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民版經濟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省一等獎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經濟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省一等獎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民版經濟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省一等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一、選擇題1.“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這里拉開序幕,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這里開始形成……社會主義在遭受嚴重挫折之后開始在這里重新煥發生機。”材料中的“這里”是指()A.小崗村農民實行“大包干” B.農村鄉鎮企業異軍突起C.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D.深圳等經濟特區建立解析:本題解答關鍵在于提取信息“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重新煥發生機”,綜合這些信息,可以判斷符合題意的是C項,而A、B、D三項都是具體的單方面的表現。答案:C2.(2023·浙江學考)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是()A.“以階級斗爭為綱”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析:根據所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思想路線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答案:B3.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災,省委書記萬里說:“我們不能眼看著農村大片土地撂荒……與其拋荒倒不如讓農民個人耕種,充分發揮各自潛力,盡量多種‘保命麥’,渡過災荒。”于是省委決定“借地渡荒”,即借給每一個農民三分地用于種麥,對超產部分不計征購,歸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灘種植的糧油作物誰種誰收。安徽省委的做法()A.公開違背了社會主義原則B.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C.完全滿足了群眾的土地需求D.實際上否定了人民公社體制解析:題干中的信息“借給每一個農民三分地用于種麥,對超產部分不計征購,歸自己所有”表明實行的依然是公有制,農民僅有極少數土地的使用權,故排除A、B、C三項。該項措施有利于克服絕對平均主義的弊端,否定了人民公社體制,故本題應選D項。答案:D4.1984年3月,來自福建全省各地國有骨干企業的55位廠長經理聯合發表了一封呼吁信——《給我們松綁》,要求擴大企業自主權,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說明當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A.增強企業活力 B.建立現代企業制度C.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解答本題要注意題干的時間“1984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故選A項。B項是在十四屆三中全會后;C項不是改革的中心環節;D項是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來的。答案:A5.(2023·湖北孝感高級中學期中)1984年,國家允許城鎮居民個人出資興辦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準雇工)勞動所得收入除向國家交納一定的工商稅外,全部歸己,時稱個體戶。當時的城鎮個體戶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民相比()A.都屬于私有經濟B.都獲得經營自主權C.都屬于商品生產D.都獲得相同的勞動所得解析:城市個體戶興辦小手工作坊、小商店,自主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農民也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兩者經營方式相同,B項正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屬于公有制經濟,A項錯誤;農產品進入市場才算作商品生產,C項錯誤;勞動所得不可能相同,D項錯誤。答案:B6.(2023·浙江學考)下列漫畫表現了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A.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B.“大躍進”運動的開展C.“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D.改革開放的成效解析:題干兩幅圖片分別體現了20世紀6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人們社會生活的狀況,從“光有錢買不了東西”到“握點錢不知買啥東西”反映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的發展,人民物質生活的豐富。故D項正確。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答案:D7.長期以來深圳市都實行“一市兩制”。目前深圳市正醞釀著將其實行范圍由目前的四區擴大到包括寶安、龍崗在內的六區。屆時,寶安、龍崗兩區將享受()A.高度的自治權 B.特殊的社會制度C.部分政治主權 D.特殊的經濟政策解析:本題考查經濟特區的含義。特區的“特”是指在經濟領域實行特殊優惠政策。答案:D二、非選擇題8.(2023·云南景洪第四中學高一下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8年春,上海農村根據中共中央的號召,開始了農業生產“大躍進”。同年9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上海農村建立了第一個人民公社,即上海縣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區10個縣全面實現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個人民公社,幾乎所有農戶都參加,平均每個人民公社達8000多戶……結果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積極性。——《上海農業志》材料二到1979年,集體農業活動的組織方面正發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中國最貧困的省份,特別是安徽,中國領導階層開始了叫“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責任進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這些集體農業的痕跡,也大量從中國農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體之間劃分收入已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幾乎全部農業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材料三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合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可以肯定,只要生產發展了,低水平的集體化就會發展到高水平的集體化,集體經濟不鞏固的也會鞏固起來。關鍵是發展生產力,要在這個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哪一次調整?這種調整給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嚴重后果?(2)材料二所說的是我國農村生產關系方面怎樣的變革?這種變革是否意味著從所有制上否定了以前的成果?為什么?(3)材料三中鄧小平同志對當時農村經濟改革形勢分析的基本著眼點是什么?解析:第(1)問,由材料中“上海農村建立了第一個人民公社”可知當時實行了人民公社制度,但是其違背了客觀規律,導致我國農村生產力長期發展滯后。第(2)問,由材料中“特別是安徽”“生產責任制”等信息可得出在當時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因為都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調整,不是對以前的否定。第(3)問,依據材料中“關鍵是發展生產力,要在這個方面為集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可以得出鄧小平的分析要始終著眼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答案:(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