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法-03合同_第1頁
國際商法-03合同_第2頁
國際商法-03合同_第3頁
國際商法-03合同_第4頁
國際商法-03合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國際(guójì)商事合同法精品資料主要(zhǔyào)內容第一節合同法概述第二節合同的訂立第三節合同的履行第四節違約責任與救濟(jiùjì)方法第五節合同的消滅精品資料第一節合同法概述(ɡàishù)一、合同(hétong)的概念

廣義:債權合同,物權合同,親屬方面的合同狹義:僅指債權合同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而達成的協議。精品資料各國對合同(hétong)的定義德國《民法典》:法律行為。第305條規定:“依法律行為設定債務關系或變更債務關系的內容者,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必須有當事人之間的合同。”法國(fǎɡuó)《民法典》:合意。第1101條規定:“合同是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人或數人對另一人或數人承擔給付某物,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大陸法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一致精品資料各國對合同(hétong)的定義英美法合同(hétong)=許諾許諾≠合同(hétong)美國《合同法重述》:“合同是一個許諾或一系列許諾,法律對于違反這種允諾給予救濟,履行這種允諾,法律看做是一項義務。”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可以依法執行的許諾,這個許諾可以是作為或不作為。”

英美法認為,法律上強制執行的是當事人所作的許諾,法律上認為許諾是有約束力的,且可強制執行的。精品資料我國對合同(hétong)的定義《民法通則》第85條: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第2條: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qítā)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我國法律認為合同在本質上是一種協議精品資料合同是兩個及兩個以上民事主體(zhǔtǐ)之間依法設立、變更、終止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或合意。合同的法律(fǎlǜ)特征:精品資料二、國際商事合同(hétong)的概念及法律依據1、國際商事合同的概念兩個及兩個以上商事主體之間依法設立、變更、終止的,具有跨國因素的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或合意(héyì)。2、國際商事合同的法律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1980第1條規定:“公約適用于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1994精品資料國際商事合同的法律(fǎlǜ)特征:精品資料第二節合同(hétong)的成立合同(hétong)的要件精品資料1、要約(yàoyuē)訂約(dìnɡyuē)為目的,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人受要約人又稱為發盤、發價或報價。可以書面、口頭、行為形式作出。

大陸法定義要約為“以一定契約之成立為目的之確定的意思表示”或“是當事人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合同條件,希望另一方接受的意思表示。”

英美法則將要約視為當事人所作的一種許諾。法律上把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分別稱為要約和承諾。一、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精品資料要約的有效(yǒuxiào)要件精品資料要約(yàoyuē)邀請又稱要約(yàoyuē)引誘。其目的是為訂立合同而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yàoyuē)的一種意思表示。我國《合同法》15條規定(guīdìng):1、寄送的價目表2、拍賣公告3、招標公告4、招股及募債說明書5、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行為1、必須表明要約人愿意按照要約所提條件訂立合同的意向精品資料比較:要約(yàoyuē)與要約(yàoyuē)邀請1、要約是當事人自己主動愿意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以訂立合同為直接的目的;要約邀請是當事人希望對方主動向自己提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2、要約必須包括將來可能訂立的合同的主要(zhǔyào)的內容,要約中含有當事人表示愿意接受要約約束的意思,而要約邀請則不含有當事人接受約束的意思。3、要約大多數是針對特定的相對人的,故要約往往采用對話方式和信函的方式,而要約邀請一般針對不特定的相對人的,故往往通過電視、報刊等媒介手段。精品資料案例(ànlì)商業廣告A是政府的一家辦事機構。A為建立一個新的電話網絡登廣告招標。這種廣告僅僅是要約邀請,A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要約。然而,如果該廣告中詳細說明了這個(zhège)項目的技術規格,并表示合同將由符合技術規格的、費用最低的投標人獲得,則這種廣告等同于要約,其結果是,一旦證明了最低的出標,合同即告成立。中國《合同法》第15條規定:“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寄送的價目表、拍賣廣告、招股說明書、商業廣告等為要約邀請。商業廣告的內容符合要約規定的,視為要約。”精品資料2、要約(yàoyuē)內容必須具體、確定大陸法和英美法基本一致,包括:名稱、價格、數量、品質或規格、交貨日期地點、付款方式、爭議的解決等。《公約》規定:貨物名稱、數量、價格三項如:甲向乙發盤:可供貴廠一年生產(shēngchǎn)所需的全部鐵礦石,價格按交貨時倫敦五金交易所價格計算。精品資料要約原則上應向特定(tèdìng)人發出,但并非只有向特定(tèdìng)人發出才是要約。3、要約需要(xūyào)向特定人發出精品資料4、要約(yàoyuē)送達受要約(yàoyuē)人大陸法系英美法系要約必須在送達受要約人之后(zhīhòu)才生效要約在受要約人作出承諾時,才產生法律效力精品資料要約(yàoyuē)的約束力對受要約人---一般(yībān)無約束力對要約人---具有約束力精品資料要約(yàoyuē)的撤回與撤銷發出(fāchū)要約送達受要約人承諾大陸法英美法撤回撤回撤銷撤銷未生效的要約已生效的要約精品資料英美法系認為,要約原則上對要約人沒有約束力,在受要約人對要約作出承諾之前,要約人任何時候都可以撤銷要約或變更要約的內容。兩種例外(lìwài):(1)有對價支持;(2)采取某種法律所要求的特定形式(如要約人采用簽字蠟封式的要約)。如:要約人可以在要約中聲明,該項要約在10日內不予以撤銷,但是以受要約人支付10英鎊為條件,如果受要約人同意支付這筆金額,雙方就成立一個關于保證該項要約于10內不得撤銷的擔保合同或有選擇權的合同。此種情況,要約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就不得撤銷要約或修改要約。精品資料德國法認為,要約原則上對要約人有約束力,除非其在要約中注明有不受約束的詞句(cíjù)。法國法原則上認為要約人在受要約人承諾以前是可以撤銷的,但如果要約人在要約中指定了承諾期限,要約人想在期限屆滿之前撤銷要約,則必須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精品資料我國《合同法》第17條規定(guīdìng):第18條規定:“要約可以撤銷。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第19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約不得撤銷:(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二)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并且(bìngqiě)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準備精品資料“交叉要約”2012年5月1日,A以信函(xìnhán)的方式向B發出要約,以2萬美元將自己使用的汽車賣給B。同一天,B也以信函(xìnhán)的方式向A發出要約,表示愿意以2萬美元購買A的汽車,信函(xìnhán)于5月2日同時到達對方。問:A與B之間是否存在合同關系?為什么?精品資料要約(yàoyuē)的消滅要約人或受要約人死亡、破產或喪失行為能力要約人依法撤銷(chèxiāo)要約要約過期要約因實質性改變而失效承諾的內容與要約內容不一致,更改了要約的重要條件——反要約精品資料2、承諾(chéngnuò)指受要約人依要約指定的方式、在要約的有效期限內、對要約的內容表示同意的一種(yīzhǒnɡ)意思表示。作出承諾的受要約人為承諾人精品資料承諾(chéngnuò)的有效要件1、必須由受要約人做出2、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內做出3、必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yīzhì)4、傳遞方式必須符合要約所提出的要求本人及其代理人承諾遲延:受要約人未在承諾期間內發出意思表示。除非要約人及時承認其有效,否則應視為新要約。精品資料案例(ànlì)A向B訂購一定數量的小麥。在接受訂單時,B增加了一項仲裁條款,該條款是相關商品交易中的標準做法。因為A對這種條款不會感到意外,因此它不是(bùshi)對要約的“實質性”變更。除非A毫不遲疑地拒絕,否則該仲裁條款將作為合同的一部分。

如果內容作了“實質性”變更——反要約精品資料口頭形式:立即生效書面形式:英美法:投郵主義大陸法:到達主義公約:到達主義承諾生效(shēngxiào)時間精品資料承諾的撤回(指承諾生效前撤回)

英美法:投郵主義,不能撤回大陸法:到達主義,在承諾發出后,到達要約人前可以撤回公約:22條規定,如果撤回通知于承諾生效前或同時送達要約人,承諾得予撤回精品資料二、當人事應具有(jùyǒu)訂立合同的能力(1)自然人訂立合同(hétong)的能力各國法律對于自然人是否有訂立合同(hétong)的能力,有不同的規定,但是基本有兩個共同點:正常的成年人具有訂立合同(hétong)的能力;未成年人、不正常成年人,法律賦予不同的約束或保護。精品資料中國法律(fǎlǜ)規定《民法通則》把公民分為三類: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①成年人(正常)②16~18歲(以自己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①10周歲(zhōusuì)以上未成年人(可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當的民事活動其他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同意)②不能完全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①10周歲(zhōusuì)以下②完全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合同無效精品資料德國法同中國法大同小異,采取排除法,除去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限制(xiànzhì)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均有訂立合同的能力。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①7周歲以下②處于精神錯亂不能自由決定意志而且按其性質該狀況非暫時者③因患精神病被宣告為禁治產者限制(xiànzhì)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年滿7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合同(hétong)無效經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經其法定代理人事后追認,方能有效。精品資料法國(fǎɡuó)法法國法認為訂約當事人的行為能力是合同有效的必要條件,即有訂約能力合同生效(shēngxiào),無訂約能力合同無效。無訂約能力的人①未解除親權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解除親權有兩種情況②法律保護的成年人(官能衰退和揮霍浪費、游手好閑以致貧困者)①因結婚②年滿16歲(父母提出申請無父母由親屬大會同樣處理)這些人訂立合同須取得其監護人或管理人的同意,否則合同無效。精品資料英美法英美法對訂約當事人是否有訂約能規定的更具體,三種人有特殊(tèshū)規定,其余的人都有訂立合同的能力三種人①未成年人(原則上沒有訂立合同的能力)②精神病人(被宣告精神錯亂后無效,前可撤銷)③酗酒者(原則上有約束力,但訂立合同時由于酒醉(jiǔzuì)而失去行為能力的可以要求撤銷合同)精品資料(2)法人的行為能力公司是經濟活動中最常見的法人,各國法律對公司的行為也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必須通過它授權的代理人才能訂立合同(代理商,業務員),合同內容不得超出公司章程的規定,否則(fǒuzé)就屬于越權行為,該行為的責任由行為人承擔(一般原則)。如果法人代表的越權行為未被相對人知曉,其代表的行為對外是有效的,該法人必須對相對人承擔責任(公司章程的內部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精品資料3、合同內容(nèiróng)合法凡是違反法律、善良風俗(fēnɡsú)、公共秩序的合同一律無效大陸法法國:標的、約因不合法德國:法律行為違反法律上的禁止者無效英美法違反公共政策的合同不道德的合同違法的合同我國《合同法》認定合同無效有5種情況:(1)欺詐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者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法法律、行政法規的強行性規定。精品資料4、當事人的合意(héyì)具有真實性如當事人因錯誤或者在被欺詐、脅迫等情況下作出有悖于其本意的意思表示,則所訂合同無效或可以(kěyǐ)撤銷。精品資料(1)錯誤因素導致的合意不真實錯誤是指當事人的認識與事實不相一致的行為。各國都認為,為了保障(bǎozhàng)交易的安全,并非任何意思表示的錯誤,都足以使表意人主張合同無效或撤銷合同。

國際慣例----《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可以宣告(xuāngào)合同無效的情形:必須是嚴重錯誤法國法:嚴重錯誤——無效德國法:重大錯誤——撤銷英美法:單方錯誤——一般不影響合同效力雙方錯誤——涉及重大事項,才可主張合同無效或撤銷中國法:重大誤解——可撤銷精品資料(2)詐欺因素(yīnsù)導致的合意不真實合同中的詐欺是指在雙方訂立合同時,由于一方對另一方蓄意誤導或欺詐,而導致后者認識上的錯誤(cuòwù),在這種基礎上訂立的合同,不存在真實的合意,也沒有實際上協商一致,各國法律都認為后者(被欺詐方)沒有履行合同的義務撤銷合同或主張合同無效。精品資料《法國民法典》第1116條規定:如當事人一方不實行詐欺手段,他方當事人決不簽訂合同者,此種詐欺構成合同無效的原因。《德國民法典》第123條規定:因被詐欺或被不法脅迫(xiépò)而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撤銷其意思表示。大陸(dàlù)法精品資料英美法英國普通法把不正確說明分為三類:欺詐性的不正確說明是指作出不正確說明的當事人自己并不真誠地相信其陳述的真實性,甚至故意作出錯誤的陳述。受騙方可要求賠償損失,并可撤銷合同或拒絕(jùjué)履行其合同義務。精品資料疏忽性的不正確說明是指作出不正確說明的當事人真誠地相信其陳述是真實的,但是在陳述中有疏忽。受騙方既可撤銷合同也可要求(yāoqiú)索賠,但法官或仲裁員有自由裁量權。完全無意的不正確說明是指作出不正確說明的當事人真誠地相信其陳述是真實的,盡管實際上它可能是不真實的。受騙方可以要求(yāoqiú)撤銷合同而無權主動要求(yāoqiú)索賠,但法官或仲裁員同樣有自由裁量權。精品資料英美法美國法將詐欺分為簽字(qiānzì)詐欺和締約詐欺。簽字(qiānzì)詐欺是指詐欺方通過對所簽的合同作不正確的陳述和說明騙取對方簽字(qiānzì)。可能導致合同無效,但法院一般對此持慎重態度。締約詐欺是指在談判過程中,一方以詐欺性的陳述騙取對方的同意。受害方可以要求金錢賠償,也可宣布合同無效。精品資料中國(zhōnɡɡuó)法我國《合同法》規定(guīdìng):一方以欺詐手段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第54條規定(guīdìng):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的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合同。精品資料《通則(tōngzé)》《通則》規定:一方當事人可宣告合同無效,如果(rúguǒ)其合同的訂立是基于對方當事人欺詐性的陳述,包括欺詐性的語言、做法,或依據公平交易的合理商業標準,該對方當事人對應予披露的情況欺詐性地未予披露。精品資料(3)脅迫(xiépò)因素存在的合意不真實脅迫是指使用暴力或以暴力手段相威脅,使人感到恐怖為目的的一種故意行為。是一方當事人故意的恐嚇、威脅對方(duìfāng)當事人的行為當事人在有脅迫或威脅的因素存在的情況下訂立了合同,這種合同如果沒有威脅或脅迫因素存在的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訂立的,也就是這種合同的達成的合意是不真實的,各國法律都一致認為,凡在脅迫之下訂立的合同,法律允許受脅迫的一方主張合同無效或撤銷合同。包括近親精品資料脅迫必須(bìxū)具備以下法律要件:①有脅迫行為的存在;②脅迫人主觀上有脅迫的故意;③受脅迫人在脅迫下做出了與其真實意思相悖的意思表示;④脅迫是不當的或違法的。精品資料在1983年宇宙衛士海運股份公司訴國際運輸工人聯合會案中,原告是利比里亞一海運公司,其公司全部股東均住在美國,該公司的宇宙衛士號貨船(懸掛利比里亞國旗(guóqí))從利比里亞載物準時運達英國明福特哈溫港。該船船員主要為亞洲人,由于他們的工資水平按照國際運輸工人聯合會的規定過低,故該聯合會號召工人拒絕為該船卸貨,使之不能離港。該聯合會聲明,除非原告公司捐助80萬美元作為海員國際福利基金,否則不予卸貨,原告公司被迫給付捐款后起訴追償。法庭裁定,這一支付是在經濟脅迫下做出的;并且按照有關工業法規,此類給付要求也并不合法;故原告有權追回付款。精品資料(4)顯失公平(gōngpíng)導致的合意不真實現代各國法律及判例均規定,在顯失公平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準許遭受不利的一方請求撤銷或予以(yǔyǐ)變更。精品資料5、有對價或合法(héfǎ)的約因在法律上考查一項合同是否有效,除了要約與承諾,還要看合同是否有對等條件,即一項合同應該是相互(xiānghù)給付的。這種對等條件在英美法中稱之為“對價”,在法國法中稱之為“約因”。精品資料對價(1)對價的定義對價一詞是從英文中的“Consideration”翻譯過來的,我們把它解釋為:諾言的回報或諾言的代價。按照英國法的解釋:“對價是按法律觀念,有價值(jiàzhí)的對價可能存在于一方當事人的權利、利益、利潤或經濟利益中,或存在于一方所承擔的放棄行使某些權利或蒙受的損害、損失或所擔負的義務。”對價是指一種相互關系即買賣雙方在法定范圍內互有權利與義務都必須受法律規定的約束。

精品資料(2)對價的有效要件√對價必須(bìxū)來自受允諾人√對價必須(bìxū)是合法的√對價必須(bìxū)具有某種價值,但不要求充足√對價必須(bìxū)是待履行或已履行的對價,而不是過去的對價√法律或職責上的義務不能作為對價是指一方在對方作出允諾(yǔnnuò)以前已付出的代價,不能作為對方后來作出的這項允諾(yǔnnuò)的對價。

被告答應以1英鎊的價格把房子賣給原告,但后來被告反悔了,聲稱1英鎊是個不充分的對價。法院認為,對價并不要求對等或充分,合同能否執行取決于有沒有對價,而不是對價充分與否問題。被告敗訴。過去的對價例1:小明寫了一本書,他的好朋友小紅出于好意為他打成了鉛字,小明很滿意,答應給小紅50%的稿費,但他后來又拒絕了。例2:張三是公司會計,經理要求張三在周末加班,事后經理答應給張三150元人民幣。但后來經理又反悔了。船方雇用一批海員作一次往返于倫敦與波羅的海的航行,途中有兩名海員逃跑了,船長答應其余的海員,如果他們分擔工作,努力把船開回倫敦,他將把那兩名海員的工資分給他們。事后船長食言,船員到法院起訴。精品資料約因法國法無“對價”而使用“約因”

法國法認為債的約因是指訂約當事人產生該項債務所追求(zhuīqiú)的最接近和最直接的目的——訂立合同的原因和目的。

例如甲向乙購買汽車:甲為了取得汽車

乙為了取得車款

法國法把約因作為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之一。不當得利: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后喪失(sàngshī)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應負返還的義務。如售貨時多收貨款,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等。精品資料6、合同應符合法定(fǎdìng)形式合同的不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要式合同:合同訂立時必須按照法定的形式或程序訂立才能生效的合同。不要式合同:法律上不要求特定的形式訂立的合同。要求合同采用特定形式的理由:一是用以作為合同生效的要件,二是用以作為證明合同存在(cúnzài)的證據。合同即使沒有根據法定的形式訂立,但是合同并非無效,只是不能強制執行,在發生訴訟時,必須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例如書面形式、公證人的證明等)作為合同存在(cúnzài)及其內容的證據,而不能只以口頭證言作為證據。精品資料并且(bìngqiě)各國法律對要式合同的側重點各有不同英美法把合同分為簽字蠟封合同與簡式合同兩種。德國法主要側重于作為合同有效成立的要件。法國(fǎɡuó)法偏重于作為證據要求(例外,不適用于商事合同)我國《合同法》采取不要式原則,要式合同為例外。《公約》和《通則》對國際買賣合同的形式不加任何限制。1、簽字蠟封合同這種合同是由當事人簽字與加蓋印鑒并把它交給對方而作成的,其有效性完全是由于它所采用的形式決定,不要求任何對價即可生效。2、簡式合同它包括口頭合同與并非以簽字蠟封式作成的一般的書面合同,這類合同必須有對價,否則就沒有約束力。精品資料第三節合同(hétong)的履行各國法普遍認為,合同的履行就是完成合同所要求的行為,或是當事人實現(shíxiàn)合同內容的行為。當事人在訂立合同后都有履行合同的義務,如果違反應履行的合同義務,則將根據不同的情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精品資料全面(quánmiàn)適當履行原則誠實信用履行原則合同當事人應本著誠實信用的道德要求,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lǚxíng)通知、協助、保密等附隨義務。合同當事人履行和同時,應按照合同約定的標的、質量等全面、適當地履行合同的約定或法律規定的全部義務。精品資料我國《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承擔民事責任。”“當事人以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采取(cǎiqǔ)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精品資料大陸(dàlù)法法國《民法典》第1134、1147條規定:“依法成立(chénglì)的合同,在訂立合同的當事人間具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如債務人不能證明其不履行債務是由于不應歸其個人負責的外來原因時,及時其個人并無惡意,債務人對其不履行或遲延履行債務,應支付損害賠償。”德國法認為,債務人應依據誠實守信的原則,根據債務關系與交易慣例,向債權人履行其給付(履行合同內容)的義務。精品資料英美法合同未規定履行時間,合同應在合理的時間內履行。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內履行,構成(gòuchéng)違反合同。另一方可以要求賠償其實際損失。如履約時間是合同要素,一方的履行的延遲可導致另一方解除合同并要求損害賠償。一方履行了其大部分義務,不影響另一方的實質性利益,另一方就不應該(yīnggāi)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精品資料第四節違約責任與救濟(jiùjì)方法一、違約的概念指合同一方當事人由于某種原因,完全沒有履行其合同義務或沒有全部履行其合同義務的行為。如果由于出現了不可抗力事故,造成(zàochénɡ)違約,違約一方可以不負違約責任。正常情況下的違約,違約方應負責任。英美法與大陸法在如何構成違約上主要在二個方面上存在差異:關于過失責任的原則和催告問題。精品資料1.歸責(ɡuīzé)原則大陸法國家將違約責任歸于民事責任,以有無(yǒuwú)過失作為違約責任構成的要件。——過失責任原則

英美法國家認為只要允諾人沒有履行其合同義務,即使沒有任何過失,也構成違約,必須承擔違約的后果。——嚴格責任原則只有合同債務人存在著可以歸責于他的過失時,才承擔違約的責任。凡沒有正當理由的不履行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許諾者,構成違約。精品資料2.關于(guānyú)催告催告:是大陸法的一種制度,是指債權人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合同的一種通知。債權人必須(bìxū)向債務人提出催告,才能使債務人承擔遲延給付的責任,也就是說催告是債權人就遲延給付請求損害賠償的必要條件。催告的作用:(1)自催告生效之日起,不履約的風險完全由違約一方承擔。(2)債權人有權就不履行合同請求法律上的救濟。(3)從送達催告之日起開始計算損害賠償及其利息精品資料二、違約(wéiyuē)的形式(一)大陸法德國《民法典》把違約區分兩類:給付不能、給付遲延(chíyán)1、給付不能:是指債務人由于種種原因,不可能履行其合同的義務,而不是指有可能履行而不去履行。①自始給付不能:指在合同成立時,該合同即不可能履行。如果屬于雙方無過失,則合同無效;

如果一方當事人在訂約時已經知道或應該知道該合同履行不可能,則應對無過錯的一方負賠償責任(一方有過錯,無過錯方有權要求賠償)。精品資料②嗣后給付不能:是指合同在成立(chénglì)時是有可能履行的,但合同訂立后出現了阻礙合同履行的因素,而導致合同不能履行。

德國法對嗣后不能的處理,要看債務人有無過錯而定:①非因債務人的過失而引起的給付(ɡěifù)不能債務人不承擔履行合同的責任。②由于債務人的過失而引起給付(ɡěifù)不能要承擔損害賠償(不能履行的部分承擔損害賠償)③不可歸責于任何一方而引起的給付(ɡěifù)不能雙方當事人均無過失均可以免除其義務。精品資料2、給付遲延:是指債務已屆履行期,而且是可能履行的,但債務人沒有(méiyǒu)按期履行其合同義務。給付遲延非債務人過失(債務人不負遲延責任)因債務人過失(債務人自受催告時起應負遲延責任)精品資料(二)英美法英國法將違約區分為兩種情況:違反條件(tiáojiàn)、違反擔保。(1)違反條件(tiáojiàn)英國法把合同中主要條款稱為“條件(tiáojiàn)”,如果當事人違反了“條件(tiáojiàn)”,即違反了合同的主要條款,對方有權要求解除合同,并可要求賠償損失。(2)違反擔保指違反合同中的次要條款。受損害一方不能解除合同,只能請求損害賠償。

精品資料(二)英美法美國法將違約分為兩類:輕微違約和重大違約輕微違約:當事人一方在履約時,盡管存在一些違約行為,但另一方已經從中得到該項交易的主要(zhǔyào)利益的違約。——無過錯一方只能請求損害賠償,但不能拒絕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重大違約:由于債務人沒有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有缺陷致使債權人不能得到該項交易的主要(zhǔyào)利益的違約——受損害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即解除自己對合同履行的義務,同時可以要求賠償全部損失。精品資料(三)《銷售合同(hétong)公約》《銷售合同公約》將違約區分為三種:非根本違約、根本違約和提前違約1、根本違約: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sǔnhài),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的一方并不能預知,而且同樣一個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時也沒有理由會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救濟辦法:交付替代物、解除合同、損害(sǔnhài)賠償2、非根本違約:根據《公約》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除構成根本違約外都屬于非根本違約。——受害方不能要求解除合同3、提前(預期)違約:指一方當事人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到來之前,即明確表示屆時將不履行合同。——中止履行或撤銷合同精品資料三、救濟(jiùjì)方法1、實際(shíjì)履行一個人的合法權利被他人損害時,法律上給予受害一方的補償方法。實際履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債權人要求債務人按合同規定履行合同;另一個是指債權人向法院提起實際履行之訴,由國家機關強制債務人按照合同規定實際履行。大陸法:實際履行是一種主要的救濟方法英美法:實際履行只是作為一種補充救濟方法《公約》:允許實際履行;同時允許法院按國內法裁決巴西:沒有實際履行的規定精品資料2.損害賠償(sǔnhàipéichánɡ)(1)損害(sǔnhài)的成立大陸法認為:損害(sǔnhài)賠償責任的成立,必具備三個條件。英美法:只要有違約就可以請求損害(sǔnhài)賠償1.有損害事實2.有可歸責于債務人的原因3.損害的發生與債務人違約之間有因果關系(2)損害賠償的方法恢復原狀金錢賠償德國法:●○法國法:○●英美法:●

(3)損害賠償的范圍實際損失+間接損失德國法對損害賠償以恢復原狀為原則,以金錢賠償為例外;法國法以金錢賠償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