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溫病學說_第1頁
中醫溫病學說_第2頁
中醫溫病學說_第3頁
中醫溫病學說_第4頁
中醫溫病學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概念、特點及發展規律概念:溫病是由1感受溫邪引起,2以發熱為主癥,3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傷陰等特點,是多種急性外感熱病的總稱。2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性、地域性3規律性。溫病發展過程的規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溫病發生發展總是趨勢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轉重,正氣由實致虛。或上焦證、中焦證、下焦證來概括。臨床表現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起病急,傳變快;二是發熱為主癥,熱象偏重;三是易化燥傷陰;四是易內陷生變,而出現一系列重險證候,如皮膚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二、發展概況、時期:(一)戰國~晉唐時期(萌芽時期)此期無專門的著作,溫病病名最早見于《內經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關于病因(二)宋金元時期(發展時期)守真六經傳",認為熱病初期,單用辛溫解表,足以誤人,從而"之說。(三)明清時期(成熟時期)較完整的辨證論治理論和方法,使溫病學成為獨立的學科。有性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另有一種異氣所感"。說明溫疫病的致病原因是自然界另有一種特殊物質--雜氣中的厲氣所致。不同的論治完整體系的杰出代表。吳瑭《溫病條辨臨床運用和推廣。三、溫病的分類其分類在于執簡馭繁,有利于指導辨證與治療,及學習與研究。濕的濕熱類。溫熱類溫病包:風溫、春溫、暑溫、秋燥、大頭瘟、爛喉痧、疫疹、瘧疾等。濕熱長,纏綿難愈。治療以清熱祛濕為主。根據發病的遲早及表里不同分類感邪即發,病發于表的為新感類溫病,初起以表熱證為主,無明顯的里熱證候,如風溫、秋燥、大頭瘟、爛喉痧等。激發,一般無表證,如春溫、伏暑。根據病發部位分類 根據病變部位分類:肺系溫病包括風溫、秋燥、大頭瘟、爛喉痧等;脾胃(腸中在腸腑的霍亂等。不能單一歸屬其臟腑的溫病有春溫、伏暑、疫疹、瘧疾等。四、病因與發病新感溫病大頭瘟、爛喉痧等。伏邪溫病的主要病種有春溫、伏暑等。一、病因六淫中的風熱病邪、暑熱病邪、濕熱病邪、暑濕病邪、燥熱病邪、伏寒化溫的溫二、發病(一)發病因素體質:"瘟疫乃天地之邪氣,若人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自不相染。"體質因素還包括發病后的轉歸。自然:包括環境及地域因素社會:包括經濟、營養、體能、衛生習慣、設施,防疫制度等。(二)接觸相染,從皮毛入,與具傳染性者直接接觸,邪從皮毛而入,染易其人。(三)發病類型苔薄白,脈浮數等衛表證候為主。伏邪溫病 陰精不足的體質易患伏邪溫病特點:病發即顯現出一派里熱證候,若無外感激發,一般無表證。初起以灼熱、煩躁,口渴,尿赤,舌紅等里熱內郁證候為主要表現。其傳變趨向是伏邪由里達表則邪勢衰退病情好轉或伏邪迸一步內陷深入病情加重伏邪溫病病情較重,病程較長。五、溫病的辨證一、衛氣營血辨證葉氏根據溫病病機的演變規律,病程發展的階段性,以及自己的實踐觀察,結合《內經》及前輩醫家有關營衛氣血的論述,將其引申發揮,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理論。以衛氣營血的生理功能為基礎,將衛氣營血的表里層次用來概括病變的淺深及病情的輕重程度。(一)衛氣營血的證侯與病理l.衛分證 衛分證是溫邪初襲人體肌表,引起衛外功能失調的一種證候類型。主要癥狀: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等。病機變化:溫邪初襲衛表,邪正交爭于衛分,肺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溫邪從口鼻而入,先犯肺經,衛分首當其沖。而發熱,雖然溫邪抑郁衛陽而惡寒,但因溫邪屬性為陽熱之邪,故惡寒較輕而短暫。衛分證的病理特點是:邪郁衛表,肺氣失宣;正氣抗邪,邪正相爭。氣分證 氣分證的病變較廣泛,凡溫邪不在衛分,又末傳入(血分,皆屬氣分范圍,及的病變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腸、膽、膜原、胸膈等。(血)惡寒,口渴,苔黃為主要表現。氣分證臨床類型較多,以熱盛陽明為多見主要癥狀是:壯熱,不惡寒,但惡熱,汗多,口渴飲冷,舌苔黃燥,脈洪大等。邪入氣分一般以但發熱,不惡寒,口渴,苔黃為辨證要點。3.營血分證病理特點:動血耗血,瘀熱內阻。轉歸:血分證病情危重兇險,積極而恰當的救治,可使血分邪熱漸衰,正氣逐漸恢復,病情可望獲得緩解。血分熱毒極盛,正不敵邪,可因血脈瘀阻,臟氣衰竭或急性失血,氣隨血脫而死亡。(從病理講到證候比較容理解)電解質紊亂、若受到糾正會影響舌質、舌苔的變化。此時對病情的判斷要更小心。衛氣營血辨證的意義:一是明確病變深淺層次二是確定證候類型及病變性質二、三焦辨證源革:起源于內難經、發揚于溫病學派、為吳鞠通所倡導三焦辨證與臟腑辨證的區別,三焦辨證能反映溫病的發生、發展及傳變規律。(一)三焦的證侯與病理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陰肺與手厥陰心包;中焦主要包括陽明胃、腸及太陰脾(還有募原及膽腑);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陰腎及足厥陰肝。邪在上焦 邪在上焦多為溫病的初期,常見證候類型有:舌苔薄白欠潤,脈浮數等。溫邪入侵,正氣抗邪,故發熱;肺受邪乘,清肅失司,故咳嗽;肺氣不宣,衛氣不布,肌膚失于溫煦,故微惡風寒;熱則傷津,故口渴。其中以發熱,微惡風寒,咳嗽為辨證要點。舌苔白膩,脈濡緩等。濕熱阻肺以惡寒,身熱不揚,胸悶,咳嗽,苔白膩為辨證要點。化源欲絕病變嚴重,危及生命迅速,病死率高,"溫煦,而厥冷不溫,一般冷不過肘膝;心主血屬營,邪乘心包,營血受病,故舌質紅絳。邪陷心包以神昏、肢厥,舌絳為辨證要點。點。命。若患者心陰心氣素虛,肺衛溫邪可內陷心包,甚至內閉外脫而死亡。邪在中焦溫邪傳入中焦一般為溫病的中期或極期,常見的證候類型有:黑而燥,脈沉實有力為辨證要點。濕熱中阻:指濕熱病邪困阻中焦脾胃的病機變化。濕重熱輕者,脾氣受困,氣機郁阻,癥見中焦溫病的轉歸:邪在中焦,邪熱雖盛,正氣亦未大傷,尚可祛邪外出而解。但患者生命。邪在下焦溫邪深入下焦,為溫病的后期階段,常見的證候類型有:虛風內動(肝):虛風內動是腎精虛損,肝木失養,風從內生的病理變化,癥見神倦肢厥,耳聾,五心煩熱,心中譫譫大動,手指蠕動,甚或瘈瘲,脈虛弱等。虛風內動是在腎精虛損的病理基礎上發展而形成,故有腎精虛損的基本表現;同時,肝為風木之臟,依腎水而滋養,當腎水受劫,肝失涵養,筋失濡潤,則風從內生,癥見手指蠕動,甚或瘈瘲。此外,腎水枯竭,不能上濟心火,則心悸,譫譫大動。虛風內動以手指蠕動,或瘈瘲,舌乾絳而萎,脈虛為辨證要點。下焦溫病的轉歸:多系溫病的后期,一般為邪少虛多。若正氣漸復,至正能敵邪,尚可祛邪外出而逐漸痊愈。但若陰精耗盡,陽氣失于依附,則因陰竭陽脫而死亡。三焦辨證的義意:確定某些新感溫病的病變階段,但仍不足以作為所有溫病分期的依據。用來確定三焦病變部位及其證候的性質。用以指導溫病治療原則的確立。以具體病變而言: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