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中學分校高二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中學分校高二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中學分校高二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中學分校高二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中學分校高二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實驗中學分校高二歷史月考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油畫《拿破侖加冕》描繪了拿破侖不是等待教皇為他戴上皇冠,而是從教皇手中接過皇冠自己戴上的場景。這一細節反映了拿破侖認為A.教權完全凌駕于皇權之上

B.皇權完全凌駕于教權之上C.皇權需要教權但不臣服于教權D.皇權和教權完全平等參考答案:C2.唐朝前期實行府兵制,府兵有著較強的戰斗力。北宋王安石為了改變“積弱”局面,在軍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鑒了唐朝府兵制的(

)A.寓兵于農,兵農合一B.士兵服役期間免征賦役C.兵將分離,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D.士兵定期更換駐地參考答案:A略3.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一些城市,如棉紡業發達的松江、陶瓷業發達的景德鎮、冶鐵業發達的佛山、長江的商品轉運碼頭漢口等地。與這一經濟現象相關,產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從本質上體現時代發展要求的是A.“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強調人欲的合理性B.提出“工商皆本”C.主張“經世致用”D.批判君主專制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明朝時期,工商業的發展成為明朝民主思想興起的經濟基礎。本題要抓住“本質”、“時代發展要求”等關鍵詞,“本質”應該優先從經濟基礎去理解,與民主批判相對應的經濟基礎應該是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時代發展要求”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時代發展要求”相對應的思想主張是發展工商業經濟。A項是明中葉后李贄思想主張,CD兩項是明清之際思想家的思想主張,但都不是經濟方面,只有B項最符合題意。故選B。4.“浪漫主義者注意到了工業主義在一向優美的地方正產生的丑惡,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發了財的人的庸俗,憎恨這種丑惡和庸俗。”由此可見,浪漫主義興盛的主要原因是()A.浪漫主義者揭露批判社會現實B.工業革命后對“理性王國”的憤懣和失望C.科技發展給人心帶來的浮躁與迷惘D.人文主義對文學藝術的深遠影響參考答案:考點:浪漫主義文學.解析:材料中指出“浪漫主義者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發了財的人的庸俗,憎恨這種丑惡和庸俗”,結合浪漫主義文學的歷史背景進行思考回答即可.解答:A、批判社會現實屬于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排除;B、浪漫主義文學興起的背景: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努力在尋找新的精神依托,正確;C、科技發展,D、人文主義對文學藝術的影響不屬于浪漫主義文學誕生的背景,排除;故選B.5.孫中山評價20世紀初發生在廣州的某一事件時說:“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文中的“斯役”是指A.黃花崗起義B.武昌起義C.南昌起義D.秋收起義參考答案:A【詳解】材料信息“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是對1905年廣州黃花崗起義的評價,故A項正確;武昌起義發生在武昌,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發動的起義,故BCD錯誤。6.下圖是漢墓畫像石中的《周公輔佐成王圖》。對這幅圖歷史內涵的推測與歷史事實基本吻合的應是A.圖中諸侯四方來朝,反映了成王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形成B.圖中成王地位至尊,說明成王時已經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C.圖中成王厲行分封制,諸侯對周王的義務得到了嚴格履行D.圖中成王勤政愛民,統治者的品行成為政治權利之間的主要紐帶參考答案:C7.有人說工業革命結束了民族地域歷史,實現了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其中“轉變”的含義是(

)A.東方從屬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D.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參考答案:C8.錢乘旦、許潔明的《英國通史》載“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適的”政治環境主要指當時英國A.王權受到徹底限制B.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C.責任內閣制的形成D.工業資產階級參政參考答案:B【詳解】材料中“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強調的是政治因素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前提,聯系所學可知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掌握政權,并利用控制的議會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限制王權,確立議會至上的地位,使英國逐步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故B項符合題意;根據1689年《權利法案》規定,國王仍掌握行政權,故A排除;責任內閣制形成是在18世紀中葉,而光榮革命是在17世紀后半期,時間不符,故C排除;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參政要到19世紀30年代議會改革后,時間上不符合題干,故D排除。【點睛】英國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的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法制代替專制.18世紀中葉責任內閣制形成,國王“統而不治”,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廣泛的選舉權,參與政治,君主立憲制不斷發展完善。9.恩格斯說他在《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在第三、第四樂章里聽到了“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的、年輕的、自由的歡樂”。這說明貝多芬作品A.憑借樂器表達情感B.有強大藝術感染力C.節奏悠揚舒緩輕快D.體現出反封建精神參考答案:B根據“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的、年輕的、自由的歡樂”,說明貝多芬作品充分表現了豐富的情感,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A不能表現出貝多芬作品表達情感的不同效果,排除A;C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無法體現“反封建精神”,排除D。10.梭倫說:“我賦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剝奪他們的榮譽,也未曾給予過多的尊榮,權勢之士因為財富遭受嫉妒,我保護他們免受一切危厄,我堅持立場;不偏不倚,不允許任何一方恃強凌弱。”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

B.設立五百人會議C.實行“公職津貼制”

D.確立陶片放逐法參考答案:A11.恩格斯在論述克里木戰爭時指出:“現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給俄國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人民面前給自己丟了丑,前所未有的覺醒時期開始了。”“覺醒”是人們認識到俄國A.軍備落后

B.吏治腐敗

C.經濟凋敝

D.制度腐朽參考答案:D12.“軍官說:不許爭辯,只許操練!稅吏說:不許爭辯,只許納稅。神甫說:不許爭辯,只許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說:可以爭辯,隨便爭多少,隨便爭什么,但是要聽話!”康德引用這段材料是用來A.證明自由民主來之不易

B.強調自由是平等的基礎C.反對封建神權籠罩歐洲

D.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參考答案:D13.康德說:“……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這句話反映出啟蒙運動的核心是

A.蒙昧主義

B.人文主義

C.理性主義

D.個人主義

參考答案:C14.黃宗羲在一首詩中感嘆:“近來學人少,誰何識真偽。遂以科舉學,劫人之聽視。括帖上下文,原無真實義。推之入理窟,涂車可略地。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該詩主要抨擊明朝A.君主專制加強B.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C.理學的空疏學風D.土地兼并現象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材料可知,明清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內容陳舊、封建呆板限制人們思維,這從“原無真實義……有明三百年,人物多憔悴”等處便可明了,其內容之陳舊之長。所以答案選C。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科舉制·八股取士15.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其'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據材料分析,該典故應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參考答案:D16.明太祖朱元璋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同時據《明史稿》記載,明成祖繼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兩則材料說明

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B.明朝放棄了中央集權制

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參考答案:C17.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了“雙百”方針,是①為適應探索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提出的②在藝術問題上百家爭鳴,在學術問題上百花齊放③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方針④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繁榮進步的根本保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參考答案:B考查新中國的文藝政策。依據所學可知,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故排除A;這一方針至今仍是我國文藝界的指導方針,適應我國科學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故①③④都正確,所以故應選B。18.近代中國人的觀念不斷更新:“師夷長技”更新了“華夏變夷”的觀念,“維新變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觀念,民主、民權更新了“君權神授”的觀念,理智、務實更新了偏頗,尚虛的觀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觀念。這主要體現了A.傳統文化的漸趨衰落B.民主憲政的艱苦探索C.獨立富強的不懈追求D.人性束縛的逐漸解放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近代中國人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不能表明傳統文化的衰落,故A項錯誤;“師夷長技”不是民主憲政的探索,故B項錯誤;近代中國人思想觀念更新的過程就是向西方學習的過程,是為了尋求強國御侮之道,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故C項正確;人性束縛的逐漸解放是指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逐漸解放出來,材料沒有涉及到,故D項錯誤。19.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產論”和“輕徭薄賦”,墨家的“節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論,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現表明A.民本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B.統治者注重對私產的保護C.生產關系領域發生了變革D.社會階級矛盾得到有效緩和參考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小農經濟產生并發展,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現了材料中諸家的思想主張。故答案為C項。A項,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無法從材料中看出其成為主流思想,排除;B項,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統治者,排除;D項,“社會階級矛盾得到有效緩和”的表述從材料中無法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實,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大交融的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結構急遽變化,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爭霸、兼并戰爭接連不斷,文化思想空前活躍,排除。20.歷史的推論離不開對史料的正確解讀。下列對材料的解讀符合史實的是選項史料解

讀A“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天子授民授疆土,諸侯將土地的所有權轉交給子孫后代B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將邦國作為保護周王室的屏障C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宗法制的具體內容,封國不是完全獨立的,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D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必須定時朝覲,進貢出兵勞役等

參考答案:B21.“把它(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改變成一種社會契約而非政治契約。在他看來,契約就是人民之間的一個協議。”此處材料反映的思想可能是A.盧梭

B.孟德斯鳩

C.康德

D.伏爾泰參考答案:A22.下面是周恩來在1954年參加一次國際會議上的發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目前正在她的鄰邦進行的戰爭和戰爭擴大風險,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國人民認為:朝鮮戰爭停止了,現在,印度支那戰爭同樣應該停止。”你認為這次會議應該是

A.第26屆聯大

B.中蘇建交談判

C.日內瓦會議

D.亞非會議參考答案:C23.有學者就19世紀某重大科學成就稱:“它的要義不能被當時的人們理解,但它在科學領域以外卻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其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原有領域的影響。”由此推斷,該學者評價的是A.日心說B.進化論C.電磁感應現象D.細胞學說參考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達爾文進化論的問世,不僅在生物界,而且思想界、宗教界產生了重大影響,B選項符合題意。哥白尼在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中提出日心說,與材料時間不符,A選項排除。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屬于物理領域,C選項排除。1838~1839年由施萊登和施旺最早提出細胞學說,屬于生物領域,D選項排除。24.日本學者福澤諭吉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按此推理,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A.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B.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C.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D.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參考答案:考點: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分析: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切入,結合中國近代化進行思考.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所以屬于變革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屬于改變政令.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實現自強的目的屬于達到有形的物質.從材料“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可知D符合題意.故選D.25.董仲舒說:“國家將有失敗之道,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公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下列對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宣揚“天人感應”學說 B.要求君主遵拍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對儒學的發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動搖的參考答案:D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儒學)【名師點睛】董仲舒新儒學的主要思想主張:(1)政治主張:“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認為大一統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的統一,必須實行思想上的統一;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2)哲學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3)經濟主張:“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國家對百姓“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儒家仁政思想的應用)。(4)倫理思想:三綱五常。董仲舒思想的特點: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學體系;使儒學披上神學外衣和宗教迷信色彩;維護大一統,為封建專制服務。26.公元前509年,古羅馬平民阿扎伊與貴族維拉里發生糾紛,雙方鬧到當地法庭后,法官判決所依據的法律應該屬于A.習慣法B.成文法

C.萬民法

D.自然法參考答案:A27.牛頓的哲學中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存在,也對暫時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歸結為上帝的安排,他用數學方法闡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則,他是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下列對他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實現了物理學的偉大飛躍B.豐富和發展樸素唯物主義C.為啟蒙思想提供科學基礎D.敬畏真實并抨擊宗教神學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對暫時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歸結為上帝的安排”說明牛頓并沒有與宗教神學決裂,因此D表述不準確,符合題意。考點:牛頓點評:有的干擾項在試題中只起陪襯作用,一看便能作出判斷;有的干擾項與正確選項十分近似,具有較大的迷惑性,易使讓人誤入圈套,掉進“陷阱”。迷惑性干擾項的最大特點就是與正確選項近似,一般都只含有部分符合題意要求的合理因素。因此,排除迷惑性干擾項,首先是一個認知水平問題。準確地排除迷惑性干擾項,需要一種很強的建立在閱讀、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融概括、比較、分析和判斷于一體的綜合解題能力。28.偉人永垂不朽,偉人的精神永存。讓我們一起探尋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思想成長歷程①“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的”②“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④“在我們的面前有兩類社會矛盾,這就是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參考答案:C29.林則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應嚴諭將英船新到煙土查明全繳片》中指出,英國以船堅炮利而稱強,至口內則運棹不靈,一遇水淺沙膠,萬難轉動,若至岸上,更無能為,其強可以制,其富不足夸。這折射出A.先進的中國人對戰爭形勢的清醒認識B.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C.國人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D.英國難以快速對中國發動戰爭參考答案:B材料中林則徐對于英國艦隊到中國境內的猜想描述,說明林則徐對于英國的戰艦并不熟悉,體現出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個漸進的過程,B正確;材料中林則徐的認識顯然不是清醒的,A錯誤;材料并不是說明國人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C錯誤;英國難以快速對中國發動戰爭不符合事實,英國當時對于中國在軍事上顯然高于一籌,D錯誤。30.以下哪位不是洋務運動地方代表(

)A.曾國藩

B.李鴻章

C.左宗棠

D.榮祿參考答案:D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康有為等主張改制的人,往往引證中國歷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國不能維新之說。……謂經書系孔子假古人言論,按自己的想法寫成,證明孔子亦是一位維新派。……倡導維新的人物,無一不受到西方的影響。——摘編自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材料二孫中山認為,“中國古昔……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他強調“共和的觀念是平等、自由、博愛”“共和國是平等之國,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國是自由之國,自由是人民的天賦人權——摘編自《孫中山全集》材料三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否則無生命力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成長。”(1)據材料一、二提供的歷史信息,概括康有為和孫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現的異同點。(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對待學習外國制度所持的觀點,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實踐結果論證作者觀點的合理性。參考答案:(1)同:都從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尋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張向西方學習。異:康有為把西學中的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披著儒教外衣宣揚維新思想,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孫中山效仿歐美民主,在中國建立共和國。(2)觀點:學習外國制度,要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論證:康有為假借孔子的名義、孫中山混淆了民權和民本的本質區別,都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變法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辛亥革命實行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封建專制影響根深蒂固而脫離了中國實際,最終失敗。相同點據材料一“孔子亦是一位維新派。……倡導維新的人物,無一不受到西方的影響”以及材料二“此不可謂無民權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無其制度,故以民立國之制,不可不取資于歐美”的信息從“仿古和學新”角度歸納作答;不同點從學習的方式和思想主張回答即可。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的信息歸納回答;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一中康有為的維新主張以及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從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回答。32.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響,推動了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9分)材料一明清之際,歐洲的耶穌會士歷盡千辛,溝通中西文化,把中國當時的文化主流——儒學,用輪船運往17—18世紀的歐洲,在那里曾經形成過100年的中國文化熱,儒家思想與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歐洲新思想相結合,成為歐洲近代歷史發展的主導精神——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思想淵源。——鄭明謙著《儒學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材料二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胡適著《介紹我自己的思想》材料三

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先進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但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的吸收……——毛澤東著《新民主主義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為什么在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下歐洲啟蒙思想能夠形成,而歐洲先進思想在明清時期沒有“生根結果”。(6分)(2)依據材料二,歸納胡適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為改變上述狀況,胡適等人提出了怎樣的主張?(8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斗爭實踐,談談毛澤東是如何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的?(5分)參考答案:(1)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前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和中國儒家思想影響。(3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自然經濟的阻礙;傳統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3分)(2)態度:全盤肯定西方文化,全盤否定中國文化。(2分)主張: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6分)(3)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5分)試題分析:(1)比較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環境不同點,即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前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和中國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封建專制制度;自然經濟的阻礙;傳統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結果。(2)第一問,材料“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體現了作者從多方面否定了中國文化,因此屬于全盤否定。第二問要結合胡適說這句話的背景和胡適的思想回答。(3)回答該問的難度在于將毛澤東的斗爭實踐和材料中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回答。因此需要與毛澤東思想中與外國理論借鑒形成的內容回答,否則會將答案答偏。結合井岡山斗爭的相關史實,即可以得出,毛澤東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33.中國的國際交往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條約的影響時間事件或條約影響1842年《南京條約》“以前是中國處于命令的地位去決定國際關系”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1895年《馬關條約》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民族危機,傳統的宗藩體制已經崩潰,華夷秩序幾乎蕩然無存1900年《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與外國的條約關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1928年6月“改訂新約”運動減少了一些帝國主義在我國長期享有的特權,否認了領事裁判權的合法性,增加了國家關稅的收入,但又很不徹底1943年1月中英、中美簽訂新約將上海及廈門公共租界之行動與管理權交與中國政府,凡關于上述租界給予英美政府之權益應予終止等1949年9月《共同綱領》對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根據《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史考察》中的有關內容編制材料二

多邊外交是一種與雙邊外交相互補充的外交戰略。……三個以上國家的互動與雙邊互動相比保守秘密的難度要大得多,因此多邊協議的制定和實施比雙邊協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為國際輿論所監督……參與多邊外交的各方,其具體利益可能有較大的差異,但它們的利益總有一個交匯點。……多邊外交的開展要求一個國家克制、甚至放棄某些領域內的單邊或雙邊的利益考量,側重于有互動關系的多邊共同的利益標準。……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涉足多邊外交舞臺,但在很長時期內由于對多邊外交的認識的局限,對多邊外交的參與是有限的。……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特別是冷戰結束后,中國的多邊外交逐漸活躍起來。中國不僅積極參與多邊外交,還成為了多邊外交的積極倡議國和主持國。﹣﹣《中國對多邊外交的認識及參與》(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外交的變化趨勢,并概述其變化的主要原因。(2)據材料二,概括多邊外交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特別是冷戰結束后,中國的多邊外交逐漸活躍起來”的原因。參考答案:考點:91:鴉片戰爭;97: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98: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9S:抗日戰爭;EA:兩極格局結束及其影響;EP: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分析:本題考查近代、現代中國的外交.考查中國近代外交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新中國多邊外交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特別是冷戰結束后,中國的多邊外交逐漸活躍起來的原因.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和表格、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歸納概括、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1)第一小問的趨勢,依據材料一中國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條約的影響表格內容可知,趨勢是近代前期,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主(外交上喪失領土和主權);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權利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權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條約).第二小問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近代前期的原因是列強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腐敗;近代后期的原因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抗日戰爭國際地位提高、新中國成立.(2)第一小問的特點,依據材料二“多邊協議的制定和實施比雙邊協定更加具有透明性”、“多邊外交的開展要求一個國家克制、甚至放棄某些領域內的單邊或雙邊的利益考量,側重于有互動關系的多邊共同的利益標準”可以得出特點是較為公開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第二小問的原因,結合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特別是冷戰結束后中國的史實可知,原因是改革開放后發展對外經濟的需要;綜合國力的提高為多邊外交奠定了基礎;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及冷戰的結束使國際關系趨于緩和(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全球化的迅速發展.答案:(1)趨勢:近代前期,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主(外交上喪失領土和主權);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權利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權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條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強發動侵略戰爭,清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