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_第1頁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_第2頁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_第3頁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_第4頁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引言: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周圍社會環境的變化,青少年犯罪呈現出犯罪成員的低齡化、犯罪方式團伙化、犯罪類型多元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等特點。由于青少年處在一個復雜的相互影響的社會系統網絡之中,一般認為青少年犯罪是個體、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家庭是子女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社會化的最先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家庭的各種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子女社會化的進程。良好的家庭環境會孕育一個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會為其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條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環境則會導致人格缺陷和行為偏差,往往是造成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一、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界定狹義的青少年犯罪是指達到承擔刑事責任年齡的少年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觸犯刑律的、依法應受處罰的行為,各國法律對少年犯罪的年齡規定不盡相同按照我國的刑法規定,已滿14歲至未滿18歲的個體的犯罪為未成年人犯罪或少年犯罪,刑事責任年齡是已滿14歲。廣義的青少年犯罪是社會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等學科廣泛使用的概念,而不是嚴格的法律概念一般指18歲以下的青少年實施的危害他人和社會的問題行為,既包括嚴重的違法行為,也包括沒有達到觸犯法律的嚴重程度,但對自己他人或社會都會造成傷害的問題行為。二、青少年犯罪與家庭的相關理論(一) 社會控制理論社會控制理論是西方學者在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運用最多的一個理論派系,與其它眾多的理論相反,社會控制理論不問人們為什么會犯罪,而是問人們為什么要遵守社會的行為規范,為什么不違反規章制度和法律。社會控制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不違反社會的規章制度和法律,主要是因為他們受到了社會的有效控制,如果這種社會控制一旦失效,人們就會違規犯法。人們這種違規犯法的傾向在社會上是普遍存在的,必須受到社會有效的控制,如果一個人犯了法而又不會受到懲罰的話,那么,每個人都有可能犯法。社會控制理論認為,青少年行為失范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同家庭關系的弱化,父母不妥當的教育方式,以及子女對其他家庭成員關系的疏遠,青少年對家庭的依賴程度直接影響社會對青少年的控制能力。 汪天德,汪穎琦.家庭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美國學者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青年研究,2000第4期(二) 親子依戀理論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世方式。內部工作模式會在以后的其他關系、特別是成年以后親密關系和婚戀關系中起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親子依戀的質量會對個體的人格和心理產生重要的影響。親子依戀對青少年犯罪起保護性作用,兒童與父母關系越密切,越有可能認同和依戀父母,越不可能出現犯罪行為。(三) 社會學習理論在社會學習理論看來,人的犯罪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學習得來的,觀察學習是犯罪心理產生的最重要來源。包括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認同的價值觀念、犯罪的方法和技能、克服對犯罪的內疚和不安的中和技巧等等,都是從與其親密交往的人或者社會上的其他犯罪榜樣身上學習得來的。這一理論強調家庭成員的示范和對犯罪的鼓勵,父母的攻擊行為和言語表情,都會對兒童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為產生直接影響。蔣索,等.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6,(3).三、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大量學者關注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有研究表明,與中國家庭常模相比較,犯罪未成年人的家庭環境特征中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和組織性都較低,而矛盾性則較高。(楊曦,張旭等,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7年第7卷第2期)家庭環境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特別重要,一個和諧良好的家庭能夠讓未成年人體會到親情可貴,增強他們對社會的信任而混亂沖突的家庭氛圍,會給子女帶來極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總的來說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可以歸為三類,一是家庭結構,包括家庭完整性、家庭經濟;二是家庭關系: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三是家庭成員行為,包括教育方式、家長不良行為、家庭暴力(一)缺陷家庭家庭結構是指家庭組成的類型及各成員相互間的關系,青少年的家庭結構就是指與青少年有直接親緣關系的父母之間的關系以及由這種關系而造成的家庭現狀。健全的和諧的家庭結構會可以帶給青少年安全和愛,能夠給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的環境。相反不健全的殘缺的家庭結構(單親家庭、再婚家庭和隔代家庭)則不能夠提供這些,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家庭教育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1、 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子女往往因缺少母愛或父愛而在幼小的心靈上引起各種不良反應并容易導致心理失衡。江曉敏也指出,單親家庭的家庭結構中父職或母職缺失,則會導致子女教育上的缺陷,由于缺少父母雙方共同的教育和監督,家庭子女得不到有效的幫助如果對單親子女教育力度不夠,缺乏關愛,就會使他們對家庭、社會、人生喪失信心,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另外,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單親家庭的生活比較單調,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虛與寂寞,容易產生自閉、自卑自責、焦慮、抑郁、逆反等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外界不正當的引誘,就可能會發生違法的事情。李亦民、晗曦在《殘缺家庭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中就指出殘缺家庭中的青少年容易產生三種逆反心理,一是自卑和孤僻。二是嫉妒和報復,三是嬌橫、自私說慌。逆反心理的最終發展是多疑、犯罪。2、 再婚家庭調查顯示,再婚家庭青少年的情緒穩定性很差,為40.5%,再婚家庭中21.6%的青少年有較嚴重的情緒煩惱,18.9%的青少年精神緊張,有56。8%的青少年有較強的壓抑心理,這些數據均高于正常家庭、單親家庭等其他家庭類型同類指標人數的百分比。父母的離異或喪父、喪母已經使這些孩子經歷了一次磨難,父母的再婚又使他們面臨更為復雜的生活環境,甚至受到更大的傷害面對新的家庭結構中陌生的父親或母親,他們往往對繼父、繼母難以接受,會產生抵觸情緒他們在新家庭中的地位、與繼父或繼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等均與過去不同,因而容易產生憂慮、緊張、壓抑、煩惱等負面情緒3、空巢家庭(留所家庭、隔代家庭)是指未成年子女因父母出外打工或父母雙亡或父母離異被拋棄而不得不與(外)祖父母居住的家庭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化發展的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其中一部分人的孩子也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沒有條件隨父母流動到城市,只好繼續留在農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料這類未成年的特殊群體被稱之為留守兒童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大規模農民工流動行為的背后,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被制造出來。由于他們和祖父母住在一起,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享受不到家庭的溫馨,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人格發展的不健全容易形成孤僻自以為是的性格,易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走上犯罪道路。由于存在隔代親的現象,大多數老人對孫輩寵愛有加,教育不足,對孩子根本無法管教或者管教不了而父母偶爾短暫回家看看孩子,對孩子不是施加教育而是千方百計滿足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加引導反而指責老人不會教育孩子,從而更加縱容了孩子這類孩子極易走向犯罪。楊曦、張旭等在對成都市未成年犯管教所300民男性服刑人員進行調查時發現,33.7%犯罪者父母離異,而包括了父母親其中一方或雙方死亡以及離異所導致的家庭破裂者的比率,則高達42.7%。關穎在“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的分析發現,未成年犯不與父母雙親共同生活的占一半以上,因父母離異和父母感情不好比例居前兩位。據2010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報》報道:我國留守兒童近5800萬人,逾八成隔代或親友監護,2011年北京市房山法院公布的一項調研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在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留守兒童占了六成。近年來有觀點認為并不是破裂家庭本身導致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而是破裂家庭的出現導致其家庭功能失調,從而導致的青少年犯罪發生,而離異前后家庭本身存在的沖突或問題對青少年犯罪具有更強的預測性,從而導致青少年犯罪增加。柯力也說破裂家庭中的青少年之所以易產生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破裂家庭本身,而在于家庭結構完整性的破壞給家庭成員尤其是子女心理上造成損害,以及家庭正常教育的缺失。王鐵凡在《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犯罪》中通過采用問卷的形式對來自XX兒童教養中心的120名青少年進行隨意概率抽樣,深入探討了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犯罪之間的關系,他收集到的數據統計66.1%的受訪者的父母是合法結婚,即生活在一起。87.9%的受訪者父親從事最低報酬的工作,10.8%失業,66.1%的受訪者的母親是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而33.9%的受訪者的母親從事最低工資的工作這些統計數字揭示了普遍經濟困難的狀況。這項研究證明與普遍認同的青少年犯來自單親家庭的觀點不符,本文認為大多數罪犯來自雙親家庭,但也證明了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因為父母寬容的管教方式、來自最低的經濟社會階層、父母工作時間限制很少陪伴子女等原因造成的。有些學者還認為生活在抱雞婆式的大家庭(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以及“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中的青少年容易犯罪。家庭經濟李玉萍等以太原市小店區為調查樣本,查閱了2000年以來該區涉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案件記錄。在調查中也發現上述未成年違法犯罪人員中41%的家庭經濟狀況不良,因財物犯罪的比例占所有犯罪的66%。首先,家庭經濟收入低,不能給青少年提供物質上的滿足,青少年更容易在家庭外部尋求物質上的支持和保障,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其次,家庭經濟收入低會通過直接或間接地增加父母的痛苦和家庭沖突來破壞有效的教養實踐,降低父母給孩子提供社會或情感支持的能力,而且低收入或者父母都是教育程度比較低的家庭將對暴力行為持更寬容的態度(如鼓勵反擊,特別是對男孩),這將會無形中縱容和培養孩子的暴力行為,進而增加孩子從事暴力行為的可能。再次,家庭經濟狀況不佳會減少給孩子提供社會控制的機會,青少年更有可能居住在處境不利的社區,在低教學質量的學校就學,接觸不良同伴,觀察社會和學校暴力,所以他們從事反社會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大。沈惠章,楊春黎、張革新也指出,貧困家庭的孩子內心深處藏有自卑的心理,性格孤僻,很容易產生對社會的不滿;面對金錢、物質的誘惑,容易出現了攀比、嫉妒心理,而家長缺少正確的教育方法,沒有及時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從而導致青少年心理失衡,最終為了滿足物質方面的享受,走上了偷搶乃至仇恨社會而不惜枉殺無辜的犯罪道路。二家庭關系家庭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人,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處在特定的聯系和作用之中,因此家庭內部也就交織著各種各樣的相互關系。家庭關系如何,直接反映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影響程度、家庭的穩固程度、各項家庭職能的履行程度,以及家庭生活質量等諸多方面,并以不同的方式對未成年人的成長產生影響。娜妮.J.西格爾在其論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個有病態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由于他們目睹了暴力和沖突、情感上不和諧,以及社會沖突等,其犯罪的驅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1、家庭氛圍家庭氣氛是指家庭成員在對內、對外交往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傳統習慣、處事經驗和生活作風等,。一種相互信任、互敬互愛的家庭氣氛,會給孩子一種安全、信任、幸福的感覺,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自然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沖突不斷、存在敵意和強制的家庭氣氛,往往會使家庭關系變得緊張。青少年子女有的只是恐懼和不滿,容易形成內向、孤僻、暴躁的性格,有的父母甚至將怨氣撒在孩子身上,動手對孩子打罵,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為逃避這種家庭氣氛,青少年極易離家出走。由于家庭氣氛原因引起青少年犯罪的現實案件也很常見。2、家庭成員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既包括父母之間的關系,也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間的和諧氣氛、親子間的溝通融洽對未成年子女具有凝聚力作用,而家庭沖突及其成員間的緊張關系則往往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對于子女不良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夫妻之間的關系,如果夫妻感情不睦,經常發生爭執、糾紛,家庭中失去溫馨,充斥著指責、謾罵,青少年的內心怎能感到安全?他們只會不時地處于緊張狀態。為避免看到雙親無休止的沖突,青少年便會離開這個家,在外游蕩,加上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不知不覺中養成各種不良習慣,于是逐漸靠近犯罪的邊緣。另一方面,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失當,放任、粗暴的手段,使青少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一步步遠離。父母與子女之間相互不理解,卻又缺乏應有的溝通。如果在家中能和父母有良好的溝通,保持好的情感交流,在父母的正確引導和教育下,青少年才能形成端正的品行,自然就遠離了犯罪。反之,惡化的家庭關系,父母的打罵、置之不理,使青少年子女根本就沒有與父母溝通的機會。在家里得不到安全或情感上的滿足和安慰時,就可能逃離家庭,在社會上尋求支持和慰藉。三、家庭成員行為1、 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撫養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包括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培養及所采取的態度方式方法和手段在家庭環境諸因素中,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青少年發展的最主要的家庭因素。趙山明,趙汗青,張喜轉,以某省少年教養管理所在冊的少教學員86名作為觀察組,同期隨機抽取初中和高中在校學生86名作為對照組,分析犯罪青少年家庭教養方式與正常青少年群體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以及犯罪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性問題時發現。犯罪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存在3個明顯不足:即缺少情感溫暖、溝通和理解;極端化;父母教養方式嚴重分歧。(犯罪青少年家庭教養方式的特征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第11卷第17期2007-04-29)不同類型教養方式直接影響著子女的行為,歸納起來分四種類型。溺愛型,用盲目的愛去滿足孩子過分的要求,用過分的愛護和幫助來驕慣孩子,容易養成孩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專橫霸道非法謀取的惡習。忽視型,對孩子放任自流,漠不關心,孩子缺乏與父母的接觸,容易出現沖動性攻擊性不順從易怒和低自尊這類青少年容易出現酗酒逃學交友不良性早熟等行為;專制型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要求,常命令或訓斥孩子服從自己,容易形成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報復心理;拒絕型父母容易引發孩子的敵意,導致父母與子女感情破裂,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溫暖和應有的管教,產生反社會情緒與行為,一旦遇到不良引誘就容易走上違法犯罪之路。父母教養方式嚴重不一致對青少年犯罪也有影響。造成父母教養方式不一致的原因,一方面與父母參與子女日常生活的程度不同有關,另一方面與父母的性別角色和撫養子女的不同看法有關。父母教養方式的適當差異可以產生一種互補作用,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如果差異過于顯著,會使子女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產生神經質行為。2、 家長不良行為規范暗示和模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機制。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這個學習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其一言一行、思想、道德水準、生活作風,都在其子女的注視之中,起著直接的示范作用。父母行為端莊正派,有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品格;父母形象不良、行為不軌,將誤導孩子走上歧途。家長的不文明行為,不良嗜好,違法犯罪行為,無疑是子女違法犯罪的誘導因素。深圳對犯罪人員家庭狀況的調查發現,父母有搶劫、盜竊、吸毒、販毒、嫖娼、婚外情、賭博等違法犯罪記錄或不良嗜好的,占被調查家庭的19%。其中未成年人家庭的“問題父母”達22%,高于成年組家庭的“問題父母(周蘆萍.余長秀.城市家庭問題與青少年違法犯罪J.青少年導刊,2002,(1).)3、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內部出現的侵犯家庭成員人身、精神方面的暴力行為。其主要表現形式為夫妻暴力、父母對子女的暴力以及虐待老人等。何銀松在《論家庭暴力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與社會對策》中,將家庭暴力分為夫妻暴力和父母對子女的暴力兩方面,并詳細分析了其對青少年的影響。他指出夫妻暴力,一、容易導致青少年形成犯罪人格、二、會迫使青少年離家出走,使其成為社會黑惡勢力利用的對象,三、可能導致家庭殘缺和家庭教育功能減弱;而父母對子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