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講座(上):儒家《大學》的核心內容(10月29日在廣州海珠區圖書館作儒家《大學》講座)以下內容主要整理自十月份的兩個儒家《大學》講座,其中一個是廣州黃埔的田園書院讀書活動,另一個是廣州海珠區圖書館的儒家《大學》公益講座。一.開場白剛才我問了一下,發現不少朋友沒有接觸過《大學》。有一位朋友說:“我還以為是關于大學教育的講座呢,原來是關于國學方面的東西。”看來有些朋友對儒家《大學》比較陌生。其實在日常生活里,我們會接觸到與《大學》相關的東西的。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舉例說明。1.《大學》與日常用語人們常說的“四書五經”,其中四書之一就是《大學》;比如成語“心不在焉”,它出自《大學》正心的內容;又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來源于《大學》,屬于八目的一部分等等。2.《大學》與校訓校訓往往反映一間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精神追求,中國不少大學的校訓也與《大學》有關。如東南大學的校訓是“止于至善”,河南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格物”,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的校訓是“窮理致知”等,東南大學和河南大學的校訓源自《大學》的三綱,香港大學的校訓一半出自《大學》的三綱,另一半出自《大學》的八目,而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校訓中的“致知”也是《大學》八目之一。3.《大學》與中國近代歷史《大學》三綱之一是親民,也作新民,有使民眾革舊立新的意思。“新民”一詞在一百年前曾被多次使用,使中國近代歷史烙上了《大學》的印記,例如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他曾創辦《新民叢刊》,并刊載了他的論文《新民說》,對當時的知識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毛澤東在青年時期曾參與創辦和領導了湖南“新民學會”,這個學會孕育了一批著名的共產主義者,如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何叔衡、羅章龍李維漢、謝覺哉、向警予等人。4.《大學》與西方科學大學八目的前兩目是“格物、致知”,歷史上對“格物、致知”有多種解釋,到了清代,有人把西方傳入的物理、化學等學問統稱為“格致”。“格致”就是“格物、致知”的縮寫。因此,當時的自然科學家被稱為格致家。到了現代,“格物、致知”的說法仍然為一些科學家所沿用,如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在《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說道:“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觀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來描述現代學術發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索,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試驗。”由此可見,也許我們沒有直接讀過《大學》,但對相關的信息可能并不陌生。二.《大學》的背景知識我們今天講座的主題是《儒家&It;大學>心法與心身健康》,講《大學》可以從三部分入手,第一部分是《大學》的背景和注解,這屬于基礎部分;第二部分是《大學》的核心和心法,屬于理論和方法部分;第三部分是《大學》在現代社會的運用,屬于應用部分。這次講座的重點是介紹后兩部分的內容,同時對《大學》的基礎知識作一簡要介紹。1.《大學》的出處首先,《大學》不是一本書,而是儒家經典《禮記》里的一篇文章。《禮記》是一部孔子弟子、門人以及后學者論述先秦禮制的文章集,在歷史上,《禮記》有兩本,一本叫《大戴禮記》,一本叫《小戴禮記》,它們分別是由西漢時期的一對叔侄選編的。叔叔叫戴德,侄子叫戴圣。《大學》出自《小戴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小戴禮記》比較出名,里面有后人比較熟悉的《大學》、《中庸》、《禮運》等篇章,現在人們說的《禮記》通常指的是《小戴禮記》。其次,《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一。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易》、《詩》、《書》、《禮》、《春秋》。前面說了,《大學》原來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到了宋代才被單獨列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完成這件事的人是南宋大儒朱熹。2.《大學》的作者小時候回老家,前輩告訴我,你是曾子的后代,長大以后要想把事情干好,要“三省吾身”,要讀懂《大學》。前輩說《大學》里面有曾子的修身心法,《大學》是老祖宗的東西。因此從曾氏家族的立場來看,《大學》的作者是曾子。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春秋末期魯國武城人,就是在現在的山東境內。歷史上稱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曾子就是孔子眾多學生中比較出名的一個,被后世尊為宗圣。曾氏家族認為,曾子留下的述著有三種:《大學》、《孝經》和《曾子》。而曾子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孝行和一些言論,例如三省修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后來我知道,關于《大學》的作者是有不同說法的,《大學》的作者起碼有四種可能:孔子,曾子,子思,漢代儒生。在這四種可能當中,前三種都與曾子有關。其中孔子是曾子的老師,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也是曾子的學生。老家的前輩之所以認定《大學》的作者是曾子,一是來自心法的傳承,二是來自朱熹的說法。3.《大學》的版本《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一個版本是古本,它出自《禮記》第四十二篇;另一個版本是改本,也叫朱熹本,出自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這兩個版本的主要區別有三點:第一,古本不分章節,改本分章節,朱熹把《大學》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傳是曾子之意,門人記之。第二,改本改動了個別字眼和一些文句的次序。第三,改本增加了“格物致知”的內容。由于自元明以來,朝廷的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依據,因此改本和朱熹的注解對后世的影響很大。老家的前輩用的是古本,我個人認為兩個版本都可以用,對現代人來說,也許改本更合適一些,因為更有條理,我們只要知道“格物致知”的內容是后來補充的就可以了。綜上所述,關于《大學》的背景知識,我們需要知道三點:首先,《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其次,《大學》的作者與曾子有關;再次,《大學》有兩個主要版本,一是古本,一是朱熹本,朱熹本對《大學》的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至于《大學》文字的含義,我會在講課過程中對一些重要的詞句作出解釋,但全文注解需要大家上網查看,或買一本相關的書閱讀。三.《大學》的核心《大學》的核心在于三綱八目,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八目這個叫法也是出自朱熹,他在《大學章句》里對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完注解后寫道:“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然后對格物、致知等內容作注后寫道:“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從此以后,就有了儒家三綱八目的說法。對于三綱八目的理解,難點在于三綱和八目中的格物、致知,難就難在歷史上對它們的注解不唯一,并存在爭議。下面試作一下簡要介紹:(1)明明德:一種是指彰明光明的德行;另一種是指明了意識本有的靈明狀態。(2)親(新)民:一種是指親近民眾;另一種把“親”理解為“新”,解釋為使民眾棄舊圖新。(3)止于至善:到達最完善的境界。什么是最完善的境界呢?一指使明德和親(新)民結合為一體,一指到達中庸的境界,一指到達大公的境界。(4)格物:一種是指研究事物;一種是指窮盡事物之理;一種是指去除心中不正的念頭;還有一種是指使心與事物感應融通。(5)致知:一指獲得知識或智慧;一指獲知宇宙的本源;一指知道人本有的良知。有了對文字的初步理解以后,再來看三綱和八目,看上去它們是兩個東西,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從文字上來理解,綱原來是指漁網的總繩,可以引申為事物的綱要;目原來是指漁網的網眼,可以引申為事物的細目或要素。漁網就是由綱和目組成的,其中目聽命于綱,因此有綱舉目張的說法。所以要理解《大學》的核心,可以從三綱入手,也可以從八目入手。在這里,我們是從八目入手,從三個層次來理解《大學》的核心。1.內求修身理解《大學》核心的第一個層次是內求修身。前面說了,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八目的重心在哪里呢?就在修身。《大學》明確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說不論你是皇上還是平民,做人的根本是一樣的,都要修身。什么叫修身?中國古人的修身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狹義的,身指的是形體,修身是指修正自己的身體或言行;另一層是廣義的,身指的是人本身,由于古人認為人不但有形體,而且含有氣和精神,因此修身是指修養自己的形、氣、神。在《大學》里,兼顧了狹義和廣義兩層含義的修身。廣義的修身包含了形、氣、神三個內容,其中“神”是指人的意識活動。這在三者當中,誰是主宰?古人認為意識活動是主宰,因此不論是狹義的修身還是廣義的修身,都可以而且應該以修養意識活動為主。在《大學》里,修養意識活動的重要途徑就是誠意和正心,因此也叫修心。通過修心來達到修正人的形體和言行,進而提高人的生命狀態,是中華古典心身整體觀在儒家《大學》里的體現。由于修身的實質是修養人的意識活動以及它的源頭,而人的意識活動的本源在內不在外,因此使得中國古人的修身活動帶有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內求。從《大學》以及先秦時期的各家經典論著來看,內求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的意識活動是向內而不是向外,即內求時的方向與平常相反,所以也叫“反求諸己”。二是人的意識活動是專一而不是散亂,儒家經典《尚書》記有十六字心法,其中的“惟精惟一”就是要求精神專一。前面我們談的《大學》修身實質和途徑,是從心身關系這個角度來談的,即通過誠意、正心來修身。按照古人的看法,修身還可以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來修身。前者是修小身,后者是修大身,前者的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升華。由此可見,《大學》是以修身為本,修身的實質在于修心,而修心的主要特征是內求,因此可以說,內求修身是《大學》的核心所在。2.內圣外王內圣外王這個詞最早出自《莊子?天下》,但后世道家很少用它,反倒是儒家用得多,而且成為了儒家學說的綱要。明代思想家李贄就曾在《四書評?大學》里寫道:“真正學問,真正經濟,內圣外王,具備此書。”他認為《大學》是關于內圣外王的學問。內圣是指具有圣人的修養,也就是要有高的修身水平。外王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能夠推行王道。王道就是仁政,與王道相對的是霸道,霸道是不仁之道。另一種是指生命力旺盛,不論在哪一個領域都能出類拔萃。《大學》主要是指前一種含義,即內有圣人氣象,外能施行仁政。就《大學》來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于內圣的內容,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外王的內容。從三綱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明德,后者屬于親(新)民;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知內,后者屬于達外;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內求,后者屬于外求;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修己,后者屬于治人。《大學》認為,八目之間是一種遞進的關系,后者以前者為條件,如修身是齊家的前提,齊家是治國的前提。推而廣之,內圣是外王的前提,認識自己是認識別人的前提,管理自己是管理群體的前提。這就意味著個人與社會是同構的,人可以通過調整自身來影響環境。這就是先秦儒家整體觀的另一種體現:人與社會是一個整體。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儒家的學說最后是要落實到社會活動中去的,正心修身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內圣是為了外王。3.人生三鼎前面我們從八目入手,從兩個層面來理解《大學》的核心,一個層面是內求修身,它把八目歸結為一個核心,就是修身;另一個層面是內圣外王,它把八目歸結為兩個核心,一個是修內,一個是治外。下面我們來談第三個層面,就是人生三鼎,它把八目歸結為三個核心,一個是修身,是對自身形、氣、神的修養;一個是治學,指學習和研究知識;一個是用世,是指進行社會實踐。所謂“鼎”是指容器,三鼎分別裝載了古人重視的三類東西:修身、治學、用世。從后人的角度來看,八目中的格物、致知屬于治學的內容;誠意、正心、修身屬于廣義的修身內容;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用世的內容。三鼎裝載的東西越多,說明人的成就越高,最高的成就是三鼎滿載,稱為“三不朽”。“三不朽”的說法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就不會被后人忘記,這就叫“三不朽”。而“三不朽”的順序是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如何才能做到“三不朽”呢?古人認為需要從修身、用世、治學三方面下功夫,其中立德與修身有關,立功與用世有關,立言與治學有關。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不多,由于道佛兩家不強調用世,因此難以談得上立功。站在儒家的立場來看,明清兩代能夠稱得上“三不朽”的,只有明朝的王陽明和清朝的曾國藩。人生三鼎把八目歸結為三個核心,請看這個三鼎圖,三個鼎排列成為一個三角形,其中修身鼎在左下角,表示修身是基礎;用世鼎在頂端,表示用世處在人生的高峰;治學鼎在右下角,表示治學是修身的延伸。這種排法反映了儒家的價值觀和先秦儒家學說的次第:以修身為本,通過修身把治學、用世結合起來,目的是要建功立業。這個三鼎圖的出現,改變了《大學》八目原有的直線遞進序列:先治學,再修身,后用世,而是可以相互為用。例如,治學一方面可以作用于修身,另一方面可以作用于用世;反過來看,修身也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村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可行性分析
- 入合同協議書樣
- 圖書檔案員的工作計劃
- 教研活動促進教師職業成長計劃
- 2025年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創新方法試題及答案
- 保險行業客戶服務解決方案計劃
- 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知識結構試題及答案
- 銀行從業資格證的行業現狀試題及答案
- 財務防范國際金融理財師試題及答案
- 小語種證書考試良好習慣試題及答案
- 解讀功能性食品研發
- 2024年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衛生檢驗技術(初級(師)211)相關專業知識試題及答案指導
- 湖北公務員面試模擬87
- 學校職稱評審工作自查報告
- 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一單元課題1化學與人體健康課件
- 儀器儀表行業智能化儀器儀表開發與校準方案
- 中醫適宜技術-中藥熱奄包
-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課教學設計表小學數學
- JJF(浙) 1194-2022 閃影像測量儀校準規范
- 02J611-2 輕質推拉鋼大門
- 十八項核心制度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