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_第1頁
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_第2頁
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_第3頁
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_第4頁
中醫養生與慢性病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8中醫養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應用摘要:就中醫養生的起源、基礎、學術流派、特點和方法以及養形、養神和法于自然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做了概述,旨在“古為今用”,將中醫養生更好地應用于防治當前日趨增加的慢性病。關鍵詞:中醫養生;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的防治是大有裨益的[1]。1、中醫養生學的起源和發展2、中醫養生學的基礎·讓王》)。道家怡神之道,以“杜外制中”為圣法。杜外者,使外物不擾于心也。3、中醫養生學的學術流派·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動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并指出人體氣血津液只有運行流暢,其生理機能才能正常,人素問》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閉而少欲,心安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③調氣血派:主張調養內氣,使之聚而不散。以4、中醫養生學的特點5、中醫養生的方法6、中醫養形與慢病防治養形,指通過體育保健,各種導引功法、針灸按摩,以及飲食、藥物養生等方法來強健體魄,適量的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氣機通暢,使氣血調和,脈絡通達,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養形應注意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即注意飲食和生活起居以及不過度勞累,同時還應注意適度的運動。飲食養生中醫飲食養生強調飲食有度、有時、不偏嗜,這本不會導致營[10]在陽氣隆盛的夏季,常遇暑濕,人體出汗較多,應常吃一些利濕消暑,養陰益氣的食品。在陽氣收斂的秋季,氣候涼爽干燥,宜多吃一些生津養液的食品。在陽[11]。還要“飲食以時,饑飽得中”,即吃飯要定時定量。目前中國人膳食的特點:蔬菜食用頻率普遍很高是其優點;其缺點:尤其在[13]“喜怒哀樂之始發,均非進食時,然在喜樂猶可,在哀怒則不可。怒時食物易下[14]。飲食水谷,既是養生之本,又是致病之原,飲食失節,過饑過飽,五味偏嗜,進食不潔,均能致病,養生防病必須把好“病從口人”關。生活起居中醫非常重視人的生活起居,指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內經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批判了不正常的生活習慣。告誡人們“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視、臥、坐、立、行,本屬于人體的正常的生理活動,但是一個“久”字,則說明過分的生理活動亦會導致“傷血“傷筋”的病理情況。強調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僅要有規律且要注意勞逸結合,[15]。養生必須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即《千金要方》所說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運動養生包括導引養生和體育運動,“導引”顧名思義就是引導,而引調攝,可收到良好的養生保健效果[16]。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發達國家,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已在死因譜上占主要地位,這些疾病46%缺乏體育鍛煉[17]。相應地,北京地區186.6%、22.9%、8.1‰和18.4‰[18]。江蘇的調查表明:其代謝綜合征患病19.7%,該病的發病危險因素有性別、年齡增加、久坐活動少、有高血壓和肥胖家族史[19]7、中醫養神與慢病防治[20]。除了外內臟成為致病因素[21]。“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因七[22]。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人已有資料報道,心理、精神、情志因素以及應激等可引發高血壓、癌癥、心臟病和糖尿病等慢病[23]8、法于自然與慢病防治中醫學以天地人三才為立論基點,提出了“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天人合人體多表現為皮膚松弛,疏泄多汗;秋冬陽氣收斂,氣血易趨向于里,人體多表[25][26](1-3(3-5(5-7(9-1l(11-13(13-15(15-17(17-19(19-2l(21-23在當今,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也呈上升趨勢,如何以中醫養生來做好慢病防治,仍值得探討并付諸實踐。參考文獻盛康毅.中醫養生學文獻研究[J].中醫文獻雜志,2002(3):4.[J].寧波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111.1997,21(2):25.[4]徐大念.中醫養生流派述略[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2):247.錢嘩.以中醫養生提高生活質量之我見[J].統計教育,2007(2):56.蔣力生.中醫養生學釋義[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1):35.劉燕平.論中醫養生康復學的概念及其特點 [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1998,15(2):13.黃進,趙長鷹.沈教授談飲食療法在中醫養生與康復中的應用[J醫國藥,2007,18(1);233.[J]1.錢嘩.中醫養生與四季飲食[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10):211.張忠民.中醫養生之道的時間醫學觀初探[J2(1):6.現[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2(6):1.94.陳斌.論中醫養生學的辨證觀[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6,8(4):34.[J].甘肅中醫,2006.19(9):1.[J2007.39(5):1.2005習慣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12):1162.200518特征及防治水平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8(7):625.行病學雜志,2007,28(6):536.178.胡北倫.中醫攝生學的現實意義[J].疾病控制雜志,2002,6(S):62.方晉平.中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