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賽課一等獎《長征》課堂實錄_第1頁
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賽課一等獎《長征》課堂實錄_第2頁
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賽課一等獎《長征》課堂實錄_第3頁
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賽課一等獎《長征》課堂實錄_第4頁
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賽課一等獎《長征》課堂實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小學語文優質課賽課一等獎《長征》課堂實錄【所屬冊次】統編六年級上冊二單元【單元人文主題】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締卧Z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菊n文】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七律·長征執教:九龍坡區何雪【課前談話】師:同學們,上午好生:上午好師:平時喜歡看電影嗎師:出示長津湖,水門橋。電影里哪些畫面讓你印象深刻?生:長津湖戰士們在雪地地仍然密切關注敵人動向,這種精神和狀態讓我印象深刻。生:我對長津湖戰士們傳土豆吃的場面感動,在冰天雪地里一直堅守。生:我還記得有一個畫面是戰士們躺在毫無掩護的地方上,即使戰友犧牲,也不敢出一點聲音。師:這也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你呢?你知道長津湖和水門橋講得是那段歷史時期嗎?師:在革命歲月中還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看圖,猜故事。生:這是劉伯承的故事。師播放聲音生:黃繼光。師:這就是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師:一個個人物記在你們心里。今天,我們將繼續走進這段難忘的歲月??磫卧獙ёx微課,明確單元任務:主題:重溫革命歲月,聆聽歷史聲音任務一:欣賞毛主席詩詞,感受磅礴氣勢任務二:講述革命故事,感悟英雄精神任務三:學習演講習作,表達所見所感【教學流程】任務一:初探感情基調師:同學們,今年是毛主席的誕辰129周年,我們班準備開展毛主席詩詞誦讀會,以誦讀毛主席的詩詞為主題,從讀一首詩開始,走進一位偉人,了解一段歷史,感受一種精神。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誦讀——生:七律長征師:這節課我們將通過完成與喜愛三個任務來誦讀好毛主席的詩詞。有信心嗎?生:有師:那就讓我們走進詩歌,初探感情基調。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師: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共四聯(課件出示)——生:首聯、頷聯、頸聯、尾聯(1)自由朗讀師:現在就讓我們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打開書本,開始吧!生自由讀。(2)抽生讀全詩,正音師:請四位同學起來合作讀一讀。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師:評一評,他們讀得怎么樣?讀準字音了嗎?生:讀準了師:他們很不錯,這一個難讀的詞語他們讀得很正確。怎么讀的?生:五嶺師:把這個詞送進這首詩里,再讀一讀。生:五嶺逶迤騰細浪師:在這首詩里,還有許多后鼻音的字需要我們注意,我們也來讀一讀生:征、等、騰、蒙、更(3)師生對讀師:這首詩有一個特點,頷聯和頸聯對仗工整,我們也來讀一讀師:我讀五嶺逶迤,你們對——生:烏蒙磅礴師:騰細浪生:走泥丸師:五嶺逶迤騰細浪生:烏蒙磅礴走泥丸。師:金沙水拍生:大渡橋橫師:金沙水拍云崖暖生:大渡橋橫鐵索寒師:關注了對仗,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詩歌的節奏讀出來了。2.初步感受感情基調(1)感受音樂的感情基調師:詩歌和音樂一樣,都是表達情感的作品,聽一聽這段音樂,什么情感?(播放音樂)師:你來說說生:我覺得這段音樂是歡快的,而且特別活潑師:那這段音樂呢?(播放音樂)師:一起告訴何老師生:閑適的(2)交流本詩的感情基調師:是的。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是個也有不同的感情基調。這首七律長征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呢?讓我們自己再小聲地讀一讀,想一想,自由體會吧!生自由讀。師:你來說說生:我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豪邁大氣的。五嶺逶迤在紅軍眼中卻是小小的浪花,而磅礴的烏蒙卻像泥丸一樣,看出紅軍藐視困難的精神。師:請把豪邁大氣這兩個詞語寫在橫線上。請你說。生:我覺得從“不怕”、“只等閑”這些能夠體會到作者的自豪,因為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紅軍仍然不怕困難。師:把自豪寫在黑板上。你來說說生:我覺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蔑視困難和樂觀向上。因為這首詩里五嶺、烏蒙山、金沙江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困難,然而在紅軍眼中卻是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就是輕輕松松就能完成的。師:藐視困難和樂觀是一種精神,作為感情基調不是特別合適,再想想。你來說生:我認為本詩的感情基調是歡快的,從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從“喜”和“開顏”可以看出這首詩很歡快。師:來,把歡快這個詞語寫在黑板上。任務二:確定感情基調師:同學們,我們初讀了詩歌,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但感情基調是這首詩歌的整體把握,那七律長征的感情基調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任務二——生:確定感情基調1.小組合作學習,確定感情基調師:通過課前的預習,我們結合資料閱讀和理解了詩歌的內容?,F在我們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請一個同學讀一讀合作學習要求。生:討論這首詩的感情基調,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從“山水”和“精神”兩個方面說明理由。(生小組合作)2.小組匯報師:同學們,時間到。哪一小組起來匯報?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做好補充發言的準備。生: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生:我們小組通過討論,感受到了五嶺的、烏蒙的山勢險峻,危險重重,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紅軍不畏艱難的高大形象。金沙、大渡讓我們感受到了水的湍急,紅軍過河驚心動魄,神勇,從“暖”可以看出紅軍渡過金沙江的喜悅。岷山則讓我們體會到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不畏艱難,逆行而上。生:通過資料二,我了解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當時惡劣的環境,以及當時紅軍們的物資匱乏,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們依舊是那么堅強,與敵人斗智斗勇,我體會到了他們舍己為人、獻出生命、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生:我不僅從“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話體會到了這首詩的豪邁,更從前面兩位同學的朗讀體會到了這首詩的豪邁。所以我們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豪邁的。生:我們小組的匯報完畢,請其他小組為我們進行補充。師:有補充發言的嗎?說說你的想法。生:我來補充,首先我覺得你們的朗誦很好,讀出了感情。其次,我要補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我認為還有自豪。我從“暖”和“盡開顏”還有“喜”體會到紅軍對于走過這片草地,翻過雪山所感受到的是極其自豪,他們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去。生:謝謝你的建議,我以后一定會加以改正的。生:也謝謝你對我們朗讀的肯定。生:我來對你們的觀點進行補充。首先你們的朗讀讓人身臨其境,也讀出了你們對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我從“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一句體會到紅軍不屈不撓、英勇無畏的大無畏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所以我覺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還有歡快的。生:謝謝你對感情基調的補充。師:歡快的感情基調,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整首詩的,歡快更多局限在最后一聯。生:我非常贊同你們的看法,但我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可以把山水和精神兩個方面連起來說一下,我認為詩歌中的山水印證了縱有八谷橫有八荒這句話。中國的抵制風貌無疑是多姿多彩的,而中國的山河無疑也是壯麗的,這正如我們紅軍戰士那種大義凜然、忠于革命、團結一心的大無畏精神。師:同學們思維很活躍。感謝你們的分享,掌聲送給他們。3.如何讀出磅礴氣勢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分享和交流,我發現,同學們都關注到了詩歌當中壯麗的山河,感受到了紅軍積極樂觀、無所畏懼的精神。(板書:樂觀、無畏)初步確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是豪邁,大氣。那怎樣才能讀出這樣的體會呢?其實語文書上的課后習題已經給了我們提示。發現了嗎?生:發現了師:一起告訴我。要讀出——生:磅礴的氣勢(1)出示圖片,讀出磅礴之勢師:那怎樣才能讀出磅礴的氣勢呢?我們來試一試。一起讀生:五嶺逶迤師:五嶺,縱橫交錯,綿延千里,該怎么讀?生:五嶺逶迤師:再讀生:五嶺逶迤師:看,這樣的朗讀就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連綿起伏的五嶺。我們一起像他這樣來讀一讀。生:五嶺逶迤師:那高大險峻的烏蒙山又該怎么讀出來呢?我們一起來生:烏蒙磅礴師:湍急的金沙江水拍打著兩岸生:金沙水拍師:瀘定橋橫跨在波濤洶涌的大渡河上生:大渡橋橫師: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岷山生:岷山千里雪師:看,這樣大山大河的磅礴之勢便浮現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回到詩歌來,讀一讀。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2)拓展毛詩,感受磅礴師:像這樣的大山大河還出現在了毛主席其他詩詞當中:這里有海拔兩千多米的——生:六盤山師:還有海拔五千多米的——生:昆侖師:還有全場七百六十六公里的——生:贛江師:此時此刻,這樣的大山大河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呢?生:我認為這樣的大山大河給我一種豪邁遼闊的感覺,山十分高聳,江水綿延,蜿蜒起伏,這讓我感覺到了一種遼闊豪邁的氣勢。這也符合毛主席的詩詞風格。4.感受毛詩寫作特點,讀出局部變化師:是的,這就是毛主席詩詞的特點——磅礴的山水。但是在毛主席筆下比山水更磅礴的是紅軍的精神。那毛主席是怎樣把這樣的精神表現出來的呢?就讓我們回到詩歌去看一看毛主席詩詞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發現的?生:毛主席在寫作的時候運用了點面描寫的手法。萬水千山是對景色面的描寫,而后面是對點的描寫。而且這些描寫還是環境描寫。師:毛主席在萬水千山中抓住了這些特殊的地點。請你。(1)夸張生:我在頷聯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寫作特點,毛主席將原本險峻的事物看成了細浪和泥丸,這里我感覺是用的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紅軍藐視困難、氣壯山河的氣概。師:你從文字讀到了文字的背后,原來五嶺在我們的眼中和在毛主席的眼中不一樣。誰來用簡單的線條畫一畫我們眼中的“五嶺逶迤”“烏蒙磅礴”呢?你來試一試。生畫(畫得不太對)師:同學們,理解詩意,結合資料,看看他的“五嶺”“烏蒙”畫對了嗎?師:同學們,五嶺逶迤,嶺是坡度很小的,連綿起伏的??匆豢?。師:五嶺逶迤,連綿起伏。你來試試。抽生畫師:遠看,就是連綿起伏的五嶺,對不對?這是我們眼中的。那在毛主席眼中,五嶺和烏蒙又是什么樣的呢?請你來畫一畫。抽生畫。師:在毛主席的眼里,五嶺逶迤是細浪,搞大先軍的烏蒙山是——生:泥丸師:泥丸。誰上來畫一畫?泥丸。來,請你抽生畫。師:謝謝你。同學們,這樣一畫,你們明白了嗎?毛主席運用夸張的手法是想表達什么呢?生:毛主席是想表達其實這些困難對于紅軍來說不足為懼,他們認為雖然中國的大好河山很險峻,很雄偉,但是在紅軍眼里只是小小的困難,小小的山,小小的河。師:有了這樣的感受,如果能讀出來就更好了,試一試。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師:你為什么要把細浪和泥丸讀得這么輕呢?生:因為細浪只是小小的波濤,而泥丸是小小的泥巴。雖然這些大山大河很雄偉,但是毛主席把他們看成小小的細浪和泥丸。師:夸小了,對不對?師:看,這樣的朗讀,讀出了局部的變化(板貼:讀出局部變化),更能讓我們感受到紅軍樂觀無畏的精神。讓我們像這樣,讀一讀,感受感受。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師:這就是革命家對困難的藐視,對困難的無所畏懼,更是革命家的浪漫。師:同學們,我們接著來分享。(2)對比生:我從頸聯中的暖和寒運用的是情景結合的寫法。師:情景相結合?還有不同的?請你。生:他運用的是對偶的寫法,對仗工整。師:是的,這是律詩的特點。請你說生:我認為同時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從暖和寒就可以看出。師:同學們,運用了對比,暖和寒對比的背后還有兩場著名的戰斗,你們知道嗎?你來說說。生:分別是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師:是的。這兩場戰斗最終都取得了勝利。那紅軍的心情一樣嗎?我們來默看巧渡金沙江。生看資料。師:讓我們通過視頻來重溫飛奪瀘定橋。生觀看視頻。師:同學們,紅軍的心情一樣嗎?生:我覺得不一樣。巧渡金沙江不費一槍一彈,大家都很開心。而飛奪瀘定橋實在鐵索上行走,犧牲肯定是比較大的。師:所以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生:我覺得金沙水拍云崖暖應該是自豪的,而大渡橋橫鐵索寒應該惋惜的師:有點憂傷,雖然勝利了,但是勝得艱難。誰再來說一說?生:我覺得飛奪瀘定橋還有沉重的心情,因為飛奪瀘定橋肯定還消耗了很多戰友和子彈,對戰友是沉痛的,對子彈是心疼的,因為他們沒有很多的物資去補充彈藥,這場戰役費了很多子彈,他們應該也很擔心,在后面的長征路上。師:我相信此時此刻他們沒有裝著子彈,而是面對這樣的艱難險阻我們也要沖過去,也要取得勝利。對不對?那巧渡金沙江的心情呢?生:我覺得是開心的。師:喜悅的,對不對?生:是。他們并沒有損失戰友,也沒有耗費槍彈,是用智慧很巧妙地渡過了金沙江,我覺得他們也是喜悅的,歡快的,自豪的。師:狹路相逢智者勝。用智慧取得了勝利。飛奪瀘定橋一路艱險,但是憑借著勇敢也取得了勝利。能不能把這樣的對比讀出來?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師:聽,讓我們感受到了即使前路再難,紅軍也是無所畏懼的,讓我們把這樣的對比讀出來。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師:不費一槍一彈,不損一兵一卒的喜悅,我們再來讀一讀。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師:這一暖一寒的對比,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無論是哪種情況,紅軍都是樂觀無畏的。師:同學們,通過走進詩歌,我們感受到了毛主席喜歡用夸張、對比的修辭手法來贊頌紅軍的精神,也盡顯他偉人的胸襟。來,讓我們一起誦讀這首七律長征。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任務三:創意誦讀詩詞1.小組排練師:我們完成了學習任務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