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歷史真題匯編專題13 材料分析題(中國史部分)-教師_第1頁
2024年中考歷史真題匯編專題13 材料分析題(中國史部分)-教師_第2頁
2024年中考歷史真題匯編專題13 材料分析題(中國史部分)-教師_第3頁
2024年中考歷史真題匯編專題13 材料分析題(中國史部分)-教師_第4頁
2024年中考歷史真題匯編專題13 材料分析題(中國史部分)-教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專題13材料分析題(中國史部分)2024年全國中考真題匯編·非選擇題1.(2024年河南?。╅喿x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黃河承載著文明,是國家與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3000年以來,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約1500次,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幾皂n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材料二春秋時期,黃河下游兩岸的諸侯國開始修筑堤防。北宋時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開引河等為主導思想。然而,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難見成效。明清又收緊河道,利用水流沖刷沉積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潰決。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以北黃河干流)——摘編自黃金生《從“憂患河”到“幸福河”守護黃河安瀾實現高質量發展》(1)材料一呈現了什么現象?(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治河”困難的原因。(3)綜上所述,請你談談“這場‘戰役’的勝利”給予了我們哪些智慧?!敬鸢浮浚?)現象: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黃河下游經常決口泛濫;黃河下游河道多次更改。(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原因: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治河”策略、技術等較為單一;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智慧:汲取歷代經驗;運用綜合治理理念;樹立除害興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解析】(1)現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河承載著文明,是國家與文化精神的象征?!闭f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3000年以來,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約1500次,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闭f明黃河下游經常決口泛濫,且黃河下游河道多次更改。(2)原因:根據所學可知,中國古代“治河”困難的原因是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根據材料“北宋時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開引河等為主導思想。然而,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難見成效。明清又收緊河道,利用水流沖刷沉積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潰決?!笨芍?,北宋和明清時期的“治河”困難的原因是策略、技術等較為單一,因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等因素難以奏效。(3)智慧:根據材料“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役’的勝利”給與我們的智慧是汲取歷代經驗;運用綜合治理理念;樹立除害興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等。2.(2024年上海市)觀文物,通古今(1)按照時間的先后進行排序(2)根據特征填寫文物的編號。①源于少數民族,民國改良風靡全國的是();②載重量大且配備了指南針,在當時領先地位的是()。(3)古代的一些文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對此你有什么認識【答案】(1)(C)→(B)→(E)→(D)→(F)→(A)(2)AF(3)文物在現在生活中的出現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先進的科技水平、對外貿易的繁榮開放、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又反映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我們要傳承和發展文物文化,使與其他文化相融合,讓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大放異彩?!窘馕觥浚?)排序:根據圖片信息“材料A滿族旗袍;材料B戰國銅壺;材料C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稻谷;材料D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材料;E陶院落;材料F泉州出土的海船”結合所學可知,材料A是清朝時期,材料B是戰國時期,材料C是原始農耕時期;材料D是唐朝時期;材料E是漢朝時期;材料F是宋朝時期。因此,按照時間的先后進行排序是:(C)→(B)→(E)→(D)→(F)→(A)(2)編號:根據所學可知,源于少數民族,民國改良風靡全國的是滿族旗袍,因此①填A;根據所學可知,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因此,②填F。(3)認識: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古代的一些文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是歷史的傳承,對此我的認識是:文物在現在生活中的出現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先進的科技水平、對外貿易的繁榮開放、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又反映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我們要傳承和發展文物文化,使與其他文化相融合,讓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大放異彩。3.(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絲綢與中華文明】材料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發現于古代西域精絕國遺址。精絕國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曾接受漢朝西域都護統轄?!拔逍浅鰱|方利中國”織錦面積不大,但色彩極為豐富,代表了當時絲織技術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絕國為代表的西域民眾對中央王朝的認同?!幾脏嵻纭逗我灾腥A》等材料二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桑、蠶、帛以及偏旁從絲的100多個與絲有關的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中產生的絲茸沉淀物與凸版印花技術的啟發;漢代以來,絲織物不斷西傳,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諸國進行經濟交流的主要產品。絲綢延綿數千年,至今依舊光耀神州,已成為國家文化的名片,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幾粤置反濉督z綢之路考古十五講》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一考古發現蘊含的歷史信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絲綢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3)學校準備開展“建設一帶一路,講好中國故事”歷史研學活動,請你從絲綢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的角度擬定一個活動主題?!敬鸢浮浚?)歷史信息:當時絲織技術高超;西域民眾認同中央王朝。(2)作用:絲綢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的啟發;絲綢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3)活動主題:絲綢:鏈接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名片【解析】(1)歷史信息:根據材料一“織錦面積不大,但色彩極為豐富,代表了當時絲織技術的高超水平”可知,當時絲織技術高超;根據材料一“反映了以精絕國為代表的西域民眾對中央王朝的認同”可知,西域民眾認同中央王朝。(2)作用:根據材料二“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現了桑、蠶、帛以及偏旁從絲的100多個與絲有關的字”可知,絲綢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根據材料二“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中產生的絲茸沉淀物與凸版印花技術的啟發”可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直接受到制絲過程的啟發;根據材料二“絲綢延綿數千年,至今依舊光耀神州,已成為國家文化的名片,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可知,絲綢將中國貨通世界、與世交好的愿景傳遞。(3)活動主題:從歷史意義來講,絲綢不但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也成為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由于歷史積蘊的作用,絲綢已成為中國文化名片,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同世界各國友好交往的心愿。所以擬定活動主題為:絲綢:鏈接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名片。4.(2024年湖南省)在中國文化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最能從整體上表現其神韻的核心精神,是尚“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先秦經典《周易》蘊含了尚“和”精神,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必須和合、平衡才能順利發展。莊子認為“與天和得‘天樂’”,主張清靜無為、物代兩忘。尚“和”精神還表現為在處理問題時避免走向極端。但也不要作無原則的調和,故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諸如“家和萬事興”“和衷共濟”等訓條,都彰顯了尚“和”精神。——摘編自鄭師渠《中國文化通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道家和儒家關于尚“和”精神的主張。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我國古代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體現尚“和”精神的史實。材料三當前,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處在戰火硝煙之中。中國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貴,我們愿同國際社會一道,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摘自《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二四年新年賀詞》(《人民日報》2024年1月1日)(3)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尚“和”精神的現實意義?!敬鸢浮浚?)道家主張:人應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達到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儒家主張:“和而不同”,在處理人際問題時能保持個人獨立思考和原則同時,又尊重差異,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2)史實1: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實行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漢化政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與發展,可見尚“和”精神,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史實2:唐太宗時期實行和親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通過婚姻方式促進與吐蕃民族的和諧發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充分體現了尚“和”精神。其他史實: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清朝時建立冊封制度等等。(3)意義:尚“和”精神重視大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尚“和”精神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有利于良好人際交往形成、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尚“和”精神在國際交往、交流中非常重要,各國尚“和”、尊重多元文化,與其他文化和諧共處,通過“和”來實現世界各國和平相處與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窘馕觥浚?)道家主張:根據材料一“先秦經典《周易》蘊含了尚‘和’精神,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必須和合、平衡才能順利發展。莊子認為‘與天和得’‘天樂’,主張清靜無為、物代兩忘。”并結合莊子的主張可知,人應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達到與大自然渾然一體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儒家主張:根據材料一“故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此外。諸如‘家和萬事興’‘和衷共濟’等訓條,都彰顯了尚‘和’精神?!辈⒔Y合所學孔子的思想可知,“和而不同”,在處理人際問題時能保持個人獨立思考和原則同時,又尊重差異,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系。(2)史實1:根據材料二“北魏遷都路線示意圖”可列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進行分析作答。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時實行講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漢化政策有利于各民族交流、融合與發展,可見尚“和”精神,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史實2:根據材料二“唐朝閻立本《步輦圖》”并結合所學文成公主入藏的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實行和親的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通過婚姻方式促進與吐蕃民族的和諧發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充分體現了尚“和”精神。根據所學,還可以列舉其他史實,如:張騫出使西域、昭君出塞、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清朝時建立冊封制度等等。(3)意義:根據材料一、二、三,道家和儒家關于“和”的思想,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和”精神的體現,可以分析出尚“和”精神的現實意義,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國際交往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尚“和”精神重視大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尚“和”精神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有利于良好人際交往形成、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尚“和”精神在國際交往、交流中非常重要,各國尚“和”、尊重多元文化,與其他文化和諧共處,通過“和”來實現世界各國和平相處與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蜀地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當時,蜀地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順水勢”,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不同的水脈和地形,無壩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秦國在蜀郡獲得了繼關中平原后的又一個大糧倉,為秦始皇實現天下一統的宏圖提供了堅實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巨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不斷維護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積不斷擴大,超過1000萬畝?!幾粤x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等(1)根據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2)都江堰作為四川省一張閃亮的名片,吸引無數國人和國際友人前往研學、參觀,請你就都江堰發揮的作用,向前來參觀的人做一個簡要的解說。【答案】(1)原因:政府重視;因地制宜;發揮集體智慧;人民支持;李冰個人優秀品質等。(言之有理即可)(2)解說詞:千年都江堰,綜合水利工程,造?!疤旄畤?。(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 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順水勢”,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不同的水脈和地形,無壩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視;因地制宜;發揮集體智慧;人民支持;李冰個人優秀品質等。(2)解說詞: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可知,如千年都江堰,綜合水利工程,造?!疤旄畤?。6.(2024年四川省遂寧市)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是備受關注的熱詞之一,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中國歷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替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材料二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變革?!泄彩粚萌腥珪珗螅?)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中“生產關系的變革”在農業方面的具體措施,這一措施所產生的影響。材料三“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薄浴度嗣袢請蟆暯降男沦|生產力“公開課”》(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談談你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合理化建議。【答案】(1)標志: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及使用。(2)措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影響: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建議: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標志:根據材料一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及使用,是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2)措施:根據材料二“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其中,在農村的改革主要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建議: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建議,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據材料三“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可提出建議: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等。7.(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迄今,莫高窟保存了735個洞窟,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畫、音樂、舞蹈等多種門類的藝術?!幾浴豆饷魅請蟆?023年9月14日材料二: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畫,畫作是西漢武帝時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廣袤大漠到中國西邊尋求盟友,共同對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摘編自寧強《敦煌壁畫里的“一帶一路”形象》敦煌壁畫唐朝高僧西行取經圖——摘自卜憲群《中國通史》材料三:16世紀中葉開始,莫高窟逐漸變得破敗。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將世界遺產的保護法治化,采用數字技術手段,對敦煌藝術進行保護。——摘編自樊錦詩《絲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現代文化角色》(1)結合所學,我國除敦煌莫高窟外,還有哪些石窟?寫出其中兩例。依據材料一,概括莫高窟的任意一個特點。(2)依據材料二,寫出與“使臣”“高僧”相關的歷史事件,并分析兩個事件的共同影響。(3)依據材料三,指出黨和國家為保護莫高窟采取的任意一項措施。(4)“敦煌文化守望者”是一個全球志愿者派遣計劃。為此寫出一句宣講詞。【答案】(1)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特點:歷史悠久;數量多;規模大;藝術門類多等。(2)事件:張騫通西域;玄奘西行。影響: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了解,友好往來;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等。(3)措施: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采取數字技術手段等。(4)宣講詞:來敦煌莫高窟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們要用更智慧的途徑加以保護,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銘記一代又一代守護者,讓古建筑重生,讓中華傳統文化永不磨滅等?!窘馕觥浚?)石窟:根據所學可知,我國除敦煌莫高窟外,還有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等。特點:根據材料一“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可知是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莫高窟保存了735個洞窟”可知是數量多,規模大;根據材料一“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畫、音樂、舞蹈等多種門類的藝術”可知是藝術門類多等。(2)事件:根據材料二“畫作是西漢武帝時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廣袤大漠到中國西邊尋求盟友,共同對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和所學可知與“使臣”相關的歷史事件是西漢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根據材料二“敦煌壁畫唐朝高僧西行取經圖”和所學可知與“高僧”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唐朝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玄奘西行都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了解,友好往來;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等。(3)措施:根據材料三“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可知是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加固維修;根據材料三“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可知是出臺《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根據材料三“采用數字技術手段,對敦煌藝術進行保護”可知是采取數字技術手段等。(4)宣講詞:根據所學,從敦煌莫高窟文化價值、史學價值、傳統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出宣講詞即可,如:來敦煌莫高窟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碰撞;敦煌莫高窟不可再生,我們要用更智慧的途徑加以保護,使傳統文化煥發生機;銘記一代又一代守護者,讓古建筑重生,讓中華傳統文化永不磨滅等。8.(2024年甘肅省金昌市)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戰略位置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時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成為西漢政府在西北防務的重要內容。《漢書》記載:“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薄逗鬂h書》有“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記載,通過這些措施鞏固了漢政府在河西的統治。同時,漢政府陸續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務?!幾浴稘h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材料二五涼時期(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對穩定,為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一批儒學大家不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學,著書立說,開館收徒,使漢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西晉末年,京城官員張軌主動請求調往武威,就任涼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與“拔賢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區儒學昌盛,井井有條。——摘編自紀錄片《河西走廊》解說詞材料三榷場貿易是遼、宋、西夏、金時期隸屬于不同政權的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宋、夏商民的大量貿易是在官方設立的榷場進行,宋、夏通好時,雙方人民都歡迎開市,出現“商販如織”的現象。金朝時設立蘭州榷場,西夏以境內的特產青白鹽、珠玉、牲畜和皮毛等產品,換取金朝的糧食、銅鐵、絲麻織品、貨幣和其他物資?!幾浴端卧獣r期的蘭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儒學昌盛的原因。(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榷場貿易的歷史意義。【答案】(1)措施:修筑邊塞;移民實邊;實行屯田;設置郡縣。(2)原因:政局相對穩定;儒學家的倡導;地方政府支持;民族交融的推動。(3)意義:彌補了宋朝歲幣的財政支出;推動了遼、西夏、金與宋民間貿易的發展;促進遼、西夏、金與宋間經濟物資交流、文化交流(宋代先進科技傳播)等?!窘馕觥浚?)措施:根據材料一“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可得出修筑邊塞;根據“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可得出移民實邊;根據“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可得出設置郡縣;根據材料“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可得出實行屯田。(2)原因:根據材料二“河西走廊政局相對穩定,為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可得出政局相對穩定;根據“一批儒學大家不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學,著書立說,開館收徒,使漢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可得出儒學家的倡導;根據“京城官員張軌主動請求調往武威,就任涼州刺史”可得出地方政府支持;根據材料“五涼時期(十六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民族交融,推動了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儒學的昌盛。(3)意義:根據材料三“宋、夏通好時,雙方人民都歡迎開市,出現‘商販如織’的現象”等信息可知,榷場貿易是遼、宋、西夏、金時期隸屬于不同政權的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榷場的設置推動了遼、西夏、金與宋民間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遼、西夏、金與宋間經濟物資交流、文化交流,推動宋朝先進科技的傳播,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宋朝歲幣的財政支出。9.(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經過西周至東漢末一千兩百余年的發展,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形成?,F存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更為可貴的是,古代醫者在行醫過程中追求“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精神。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摘編自王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與中醫藥文化自信》材料二晚清民國時期,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舉步維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確定“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藥事業得到新發展。屠呦呦帶領科研團隊,受中醫藥文獻啟發,提取出青蒿抗瘧的有效成分,解決了抗瘧藥物失效的難題。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世界掀起中醫藥文化熱潮?!幾詣⒔鸺t等《中醫藥政策發展脈絡回顧及展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中醫藥發展的特點,并舉出兩例代表性的成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出現中醫藥文化熱潮的原因。(3)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敬鸢浮浚?)特點:歷史悠久;醫學著作數量多;醫者追求道德醫術修養;影響國外醫學發展。成就:《傷寒雜病論》;麻沸散。(其他符合題意的成就亦可)(2)原因:國家重視發展;中醫藥博大精深影響大;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兒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維護人類公共衛生安全也需要傳承好、發展好中醫藥等。(3)建言獻策: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用現代化手段弘揚傳統文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經過西周至東漢末一千兩百余年的發展,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形成”可知是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現存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不乏集大成者”可知是醫學著作數量多;根據材料一“更為可貴的是,古代醫者在行醫過程中追求‘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的精神”可知是醫者追求道德醫術修養;根據材料一“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醫學都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知是影響國外醫學發展。成就:根據所學,從古代中醫藥發展重大成就中列舉兩例即可,如東漢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東漢華佗發明麻沸散等。(2)原因:根據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確定‘中西醫并重’‘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藥事業得到新發展”可知是國家重視發展;根據材料二“屠呦呦帶領科研團隊,受中醫藥文獻啟發,提取出青蒿抗瘧的有效成分,解決了抗瘧藥物失效的難題”可知是中醫藥博大精深影響大;根據所學可知是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兒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根據所學可知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維護人類公共衛生安全也需要傳承好、發展好中醫藥等。(3)建言獻策:材料一反映了我國古代中醫藥發展的的情況,材料二反映了出現中醫藥文化熱潮,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繼承、發揚等角度,分析概括出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用現代化手段弘揚傳統文化。10.(2024年貴州省黔南州)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東南之郡……蠶女勤苦,罔(罔:不)畏饑渴……非貴非驕,靡(靡:沒有)不務此,是絲非不多也?!猍北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織作為生,號稱衣被天下,故尤富?!猍北宋]劉敞《公是集》吳中之民,開荒墾洼,種粳稻,又種菜、麥、麻、豆,耕無廢圩,刈無遺隴,……所以吳中之農專事人力,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猍南宋]吳泳《鶴林集》材料三

《盛世滋生圖》(局部)《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是一幅描繪清朝乾隆年間蘇州的傳世名作。繪制者徐揚是當時的宮廷畫家,他在自跋中強調“國家治化昌明,超軼三代”“我朝圣圣相承,深仁厚澤,淪浹(淪浹:浸潤,受影響)百有余年之久矣.”(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2)根據材料二,指出史料所涉及的兩個行業。(3)觀察材料三中的《盛世滋生圖》(局部),你能從圖中提取有關當時蘇州城的哪些歷史信息。(4)綜上所述,談一談你對秦漢以來江南經濟發展的認識?!敬鸢浮浚?)狀況:地廣人稀,耕作方式落后。(2)行業:手工業;農業。(3)信息:市井風情;商業發展,船舶貿易等。(4)認識:江南地區由貧窮落后變化的繁華富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狀況:根據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笨芍?,秦漢時期江南地區地廣人稀,耕作方式落后。(2)行業:根據材料二“是絲非不多也。”“(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織作為生,號稱衣被天下,故尤富?!笨芍?,材料反映的是手工業的發展情況;根據材料二“吳中之民,開荒墾洼,種粳稻,又種菜、麥、麻、豆,耕無廢圩,刈無遺隴,……所以吳中之農專事人力,故諺曰‘蘇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的發展狀況。(3)根據材料三“《盛世滋生圖》”可知,該題反映的是蘇州的繁榮景象。從圖片整體來看,圖片能夠反映蘇州的市井風情;從店鋪的分布能夠反映蘇州商業發展情況,從河流中大量的船舶能夠后反映蘇州船舶貿易繁榮等。(4)認識:本題屬于屬于開放性試題,可從秦漢以來江南經濟的變化方面簡要說明,言之有理即可。如:江南地區由貧窮落后變化的繁華富庶。11.(2024年福建?。╅喿x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代農民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總結,積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識。物候知識與氣象、天象緊密聯系,可被用于把握農時以達到增產目的,如“黃鶯兒鳴叫”就是采?;顒訒r宜的標志。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物候學?!幾躁幏數戎骶帯吨袊糯幕罚ú鍒D本)》(1)根據材料一,簡述物候知識的價值。材料二圖唐鎏金銀香囊及其內部構造注: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圖北宋青釉剔花倒裝壺及其構造示意圖注: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摘編自愛德華·謝弗《撒馬爾罕的金桃》等(2)根據材料二,概括其體現出的古代手工業品的特點。(3)根據材料一、二,提煉一個主題?!敬鸢浮浚?)價值: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研究古代氣象知識的重要依據;推動氣象學、天象學的發展;推動物候學的產生。(2)特點:造型美觀;設計精巧;工藝高超;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引領風尚;日益走向大眾等。(3)主題:從勞動、科技、實踐角度作答均可。如:勞動是人類文明與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科學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偉大的創造力等?!窘馕觥浚?)價值:根據材料“物候知識與氣象、天象緊密聯系,可被用于把握農時以達到增產目的,如‘黃鶯兒鳴叫’就是采?;顒訒r宜的標志。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物候學”可知,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研究古代氣象知識的重要依據;推動氣象學、天象學的發展;推動物候學的產生。(2)特點:根據材料圖片可知,造型美觀;設計精巧;工藝高超;根據材料“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可知,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實用性;引領風尚;日益走向大眾等。(3)主題: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可知,如勞動是人類文明與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科學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偉大的創造力等。12.(2024年甘肅省武威市,嘉峪關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戰略位置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時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成為西漢政府在西北防務的重要內容?!稘h書》記載:“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薄逗鬂h書》有“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記載,通過這些措施鞏固了漢政府在河西的統治。同時,漢政府陸續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務?!幾浴稘h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材料二五涼時期(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對穩定,為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一批儒學大家不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學,著書立說,開館收徒,使漢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西晉末年,京城官員張軌主動請求調往武威,就任涼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與“拔賢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區儒學昌盛,井井有條。——摘編自紀錄片《河西走廊》解說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五涼時期河西地區儒學昌盛的原因?!敬鸢浮浚?)措施:修筑邊塞;移民實邊;實行屯田;設置郡縣。(2)原因:政局相對穩定;儒學家的倡導;地方政府支持;民族交融的推動?!窘馕觥浚?)措施:根據材料一“西漢時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成為西漢政府在西北防務的重要內容?!笨芍?,西漢政府修筑邊塞;根據材料二“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笨芍泼駥嵾叄桓鶕牧弦弧斑吙ぶ棉r都尉,主屯田殖谷”可知,實行屯田;根據材料一“同時,漢政府陸續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務。”可知,設置郡縣。(2)原因:根據材料二“五涼時期(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對穩定,為儒學在河西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笨芍?,政局相對穩定;根據材料二“一批儒學大家不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學,著書立說,開館收徒,使漢文化在河西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笨芍?,儒學家的倡導;根據材料二“西晉末年,京城官員張軌主動請求調往武威,就任涼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與‘拔賢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區儒學昌盛,井井有條?!笨芍?,地方政府支持。結合所學可知,五涼時期政權分立,民族交融,有利于儒學的發展。13.(2024年江西?。奥逡貜膩硖斓刂小保持袑W歷史社團制作了宣傳洛陽的網頁,共有四大欄目。瀏覽欄目內容,回答問題。欄目一佛教圣地東漢明帝時,佛經被運載到洛陽,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扶持,洛陽成為佛教文化圣地,相關歷史遺跡有①。欄目二富盛古都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猍東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欄目三運河中心洛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為大運河的交通中心,經濟日益繁榮。欄目四絲路洛陽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洛陽“絲路電商”對接會成為2024鄭州跨境電商大會的亮點。(1)瀏覽欄目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①處內容。(2)瀏覽欄目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洛陽成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3)瀏覽欄目三,概括大運河對洛陽產生的影響。(4)瀏覽欄目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請為絲路洛陽的經濟發展提出合理建議?!敬鸢浮浚?)內容:洛陽白馬寺或龍門石窟。(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民族交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影響:洛陽成為南北交通樞紐;促進洛陽經濟繁榮。(4)建議:挖掘絲路洛陽的歷史資源;繼續發揮“絲路電商”平臺的優勢?!窘馕觥浚?)內容:根據欄目一“東漢明帝時,佛經被運載到洛陽,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扶持,洛陽成為佛教文化圣地”和所學可知,東漢明帝時,在洛陽興建了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影響深遠;根據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開鑿的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2)原因:根據欄目二“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和所學可知,洛陽成為“衣冠士族”之地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北魏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民族交往上是民族交融;經濟上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3)影響:根據欄目三“洛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成為大運河的交通中心,經濟日益繁榮”可知,洛陽是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所以洛陽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促進洛陽經濟繁榮。(4)建議:根據欄目四“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和所學可知建議是挖掘絲路洛陽的歷史資源;根據欄目四“洛陽‘絲路電商’對接會成為2024鄭州跨境電商大會的亮點”和所學可知建議是繼續發揮“絲路電商”平臺的優勢。14.(2024年黑龍江省龍東地區)農業乃立國之本,在中國古代經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當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x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三:該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x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材料一中,圖一是什么水利工程?是由誰主持修建的?哪一圖片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兩宋時期,由越南傳入的水稻優良品種是什么?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哪個朝代?(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請寫出該書的書名。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的作者是誰?(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促進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敬鸢浮浚?)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人物:李冰標志:圖二:鐵制工具(2)水稻品種:占城稻;朝代:南宋(3)書名:《農政全書》;作者:賈思勰(4)因素:政策支持;農業生產工具改進;人民的辛勤勞作等?!窘馕觥浚?)水利工程: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因此,圖一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人物: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標志: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因此,圖二是:鐵制工具(2)水稻品種:根據材料二“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當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苯Y合所學可知,兩宋時期,人口增加,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提高,農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南方的水稻種植面積迅速增長,由越南傳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強,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因此,由越南傳入的水稻優良品種是:占城稻朝代:根據所學可知,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那時中央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因此,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是在:南宋。(3)書名:根據材料三“該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苯Y合所學可知,《農政全書》也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全書60卷,約70萬字,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大類。《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因此,該書的書名是:《農政全書》作者:根據所學可知,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因此,該書的作者是:賈思勰。(4)因素:綜合上述材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鐵制工具的發明、水稻品質的引進、《農政全書》的編撰等史實與影響,可以歸納出促進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是:政策支持;農業生產工具改進;人民的辛勤勞作等。15.(2024年江蘇省鹽城市)中華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會、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時,在今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境內分布著數十個民族,這些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被中原人統稱為“西南夷”。為了便利與西南夷的交通,秦朝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還不斷在歸附的西南夷地區設置縣、道。——摘編自馬孟龍《秦漢史》材料二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分四路出擊吐蕃,大敗吐蕃。640年10月,祿東贊到達長安,朝見了唐太宗,陳述了仰慕大國,請求接親的愿望和誠意。太宗下詔準其所請?!幾詫O英剛《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元朝形勢圖(1330年)——選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區加強邊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2)據材料二,歸納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方式。(3)綜合上述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加強對西南地區管轄的意義?!敬鸢浮浚?)背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族屬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開鑿了“五尺道”,設置縣、道。(2)方式:出兵發動戰爭;和親;(3)意義: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窘馕觥浚?)背景:根據材料一“秦朝時,在今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境內分布著數十個民族,這些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被中原人統稱為“西南夷”。為了便利與西南夷的交通”可知,秦朝在西南地區加強邊疆治理的背景為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族屬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根據材料一“秦朝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還不斷在歸附的西南夷地區設置縣、道”可知,秦朝在西南地區加強邊疆治理的措施為開鑿了“五尺道”,設置縣、道。(2)方式:根據材料二“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分四路出擊吐蕃,大敗吐蕃”可得出,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方式為出兵發動戰爭;根據材料二“640年10月,祿東贊到達長安,朝見了唐太宗,陳述了仰慕大國,請求接親的愿望和誠意”可得出,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方式為和親。(3)意義:根據材料三“元朝形勢圖(1330年)”“宣政院轄地”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所以,我國加強對西南地區管轄的意義為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16.(2024年甘肅省白銀市)甘肅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戰略位置重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時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險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成為西漢政府在西北防務的重要內容?!稘h書》記載:“元狩二年,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后漢書》有“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記載,通過這些措施鞏固了漢政府在河西的統治。——摘編自《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材料二榷場貿易是遼、宋、西夏、金時期隸屬于不同政權的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重要途徑。宋、夏商民的大量貿易是在官方設立的榷場進行,宋、夏通好時,雙方人民都歡迎開市,出現“商販如織”的現象。——摘編自《宋元時期的蘭州》(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政府治理河西走廊的措施。(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榷場貿易的歷史意義?!敬鸢浮浚?)措施:建筑塞障亭隧,完善防御設施;出兵匈奴;移民屯田;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設置官員管理。(2)歷史意義:促進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促進各民族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邊境人民收入?!窘馕觥浚?)措施:根據材料“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可知,建筑塞障亭隧,完善防御設施;根據材料“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可知,出兵匈奴;根據材料“后稍發徙民充實之”可知,移民屯田;根據材料“邊郡置農都尉”可知,建立了郡、縣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設置官員管理。(2)歷史意義:根據材料“在河西地區筑塞障亭隧”可知,促進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民族交融;根據材料“宋、夏商民的大量貿易”可知,促進各民族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商販如織”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和邊境人民收入。17.(2024年廣東省)書藏古今,傳承文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載文字的中國古代書寫材料。材料二古代書目是指圖書分類目錄,一個時代書目的多寡,與圖書事業的盛衰密切相關?!幾圆苤吨袊∷⑿g的起源》材料三下表是明清時期編撰的部分科技類圖書信息。書名作(譯)者簡介《天工開物》宋應星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侗静菥V目拾遺》趙學敏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稁缀卧尽防敻]與徐光啟合譯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書寫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該局限的中國古代重大發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圖書事業興盛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類圖書的新特點。【答案】(1)共同局限:青銅器,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貴族階級使用,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發明:造紙術(2)原因:①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宋代的國家統一帶來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這為圖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②文化政策的推動:宋代統治者重視文治,提倡文化事業,如收集和收藏圖書,這直接推動了圖書事業的發展。③學術研究的活躍:宋代學術研究非?;钴S,新著作大量涌現,這促進了圖書的編目和分類,豐富了圖書內容。④印刷技術的進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數量增加,極大地推動了圖書事業的進步。⑤科舉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舉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對書籍的需求。官學和私學的普及進一步推動了書籍的印刷和傳播。⑥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對外貿易的開放,使得書籍通過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這也間接促進了國內圖書事業的發展。(3)特點:從內容上看:多是總結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從價值和影響上看:雖無突破/創新,但傳統科技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從主體行為看:勤奮鉆研,身體力行/注重調查研究/現身科學的精神;部分內容開始涉及自然科學,如《天工開物》;對外:都有結合西方【解析】(1)共同局限:根據材料一“刻有文字的甲骨;青銅利簋及銘文;居延漢簡”可知,紙問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畫、書寫在甲骨和簡帛上面,或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秦漢時期的公文往來、私人書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簡帛寫成。后人用“冊”“編”“卷”來稱書籍的篇幅,就是從簡的編連方式和存放特點得來的。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雖然輕,但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都受到限制。因此它們書寫材料的共同局限是:青銅器,簡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一般貴族階級使用,價格昂貴;人們使用起來受到很大限制,不便于保存。重大發明:結合所學可知,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紙的質量大大提高。這種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因此,突破該局限的中國古代重大發明是:造紙術(2)原因:根據材料二“漢至宋代書目種類數量變化圖”可知,宋朝的書目種類數量是最多的結合所學可以從政治統治、文化政策、學術研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外交流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宋代圖書事業興盛的原因有:①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宋代的國家統一帶來了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繁榮,這為圖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②文化政策的推動:宋代統治者重視文治,提倡文化事業,如收集和收藏圖書,這直接推動了圖書事業的發展。③學術研究的活躍:宋代學術研究非?;钴S,新著作大量涌現,這促進了圖書的編目和分類,豐富了圖書內容。④印刷技術的進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籍的印刷速度加快,數量增加,極大地推動了圖書事業的進步。⑤科舉和教育制度的完善:宋代的科舉制度吸引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對書籍的需求。官學和私學的普及進一步推動了書籍的印刷和傳播。⑥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宋代對外貿易的開放,使得書籍通過互市和走私流出境外,這也間接促進了國內圖書事業的發展。(3)特點:根據材料三“《天工開物》宋應星全面總結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后傳到國外,被譯為日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本草綱目拾遺》趙學敏收錄了《本草綱目》未載的多種藥物,以及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幾何原本》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譯自古希臘數學著作,‘點’‘線’‘三角形’等術語就是在這個譯本里定下來的?!笨梢愿爬ǔ雒髑蹇萍碱悎D書的新特點是:從內容上看:多是總結性的巨著,是集大成者;從價值和影響上看:雖無突破/創新,但傳統科技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從主體行為看:勤奮鉆研,身體力行/注重調查研究/現身科學的精神;部分內容開始涉及自然科學,如《天工開物》;對外:都有結合西方。18.(2024年貴州省銅仁市)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這些文明成就是當今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一覽表(部分)類別重要成就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文史《詩經》、《資治通鑒》、《紅樓夢》、《史記》、《三國演義》、《明史》、《水滸傳》科技四大發明、《齊民要術》、《天工開物》、《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傷寒雜病論》藝術民俗(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成就斐然。請依據表格,參照示例,將相關成就進行分類。示例文學成就:《詩經》《紅樓夢》史學成就:______

______建筑藝術:______

______(2)根據表格中的科技成就,找出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科技著作和中國古代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3)中國的節日文化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通過傳統節日,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請分別寫出表格中四幅民俗圖片所對應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名稱。(4)2024年6月10日,銅仁市民在大明邊城景區錦江河段開展了賽龍舟活動,現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請你談一談賽龍舟這一民俗活動蘊含的文化內涵?!敬鸢浮浚?)史學成就:《史記》、《資治通鑒》、《明史》建筑藝術:長城(或八達嶺長城)、故宮、趙州橋(2)《天工開物》:《本草綱目》。(3)①春節②元宵節③端午節④清明節(4)①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民族精神②拼搏奮進、力爭上游的時代精神③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④弘揚愛國主義情懷【解析】(1)史學成就:根據所學可知,《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①,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書中記錄了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肯定他們的功績,也無情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和罪惡;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史書300多萬字,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顿Y治通鑒》這一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國明朝(1368-1644年)歷史情況的紀傳體通史。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一覽表(部分)”的史學成就有:《史記》、《資治通鑒》、《明史》。建筑藝術:根據所學可知,明朝建立以后,為了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先后18次修筑長城,形成了東起遼東、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的明長城;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趙州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一覽表(部分)”的建筑藝術有:長城(或八達嶺長城)、故宮、趙州橋。(2)科技著作:根據所學可知,《天工開物》是一部科技巨著。作者宋應星?!短旃ら_物》一書,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這部書后來傳到國外,被譯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一覽表(部分)”中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科技著作是:《天工開物》。藥物學巨著:根據所學可知,李時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種醫藥書籍,并深入社會,進行實地調查,向人們請教。他不辭辛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藥物標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經過27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規??涨暗乃幬飳W著作。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一覽表(部分)”中的中國古代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是:《本草綱目》。(3)節日名稱: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就一覽表(部分)”的圖片信息:①宋代《歲朝圖》、②清代《元宵燈市圖》、③清代《龍舟盛會圖》、④清代繪畫作品中的祭掃場景,結合所學可知,今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因此,四幅民俗圖片所對應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名稱分別是:①春節②元宵節③端午節④清明節。(4)文化內涵:根據題干信息“2024年6月10日,銅仁市民在大明邊城景區錦江河段開展了賽龍舟活動,現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苯Y合所學可知,賽龍舟作為端午節習俗的一部分,既具有紀念屈原的歷史意義,又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勇敢和團結協作精神,追求正義和光明。因此,賽龍舟這一民俗活動蘊含的文化內涵有:①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民族精神②拼搏奮進、力爭上游的時代精神③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理念④弘揚愛國主義情懷。19.(2024年河北?。╅喿x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年份事件1856年10月三艘英國軍艦闖入珠江口,炮轟廣州1858年5月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清軍奮起還擊。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瑗琿條約》,割占中國北方領土60多萬平方千米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10月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對圓明園大肆搶劫后又縱火焚燒1860年10月、11月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俄國割占中國領土約40萬平方千米——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材料二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時期的一次軍事較量,同時也是對兩國“被動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檢驗。自此中國在貧弱的道路上繼續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嚴重?!幾灾袊鐣茖W院《世界歷史》(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戰爭名稱。并指出該戰爭期間割占中國領土的兩個國家。(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戰爭”結束后日本通過哪一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讓了大片領土。(3)綜合上述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請從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時期中國領土不斷喪失的原因。談談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國家:俄國、英國。(2)《馬關條約》;(3)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領土主權意識較弱;武器裝備水平落后;學習西方不徹底。啟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堅定維護我國的領土完整?!窘馕觥浚?)戰爭:根據材料中的年份“1856年10月”“1860年”“對圓明園大肆搶劫后又縱火焚燒”可知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國家:根據材料“英國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俄國割占中國領土約40萬平方千米”可知為俄國、英國。(2)條約:根據材料“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時期的一次軍事較量”這場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結合所學,甲午戰后,清政府戰敗,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3)原因:根據材料“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瑗琿條約》,割占中國北方領土60多萬平方千米”可知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領土主權意識較弱;根據材料“三艘英國軍艦闖入珠江口,炮轟廣州”可知武器裝備水平落后;根據材料“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時期的一次軍事較量,同時也是對兩國‘被動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檢驗”可知學習西方不徹底。啟示:結合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加深的原因和表現可知落后就要挨打,要堅定維護我國的領土完整。20.(2024年四川省達州市)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和救亡圖存的探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這場戰爭爆發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危機四伏。西方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并不斷向外進行殖民主義擴張,掠奪殖民地?!幾匀嗣窠逃霭嫔纭吨袊鴼v史》八年級上冊(1)材料一中讓“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的事件把人類帶入到什么時代?“這場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材料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謀求制度的變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幾匀嗣窠逃霭嫔纭吨袊鴼v史》八年級上冊(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清政府戰敗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哪一項內容表明帝國主義的侵略方式發生了變化?“引進外國器物”這一事件有何歷史地位?材料三曾作為世界強國的清王朝,不僅無力抵御列強的侵略掠奪,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而逐漸淪為帝國主義的幫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極力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摘編自人民出版社《社會主義發展簡史》(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是哪一條約簽訂后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材料四1884年,清政府根據他的建議,在該地區建立行省,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①的終結?!幾匀嗣窠逃霭嫔纭吨袊鴼v史》八年級上冊(4)材料四中的“故土新歸”具體指哪一歷史事件?請你補充①的內容。(5)根據以上四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請你歸納出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敬鸢浮浚?)時代:蒸汽時代。變化: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內容: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歷史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3)條約:《辛丑條約》(4)歷史事件:左宗棠收復新疆,在新疆建省。填空:君主專制制度(5)歷史任務:救亡圖存。【解析】(1)時代:根據材料一“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和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變化:根據材料一“這場戰爭爆發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危機四伏”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為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所以,“這場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的變化為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內容:根據材料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和所學知識可知,戰后簽訂《馬關條約》,其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使帝國主義的侵略方式發生從商品輸入變為資本輸出。歷史地位:根據材料二“引進外國器物”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事件為洋務運動。這一事件的歷史地位為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3)條約:根據材料三“反而逐漸淪為帝國主義的幫兇”“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4)歷史事件:根據材料四“故土新歸”和所學知識可知,1884年,清政府根據左宗棠的建議,在新疆地區建立行省,取“故土新歸”之意,改稱西域為“新疆”。所以,料四中的“故土新歸”具體指左宗棠收復新疆,在新疆建省。填空:根據材料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和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所以,補充的內容為君主專制制度。(5)歷史任務: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為鴉片戰爭;材料二為甲午中日戰爭簽訂的《馬關條約》;材料三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材料四涉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以及辛亥革命。所以,面對列強的一步步侵略,社會危機不斷加劇。近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為救亡圖存。21.(2024年云南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一場歷時30多年的運動由此興起,這場運動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產業。新知識、新觀念,初步帶動了中國近代化運動的開展?!幾詮埡zt等《中國近代史》(第二版)材料二由早期維新思想家發展而來的一批新式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認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甲午戰后,他們作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他們的第一次政治演出。——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4919)》(第四版)材料三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發半年左右),有人在《時報》上發表了以《新陳代謝》為題的文章,其中寫道: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斷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陸代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場運動”的名稱及該運動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列舉他們中的一位代表人物。(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4)綜合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認識。【答案】(1)名稱及地位: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2)主張:變法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代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其他著名維新人士亦可)(3)影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近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促進了教育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近代化。(4)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御辱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動力;中國近代化探索是曲折的、艱難的;近代化探索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恰當的政策,不能照搬外國模式;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等?!窘馕觥浚?)名稱及地位:根據材料一“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打擊下。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員開始效法西方,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運動”是洋務運動,洋務派創辦軍事和民用工業,編練新式陸海軍,興辦新式教育,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影響深遠。(2)主張:根據材料二“1898年的戊戌變法,就是他們的第一次政治演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變法維新;根據所學可知,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救國主張還包括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代表:根據所學知識,從維新派領袖中任選一位列舉即可,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3)影響:根據材料三“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斷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社會、教育、生活等方面,分析概括出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即可,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近代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促進了教育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近代化。(4)認識:材料一反映了洋務運動,材料二反映了戊戌變法,材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綜合題干材料信息和問題,可從自強、抗爭、探索的特點、探索的誤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對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認識即可,如: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御辱自強、救亡圖存是推動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動力;中國近代化探索是曲折的、艱難的;近代化探索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恰當的政策,不能照搬外國模式;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等。22.(2024年湖南省)湖湘大地是一方紅色熱土,在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徐特立便是其中之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時間事件1877年(出生)出生于湖南省善化縣五美鄉(今長沙縣江胥俱)1898年(21歲)經常閱讀《湘報》(該報廣泛宣傳組新變法思想),一度以康(有為)梁(啟超)的信徒白居1911年(34歲)找革命黨人了解革命形勢,成為孫中山的追隨者,加入同盟會1919年(42歲)響應五四運動,在長沙組織開展抵制日貨活動1927年(5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