞土一樣的墻壁是無法粉刷的。對于宰予這個人,我怎么責備呢?”孔子又說:“原來,我對于人,聽了他的話會相信他的行動;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動。從宰予這件事上我改變了態度?!?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龍洞山記[元]張養浩歷下多名山水,龍洞為尤勝。洞距城東南三十里,舊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時出云氣,旱禱輒雨,勝國①嘗封其神曰靈惠公。其前,層峰云矗,曰錦屏,曰獨秀,曰三秀,釋家者流居之。由錦屏抵佛剎山,巉巖環合,飛鳥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龕屋,深廣可容十數人,周鐫佛像甚夥。世兵,逃亂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東出,其曰龍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竊欲偕同來數人入觀?;蛟皇侵袠O暗,非燭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導。初焉,若高闊可步;未幾,俯首焉;未幾,磬折③焉;又未幾,膝行焉;又未幾,則蒲伏焉;又未幾,則全體覆地蛇進焉。會所導火滅,煙郁勃滿洞中。欲退,身不容;引進,則其前隘,且重以煙,遂緘吻、抑鼻、潛息。心駭亂恐甚,自謂命當盡死此,不復出矣。余強呼使疾進,眾以煙故,無有出聲應者,心尤恐然。余適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極力奮身,若魚縱焉者,始獲脫然以出。如是,僅里所。既會,有泣者,恚者,詬者,相譏笑者,頓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額者,免冠科首具陳其狼狽狀者。惟導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無所苦,見眾皆病,亦陽懾為殆。其宴于外者,即舉酒酌穴者,人二杯。雖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飲。余因默憶,昔韓文公登華山,窮絕頂,梗不能返,號咷連日。聞者為白縣吏,遂遣人下之。嘗疑許事未必有。由今觀之,則韓文公之號為非妄矣。嗚呼,不登高,不臨深,前圣之訓較然④,而吾輩為細娛,使父母遺體幾同壓沒不吊⑤。其為戒,詎止歿身不可忘。竊虞嗣至者或不知,誤及此,故記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飲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時延祐龍集丁巳八月也。(選自《欽定四庫全書?歸田類稿》)【注】①勝國:前朝。②劣:僅僅,才。③磬折:彎腰。④較然:明顯的樣子。⑤吊:悲傷。10.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會所導火滅 會:適逢B.意其穴竟于是意:料想C.亦陽懾為殆 懾:害怕D.竊虞嗣至者或不知虞:欺騙解析:虞:憂慮,擔心。答案:D11.下列四組中,全都間接表現龍洞艱險的一組是()①是中極暗②煙郁勃滿洞中③心駭亂恐甚④如是,僅里所⑤有泣者,恚者,詬者⑥喜幸生手其額者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④⑥ D.③⑤⑥解析:要表現龍洞的艱險,直接的方式是對龍洞進行正面描寫,間接的方式則是通過游人的情感變化來反映,只要抓住③⑤⑥中“愁”“泣”“恚”“喜”等與情感有關的詞語即可判斷。答案:D1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龍洞山自古以來就是名勝,山勢險峻,有上下兩個山洞,位于下方的一個叫龍洞。B.龍洞深邃,里面越來越低矮狹窄。作者與同游者備受驚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C.按照當地的風俗,在洞外飲酒的人要為入洞游玩的人喝兩大杯酒,名為“定心飲”。D.作者游歷龍洞后,想起“不登高,不臨深”的前圣之訓,為告誡后人寫了這篇“記”。解析:C項中“定心飲”的解釋與原文有出入,應為“在洞外飲酒的人就斟酒,讓入洞游玩的人每人喝兩杯”。答案:C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初焉,若高闊可步。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聞者為白縣吏,遂遣人下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起初,(洞)似乎高大寬敞,可以行走。(得分點:初、若、步)(2)聽到的人替他報告了縣吏,(縣吏)就派人把他從山上救下來。(得分點:為、白、下)譯文:濟南歷下區這個地方多名山秀水,龍洞山景致特別優美。龍洞山距離城東南三十里,舊名叫禹登山。按照《九域志》上記載,大禹治水曾經來到此洞,所以叫作禹登山。山中有一潭,潭中時常飄出云氣,干旱的時候在這里祈雨就會下雨,前朝封這里的龍神為“靈惠公”。龍洞前面,山峰高聳入云,把它們叫作錦屏、獨秀、三秀,佛家僧人曾經到此居住過。錦屏山到佛剎山,高巖環繞,飛鳥只能飛到這些山的一半高。上山看到有穹隆石室,深度和寬度大致可容納十人,石室壁上刻有多尊佛像。兵亂的時候逃避戰亂的人多逃到此處。壁間上下有兩個洞穴,下穴旁邊可曲折向東,被稱作龍洞的就是這個洞穴,看起來幽深遙遠。我想和同來的幾個人進洞觀看。有人說洞中很黑暗,不帶燭火不能前往,于是派仆人燃好火把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寬敞,可以行走;不久,需彎腰行走;又不久,需要雙腿跪著向前行走;又不久,需要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又過了不久,需要全體趴在地上像蛇一樣艱難地前行。恰逢此時,火把滅了,山洞中充滿了煙霧。想要退出,身體容納不下;繼續前行,可是前面更加狹窄,而且洞里還有煙霧,于是感覺呼吸困難,令人窒息。心里十分惶恐,自己覺得就要死在此洞中,再也出不去了。我大聲呼喊讓他們趕快前行,眾人因為煙的緣故,無人應答出聲,我心里更加恐慌了。我恰好在眾人的前面,忽然看到一絲微弱的光亮,料想這個洞穴到此就是盡頭了,拼盡全力,像魚縱身一躍,才得以脫身而出。像這樣僅一里。出來后,大家聚在一起,有哭泣的,有怨恨的,有謾罵指責的,有相互譏笑的,有跺腳后悔的,有提起肩膀喘息的,有把手放在額頭上慶幸生還的,有摘掉帽子光著頭詳細講述自己狼狽狀態的。只有在前面引路的童仆一人年紀尚小,形體瘦小,先出來,好像沒有受什么苦,看眾人都顯出痛苦不堪的樣子,也表面上假裝害怕、力氣用盡。那些在洞外設宴的人,舉起酒杯給那些游洞的倒酒,每人兩杯。即使有不喝酒的雅人,也一定要使他把酒灑在地上祭奠,稱作定心酒。我于是默默想起,昔日韓文公登華山,到達山頂,遇到危險不能返回,大哭數日。聽到的人替他報告了縣吏,(縣吏)就派人把他從山上救下來。常常懷疑這件事不一定有。由今天的事來看,那么韓文公的哭號未必是假的了。唉,不登到高處,不面臨深淵,前代圣人的教導是那么明顯,而我們則視為游戲,使自己的身體遭受意想不到的災禍而不悲傷。當以此為戒,終生不可忘記。私下里擔心后來的人或許不知道,誤入其洞,所以記下這件事以告誡后人。游洞的有七人,是某某官,某某人;在洞外坐著宴飲的有四人,是某某官,某某人,一共十一人。當時是延祐歲末丁巳年八月。三、語言表達14.將杜甫《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句詩擴展成一段話。擴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秋風凜冽地吹著,吹得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急劇地翻滾,孤鳥在空中久久盤旋,遠處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15.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結構與示例相似;不得選擇“青天”“月亮”“芭蕉葉”“露珠”作為描述對象。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葉,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輕輕一點,它就落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