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癥的糖尿病臨床特點與針灸效果觀察_第1頁
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癥的糖尿病臨床特點與針灸效果觀察_第2頁
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癥的糖尿病臨床特點與針灸效果觀察_第3頁
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癥的糖尿病臨床特點與針灸效果觀察_第4頁
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癥的糖尿病臨床特點與針灸效果觀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癥的糖尿病臨床特點與針灸效果觀察常新斗;許世玲【摘要】目的:探討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患者臨床特點,提出最佳治療對策.方法:收治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患者,隨機分配表將符合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8例.治療組給予針刺加溫灸治療,對照組予以維生素B12加維生素B1等藥物治療,分析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與預后.結果:較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4周后瞼裂高度、斜視角度均得到明顯改善,且治療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愈率為60.53%,優于對照組34.21%(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7.89%,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63%(P>0.05).結論:采用中醫針刺加溫灸治療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臨床療效顯著,治愈率較高.【期刊名稱】《陜西中醫》【年(卷),期】2017(038)012【總頁數】3頁(P1772-1774)【關鍵詞】糖尿病神經病變/中西醫結合療法;動眼神經疾病;針灸療法【作者】常新斗;許世玲【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陽473000;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陽473000【正文語種】中文【中圖分類】R587.1動眼神經麻痹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表現為動眼神經麻痹所引起的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提上瞼肌及瞳孔括約肌麻痹。動眼神經麻痹在臨床比較常見,常見致病原因有顱外傷、動脈瘤、腦卒中等。有研究指出,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漸增高,因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也呈逐年升高趨勢[1]。相關資料統計認為,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發病率約占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50%~80%,其中又以動眼神經麻痹最常發生[2]。大多數糖尿病患者以動眼神經B12臟辯證、化瘀通絡的原則[3]。本研究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患者為針灸應用于糖尿病動眼神經麻痹的可行性,現作如下報告。1一般資料本研究采用隨機分組模式,研究時間為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試驗在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進行。所納入76例患者均是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在我院神經外科就診,將符合標準的患者按照單位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均38211730~78(53.5±6.4)歲;動眼神經麻痹平均病程(11.2±4.8)d,糖尿病平均病程(8.4±3.5)年。治療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33~75歲,平均年齡(50.8±7.2)歲;動眼神經麻痹平均病程(12.6±4.1)d;糖尿病平均病程(8.2±4.0)年。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統計學差異(P>0.05)。納入標準:動眼神經麻痹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及療效標準》[42(2010)[5],均確診為2型糖尿病。排除標準:影像學檢查診斷為顱內動脈瘤、顱內腫瘤、重癥肌無力、痛性眼肌麻痹、腦干血管病變、外傷等其它原因引起動眼神經麻痹者;動眼神經15d1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西醫藥物治療。糖尿病治療方案: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血糖0.2IU/kg,2次/d,待血糖穩定后改為口服降糖藥。其中,111mg/次,3次/d;17500mg/次,3次/d;1080mg/次,2次/d;均持續用藥。同時對患者做好糖尿病的飲食指導與運動指導。動眼神經麻痹治療方案B12500μgB1100mg,1/d4E治療,并做好并發癥防治。治療組:糖尿病的治療方法與對照組同,其中服用瑞格列奈者14例,二甲雙胍者15例,格列齊特者9例。動眼神經麻痹治療方案:根據中醫辨證方法,動眼神經麻痹的主要病機為氣虛不能上提,血虛不能養筋。由于患者均有糖尿病,導致肝腎脾氣虧虛,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氣血不和,使肌膚腠理空虛,邪氣侵入胞瞼,最終引起上瞼下垂、復視等動眼神經麻痹癥狀。在中醫治療上,應該標本兼治,遵循疏經通絡、滋補肝腎、健脾益氣的治療原則。治療組辨證實施針刺加溫灸治療:應用華佗牌30號1寸一次性無菌性針灸針,取陽白、四白穴,以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陽白穴采用透刺法,進針后朝魚腰方向,小幅度捻轉,以患者局部感到酸脹為宜,四白穴采用斜刺法,進針后小幅度捻轉。睛明穴主治目赤腫痛,球后穴有清熱明目之功用、承泣穴散風清熱,取三穴針刺,操作時注意將眼球推向一側以免誤傷,進針后不提針,以防傷及血管與神經。攢竹穴主治目赤腫痛、頭痛,采用透刺法,進針后朝魚腰穴方向平刺不超過1寸。遠端配穴取風池、合谷、足三里,常規進針方法即可。針刺同時在百會穴放置灸架,以清艾條行溫和灸,百會穴主治驅風散邪,滋陰清熱,溫灸百匯穴,持續30min。以上治療每周3次,連續治療4周。療效評價標準瞼裂高度:患者眼睛平視正前方,應用瞳距尺測量并記錄上下瞼6m復視、斜視有明顯改善為顯效;眼肌運動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復,眼球活動有改善,復視、斜視有一定程度改善為有效;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動眼神經麻痹癥狀無改善為無效。SPSS16.0ttχ2P<0.054視角度均得到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治療組治4(t=4.011、2.515,P<0.05)1。4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27,P<0.052。2暈1例,發生率7.89%(3/38)。治療組發生血腫1例,發生率2.63%(1/38),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1.055,P>0.05)。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在臨床比較常見,其也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累及運動神經、植物神經、感覺神經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但從臨床實際診治情況來看,大多數患者最初是因動眼神經麻痹出現復視、眼球外斜、眼瞼下垂、頭痛等癥狀而就診于神經內科或眼科,因為早期缺乏糖尿病的典型癥狀容易造成漏診或是誤診[6]。本次納入的76均是以不同程度的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就診于我院神經內科(53(23例),患者在確診為動眼神經麻痹后通過詢問病史、血糖、尿糖檢查等手段診斷為764855波新[7]、汪銳[8]等人的研究觀點相同。且本研究中男性患者明顯多于女性患者,而在李敏[9]的研究中,也發現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中,男性的發病率要多于女究,可能會對這一觀點作出進一步的明確。臨床認為,糖代謝紊亂與血管受損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動眼神經麻痹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治療方面應該遵循調節血液循環與代謝的原則[10]。本次研究中,將收治的76例以動眼神經麻痹為首發癥狀的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西醫藥物治療方案,該組患者在積極控制血糖的同時給予維生素12、維生素B1等藥物治療。維生素B12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參與制造骨髓紅細胞,防止惡性貧血,維持有鞘神經纖維功能完整;維生素B1有營養神經作用,對治療多種神經炎癥有一定療效[11-12]。將維生素B12、B1等藥物應用于糖尿病性動眼神經麻痹患者時,能夠改善腦血管微循環,營養神經。但也有大量研究認為西醫藥物治療糖尿病性動眼神經麻痹效果欠佳,且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因此提出中醫針刺溫灸治療方案[13-14]本研究中,治療組便采用針刺穴位與溫灸治療。祖國醫學認為動眼神經麻痹屬于“瞼廢”、“痿病”、“風牽偏視”等范疇。例如在《本草方藥大全·普濟方》指出:“夫目偏視者,以腑臟虛,風邪牽睛,其睛不正,則瞳子亦邪側,故其視偏也”,概之該病是因絡脈空虛、風邪入侵所致,而在《素問·痿論》中講:“治痿者獨取陽明”,因此針灸時應該遵循“健脾和胃、通[15-16]。本研究中治療組取睛明、攢竹、魚腰、承泣、球后、陽白、四白穴、風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其中睛明、攢竹、魚腰、承泣、球后、陽白、四白等穴為近部取穴,幾穴以合和之勢包圍眼部,使經氣運行流轉、足三里穴,分屬手足陽明經,有益氣通絡、調補脾胃之效,風池穴配合,具有醒腦開竅作用[17-18]。在針刺穴位基礎上于百會穴行溫和灸,百會穴為百脈之所匯,溫灸具有升陽舉陷、益氣溫陽之效。諸穴合用,使效力直達病所,使局部經脈氣血通暢,調節眼周神經,興奮眼肌,恢復眼肌功能正常。通過治療結果比較可見,給予西醫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患者瞼裂高度、斜視角度恢復效果不及治療組,臨床治愈率也低于治療組,證實了針灸在治療糖尿病性動眼神經麻痹方面的優勢。兩組在治均有較高安全性?!鞠嚓P文獻】[1]張紅鴨,史明,裴瑞,等.老年動眼神經麻痹56例臨床分析[J].疑難病雜志,2017,16(2):186-188.112[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1):66-67.β[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1):1704-1706.痹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4(35):2100-2101.2(2010)[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2,2(2):1-15.30[J].陜西中醫,2012,33(7):883-884.24[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6):82-83.[J]志,2016,19(2):93-95.[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1..80[J].臨床眼科雜志,2014,22(2):165-168.[11]劉自勤,石偉綱,秦得營.35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分析[J].醫藥前沿,2013,7(7):190-191.[12]董瑩,劉大川.維生素B12的眼科臨床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22):3828-3830.[J]神經病學雜志,2012,25(2):419-421.恢復時間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