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小河口鎮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小河口鎮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小河口鎮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小河口鎮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小河口鎮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小河口鎮中學2022年度高一歷史測試題含解析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將他們‘轟’下了臺,這樣重大的決定,不是經共產國際提出,而是由中國共產黨自己做出,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指的是A.遵義會議B.八七會議C.南昌起義D.秋收起義參考答案:A材料中的“第一次”指的是遵義會議。1935年,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故排除BCD,選A。2.20世紀60、70年代,世界出現多極化趨勢的主要表現,不包括

A.蘇聯綜合國力的增強

B.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C.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D.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參考答案:A3.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職工就有數千人,至康第六年(1667)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己。”說明了蘇州A.重農抑商政策的廢除B.資本主義萌芽出現C.自然經濟開始解體D.雇傭關系全面盛行參考答案:B根據材料“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可知,明朝蘇州絲織業中出現雇傭關系,這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資本主義萌芽,沒有體現重農抑商政策的廢除,故A項錯誤。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僅蘇州絲織業中出現雇傭關系,無法推斷出雇傭關系全面盛行,故D項錯誤。點睛:抓住題眼在解題中的關鍵作用,所謂“題眼”,就是一道題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題的題眼是“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根據對題眼的了解,結合資本主義萌芽的相關史實逐一分析材料和選項即可知道答案。4.1895年,日本人終于拿到了想要的《馬關條約》,西方政界對此議論紛紛。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論符合史實的有

①美國:中國,你的一個孩子走了

②英國:我們終于可以獲得減免稅率的權利了

③法國:伙計,我們的機器也搬到運到中國去④德國:我們現在終于可以把使館設在中國北京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B5.歷史學家黃宗智認為,知道康乾盛世,中國的小農經濟歷經千年發展,已到了輝煌的極致。中國的GDP在晚清甚至達到了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這確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以下是對黃宗智這一觀點的理解,其中正確的是A.中國經濟完全沒有發展B.這種增長是以傳統方式來實現的,實際“勞動生產率”沒有增長C.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已處于落后地位D.中國經濟總量增加,“勞動生產率”也在增長參考答案:B試題分析:據材料提到,康乾盛世,中國的小農經濟歷經千年發展,已到了輝煌的極致……然而這確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增長是以傳統方式即小農經濟來實現的,實際“勞動生產率”沒有增長,故B正確。當時中國經濟有發展,故A錯誤。當時中國的GDP在晚清甚至達到了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故C錯誤。當時中國實際“勞動生產率”沒有增長,故D錯誤。考點: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發達的古代農業·影響6.北魏均田制實行后,文獻中出現了“莊園”一詞,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實行后,“莊園”一詞的使用更普遍。這反映了均田制實施后(

)。

A.仍存在土地集中現象

B.井田制得以恢復

C.莊園由中央直接管理

D.不存在土地私有現象參考答案:A7.西歐走向一體化的開始是:A.經濟共同體的建立

B.原子能共同體的建立

C.歐元的正是流通

D.煤鋼共同體的建立參考答案:D8.“(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因歸功于西周的創制……,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下列對材料的解讀,不正確的是A.“西周的創制”主要指實行分封制B.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保持“貴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權體制”指地方有較大自主權參考答案:C試題分析:根據題干“‘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可知“西周的創制”主要指實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有較大自主權,排除AD。根據“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可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保持“貴族色彩”,排除B。分封制下,周王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是各諸侯有較大的自主權,所以西周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中國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是在秦朝。所以C項符合題意。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國人總數為200多人,但當年僅英國領事處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國人涉案。這種處理案件的方式,是因為英國具有A.領事裁判權B.片面最惠國待遇C.居住和租地權D.軍艦“巡查貿易”權參考答案:A【詳解】聯系《南京條約》的附件可知,列強獲得了領事裁判權,要求在華外人的一切民、刑事訴訟,均由本國領事等官詢明辦理,這為列強在中國為非作歹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護,使他們有恃無恐,故A項正確;BC項與司法權無關,故排除;D項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的內容,排除。10.“……總統有權締訂條約,但須爭取參議院的意見和同意……”主要反映了美國1787年憲法的()A.聯邦制原則

B.民主原則C.權力制衡原則

D.自由原則參考答案:C11.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的法律文獻是A.《人權宣言》

B.1870年憲法

C.《拿破侖法典》

D.1875年憲法參考答案:D12.封泥是將稠泥漿貼在捆好書繩的簡策的鎖口處,在其尚存軟性的似干非干之時,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蓋印(壓印),從而留印跡于封泥之上。從下圖秦印封泥中能夠獲取的歷史信息有()

秦左丞相

秦廷尉封泥①秦朝設立左右丞相制度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參考答案:D13.1972年,作為中國問題觀察家的費正清跟隨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費正清當時談到中美兩國間的關系時說:“從1950年到1971年,華盛頓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國的還多。”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蘇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的干涉B.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C.美中兩國間無任何共同利益D.美國采取對華敵視和遏制政策參考答案:D1950年到1971年世界處于兩極格局下,美國敵視中國,“從1950年到1971年,華盛頓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國的還多”說明美國采取對華敵視和遏制政策,故D正確;A與材料無關;B不是主要原因;C表述不準確,過于絕對,C錯誤。【名師點睛】聯系1950年到1971年的世界背景,正處在美蘇兩極的世界格局,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尖銳對立、對抗,美國對中國采取敵對、仇視政策。14.據資料統計: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最為密集和完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其內在的原因在于A.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不適于工商業發展B.“重農抑商”、“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C.由于鴉片大量流入導致白銀的大量外流D.英國工業革命后對中國進行的商品輸出參考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統治者厲行“重農抑商”和“閉關禁海”政策導致中國缺乏海外市場無法發生革命性變化,故B項正確。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不適應工商業發展,是政治體制影響的結果,并非內在原因,故A頊錯誤。C、D項不屬于中國的內在原因,故C、D項錯誤。15.《三字經》寫到:“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里提到的周朝的政治文化制度不包括A.分封制B.宗法制度C.郡縣制D.禮樂制度參考答案:C【詳解】本題要求選出錯誤的選項。“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反映了西周實行分封制而鞏固了統治,排除A;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理論依據依據,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則而實施的,排除B;禮樂制度是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排除D;郡縣制在秦朝在全國推行,故選C。16.陳鋒、張建民主編的《中國經濟史綱要》認為:“中國在宋代至清代的歷史進程中有過三次商業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業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業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業革命,出現以通商口岸為核心的近代化商業群落。”下列現象與“第一次商業革命”相對應的是A.開始形成民間集市——夜市B.江南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C.政府放松了商業活動的直接監管D.出現按地域結成的大商幫參考答案:C【詳解】夜市的出現最早是在唐朝,故排除A項;江南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是在明清時期,故排除B項;宋代商品經濟發達,政府放松了商業活動的直接監管,故選C項;出現按地域結成的大商幫是在明清時期,故排除D項。17.輪班匠是明代官府手工業中服勞役工匠。1485年允許輪班匠可以繳銀代役,不愿出銀的仍舊當班。1562年輪班匠一律改為征銀。這一變化A.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自由流動B.反映了官營手工業普遍衰落C.說明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D.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參考答案:D【詳解】材料強調的是以銀代役的做法,反映了國家對工匠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有利于增加自由勞動力,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到工匠,并沒有涉及到社會各階層,故A項錯誤;材料中體現的是對工匠的管理制度有所變化,并不能反映官營手工業普遍衰落的現象,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白銀在社會的流通情況,故無法得出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的結論,故C項錯誤。18.有人認為,哥倫布的遠洋航行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無心插柳”是指A.成為最早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B.發現了美洲新大陸C.證實地圓學說的正確性D.使西班牙控制了整個美洲地區參考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航行的目的地是東方的印度,結果他卻到達了美洲,故B項正確;A項是指迪亞士,排除;C項是指麥哲倫,排除;D項說法錯誤,錯在“整個”。【點睛】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哥倫布”。19.歷史學家波普爾說:“總之,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實表現過去的歷史,只能有對歷史的解釋,而且沒有一種解釋是最后的解釋,因此每一代都有權作出自己的解釋。”作者試圖強調A.對歷史的解釋可以隨心所欲

B.研究歷史規律沒有意義C.歷史不能復原,故無法證偽

D.歷史研究應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參考答案:D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材料認為“每一代都有權對過去的歷史作出自己的解釋”,可見作者強調歷史研究應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故選D。考點:史學理論和方法·史學研究·歷史研究的方法20.下列對西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說法錯誤的是A.主要為了滿足官府需要

B.增加了財政收入C.有利于從經濟上加強中央集權

D.它所反映的不是地主和商人的矛盾參考答案:A21.族規又稱族訓、家訓、宗約家禮等。清朝《毗鄰城南張氏宗譜?家規》記載:“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則有紀綱;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則有家訓。綱紀不立,天下不平;家訓不設,家人不齊矣。”家訓的主要作用體現在A.輔助國家法制之所不及B.維持家族血緣倫理C.用來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強化族人對宗族的依賴參考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影響,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則有紀綱;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則有家訓”體現中國古代推行家國一體的政治特點,家訓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A項不是家訓的主要作用,故A項錯誤;家訓作為宗法觀念的表現,主要起到維持家族血緣倫理的作用,故B項正確;家訓用來規范家族成員行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C項錯誤;家訓可以凝聚家族成員,但不能起到強化族人對宗族的依賴作用,D項錯誤。故選B。22.5世紀末,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采用漢族官制、律令。此舉A.促進了民族交融B.確立了三國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區開發D.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參考答案:A【詳解】從材料“5世紀末”“遷都洛陽,采用漢族官制、律令”中可以分析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故A項正確;B項是三國時期,排除;遷都洛陽,無法加快江南的開發,故C項排除;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沒有統一南北,故D項錯誤。23.“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這首歌開始流行的時期是A.義和團運動

B.辛亥革命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運動參考答案:D24.科舉制度的進步作用不包括(

)A.擴大了官吏來源

B.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C.有利于世家大族壟斷仕途

D.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參考答案:C25.“鬻者兼贏,求著不匱……五都貨殖,既遷既引。商旅聯槅,隱隱展展。冠帶交錯,方轅接軫……”張衡在《二京賦》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漢代洛陽的全景式丹青長卷從材料中你能看到(

)①漢代洛陽商品種類繁多,店鋪林立

②商品交易頻繁,商人獲利豐厚③洛陽交通發達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④政府支持商業貿易,商業發展水平較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參考答案:B考點:漢代的商業發展。從材料可以看出漢代店鋪林立,商旅眾多,商品種類繁多,因此①②③正確,故選B。④項錯誤,政府實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并不支持商業的發展。26.對于印第安人而言,1492年哥倫布首次出航美洲意味著

A.“開啟了可怕損失的歷史”

B.“開啟歐洲人擴張與征服的英雄歷史”

C.“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

D.“大西洋變成了一座橋梁,一個啟程之地”

參考答案:A略27.“債權人可將無力償還的債務人,交付法庭判決,直到將其戴上足枷、手銬、甚至殺死或賣之為奴。”——《十二銅表法》。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能提取的正確歷史信息是A.是專門解決債務問題的法律條文

B.蘊含著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C.完全拋棄了原始、落后的古老習俗

D.無限制地放縱了貴族的專橫參考答案:B28.1922年9月,中共機關刊物《向導》發文指出,在軍閥割據的現狀下,戰亂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統一全國的中央政府,然后國內和平才能夠實現”。這表明,“打倒軍閥”正在成為A.全體國民的共同選擇B.國民政府的執政理念C.知識分子的共識D.人民的迫切愿望參考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可知,在軍閥割據的狀態下,人民生活在戰亂之中,大家都渴望國內和平,所以打倒軍閥成為人民的迫切愿望。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只能表明中國共產黨希望建立統一全國的中央政府以實現國內和平,而中國共產黨無法代表全體國民;B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并非國民政府,并且國民政府1922年時并未建立;C選項錯誤,中國共產黨不能代表中國知識分子。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29.1929-1933經濟危機期間,美國修建了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該工程是一項水壩、水電站、航運、防洪兼有的水利系統。美國政府修建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該地區水患嚴重,根治水患迫在眉睫B.解決就業問題,從而擴大消費,刺激生產C.國家在危機期間也不能放棄大型工程的修建D.制造繁榮景象以增加美國人民反危機的信心參考答案:B考點:羅斯福新政。美國修建的田納西河流域水利工程是羅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賑”的代表性工程,政府建立專門機構,舉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B符合題意。30.地理大發現帶來的歷史機遇使下列地區受益最大的是(

)A.大西洋沿岸B.印度洋沿岸C.非洲東海岸D.太平洋沿岸參考答案:A二、非選擇題(共40分)31.圖中所示的法律的積極意義是A、這部法律使得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護B、貴族的權力被完全限制

C、這部法律保護奴隸主的利益D、保留了比較野蠻的習慣法參考答案:A32.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材料一:圖一毛澤東與斯大林在一起圖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儀式材料二:在尼克松回憶錄中,尼克松回顧道:我知道,1954年日內瓦會議時,杜勒斯拒絕同周恩來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級時,決心伸出我的手,一邊向他走去。當我們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材料三:鄧小平在1984年5月接見外賓時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材料一體現了新中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為什么要確立這樣的外交政策?(2)材料二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變化的原因。(3)材料三反映了新時期中國怎樣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響。

參考答案:(1)外交政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二戰后美蘇冷戰,兩極對峙格局;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的政策。(2)變化:中美兩國結束長期對立,開始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國的霸權地位面臨著蘇聯的挑戰;長期敵視中國的政策破產;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中蘇關系惡化。’(3)政策:獨立自主;不結盟。影響: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贏得了有利的發展環境,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詳解】(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圖片一毛澤東與斯大林在一起以及圖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儀式”可以得出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第二小問依據新中國成立之初國際格局以及形式回答。(2)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可以得出中美兩國結束長期對立,開始走向正常化。第二小問原因依據所學從美國方面以及中國方面回答。(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真正的不結盟”可知新時期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第二小問依據所學可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贏得了有利的發展環境以及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3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材料二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一個幻想,歷史做的要更多,它不僅消除了我們當時的迷誤,并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條件。1848年的斗爭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陳舊了,這一點值得在這里較細致地加以研究。——恩格斯1895年為《法蘭西內戰1848~1850》一書所作的導言材料三但是由于這樣有成效地使用普選權,無產階級的一種嶄新的斗爭方式就開始被采用,并且迅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結果,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活動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于害怕起義成就。——恩格斯1895年為《法蘭西內戰1848~1850》一書所作的導言材料四目前俄國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不高和組織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這個過渡的特點是:一方面有盡量公開活動的可能(目前在世界各交戰國中,俄國是最自由的國家),另一方面沒有暴力壓迫群眾的現象,最后群眾對這個資本家政府,對這個和平與社會主義的死敵,抱著不覺悟的輕信態度。——列寧“四月提綱”(1)材料一對無產階級奪權方式是怎樣認識的?原因何在?(2)材料二、三對無產階級奪權方式又是怎樣認識的?依據材料說明理由。(3)材料四中列寧是怎樣總結當時的歷史特點的?因此他主張怎樣奪權?實際上怎樣奪權?導致這種情況的關鍵因素是什么?(4)從恩格斯的修正和列寧的變化你能得到哪些認識?參考答案:(1)認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