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綜合測評(九)(時間:60分鐘分值:90分)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和魂洋才”和“中體西用”是兩個詞語結構相近的概念,它們表明中日兩國在早期近代化的路徑選擇中擁有著類似的文化處境,即必須處理好強勢文化的引入與本土文化的保存問題。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學于船匠,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敗,步武泰西,改紀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后的盛強與我異。聞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湯志鈞《康有為政論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和魂洋才”和“中體西用”的含義。(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康有為的主要觀點(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其觀點產生的主要背景。(11分)【解析】第(1)問,“和魂洋才”和“中體西用”是中日兩國在處理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時的態度,都體現了用“洋才”“西用”來鞏固、維護“和魂”“中體”的目的。第(2)問,康有為以俄、日變法取得成功來堅定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又因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從而把日本作為變法仿效的對象;背景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答案】(1)含義:“和魂洋才”指日本明治維新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本土傳統文化為靈魂(或答強調效忠天皇,向學生灌輸忠君的思想),同時培養掌握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中體西用”指以中國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采用西方的先進技術為補充,來挽救封建統治(或答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2)觀點:俄、日改革,由弱變強;日本改革成效顯著;中日是近鄰,很多情況更相似,中國應仿效日本,更易見效。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后,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要求實行政治變革,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維新思想進一步發展、完善。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梁啟超等聯合舉人百余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書達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達于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不代奏。當時會試舉人集轂下者將及萬人,皆與八股性命相依,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梁啟超全集》材料二史稱“公車上書”的這件事,大多是根據康自己的《公車上書記》一文為本的。考證當時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賬,證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沒有出現過一千三百名公車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當時先是大批現職官員從4月14日就開始接連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舉人上書,到5月8日才結束,上書總量31件,簽名者1555人,其中梁啟超領銜廣東舉人80人上書,只是諸多上書中的一件。——摘編自姜鳴《天公不語對枯棋》(1)根據材料一,指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待變法的兩種態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7分)(2)歸納材料二“上書”(上奏)的特點。概括這一事件的歷史地位。(8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聯合舉人百余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進行歸納判斷;第二小問,可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大批現職官員”“每天都有大批舉人上書”“從4月14日開始到5月8日才結束”“梁啟超領銜廣東舉人80人上書”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答案】(1)態度一:支持變法。他們認識到變法是挽救民族危機的重要手段。態度二:反對變法。廢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們的個人前途和利益。(2)特點:上書人員有官員和舉人;上書時間長,次數多;有組織,但沒有統一的領導人。地位: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或維新運動開始從理論宣傳走向政治實踐)。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戊戌時期維新派思想家所建構的新的思想理論體系,不僅“參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經子之奧言,采儒佛之微旨”……——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國倡民權者,以先生為首,然其言實施政策,則注重君權。以為中國積數千年之習慣,且民智未開,驟予以權,固自不易。況以君權積久如許之勢力,茍得賢君相,因而用之,風行雷厲,以治百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先生之議,謂當以君主之法,行民權之意。——《南海康先生傳》(1)指出材料一中維新派所建構理論體系的特點及作用。(6分)(2)材料二中“先生”實施變法的策略是什么?這與變法最終的結果有什么關系?(9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可根據“參中西之新理”“合經子之奧言,采儒佛之微旨”等信息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即可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注重君權……謂當以君主之法,行民權之意”“茍得賢君相,因而用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歸納即可;第二小問,需要回答這些策略與變法結果的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答案】(1)特點:兼顧中西,托古改制。作用:變法從傳統中找到理論依據,利于維新思想的傳播。(2)策略:注重君權,以君權促民權;不發動群眾而是借助皇帝推行變法。關系:該策略的實施成為改革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4.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發了雄心勃勃但過早夭折的百日維新。這場運動的領導人是學者康有為和梁啟超,他們印刷了一系列小冊子,重新解釋了儒家思想,為帝國體系下發生的巨變進行辯護。康有為和梁啟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國的農業化社會和文化傳統,而是尋求再造中國并使之轉變為強有力的現代化工業社會。——據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康、梁為“尋求再造中國并使之轉變為強有力的現代化工業社會”而追求的核心。(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康有為通過“重新解釋……儒家思想”,為實現近代中國“巨變進行辯護”的原因。其做法與百日維新“過早夭折”有何內在聯系?(9分)【解析】第(1)問,19世紀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宣告洋務運動單純學習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國富強,康有為和梁啟超當時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主張變法圖存,核心是改革中國的社會制度,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第(2)問,第一小問,康有為思想的特點是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原因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為為減少變法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第二小問,結合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答案】(1)核心: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減少變法阻力;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聯系:維新派未能與封建因素(勢力)徹底決裂,是導致其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5.在1898年的晚清時期,以康有為為首的一批官員進行了一系列以維新為目的的變法,內容包括對當時傳統教育制度進行大幅改造,并涉及對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科舉制度的調整以及新式教育行政機構的設立。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西方列強在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中一次次地向晚清帝國展示著他們的堅船利炮、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康有為透過這些表面現象看到了背后的本質。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能有堅船利炮、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是因為他們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而且“立科以勵智學”。“才智之民多則強國,才智之士少則弱國”,而當時的中國依然以科舉八股評判知識分子才智之高下,導致各種專業人才非常匱乏。因此,“欲任天下之事,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中國要走富強之路,必須從教育入手,積極培養一大批具有變通求新的素質與能力的人才。這是康有為變通求新思想的根本所在。——李永賢《康有為變通求新思想中的教育創新之智慧》(1)在康有為看來,當時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近代教育具有怎樣的重大差距?(6分)(2)結合材料回答,在光緒帝頒布的《定國是詔》中,是怎樣體現康有為教育改革思想的?(9分)【解析】第(1)問,要注意找到中西教育比較的角度,據此進行分析即可。第(2)問,實際上要求答出百日維新在文教方面的改革措施。【答案】(1)在學習內容上:中國主要是四書五經;西方主要是近代科技與民主思想。在教育作用上:中國教育培養不出實際有用的人才;西方教育推動了軍事、科技以及物質文明的發展。(2)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學堂,在京師設立大學堂,籌設鐵路、礦務和醫科等專門學堂;鼓勵私人辦學,選派學生到海外留學;準許民間創辦報館、學會;設立譯書局,組織翻譯外國書刊。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政變前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政治權力關系存在著兩種制度:其一是事后報告制度,……每日將當日重要折件及簡要相關諭旨上報慈禧太后,其中個別折件光緒帝對慈禧太后有所隱瞞;……其二是事前請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緒帝面見慈禧太后時,須將重大政治決策和高級官員任免,先行請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軍機四章京,對此慈禧太后事后雖為不平,但無法推翻光緒帝的“擅自”決定。——摘自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材料二慈禧曾表示,“變法乃素志……茍可以致富強者,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勵精圖治也,未必不愿天下財富民強也。至法當變不變,未必有成見在胸也。——摘自蘇繼祖《戊戌朝變記》材料三康有為主張:“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他拒絕了翁同龢“調和兩宮”的主張……為了實施政變計劃,康有為將當時的會黨領袖人物畢永年邀請到北京來,要他前往袁世凱的幕府任參謀,然后協助袁世凱包圍頤和園,并帶親信百人往執西太后而殺之。——摘自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維新派爭取清政府上層應采取的有效做法并說明理由。(6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康有為實際采取的做法及效果。據此指出改革者應具備的素質。(9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可知,清政府上層主要指光緒帝和慈禧太后,通過材料一所示信息光緒帝“任命軍機四章京”可知維新派得到了光緒帝的支持,通過材料二信息“變法乃素志”可知維新派得到了慈禧有限度地支持;第二小問原因的分析可以從當時的權力歸屬方面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信息“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可以得出康有為的做法是除掉太后,僅依靠光緒帝推行變法;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康有為的做法直接導致了慈禧太后的反撲,戊戌變法失敗;第三小問,結合材料信息“他拒絕了翁同龢‘調和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6課《表里的生物》精美課件
- 稻谷種植與農產品市場分析考核試卷
- 秋天的早晨初三語文作文
- 描寫雨的初三語文作文
- 拒絕平庸的初三語文作文
- 體育表演藝術培訓與指導考核試卷
- 畜產品加工與畜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考核試卷
- 礦山石材的開采對地貌影響考核試卷
- 搪瓷噴漆房通風系統考核試卷
- 三年級數學脫式計算題
- 八年級家長會領導講話4篇
- 美世國際職位評估體系IPE3.0使用手冊
- 足療消防安全培訓
- 工程施工聯系單范本完整版
- 施工單位現場動火證
- 回流爐操作作業指導書
- 棋牌興趣小組申請表
- 執紀審查工作流程課件
- 普通診所污水、污物、糞便處理方案及周邊環境情況說明
- 四川省涼山州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統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7課第二框《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優質說課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