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文化剖析_第1頁
中國姓氏文化剖析_第2頁
中國姓氏文化剖析_第3頁
中國姓氏文化剖析_第4頁
中國姓氏文化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姓氏文化(一)一、姓氏的產生原始氏族母系社會父系社會秦漢圖騰姓氏姓氏1.姓氏源于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疼惜神的標記和象征。在原始人眼里,圖騰事實上是一個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對象。人們按母系血緣分成若干氏族,每個氏族都以圖騰或居住地形作為相互區分的族號,這個族號就是“姓”。炎帝部落是羌人的一支,羌人為牧羊人,其圖騰為羊,因以羌為名。炎帝部落則以姜為代號。夏祖女志夢演星落地,化為神珠薏苡(車前子),后而有孕,生下大禹,故夏人以薏苡為圖騰,以姒為姓(姒即苡字的演化)。商祖簡狄因吞食玄鳥之卵而生契,故以鳥為圖騰,以子為姓(子即卵)。周祖姜嫄因踐巨人之跡(熊跡)而生后稷,故周人以熊為圖騰,以姬為姓(右為熊跡之形,從女旁而為姬)。東夷部族以鳥為圖騰,史稱“鳥夷”,有不少鳥類的圖騰演化為姓氏,如鳥氏、鳳氏、爽鳩氏等。

2.“姓”產生于母系社會,為族號《說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資治通鑒?外記》:“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通志?氏族略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國語》:“同姓不婚,惡不殖也。”作用:紀世別類;別婚姻;崇恩愛,厚親親3.“氏”產生于父系社會《資治通鑒?外記》:“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別貴賤,貴有氏,賤者出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行呼為姓。”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是姓的分支,產生于父系氏族社會,是表示擁有確定經濟利益和政治特權的家族系統的父系血緣符號。主要功能是別貴賤。4.姓氏合一,始于秦漢《通志?氏族略》:“秦滅六國,姓氏之失,由此始。”顧炎武《日知錄?氏族》“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自此,不論帝王,不論貴賤,不論平民,人人有姓;姓氏面前,人人同等;姓氏合二為一,起先普遍運用。姓——姓氏并存——姓氏混一,代表了姓氏發展的普遍規律。二、姓氏的主要來源1.最早產生的姓,多帶女字旁,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如:姜、嬴、姬、姒、姚、媯。2.以圖騰為姓。如:龍、馬、牛、豬(豕)。3.以封國、采邑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蘇、翁、邢、費。(商鞅)4.以職官為姓。如:司徒、司馬、上官、史、倉、錢、帥5.以職業或技能為姓。如:張、屠、陶、卜、巫、樊、祝、師。6.以祖先族號或謚號為姓。如:唐、夏、周;文、武、宣(宣伯的后代)、穆、莊(楚莊公)。7.以祖輩的字或名為姓。如:宋公孫嘉字孔父,其后代便以孔為氏;伍子胥名員,其后代以員為氏。常、高、湯。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姓游。8.以身份為姓。王子、王孫、公子、公孫、長孫。9.以誕生地、居住地為姓。如:東方、西門、東郭、南宮、百里、歐陽、柳下。10.以排行或爵位為姓。如:孟、伯、仲、季;王、公、侯、伯、子、男。11.避禍或避諱改姓。如:田——光,哀——衷,岳——鄂;荀卿——孫卿(避漢宣帝劉詢諱),姬——周(避唐李隆基諱),莊子——嚴子(避漢明帝劉莊諱)12.皇帝賜姓、貶姓。如:朱(鄭成功收復臺灣被賜明朝國姓朱)、李(唐皇賜黨項族首領拓跋氏為李姓)、趙(宋代賜黨項人姓趙);厲、莽、梟(武則天將高宗寵愛的蕭良娣貶姓梟)、悖。13.少數民族改為漢姓。愛新覺羅氏——金,鈕姑祿氏——郎,葉赫那拉氏——那,賀敦氏——賀。14.復姓簡化單姓。上官——上,柳下——柳,子張——張三、關于名、字、號《禮記?檀弓》:“幼名、冠字,周道也。”孔穎達疏:“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摯友等類,不行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班固《白虎通?姓名篇》:“故傳曰‘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于祖廟。’”(一)關于名(二)關于字《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筓而字”。《顏氏家訓?風操》:“名以正體,字以表德。”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幼;而字則用于下對上、幼對長或對他人的尊稱。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筓而字1.“字”與“名”同義反復諸葛亮(孔明)、曾鞏(子固)、張衡(平子)2.“字”與“名”反義相對朱熹(元晦)、趙孟頫(子昂)、王績(無功)3.“字”與“名”連義推想孔丘(仲尼)、岳飛(鵬舉)、唐寅(伯虎)取字方法(三)關于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自號:1.以居住地環境自號五柳先生、東坡居士、青蓮居士2.以旨趣志向自號六一居士、少陵野老、四明狂客3.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征、驚人之語自號六十一上人、夕陽芳草村落、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三)關于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贈號:1.以其軼事特征為號謫仙子、賀梅子、青蓮居士2.以官職、任所或誕生地為號杜工部、王臨川、康南海3.以封爵、謚號為號諸葛武侯、司馬溫公、岳武穆中國姓氏文化(二)一、百家姓(一)《百家姓》簡介宋代《百家姓》,是一篇關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成文于北宋初,共468字。原收集姓氏438個,其中單姓408個,復姓30個;《百家姓》后經增補,為568字,姓氏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何時何人所作:據錢文忠推想,《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國末期、北宋初期吳越地區的一位“學問分子”。《百家姓》各個姓氏的排列次序不是以人口多少,而是以政治地位為準則;《百家姓》接受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與《三字經》、《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于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相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二)《百家姓》內容(三)古代與《百家姓》相關的書籍《世本》、《姓氏急就篇》《續百家姓》、《增廣百家姓》《皇明千家姓》、《御制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蒙古字目百家姓》(四)新百家姓1.最早的新百家姓:袁義達、杜若甫《中華姓氏大辭典》,教化科學出版社,1996年。(來源于1987年的調查探討成果)2.2006年百家姓新依次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華東師范高校出版社,2007年。(來源于2006年的調查探討成果)3.2014年百家姓最新依次武潔、楊建春《張、王、李、趙誰最多——2010年人口普查姓氏結構和分布特點》,《中國統計》,2014年第6期。(來源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匯總結果)全國前20位姓氏人口數

二、姓氏的發展舉例:(一)王1.王氏來源:出自姬姓;出自媯姓;出自子姓;出自田姓;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后;2.王氏遷徙分布:先秦:發祥地在今河南衛輝一帶,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漢至晉時:王姓得到快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瑯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隋唐五代:王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宋代:三槐王氏快速崛起,世代顯貴,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國各地。3.王氏歷史名人:王昭君王莽王維王安石

(二)李1.李氏來源:出自嬴姓;出自老子;出自他族改姓;2.李氏遷徙分布:先秦: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兩漢、三國時:李姓人在很多地方開拓出新的聚居點,如山東、江西、遼寧、寧夏、江蘇;十六國時,先后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唐宋:李姓播遷更加頻繁,走向四面八方;明清:李姓跨出過門,走向世界。3.李氏歷史名人:老子李淵李白李鴻章

(三)張1.張氏來源:出自黃帝之后揮;出自黃帝姬姓后代;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2.張氏遷徙分布:張姓來源眾多,分布廣泛。兩漢: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唐:位居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明代:張姓人遍布全國1113個縣中,覆蓋面占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清初:張氏接連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如新加坡、印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3.張氏歷史名人:張良張道陵張仲景張居正

(四)劉1.劉氏來源:出自源于姬姓,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劉邑;出自賜姓或他族改姓;出自劉累(御龍氏)之后;2.劉氏遷徙分布:世界史上建立政權最多的姓氏:西漢、東漢、三國時蜀漢、十六國時前趙、南朝時宋、五代十國時南漢,建立王朝;漢末三國時:為避“董卓之亂”,中原劉姓不斷向四方遷徙。魏晉南北朝: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明清:有人移居臺灣,或到海外謀生。3.劉氏歷史名人:劉邦劉備劉伯溫劉銘傳

(五)陳1.陳氏來源:出于春秋時陳國公族后裔;南北朝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改姓陳;2.陳氏遷徙分布:先秦:陳姓的早期遷徙中,有一支是因避難而移居陽城;唐初、中期,陳氏有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清、民國:陳姓為第一大姓;現今:南方第一大姓,臺灣第一大姓。3.陳氏歷史名人:陳子昂陳祎陳友諒陳獨秀

三、姓氏小學問《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個,占38%;在當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占5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