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課件_第1頁
市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課件_第2頁
市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課件_第3頁
市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課件_第4頁
市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4/104重慶市“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愛護規劃來源: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目錄一、工作回憶及面臨的形勢(一)“十一五”生態建設和環境愛護取得的成效(二)“十二五”面臨的形勢和挑戰二、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目標(一)指導思想(二)差不多原則(三)規劃目標1.總體目標2.具體目標三、要緊任務(一)構建主動預防體系,促進進展方式轉變1.優化生態空間格局2.實施主體功能區分類治理3.深化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4.嚴格環境準入5.進展循環經濟和綠色低碳經濟6.推行清潔生產7.強化開發區污染防治8.建設環保榜樣都市體系(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構建生態安全屏障1.森林重慶建設2.生態園林都市建設3.綠化長江行動4.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5.水土流失綜合治理6.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7.資源開發的生態愛護和恢復8.生態建設示范體系建設(三)加強環境愛護工作,改善城鄉環境質量1.水污染防治2.大氣污染防治3.噪聲污染防治4.固體廢物污染防治5.土壤污染防治6.輻(放)射安全保障7.重金屬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防治8.統籌城鄉環保試點建設9.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四、工程措施及投資估算(一)重大工程及投資估算(二)實施效果預測五、政策措施和長效機制(一)完善綜合政策措施1.實施嚴格的減排目標責任制2.制定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3.制定和完善生態環保地點法規4.健全環境經濟政策體系5.大力推廣生態環保先進適用技術6.建立生態環境愛護規劃體系(二)建立長效機制1.完善綜合決策和齊抓共管機制2.強化工作考核制度3.加大投入力度4.增強科技產業支撐5.促進全民參與6.加強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六、規劃實施保障(一)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二)強化規劃實施的資金籌措(三)強化規劃實施的考核評估(四)加強規劃實施的配合協調重慶市生態建設和環境愛護“十二五”規劃一、工作回憶及面臨的形勢(一)“十一五”生態建設和環境愛護取得的成效。“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落實科學進展觀的重要內容,統籌生態建設與環境愛護,以污染物總量減排和“藍天、碧水、綠地、寧靜”環?!八拇笮袆印睘樽ナ?,以保障三峽庫區生態安全和改善城鄉環境質量為重點,著力解決阻礙可持續進展和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經濟社會快速進展的同時,要緊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縱,生態建設迅猛推進,環境質量大為改觀,“十一五”規劃11項約束性指標全部實現,規劃任務全面完成。污染減排成效顯著,進展方式迅速轉變。我市以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倒逼機制加快經濟進展方式轉變,實施一批總量減排重大工程,“十一五”期間關停40萬千瓦小火電、700萬噸小水泥、350萬噸小鋼材、550萬噸小煤窯等落后產能,環保搬遷113戶重污染企業,同時大力進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加快技術革新,引進了一批低污染、高產出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加快傳統制造業向新型低碳制造業轉型,污染物排放強度明顯降低,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與2005年相比,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不下降12.82%和14.05%,總量減排任務超額完成,萬元工業增加值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不下降85.60%和77.28%。生態建設迅猛推進,景觀生態煥然一新。我市以“森林重慶”建設為引領,大力推進都市森林、農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木基地和長江兩岸綠化工程建設,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同時加強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自然愛護區建設和生物多樣性愛護等工作,全市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十一五”期間,全市完成退耕還林1577萬畝,天然林管護3582萬畝,完成三峽水庫庫周造林綠化和差不多農田建設8.82萬公頃,庫周綠化屏障建設差不多完成,全市森林覆蓋率由31%提高到37%,都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1.6%提高到36.8%,都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5.97平方米增加到10.57平方米,主城區建成國家園林都市,其余區縣(自治縣)創建成國家級園林縣城2個、市級山水園林都市(區)21個。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632.8平方公里,建成58個自然愛護區,自然愛護區面積占全市幅員面積比例達10.8%。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雛形差不多形成,全市生態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環保工作躍上臺階,環境質量大為改觀。我市環境愛護機制體制日趨完善,齊抓共管格局逐步建立,政策法規標準不斷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提速,環保能力大幅提升,綠色創建廣泛開展,統籌城鄉環保試點深入推進,一批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全市環境愛護工作實現大進展,城鄉環境質量大為改觀。我市在全國領先完成所有現役2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在西部地區領先實現縣縣建成都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158座,建成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場50座,新建排污管網4000余公里。與2005年相比,都市污水處理率從30%提高到83%,都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59%提高到94%,都市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全國前列水平。環境質量改善明顯。庫區水質保持穩定,長江出境斷面水質連續5年保持在II類水質以內,都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連續3年為100%,要緊次級河流滿足水域功能要求斷面比例從64.9%提高到84.7%;2010年主城空氣質量滿足優良天數達到311天,比2005年增加45天,二氧化硫濃度連續兩年達標;在都市大開發、大建設背景下,主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道路交通噪聲穩中略有下降,功能區噪聲明顯改善。實現了讓重慶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夜更靜的目標。(二)“十二五”面臨的形勢和挑戰?!笆濉笔俏沂腥娼ㄔO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經濟進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生態建設與環境愛護將迎來重大機遇。從國家層面看:黨中央、國務院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愛護提高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經濟進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把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以后10年內“生態環境愛護上一個大臺階”的明確要求,為重慶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提供保障;黨中央對重慶進展的“314”總體部署和國發〔2009〕3號文件將資源環境保障戰略確立為重慶進展的四大戰略任務之一,為重慶統籌城鄉環境愛護注入新的活力。從我市自身來看,“五個重慶”建設與“三大創建”將助推全市生態建設與環境愛護工作上新臺階,有利于我市加快轉變進展方式,創新生態環保工作體制機制,提升環保能力,提高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推進重慶環境愛護歷史性轉變,為探究重慶生態環保新道路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然而,我市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快速進展時期,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結構調整難度大,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任務重。我市生態建設與環境愛護形勢呈現“總體改善,局部遏制,形勢嚴峻,任重道遠”的特點,要緊體現在:經濟總量增長迅猛,污染減排難度加大。我市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等導致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較大,單位GDP能耗和要緊污染物排放強度均高于全國或發達地區平均水平,初步統計我市單位GDP能耗分不是全國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的1.1、1.9、1.4、1.6倍,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水、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分不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1.72倍、1.14倍、1.64倍和1.93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城鎮人口持續增加,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將持續增加,要緊污染物排放總量將居高不下,加之“十二五”期間總量減排因子增加到4項,總量減排難度將進一步加大。據預測,到2015年,全市GDP將達1.5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將達7500億元,城鎮人口將突破1800萬人,城鎮化率將達62.0%,全市將新增火電機組890萬千瓦,火電總裝機容量將增加1.3倍,新增水泥產能1400萬噸,新增鋼鐵產能450萬噸,能源消費總量將突破1億噸標煤。若維持現有污染防治水平,到2015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新增排放量分不約為18.0萬噸、12.6萬噸、12.4萬噸和1.3萬噸,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十分艱巨。生態建設與恢復任務繁重,保障生態安全壓力加大。由于自然資源稟賦、人類活動干擾等緣故,我市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積比例分不達48.6%和11%,是全國八大石漠化嚴峻發生地區之一和水土流失最嚴峻的地區之一。三峽庫區是長江上游最突出的生態脆弱區和全國水土流失最嚴峻的地區之一,森林覆蓋率僅34%左右,與國家要求“用20年左右時刻,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的目標還差11個百分點,其生態屏障核心區范圍內森林覆蓋率僅為2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且生態群落趨于單一,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不強,加上庫區人口密度高,資源開發強度大,倒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難時有發生?!笆濉睍r期,交通、水利、能源、礦山開采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將開工建設,將可能對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三峽水庫水位在145―175米運行產生大面積消落帶,將導致水體污染加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加劇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嚴峻威脅三峽庫區的生態景觀和生態環境安全。多年礦山開采、金屬冶煉、金屬加工及工業化進程中累積形成的重金屬污染問題以及持久性有機物、放射性物質、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運輸、中轉、貯存環節引發的次生突發環境事件等問題將逐漸顯現,環境風險防范和環境安全保障壓力增大。人民群眾對環保要求日益提高,改善環境民生壓力加大。我市環境愛護依舊面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不穩定、污水管網建設滯后、污泥和垃圾滲濾液處置等基礎設施欠賬多、環境監管能力不能滿足形勢進展需要、城鄉環境愛護水平差異較大等一系列問題,環境質量現狀與人民群眾對享有良好環境質量的期待還有較大差距?!笆濉逼陂g,我市環境質量全面改善面臨諸多挑戰,保障和改善環境民生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大,要緊表現為:從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來看,主城區處于建設高峰期,將導致塵污染防治任務重,受周邊電廠污染物遠距離輸送阻礙,二氧化硫濃度穩定達標形勢嚴峻,機動車尾氣污染也將隨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逐漸凸顯;從水環境質量改善來看,國家對三峽庫區水環境愛護要求越來越高,但庫區點源、流淌源污染防治存在薄弱環節,面源污染治理難度大、工作滯后,部分次級河流水質達標形勢不容樂觀,庫區支流回水區“水華”現象有發生規模擴大、頻率增加、持續時刻延長、向上游擴展的趨勢,水體富營養化風險較大,部分農村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從聲環境質量改善來看,隨著都市化的推進和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如不加以合理規劃、加強噪聲污染操縱,交通干道沿線的噪聲水平將呈上升趨勢,噪聲擾民現象將更為突出。與此同時,農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油煙、異味、下水道、電磁輻射、餐廚垃圾、電子廢物、污泥、垃圾滲濾液、灰霾等新老環境問題在“十二五”期間可能更加凸顯。二、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目標(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進展觀,緊緊圍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總書記“314”總體部署和國發〔2009〕3號文件精神,以加快轉變經濟進展方式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主線,立足重慶進展的新時期、新要求,探究重慶生態環保新道路,統籌環境愛護和經濟社會進展,統籌生態建設與環境愛護,統籌城鄉環境愛護,實現環境愛護與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的有機結合,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重慶環境愛護歷史性轉變。(二)差不多原則。以人為本,環保為民。著力解決阻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軀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讓人民群眾喝上潔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擁有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樹立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理念,進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落實規劃環評,真正從源頭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同時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工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加快解決歷史遺留環境問題,努力解決進展中的環境問題。統籌兼顧,城鄉共推。統籌環境愛護與經濟社會進展,統籌生態建設與環境愛護,統籌城鄉環境愛護,都市環境改善要提速,農村環境改善要同步,實現全市城鄉環境愛護一體化。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抓住“三大創建”,領先突破,同時依據各區域環境質量現狀、環境容量、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等差異,因地制宜,分區域合理確定“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愛護的目標指標,明確各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愛護任務。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強化政府在環境愛護領域的主導作用,明確職責,落實目標和任務,通過機制創新,促進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鼓舞社會公眾參與環境愛護,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協力推進、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愛護新格局。(三)規劃目標。1.總體目標。到2015年,生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要緊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縱,進展方式進一步優化,突出環境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主城區創建成為國家森林都市、生態園林都市、環保榜樣都市,探究統籌城鄉環境愛護新道路,差不多建成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框架體系,生態建設與環境愛護工作實現西部領先,為我市在西部地區領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奠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2.具體目標。到2015年,實現以下具體目標:――生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生態功能區得到有效愛護,全市自然愛護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10.8%,森林覆蓋率達到45%,都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都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累計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00平方公里,礦產資源開發生態恢復率達到30%,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要緊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縱。要緊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下降,全市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含工業、生活、農業)分不操縱在39.5萬噸、5.1萬噸以內,在2010年的基礎上分不減少7.2%和8.8%;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不操縱在56.6萬噸、35.6萬噸以內,在2010年的基礎上分不減少7.1%和6.9%。――進展方式進一步優化。要緊污染物排放強度進一步下降,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操縱在1.13千克/萬元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氨氮排放量操縱在0.06千克/萬元內,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操縱在6.12千克/萬元內,萬元工業增加值氮氧化物排放量操縱在1.96千克/萬元范圍內,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70%。――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長江、嘉陵江、烏江水質在上游來水保證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水質標準的前提下,要緊操縱斷面總體達到Ⅱ類標準,次級河流監測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85%,都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建制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要緊指標達標率達到95%。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5%,要緊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酸雨頻率操縱在45%以內。全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保持在54分貝以內,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保持在66分貝以內。輻射水平保持在正常水平。――環境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環境基礎設施實現差不多完善,都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農村生活污水處置率達到25%,污泥差不多實現無害化處置。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達到70%。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90%。都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8%,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含轉運)率達到85%,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率達到30%,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率達到85%以上,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單位的危險廢物規范化治理抽查合格率達到90%,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的危險廢物規范化治理抽查合格率達到95%。規?;笄蒺B殖場污水處理率達到80%,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80%。專欄1生態建設和環境愛護“十二五”規劃約束性指標序號指標名稱2010年現狀2015年目標增減情況1森林覆蓋率(%)3745+82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萬噸)42.6*39.5-7.2%3氨氮排放量(萬噸)5.6*5.1-8.8%4二氧化硫排放量(萬噸)60.9*56.6-7.1%5氮氧化物排放量(萬噸)38.2*35.6-6.9%6長江、嘉陵江、烏江水質※總體Ⅱ類總體Ⅱ類維持7都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00維持8主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585維持要緊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濃度(毫克/立方米)0.048、0.102、0.039達到國家二級標準-9都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8390+710都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9498+4備注:※為現行評價標準,*為污染源普查數據。三、要緊任務(一)構建主動預防體系,促進進展方式轉變。1.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快構建生態屏障體系。以大巴山、大婁山、武陵山、七曜山等山地綠化、森林城鎮及城鎮間的隔離綠帶、農村森林為主體,以長江、嘉陵江、烏江等河流水系和交通道路兩側綠帶建設為生態廊道相連接,構成點、帶、面的網絡狀生態屏障體系。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將生態功能區劃和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產業布局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優化全市主體功能區劃,引導經濟社會進展合理布局。推進實施《重慶市生態功能區劃》、《重慶市重點生態功能區愛護和建設規劃》,按秦巴山地常綠闊葉―落葉林生態區,三峽庫區(腹地)平行嶺谷低山―丘陵生態區,渝東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綠闊葉林生態區,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態區,都市區人工調控生態區等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定位、愛護要求進行愛護和建設。完善生態功能區愛護機制。建立嚴格的征(占)用林地準入制度,禁止盜伐、濫伐、毀壞林木、非法占用林地、毀壞綠地和擅自移植、砍伐、轉讓古樹名木等行為,落實綠化林業長效治理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綠化林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體系、智能化林火監測預警體系和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加強對林地的愛護。提高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探究建立水土保持、自然愛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愛護等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建立生態建設與修復長效投入機制。加快森林、草地、濕地、都市生態等生態定位監測站(點)建設,建立和完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專欄2重慶市生態功能區劃依據區域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態環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重慶市生態功能區劃分為5個一級生態區,9個二級生態區,14個三級生態區:一級生態區:秦巴山地常綠闊葉―落葉林生態區,三峽庫區(腹地)平行嶺谷低山―丘陵生態區,渝東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綠闊葉林生態區,渝中―西丘陵―低山生態區,都市區人工調控生態區。二級生態區:大巴山常綠―落葉闊葉林生態亞區,三峽水庫水體愛護生態亞區,梁平―墊江農業生態亞區,方斗山―七曜山常綠闊葉林生態亞區,渝東南巖溶石山林草生態亞區,長壽―涪陵低山丘陵農林生態亞區,渝西南常綠闊葉林生態亞區,渝西丘陵農業生態亞區,都市區都市生態調控亞區。三級生態區:大巴山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愛護生態功能區,巫山―奉節水體愛護―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腹地)水體愛護―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梁平―墊江營養物質保持生態功能區,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區,酉陽―秀山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長壽―涪陵水體愛護―營養物質保持生態功能區,南川―萬盛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愛護生態功能區,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調蓄生態功能區,永川―璧山水土保持―營養物質保持生態功能區,渝西方山丘陵營養物質保持―水體愛護生態功能區,都市核心生態恢復生態功能區,都市外圍生態調控生態功能區。14個三級生態功能區范圍、主導生態功能、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重點是:大巴山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愛護生態功能區。包括城口、巫溪;主導生態功能為生物多樣性愛護和水源涵養,輔助功能為水土保持、氣候調節和地質災難防治;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建設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圍繞生物多樣性愛護核心,突出自然愛護區建設和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的重點。巫山―奉節水體愛護―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包括奉節、巫山;主導生態功能為愛護三峽水庫水體,輔助功能為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農村面源和城鎮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防治,提高植被覆蓋度,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開展地質災難、石漠化和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峽庫區(腹地)水體愛護―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包括豐都、忠縣、萬州、云陽、開縣;主導生態功能為三峽水庫水體愛護,輔助功能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加強水污染防治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開展生態屏障建設、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地質災難和干旱洪澇災難防治。梁平―墊江營養物質保持生態功能區。包括梁平、墊江;主導生態功能為營養物質保持,輔助功能為水土保持和明月山生物多樣性愛護;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生態綠化建設,提升植被覆蓋率、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強農村面源、企業工業廢水污染防治和城鎮生活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處置,防治水環境污染。方斗山―七曜山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包括石柱、武隆;主導生態功能為生物多樣性愛護和水文調蓄,輔助功能為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地質災難防治;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建立植被結構優化的中低山森林生態系統,強化水文調蓄和生物多樣性愛護功能。黔江―彭水石漠化敏感區。包括黔江、彭水;主導生態功能為石漠化預防,輔助功能為水土保持、水文調蓄與地質災難防治。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侵蝕劣地的植被恢復與重建,突出水土保持建設和石漠化防治。酉陽―秀山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包括酉陽、秀山;主導生態功能為水文調蓄,輔助功能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植被恢復,突出水土保持,增加森林覆蓋率,強化水文調蓄功能。長壽―涪陵水體愛護―營養物質保持生態功能區。包括涪陵、長壽;主導生態功能為水土保持,輔助功能為農業營養物質保持、水體愛護、水源涵養和地質災難防治。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建立植被結構優化的低山丘陵森林生態系統,強化水源涵養和水文調蓄功能。南川―萬盛常綠闊葉林生物多樣性愛護生態功能區。包括南川、萬盛;主導生態功能為生物多樣性愛護;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主導方向是圍繞生物多樣性愛護,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江津―綦江低山丘陵水文調蓄生態功能區。包括江津、綦江;主導生態功能為水文調蓄和水源涵養,輔助功能為生態恢復與重建、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愛護;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為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永川―璧山水土保持―營養物質保持生態功能區。包括永川、璧山;主導生態功能為水土保持和水體愛護,輔助功能為農業營養物質保持、次級河流及礦山污染操縱;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防止土地生產力因水資源短缺、土壤侵蝕與環境污染等而退化,突出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農村面源污染和礦山污染治理。渝西方山丘陵營養物質保持―水體愛護生態功能區。包括合川、潼南、銅梁、大足、雙橋和榮昌;主導生態功能是水資源與水生態愛護、農業生態功能的維持與提高,輔助功能為水土流失預防與監督、面源污染、礦山污染操縱;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為加強水資源愛護利用,預防水土流失,開展農村面源防治,開展礦山廢棄物的清理、生態重建與復墾;加強大中型水庫的愛護和建設。都市核心生態恢復生態功能區。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主導生態功能為生態恢復,輔助功能為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操縱,都市生態愛護;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生態恢復、污染防治和環境美化。都市外圍生態調控生態功能區。包括北碚、渝北和巴南;主導生態功能為生態屏障建設,輔助功能為水源水體愛護,營養物質保持、水源涵養和都市園林美化,建立都市區的生態屏障帶;生態環境愛護與建設的重點是突出飲用水源和長江、嘉陵江的水體愛護及次級河流的污染治理,開展沿岸工業、生活污染廢水的截流與處理,實施河道清淤與流域綜合整治。2.實施主體功能區分類治理。將全市國土空間劃分為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按各類主體功能區的主體功能定位、進展方向和目標、開發或管制原則,確定其經濟結構調整方式、生態建設重點、環境準入標準、污染物總量操縱目標、環境監管與績效考核方式,進行環境分類指導和治理,形成與區域生態環境特點、資源稟賦以及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空間開發格局,實現可持續進展。對重點開發區,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操縱,合理操縱排污許可證發放,加強建設項目環境阻礙評價和環境風險防范,操縱水資源開發利用,加強節水同時限制入河排污總量。實行工業化、城鎮化優先的績效評價,綜合評價經濟增長、吸納人口、質量效益、資源消耗、環境愛護等內容。對限制開發區,加強排污企業的治理、限制或關停,確保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從嚴操縱排污許可證發放,加大水資源愛護力度,適度開發利用水資源,實行全面節水,滿足差不多的生態用水需求。將限制開發區分為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和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進展的首要任務,實行農業進展優先的績效評價。重點生態功能區把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實行生態愛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對禁止開發區,不發放排污許可證,依法關閉所有的排污企業,確保污染物“零排放”,嚴格禁止不利于水生態環境的水資源開發活動,實行嚴格的水資源愛護政策,全面考核自然文化資源原真性和完整性愛護情況。“十二五”期間,進一步研究并編制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的環境愛護規劃,研究并出臺相關的環境愛護政策、法規和考核指標體系。3.深化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按照“落實責任、增量嚴控、存量削減、政策引導、結構調整、工程支撐、監管保障”的思路,深化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完善減排三大體系建設。把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進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構建從資源能源開發、產品生產、消費、污染物產生到排放的全過程減排機制,抓好區域限批、流域限批,形成“倒逼機制”,著力抓好重點流域、區域、行業的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強化結構減排。嚴格執行國家和我市關于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文件,積極探究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企業,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制訂重污染行業地點排放標準,倒逼造紙、紡織印染、釀造、化工、制革、火電、建材、冶金、石化、焦化、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大力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笆濉逼陂g,關停26臺小火電機組,淘汰落后火電機組43.8萬千瓦。大力實施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協同減排。以造紙、印染、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食品加工和飲料制造等行業為重點,接著加大污染深度治理和工藝技術改造力度,提高行業污染治理技術水平。接著推進管網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與提標改造。以規?;B殖場和養殖小區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業源減排。加強污水處理廠和工業治污設施運行監管,提高治污效率?!笆濉逼陂g,完成54座都市污水廠以及429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28.89萬噸/日,新建74個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完成124家重點工業企業廢水治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開展規?;B殖場污染綜合整治,建設養殖小區及聯戶沼氣工程1000處、大中型沼氣工程250處,80%的規?;B殖場污染得到治理。全面推進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減排。持續推進電力行業減排,新、改、擴建燃煤機組全部配套建設脫硫脫硝設施,確保綜合脫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綜合脫硝效率達到70%以上。加快非電行業脫硫脫硝進程,開展大中型燃煤鍋爐煙氣治理,20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開展脫硫設施和低氮燃燒改造,10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實施廢氣深度治理,開展冶金、大型燒結企業、新型水泥干法生產企業等重點行業工業窯爐煙氣脫硫、脫硝和低氮燃燒示范工程建設。加強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操縱,實施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和環保標志治理,加快淘汰“黃標車”,嚴格實施國家機動車排放標準,加強油品治理?!笆濉逼陂g,完成13家火電企業煙氣脫硫設施建設與改造,16家火電企業低氮燃燒改造與煙氣脫硝設施建設,83家非電力工業企業廢氣治理。4.嚴格環境準入。完善環境準入政策。嚴格實施環境準入規定,將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和布局的重要依據,嚴格執行有關能耗、物耗、水耗、環保、土地等標準。主城區一律禁止新建冶金、鋼鐵、煉焦、火電、水泥、電解鋁、化工等環境風險等級較高的工業企業。在長江、嘉陵江的主城區江段及其上游區域,嚴格限制沿江河建設可能對飲用水源帶來安全隱患的化工、造紙、印染、電鍍等工業項目,禁止建設可能排放劇毒物質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工業項目,主城區上風向地區嚴格限制建設可能對主城區空氣質量達標造成較大阻礙的大型燃煤工業項目。渝西地區以解決功能性缺水為重點,重點操縱耗水量大、水污染物排放強度高的工業企業進入。渝東北地區以愛護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敏感水域水質為主,重點操縱對飲用水源造成安全隱患的工業企業進入。渝東南地區以強化生態建設和愛護為重點,嚴格限制對生態破壞較大的工業項目進入。各工業園區應按進展定位要求,分類制定相應的資源產出率、廢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率、污染物排放強度等準入條件。建立和完善電鍍、電力、冶金、化工、醫藥、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環境準入標準,建立健全與經濟進展時期相適應的地點環境標準體系和環境經濟政策體系,通過環境經濟政策引導,淘汰、準入、標桿環境標準同時驅動,促進重點區域和行業的結構調整。嚴格執行環境阻礙評價制度。加快建立規劃環評的齊抓共管機制,積極推動建立與進展改革、規劃、國土、交通、水利等部門的聯動機制,推進規劃環評早期介入,與規劃編制互動,發揮規劃環評參與綜合決策的作用,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和合理布局,從決策源頭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堅持“疏”、“堵”結合,對簡單低水平重復建設、“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項目從嚴把關。進一步深化“批項目、核總量”制度,把流域、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審批項目環評的前置條件,對新增要緊污染物排放的工業項目實施排污權交易。完善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機制,將規劃環評作為審批項目環評的前提,嚴格操縱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產能過剩、重復建設行業。5.進展循環經濟和綠色低碳經濟。加快推進國家循環經濟試點都市建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大力進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從源頭和生產全過程預防和操縱污染,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進展方式的全然性轉變。建立全市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統計、核算制度,將循環經濟評價指標納入政府考核。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工作,著力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產出、低排放的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示范產業、示范園區。以種養結合為基礎,種養加工一體化開發為重點,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紐帶,大力進展循環型農業。加強高新技術和關鍵鏈接技術的創新研發與推廣應用,培育壯大循環型工業。樹立綠色消費理念,倡導環境友好消費方式,實施綠色消費行動打算,積極進展循環型服務業。積極開展國家低碳經濟試點都市建設。大力進展低碳能源,在維護水生態多樣性的前提下,積極進展水電,同時考慮適時進展核電和風電項目,進一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制定促進低碳經濟進展的政策,打造以電子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降低高耗能產業的比重,逐漸形成低碳產業群。強化火電、冶金、建材、化工、有色金屬等產業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操縱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力推廣低碳經濟示范項目,進展低碳經濟產業鏈,推進低碳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低碳經濟示范區。推廣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綠色照明,建設低碳都市,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培育低碳社會。大力推進森林重慶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碳匯能力。加快建立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起二氧化碳等要緊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及排放量統計制度。6.推行清潔生產。引導推廣清潔生產。加快清潔生產技術創新研發和推廣運用,完善清潔生產的技術標準體系和審核技術指南,依法推進清潔生產。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企業廣泛采納清潔生產技術進行產品設計,按照綠色產品的要求加快升級換代,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資源利用和生態阻礙最小化。培育一批清潔生產示范園區、企業。強化清潔生產審核。完善促進清潔生產審核的有關政策,制定清潔生產審核年度打算,依法對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地點標準、超過總量操縱指標和使用其他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以及排放鉛、汞、鎘、鉻、類金屬砷等重金屬污染物的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全面完成全市《重點企業清潔生產行業分類治理名錄》所列全部重點行業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和評估驗收。加大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財政支持力度,市、區縣(自治縣)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技改資金、清潔生產專項資金、污染減排專項資金和環保專項資金優先支持通過清潔生產審核評估的企業。7.強化開發區污染防治。加強開發區環境污染操縱。進一步引導和規范產業向園區集聚,所有工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必須制定環境愛護規劃,制定循環經濟規劃及實施方案。對工業園區進行生態化改造,按照“產品項目服務一體化、公用工程一體化、環境愛護一體化、物流配送一體化、治理服務一體化”等“五個一體化”的循環經濟進展模式進行規劃和建設,積極開展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建設一批三峽庫區移民生態工業園區,建成永川工業園區港橋組團、九龍坡西彭工業園區等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加強工業園區環境污染防治、監管和風險防范體系建設,著力推進工業園區廢水、工業固廢等污染集中治理基礎設施建設,以化工園區和電鍍工業園區為防范重點,建立“一級監控預警、二級事故收集、三級閘道攔截、四級集中處理”的工業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和風險防范體系。加強萬億工業板塊的環境污染預防。兩江新區萬億板塊、西永萬億板塊、江南工業走廊萬億板塊、二環沿線萬億板塊、區縣萬億板塊等五大萬億工業板塊應堅持走綠色、低碳進展道路,開展規劃環評,制定區域環境愛護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及實施方案。嚴格環境準入,招商引資應將生態功能區劃和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重要依據,符合區域功能定位和生態環保要求。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環境污染防治、監管和風險防范體系,實現工業進展過程中的污染源頭預防、集中操縱和環境風險集中防范。8.建設環保榜樣都市體系。完成主城區創建國家環境愛護榜樣都市。貫徹落實《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創建國家環境愛護榜樣都市工作的決定》(渝府發〔2010〕59號)和《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創建國家環境愛護榜樣都市規劃實施意見的通知》(渝辦〔2010〕33號),認真組織實施《重慶市創建國家環境愛護榜樣都市規劃(2010―2013年)》,以主城區為整體,開展創建國家環境愛護榜樣都市活動。全面落實六大任務:一是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進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進展水平;二是強化污染防治措施,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助推“五個重慶”建設;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污染防控水平,增強都市綜合承載能力,推動城鎮化健康進展;四是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改善都市容貌,統籌城鄉環境愛護;五是加強創模保障工作,提升環境保障水平,打造“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重慶環保,探究環境愛護新道路;六是加強創模宣傳教育引導,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推進全民環境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重點實施優化進展系列工程、空氣質量達標系列工程、水環境質量達標系列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系列工程、企業環保達標系列工程、環境能力建設系列工程、城鄉環境整治系列工程、公眾中意度提升系列工程等八大系列工程。全面帶動區縣(自治縣)創建環境愛護榜樣城區(縣)。鞏固渝北區、北碚區國家環保榜樣城區創建成果,鞏固提升南岸區、九龍坡區等市級環保榜樣城區創建成果,完成江北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等區縣創建市級環境愛護榜樣城區,主城區形成市級環境愛護榜樣都市群,主城各區要力爭全面達到國家環境愛護榜樣都市指標要求。萬州區、合川區、江津區、永川區等區域性中心都市以及璧山、城口等區縣(自治縣)創建市級環境愛護榜樣都市,鞏固三峽庫區的云陽縣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黔江區等市級環保榜樣城區(縣)創建成果,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進一步爭創國家環保榜樣都市。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定位清晰、特色鮮亮的環保榜樣都市群。(二)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構建生態安全屏障。1.森林重慶建設。全面實施森林工程建設,加強造林綠化,推進城鄉綠化大進展,建設林業發達、人居環境優良、生態系統穩定、生態文化豐富的“森林重慶”。“十二五”期間,全市創建市級森林都市31個,主城區建成國家森林都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1)都市森林建設。通過建設都市森林18萬畝、城周森林屏障160萬畝、森林文化基地300余個,都市區建設成為國家森林都市,其他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所在城鎮建設成為市級森林都市。都市建設區森林建設。主城區以歷史文化與現代建筑為背景,建成多條以樹種名稱命名的特色街道、特色社區,建設內容包括都市組團隔離森林帶、立交橋綠化、景觀大道、都市公園、單位綠地及立體綠化。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所在城鎮在全面綠化建成區的同時,要依照自身特點,打造特色街道、社區,建設內容包括景觀大道、都市公園、單位綠地、立體綠化及都市小片森林。規劃實施都市組團隔離森林帶12條,新建森林0.57萬畝;立交橋9座,綠化0.09萬畝;修建景觀大道152條,綠化2.84萬畝;新建都市公園320個,綠化8.00萬畝;新增單位綠地2.50萬畝;新建小片森林2.00萬畝。城周森林屏障建設。都市區以“四山一網一恢復,多片多點多基地”為建設思路,其他地區以“一帶一恢復,多點百基地”為建設思路,采納穴狀整地、混交造林模式,造林160萬畝,其中都市區森林屏障75萬畝、其他地區森林屏障85萬畝。森林文化建設。都市區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愛護區和古樹名木愛護點建設為重點,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進一步提升人文氣息和休閑功能品質。其他地區以建設生態庫區為重點,進展生態旅游,重點打造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濕地公園。新建森林公園50個、農家森林公園100個、濕地公園10個、生態科普基地30個、義務植樹基地40個、紀念林基地40個、古樹名木愛護點10000個,完善現有自然愛護區基礎設施。(2)農村森林建設。在管護好現有4320萬畝森林、愛護好林木資源、搞好退耕還林工程補植補造和切實鞏固造林成果的基礎上,建設速豐林基地500萬畝,改造低效林985萬畝,新建農田林網30萬畝、庭院綠化40萬畝、生態林145萬畝、經濟林基地110萬畝。速豐林基地建設。選擇立地條件較好、造林地集中連片、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商品林經營區建設速豐林基地500萬畝,其中以酉陽為中心的渝東南地區造林200萬畝,以豐都為中心的渝東北地區造林150萬畝,以永川為中心的渝西地區造林150萬畝。低效林改造。都市區低效林改造強調林分結構改善、生物多樣性愛護、森林系統的穩定性和森林的觀賞性,提高森林的景觀和生態防護效能;其他地區低效林改造在保障生態防護效益的基礎上兼顧經濟效益,提高森林的生態防護和經濟效能。采取補植、更替、撫育、調整、復壯、綜合改造等措施改造低效林985萬畝,其中都市區69.5萬畝、其他地區915.5萬畝。綠色村鎮建設。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建設“五化”森林生態鎮和“四化一片”綠色村莊為目標,以都市區以外區縣(自治縣)的95個中心鎮和3000個綠色村莊為重點,在路、河、庫及農田周邊建設農田林網,在街旁、房前、屋后、宅旁進行庭院綠化,在荒山荒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跡地等開展造林綠化。造林總規模215萬畝。(3)通道森林建設。綠化高速公路沿線,重點打造好“二環十射”高速公路綠化、美化和香化,配置不同的樹種,形成亮麗的風景帶,使其成為展示魅力重慶的重要窗口和特色生態畫廊。綠化國省道及鐵路沿線,創建風景宜人的流淌景觀線。綠化縣鄉村公路沿線,推動森林通道工程向縱深延伸,力爭實現道路全面綠化的目標。在高速公路、國省道、縣鄉村道、鐵路兩側建設森林通道60.0萬畝。(4)水系森林建設。通過在長江、烏江、嘉陵江、大寧河兩岸第一層山脊以內、繞區縣(自治縣)城區的河道兩岸以及重點水源水庫庫周建設景觀林帶或防護林帶,鞏固庫周綠化帶工程建設成果,保障三峽樞紐工程的營運安全,改善市民飲用水源質量。規劃建設水系森林32萬畝。(5)苗木基地建設。推進全市林木種苗生產基地化、造林良種化、質量標準化、治理規范化、種苗產業化,保障森林工程種苗需求。新建生態苗圃2.2萬畝,新建綠化苗圃3萬畝,改建現有生態苗圃2萬畝。其中,都市區新建生態苗圃7500畝,新建綠化苗圃7400畝,改建現有生態苗圃1730畝;其他地區新建生態苗圃14500畝,新建綠化苗圃22600畝,改建現有生態苗圃18270畝。2.生態園林都市建設。推進國家生態園林都市建設,接著實施都市生態林、都市公園、都市干道綠化、拆危建綠靚點、社區公園和生態修復綠化等“五個一批”工程。接著擴大都市綠地面積,不斷提高都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逐步滿足“市民出門500米見綠”的需求,改造完善“兩江四岸”景觀效果,修復“四山”生態系統,綜合提升都市人居環境質量?!笆濉逼陂g,主城區創建國家生態園林都市,新創建國家園林縣城3個,新創建市級山水園林都市10個,全市都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以上(主城區達到45%以上),都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都市生態林建設。加大環城快速路和繞城高速路的生態景觀帶和防護林帶建設力度,在都市組團隔離帶、道路轉盤、節點、立交橋開敞地、城周等區域建設都市生態林,重點推進金興大道陡溪立交綠化等8個都市森林生態林建設。都市公園建設。按照都市規劃,建設一批適合市民休憩、健身的都市郊野公園,推進渝中區牛滴路濱江公園等35個都市公園建設,使都市公園體系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優化,滿足寬敞市民對公園的不同需求。都市干道綠化建設。對現有的都市道路綠化,要充實、完善,內擴延伸、添景提檔。對新建道路要建設高標準配套綠化,增加道路綠化的縱深感,以達到道路骨架綠化效果?!笆濉逼陂g,完成北碚區欣鑫大道綠化等62個都市干道綠化建設。拆危建綠亮點和社區公園建設。按照都市舊城改造和拆危建綠的總體目標,完成大坪社區公園等50個拆危建綠和社區公園建設。依照城區居民休閑活動需求,在小區內建設小公園,對舊城區原有街頭綠地進行提檔升級,滿足“市民出門500米見綠”的需要。生態修復綠化建設。結合“四山”(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管制要求,對“四山”植被和植物景觀進行培育,對地形條件較好、植被較豐富的區域按照都市公園的要求進行改造,增加可進入度,建立復合生態走廊,改善都市生態環境。按照“因地制宜、修復利用”的原則實施長江、嘉陵江濱江消落帶綠化建設,增強親水性。進一步加大長江、嘉陵江濱江綠化工程建設力度,重點打造南濱路延伸段、北濱路延伸段、魚洞濱江路和新建大橋配套園林綠化工程。全面綠化都市堡坎、護坡、立交橋、輕軌立柱,推廣屋頂綠化,打造山地都市綠化特色。園博園建設。以承辦第八屆園博會為契機,在兩江新區建設一個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超大型生態公園,有機融合“自然、生態、環保、科技”元素。通過舉辦園林高層論壇、學術研討和文化藝術交流等系列活動,促進國內外園林文化與學術思想的交流與傳播,引導全社會對宜居生態環境建設的關注,推動都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可持續進展,提升全市都市園林綠化水平和檔次。3.綠化長江行動。以“綠化長江重慶行動”為抓手,堅持生態優先,兼顧景觀建設、產業進展,新造與改造并舉,補植與管護并重,生態林、景觀林與經濟林同建的原則,以庫區23個區縣(自治縣)長江干流及一級支流175米庫岸線至第一層山脊線區域為重點,大力推進長江兩岸(重慶段)綠化建設。完成380萬畝建設任務,實現長江兩岸綠化“全覆蓋”,森林覆蓋率達到65.0%,庫區生態環境狀況得到全面改善,實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林爭艷,四效顯現”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新局面,將三峽庫區建設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庫岸生態防護林建設。濱江生態防護林建設按照“宜綠則綠”的原則,與規劃區區位、三峽庫區森林生態旅游進展以及重慶市森林工程建設等相結合,在城鎮及重點景區景點周邊,按工程段、片、重要節點,打造生態防護功能、生態景觀及經濟效益兼顧的濱江林帶,形成濱江生態景觀走廊,規劃建設濱江生態防護林112.0萬畝,其中新造林52.0萬畝、封育補造16.0萬畝、低效林改造44.0萬畝。推進生態經濟兼用林建設,在海拔175―600米重點布局以江津區、長壽區等9個區縣為中心的長江柑橘產業帶和以江津、豐都等9個區縣(自治縣)為中心的特色水果基地,兼顧以云陽、萬州、開縣等三個區縣為中心的生物質能源林建設和以新增退耕還林地、封育補造林地、立地條件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為要緊區域的食用油料林果基地建設,規劃建設生態經濟兼用林90.0萬畝,其中新造林65.0萬畝、封育補造15.0萬畝、低效林改造10.0萬畝。山脊生態防護林建設。生態防護林建設以長江干流、嘉陵江、烏江、大寧河兩岸第一層山脊內為布局重點,在海拔600米以上陡、急、險坡地及部分四旁隙地,建設生態防護林95.0萬畝,其中新造林45.0萬畝、封育補造14.0萬畝、低效林改造36.0萬畝。生態經濟兼用林建設以海拔600米以上立地條件較好區域為布局重點,以干果林、生物質能源林和食用油料林為建設重點,兼顧特色水果基地建設,規劃建設生態經濟兼用林80萬畝,其中新造林55.0萬畝、封育補造15.0萬畝、低效林改造10.0萬畝。4.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推進實施重要生態功能區規劃,實施一批重點生態功能區愛護示范項目,加強自然愛護區建設和管護,加強生物多樣性愛護,加強濕地愛護,形成完善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體系。推進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愛護示范項目。將重點水土保持區、都市綠色生態屏障、天然林愛護區、自然愛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愛護區、濕地、生態嚴峻退化區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生態敏感區域劃定為重要生態功能愛護區,實施搶救性愛護。以三峽庫區國家級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為重點,實施三峽庫區水域及生態屏障愛護區、三峽庫區生物多樣性愛護區、秦巴山區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愛護區、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愛護區、金佛山生物多樣性愛護區、都市區“四山”生態愛護區等一批生態功能愛護區示范項目。加強自然愛護區建設和管護。加快自然愛護區建設,在尚未得到有效愛護的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愛護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域及自然遺跡地,優先建設自然愛護區。建立和完善自然愛護區治理制度,嚴格操縱自然愛護區規劃調整,保持現有各級自然愛護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重點推進自然愛護區的規范化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自然愛護區的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水平,提升國家級、市級自然愛護區的管護能力,促進自然愛護區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探究自然生態愛護區生態補償機制,在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開展生態補償政策示范。推進自然愛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生態移民等示范工程。到2015年,新建或晉升6個自然愛護區,自然愛護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10%以上,所有國家級和60%的市級自然愛護區管護能力達到規范化建設的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愛護。實施《重慶生物多樣性愛護策略與行動打算》,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完善生物多樣性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在具有重要生態價值和代表性的生物多樣性典型區域開展長期監測。建立愛護區、愛護小區和愛護點,加強瀕危特有物種及關鍵生態系統的就地(遷地)愛護和恢復。開展生態移民示范工程和生態脆弱區生計替代示范工程,減輕對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過度利用和生態壓力,防止原住民因生計問題對原生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及操縱,建立外來入侵生物的數據庫信息系統和預警應急防治系統。加強濕地愛護。開展濕地資源調查,依照濕地的生態功能及愛護價值,分類實施愛護,建設一批濕地自然愛護區、濕地自然愛護小區和濕地公園,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的愛護和恢復。重點推進大寧河、梅溪河、澎溪河、龍河等河流濕地愛護工程,小南海、長壽湖等湖泊、水庫濕地愛護工程,城口九重山、開縣雪寶山、武隆白馬山、豐都南天湖等中山、亞高山喀斯特濕地愛護工程。推進三峽庫區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消落區重點區域、區段逐步實施整治和濕地生態恢復,建立小江流域云陽段和開縣段消落區人工濕地生態愛護區,加強都市濕地愛護與建設。5.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水土流失源頭預防,推進重點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水土流失長期性監測。2015年前,累計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000平方公里。加強水土流失的預防。嚴格貫徹新修訂的《水土保持法》及其有關法律法規,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大力愛護現有集中、連片的林草植被和各項治理成果,進一步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加強對交通、工礦企業、水利水電工程等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督治理,生產建設項目必須按規定編報水土保持方案,實行水土保持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制度。嚴禁在25°以上的陡坡地開荒,堅決制止和查處濫墾亂伐以及開礦、采石、修路、水利水電工程等資源開發和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新的人為水土流失。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接著實施水土保持沿城、沿庫、沿江、沿路“四沿”戰略,以現有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為重點治理對象,以小流域為單元,以坡改梯、水保林、經果林建設為重點措施,實行坡面治理與溪溝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的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強差不多農田建設,加強坡耕地改造,推動退耕還林的實施,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實行退耕還林。結合森林工程建設,在荒山荒坡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經濟果木林,并對疏幼林地實行生態修復。強化坡面水系配套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坡面蓄水工程(溝渠、池、凼)和便民工程(人行便道)。加強水土保持監測。依托現有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加強對典型區域的林地面積、林相結構變化的動態監測,加強重點區域人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動態變化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等監測。6.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重慶市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推進重點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開展石漠化監測和石漠化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笆濉逼陂g,累計治理巖溶面積249.4萬公頃,石漠化面積65.5萬公頃。推進重點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建立穩定的石漠化治理投入渠道,在酉陽、巫溪、奉節、彭水、巫山五區縣(自治縣)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安排治理模式、技術措施和工程布局,全面實施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以渝東北中山石漠化綜合治理區、渝東南低中山石漠化綜合治理區為重點,實施巖溶生態系統石漠化防治工程,以巖溶所在流域為單元,推廣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混農林復合型綜合治理模式,通過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人工種草、改良草地、生態移民及進展草食畜牧業、加強差不多農田建設和配套水利設施等綜合治理措施,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十二五”期間,渝東北中山石漠化綜合治理區治理巖溶面積120.9萬公頃、石漠化面積31.6萬公頃,渝東南低中山石漠化綜合治理區治理巖溶面積108.8萬公頃、石漠化面積31.1萬公頃,渝中平行嶺谷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區治理巖溶面積19.7萬公頃、石漠化面積2.8萬公頃。加強石漠化監測和石漠化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依托現有監測技術力量和隊伍,開展巖溶地區生態因子的基礎數據普查與采集、工程效益定位監測與評價;建立健全石漠化綜合治理科技支撐體系,開展石漠化治理有用技術、治理模式的研究,建設并推廣一批石漠化治理示范工程。7.資源開發的生態愛護和恢復。加強礦山、水能、林業、旅游等資源開發建設中的生態環境監管,規范開發建設行為,推進生態恢復工作,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事故發生。礦山資源開發的生態愛護和恢復。編制實施礦山生態環境愛護與恢復治理方案,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與土地復墾。全面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和生態環境治理監督機制,督促礦山企業依法履行治理責任。嚴格執行新、改、擴建礦山環境阻礙評估審批制度與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審批制度,嚴格執行礦山建設環境愛護的“三同時”制度。到2015年,建立4處典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區,完成10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項目,完成城鎮周邊礦山植被恢復30000畝、資源枯竭型都市采煤區生態恢復15000畝,生產礦山地質環境得到全面操縱,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35%,在建礦山毀損土地局部得到復墾利用,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土地復墾率達到30%以上。水能資源開發的生態愛護和恢復。在愛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加強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的協調,嚴格項目準入。在開發利用水能資源過程中嚴格執行建設項目與環境愛護設施“三同時”制度。開展水電工程環境監理。加強水電開發區域內重要水生、陸生生物的愛護和恢復。林業資源開發的生態愛護和恢復。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愛護和建設,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天然林愛護區,劃為禁墾區、禁伐區,禁止天然林采伐和重點生態愛護區森林的商業性采伐。嚴格禁止在長江沿岸海拔175米至第一層山脊線內修公路、建房屋、修墳墓、取土和采礦,禁止亂占林地和亂砍濫伐林木。執行“四山”管制令,愛護主城區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等綠色屏障,建立多功能復合生態走廊,嚴格限制開發建設活動。旅游資源開發的生態愛護和恢復。將生態環境愛護納入旅游規劃,合理劃定景區的功能分區,科學確定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合理設計旅游線路,大力進展生態旅游。制定加強旅游生態環境愛護的意見,規范旅游區、旅游項目的建設和經營行為。提升旅游景區環保基礎設施水平,開展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監測和景區環境質量公示制度,推進環境愛護示范景區創建。對三峽庫區、武陵山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地區以及溫泉、高爾夫、大型主題公園等生態阻礙較大的旅游項目開發建設開展生態環境阻礙評價,嚴格禁止在自然愛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進行旅游開發,從嚴操縱自然愛護區實驗區和重點風景名勝區的旅游開發。完善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旅游接待設施等建設,完成核心景區打樁定界,加大景區綠化恢復。8.生態建設示范體系建設。以生態區(縣)、生態鎮、生態村創建為載體,深入開展生態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大力倡導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生態示范區(縣)創建。鞏固巫山、大足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成果,全面開展大足縣、北碚區、璧山縣、永川區、武隆縣、城口縣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推動渝北區、巴南區、江北區、江津區等市級生態示范區建設。生態鎮創建。鞏固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成果,以105個中心鎮為重點,大力開展生態鎮創建工作。到2015年,新建90個市級以上的生態鎮。針對小城鎮地域和進展特色,加強分類指導,加快小城鎮環境規劃編制或修訂工作,加強小城鎮進展中的環境愛護與生態建設。生態村創建。以村莊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為契機,推進示范生態村創建。以主城區、統籌城鄉示范區、三峽庫區次級河流綜合整治重點區域、大型飲用水庫周邊等區域為主,兼顧縣城及建制鎮周邊區域、自然愛護區、旅游區、生態系列創建區等,創建一批生態村。(三)加強環境愛護工作,改善城鄉環境質量。1.水污染防治。加強城鄉飲用水源愛護,大力推進次級河流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工業廢水治理、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實現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泊休養生息。(1)飲用水源愛護。加強飲用水源地建設和愛護,優化飲用水源地空間布局,以集中供水為主、分散供水為輔,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差不多建成全面覆蓋城鄉的飲用水源安全保障體系。到2015年,都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建制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5%。完善城鎮飲用水源設施,降低城鎮飲用水環境風險。在主城區兩江上游新建、擴建大型公共水廠,優化主城區飲用水源地空間布局,配套完善城鄉供水管網,逐步形成主城區供水的規?;凸芫W一體化,實現“兩江互濟調控供水、城鄉同質并網運行”的供水新格局。推進全市飲用水源地優化、調整工作,關閉水質風險或富營養化風險等級高、受有毒污染風險等級中高以上以及取水量在1.5萬噸/日以下的巴南區木洞水廠等27個水廠。擴大公共水廠供水范圍,剝離62個自備水廠生活供水部分。實施巴南區龍洲灣水廠等12個受三峽水庫蓄水阻礙的水廠取水方式改造。完成開縣豐樂水廠等17個水華區水源改造。開展作為飲用水源的病險水庫的整治工作。加強農村集中供水,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在農村居民比較集中、水源等條件較好的地點,結合小城鎮建設,合理規劃取水點位置,新建適度規模的跨村鎮聯片集中供水工程。在飲用水源水質較好、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區,結合農村改水實施供水到戶工程。在長期飲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和飲用水源水質不達標等難以找到良好水源的農村地區,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雨水集蓄、取水提水、打井等飲用水源替代工程。在地下水和地表水都不能滿足飲用水源水質要求,且不具備異地取水條件的農村地區,引導村民搬遷。適當擴建城鎮供水廠并延伸供水管網,擴大城鎮供水廠覆蓋范圍,將城鎮周邊鄉村地區納入城鎮供水范圍。開展飲用水源地整治和水質監測預警。全面劃分城鄉飲用水源愛護區,完成愛護區界碑設置,依法關閉、搬遷、截流飲用水源愛護區內生活、工業、養殖、船舶等污染源,采取在飲用水源愛護區周邊建設濕地、水源涵養林、限制種植等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水體。建立飲用水源愛護區水環境質量動態監測體系,提高監測頻率,逐漸增加監測指標。到2015年,都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每年開展1次109項指標的全監測,日供水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飲用水源地開展自動監測,鄉鎮集中水源每月開展一次29項指標的監測,建立飲用水源地水質和飲水水質公告制度。完善飲用水源污染事故預警系統和應急體系,制定并實施《集中式飲用水源污染事故預警和應急制度》,完成要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在線監測等信息系統建設,開展飲用水源風險評估,強化危險品水陸運輸治理,建立飲用水源地上游風險源數據庫和污染源來源預警、水污染事故預警、水質安全應急處置、水廠應急處理“四位一體”的飲用水源應急保障體系。(2)次級河流綜合整治。全面推進次級河流污染綜合整治,加強次級河流跨界斷面水質監測,全面實施次級河流跨界斷面水質年度目標考核。到2015年,全市次級河流監測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到85%。全面推進次級河流污染綜合整治。以水質達標、恢復水域生態功能為目標,依照不同區域、不同功能、不同污染現狀,因地制宜實施截流治污、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實行工程項目和水質“雙目標考核制”,強化河流治理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市長與區(縣)長每年簽訂河流治理目標任務責任書,落實年度目標任務,重點確保沿岸生活污染、工業污染、養殖污染整治以及河道清淤等工程項目按期完成,實現水質改善目標?!笆濉逼陂g,全市重點整治次級河流29條。結合創模要求,2012年前完成主城區梁灘河、花溪河、一品河、璧北河、棟梁河等5條水質超標河流綜合整治以及苦溪河、跳磴河、大溪河、伏牛溪、盤溪河、清水溪、朝陽溪、肖家河、跳墩河等9條河流黑臭治理;2015年前完成其余區縣苧溪河、桃花河、澎溪河、瀨溪河、小安溪、龍溪河、龍河、五橋河、大寧河、璧南河、臨江河、綦江河、大溪河(武?。⑿⒆雍?、瓊江河等15條河流整治。加強三峽庫區次級河流“水華”污染操縱。加強次級河流“水華”監測,對“水華”頻發的次級河流開展巡視性監測,在每年“水華”高發期開展預警預報監測,建立一批“水華”觀測站,開展“水華”長期性觀測,制定“水華”應急預案,建立“水華”應急協調機制。開展次級河流“水華”綜合操縱示范工程建設。(3)生活污水治理。統籌規劃全市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善都市地區污水處理設施,確保都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因地制宜建設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確保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置率達到25%。都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堅持“廠網并舉、管網先行”,加快都市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到2013年,完成巴南區李家沱污水處理廠等主城區17個都市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規定排放標準。2015年前,完成大足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等54個都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48.75萬噸/日。同步配套建設或改造二、三級污水管網。都市新城區排水系統實行雨污分流,老城區通過污水處理改造實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當年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廠負荷率不低于60%,投運3年的負荷率不低于75%。加強對污水處理設施的監管,所有都市污水處理廠應安裝在線監控系統,確保尾水達標排放。加大中水回用管網建設,積極推進都市污水廠再生水回用。妥善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加強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設施建設,采取水泥窯協同處置、污泥制園林營養土、熱干化處理、衛生填埋等多元化處理方式,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2012年前建成雞冠石污泥處置中心擴建工程、唐家沱污泥處置中心擴建工程及拉法基瑞安南山水泥廠等污泥處置點,2015年前建成31個庫區及阻礙區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中心。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按照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快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優先加大沿江(河)城鎮尤其是重點建制鎮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管網建設,城區周邊地區小城鎮生活污水納入已建成的都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不能納入都市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小城鎮,因地制宜選用處理效果好、建設和運行成本低、易于治理的工藝技術,按要求一次性完成配套管網建設,做到建成即投產。“十二五”期間,完成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429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80.14萬噸/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狀況調查,摸清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狀況和治理設施情況。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納入污染源普查范圍和要緊污染物總量減排范疇的集鎮和村莊推進建設集中污水處理設施;都市周邊村鎮的污水可納入都市污水收集管網;在人口相對集中的農村地區,推廣人工濕地、穩定塘、人工快滲等投資省、運行成本低、治理簡單的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在人口分散的農村地區,結合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加快沼氣池建設,推行生物方式治理廢水。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治理,積極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保障日常運行經費,確保設施穩定運行。推進實施《重慶市村莊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實施打算》,到2015年,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行政村比例確保達到10%。(4)工業廢水污染防治。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加快實施《重慶市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修訂本)》及“十二五”相關規劃工業廢水治理項目,進一步推進實施三峽工程后續工作規劃污染防治項目。重點加強對農副食品加工、飲料、紡織、造紙及紙制品業等廢水排放量大、穩定達標率低的行業進行治理,采取綜合利用、技術改造、污染治理等措施對重點工業廢水污染源實施深度治理。2015年前,完成124家工業廢水項目的深度治理。推進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制訂并實施全市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方案,工業企業遷入園區進行污染集中治理,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置設施建設。2015年前,完成涪陵白濤化工園區、長壽晏家工業園區等74個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強化企業排污監督治理。全面推行排污許可制度,定期公示重點污染企業排污狀況,堅持實施環境信用等級評價治理制度。加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環境監察力度,推進重點排污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完善市區兩級聯網。開展環境執法專項行動,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建立和完善污染源長效監督治理機制,確保全市重點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的連續穩定運行和達標排放。強化上市企業環保核查工作,及時披露企業同意環保部門處罰的信息。(5)船舶污染防治。加強船舶污水的治理力度。禁止污水未處理、廢棄物未處置的船舶進入主城區江段水域。對逆水航程在4小時以上且100客位以上的客船和600總噸以上的機動貨船安裝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對客位較少和噸位較低的其他船舶安裝污水儲存設施,收集后交岸上處理。30馬力以上的機動船必須安裝油水分離器。接著推進船舶廢棄物接收處置工程建設。在主城區、江津、長壽、涪陵、豐都、忠縣、萬州、云陽、奉節、巫山等區縣建設10個船舶廢棄物接收處置工程。在主城區、長壽、萬州等區縣建設油類、危險化學品運輸船舶洗艙基地,將洗艙廢水處理后達標排放。建成雞冠石船舶污水提升站,將過境船舶廢污水提升至雞冠石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6)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嚴格執行《重慶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分治理規定》,主城區二環以內全面禁止畜禽養殖。結合次級河流整治,全面取締、搬遷二環以內的畜禽養殖場。推進全市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養殖污染整治,對禁養區規?;B殖場和經營性非規?;B殖場逐步實行關閉、搬遷;對限養區實行限制進展,不新建、擴建養殖場;對適養區實施養殖場污染專項治理,優先整治飲用水源愛護區、重點河流兩岸的畜禽養殖。重點加強規?;笄輬鑫廴局卫?,在土地寬廣,有農地、林地可作畜禽糞污消納場的地區,實施“種養結合,有機肥生產,沼氣規模化,管網還田,集中供沼氣”的綜合治理模式;在都市近郊、經濟發達、土地緊張、沒有足夠的農田消納糞污或進行自然處理的地區,單獨建設處理設施實現糞便污水的集中處理。實施以“一池三改”為要緊內容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確保散養畜禽糞便戶戶還田。積極推廣“零排放”生態養殖技術。到2015年,建設養殖小區及聯戶沼氣工程1000處、大中型沼氣工程250處、戶用沼氣75萬戶,80%的規?;B殖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