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氨基酸的生產_第1頁
第十二章氨基酸的生產_第2頁
第十二章氨基酸的生產_第3頁
第十二章氨基酸的生產_第4頁
第十二章氨基酸的生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二章氨基酸的生產

第一節概述第二節合成原理第三節谷氨酸生產工藝過程第四節其他氨基酸生產化學工業出版社

學習目標了解氨基酸的應用及一般的生產方法;了解谷氨酸合成原理及其它氨基酸的生產;掌握谷氨酸生產的工藝過程及工藝控制。第一節概述

氨基酸的應用食品工業可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具有鮮味。醫藥工業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參與體內代謝和各種生理機能活動。飼料工業賴氨酸、蛋氨酸,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化學工業洗滌劑—十二酰基谷氨酸鈉肥皂;潤膚劑;人造纖維;涂料。農業具有特殊作用,日本使用的N-月桂酰-L-異戊氨酸,能防止稻瘟病,提高米的蛋白質含量;長鏈酰基氨基酸能提高農作物對病害的抵抗力。生產方法提取法將蛋白質原料用酸水解,從水解液中提取氨基酸。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用提取法生產。合成法D、L-蛋氨酸,D、L-丙氨酸,甘氨酸和苯丙氨酸;需進行拆分。酶法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酶制造氨基酸。賴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可用酶法生產。發酵法以淀粉水解糖,或糖蜜、醋酸為原料,利用氨基酸生產菌進行代謝發酵。發酵工藝,采用分批流加法,計算機控制,生產管理自動化,產酸率和轉化率均較高。我國20世紀60年代發酵法生產谷氨酸,目前發展相當規模,賴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等用發酵法和酶法生產。第二節合成原理谷氨酸生產機理分為以下幾個環節:①淀粉經過水解轉化為以葡萄糖為代表的單糖;②葡萄糖經過EMP途徑或HMP途徑轉化為丙酮酸;③丙酮酸經過三羧酸循環(TCA)轉化為α-酮戊二酸;④α-酮戊二酸經過氨基化生成谷氨酸。谷氨酸棒狀桿菌的谷氨酸合成途徑見下圖谷氨酸棒狀桿菌的谷氨酸合成途徑示意圖第三節谷氨酸生產工藝過程四部分組成:淀粉水解糖制備,谷氨酸發酵、提取、精制。淀粉水解糖的制備淀粉水解糖制備方法:酸法、雙酶法、酸酶法等。酸酶法淀粉水解糖制備工藝過程。調漿將淀粉原料調成粉漿,保持一定的濃度及pH值,將料液泵入水解鍋,水解糖化。粉漿的濃度、酸度及糖化時間等對淀粉的水解反應有直接的影響。淀粉乳的濃度越低,水解液的葡萄糖值(DE值)越高,色澤越淺。在淀粉水解操作中,淀粉乳濃度一般采用18~19Be。水解蒸汽直接加熱。壓力與淀粉水解反應速度成正比,壓力升高,水解反應速度加快。為加快水解速度,提高設備的生產能力,可增大水解反應壓力。在相同的條件下,達到一定的糖化效果,壓力升高時,反應時間短;反之,反應時間加長。中和由糖化鍋壓出來的糖化液溫度很高(140~150℃),冷卻、中和。中和的目的是降低糖化液酸度,使糖液中膠體物質凝聚析出,便于過濾除去。中和劑為純堿,也可用燒堿配成NaOH溶液。用純堿中和,反應較溫和,糖液質量有保證,但是產生泡沫多;用燒堿中和,易局部過堿使葡萄糖發生焦化變為焦糖(焦糖抑制谷氨酸菌的生長,增加糖液色澤及精制困難)。在操作中將堿配成一定的濃度,然后再用于中和。脫色

活性炭吸附法常用粉末狀活性炭。活性炭耗量視糖液色澤情況與活性炭質量而定。粉末炭用量相當于投淀粉量0.6%~0.8%。脫色效果與投炭量、質量、溫度、pH值、時間有關脫色溫度低些,對脫色效果較為有利,但溫度過低,將使糖液粘牲加強,難以過濾;在70℃左右。活性炭在酸性條件下脫色能力較強。脫色需一定的攪拌時間(≥0.5h),使活性炭充分起作用。離子交換樹脂脫色選擇性強,脫色效果較好,便于管道化、連續化及自動化操作,減輕勞動強度。過濾

常用板框壓濾;用于脫色的活性碳起過濾介質和助濾劑的作用。菌種的擴大培養斜面培養產生菌是棒桿菌屬、短桿菌屬、小桿菌屬及節桿菌屬的細菌;都是好氧微生物,都需要以生物素為生長因子。我國用北京棒桿菌AS1.229、鈍齒棒桿菌AS1542等。斜面培養用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鈉組成pH7.0~7.2的瓊脂培養基,在32℃培養18~24h,合格后,放冰箱保存備用。一級種子培養采用由葡萄糖、玉米漿、尿素、磷酸氫二鉀、硫酸鎂、硫酸鐵及硫酸錳組成,pH6.5~6.8的液體培養基;以1L三角瓶裝液體培養基200~250mL振蕩培養,在32℃培養12h,如無污染,質量達到要求,貯于4℃冰箱備用。二級種子培養用種子罐培養,接種量1%,培養基組成和一級種子相仿,主要區別是用水解糖代替葡萄糖,于32℃下通氣培養7~10h,經質檢合格可移種至發酵罐(或冷卻至10℃備用)。種子質量要求:無雜菌及噬菌體感染,菌體大小均勻,呈單個或八字排列。二級種子培養結束時要求活菌數為108~109個細胞/mL,攝氧率>1000μL氧/mL種子液·h。氨基酸發酵的工藝控制(1)菌體生長期,幾乎不產酸,大約12h,此期泡沫較多并放出大量發酵熱,必須進行冷卻。(2)菌體生長停止轉入產物合成期,菌體濃度基本不變,糖與尿素分解后產生α-酮戊二酸和氨,用來合成谷氨酸。(3)發酵后期,菌體衰老,糖耗緩慢,當酸濃度不再增加時,需及時放罐,發酵周期一般為30h。(1)培養基成分及其控制(培養基各成分的作用)①菌體生長、氨基酸合成均需要氮;氮源還用來調節pH值,因此氮源的需要量比一般發酵要多。②谷氨酸發酵的碳/氮=100/(15~21),碳/氮=100/11時才開始積累谷氨酸。③在消耗氮源中,合成菌體用氮源僅占氮3%~6%,合成谷氨酸氮源占30%~80%。④在實際生產中,采用尿素或氨水為氮源時,還有一部分氮用來調節pH值,另一部分氮源被分解隨空氣逸出,因此用量更大。在谷氨酸發酵培養中當糖濃度為12.5%、總尿素量為3%,碳:氮=100:28。

說明:不同的碳氮比對氨基酸生物合成產生顯著影響,如谷氨酸發酵中,適量的NH4+可減少α-酮戊二酸的積累,促進谷氨酸的合成;過量NH4+會使生成的谷氨酸受谷酰胺合成酶的作用轉化為谷酰胺。⑤氨基酸發酵還需要無機鹽、生長因子等。(2)種齡和種量的控制一級種子種齡控制在11~12h;二級種子種齡控制在7~8h。一次初糖谷氨酸發酵接種量1%。種量過多,使菌體生長速度過快,菌體嬌嫩,不強壯,提前衰老自溶,后期產酸不高;如果種量過少,則菌體增長緩慢,發酵時間延長,容易染菌。

(3)溫度的影響及其控制菌體生長最適溫度和氨基酸合成最適溫度不同。菌體生長最適溫度30~32℃;溫度過高,則菌體易衰老,pH值高,糖耗慢,周期長,酸產量低,如遇這種情況,除維持最適生長溫度外還需適當減少風量,并采取少量多次流加尿素等措施,以促進菌體生長。發酵中、后期,維持最適宜產酸溫度34~37℃,以利谷氨酸合成。

(4)pH值的影響及其控制

影響酶的活性和菌的代謝。谷氨酸發酵,pH=7.0~8.0積累谷氨酸,pH=5.0~5.8,則易形成谷氨酰胺和N-乙酰谷氨酰胺。發酵前期pH值偏高對生長不利,糖耗慢,發酵周期延長;pH值偏低,菌體生長旺盛,糖耗快,不利于谷氨酸合成。前期pH值偏高(pH=7.5~8.0)對抑制雜菌有利,故控制發酵前期的pH值以7.5左右。中后期的pH值為7.2左右。生產上控制pH值的方法流加尿素(常用);流加氨水①流加尿素的數量和時間根據pH值變化、菌體生長、糖耗情況和發酵階段等決定。當菌體生長和糖耗均緩慢時,要少量多次地流加尿素,避免pH值過高而影響菌體生長;菌體生長和糖耗均快時,流加尿素可多些,使pH值適當高些,以抑制生長;發酵后期,殘糖很少,接近放罐時,盡量少加或不加尿素,以免造成浪費和增加氨基酸提取困難。②流加氨水,因氨水作用快,對pH的影響大,故應采用連續流加。(5)氧的影響及其控制

不同的種齡、種量,培養基成分,發酵階段及發酵罐大小要求通風量不同。長菌階段,通風量過大,生物素缺乏,會抑制菌體生長,表現出耗糖慢、pH高、菌體生長緩慢;產酸階段,需要大量供氧,如通氣量不足,pH低,耗糖快,長菌不產酸,積累乳酸和琥珀酸。通氣量過大,不利于α-酮戊二酸進一步還原氨基化,而大量積累α-酮戊二酸。在適量通氣條件下,才能大量積累谷氨酸。從空氣過濾、培養基、設備、環境等環節嚴格把關。谷氨酸生產菌對噬菌體和雜菌的抵抗能力較弱。發酵過程中污染雜菌或噬菌體,輕則出現谷氨酸收率低、難提取;重則倒罐,造成很大經濟損失。

(6)防止噬菌體和雜菌的污染

谷氨酸的提取和精制工藝

常用方法:等電點法、離子交換法、鋅鹽法。

1.提取(1)等電點法谷氨酸分子中有2個羧基、1個氨基,pK1=2.91(α-COOH)、pK2=4.25(γ-COOH)、pK3=9.67(α-NH3+),其等電點為pH=3.22

將發酵液調節到pH=3.22,谷氨酸沉淀析出。此法操作方便,設備簡單,一次收率達60%左右;缺點是周期長,占地面積大。

(2)離子交換法

發酵液的pH<3.22時,谷氨酸以陽離子狀態存在,用陽離子交換樹脂提取,吸附在樹脂上的谷氨酸陽離子再用堿洗脫下來,收集谷氨酸洗脫液,經冷卻,加鹽酸調pH=3.0~3.2進行結晶,再用離心分離機即可得谷氨酸結晶。此法過程簡單,周期短,設備省,占地少,提取總收率可達80%~90%缺點是酸堿用量大,廢液污染環境。理論上講,上柱發酵液的pH值應低于3.22,但實際生產上發酵液的pH值并不低于3.22,而是在5.0~5.5就可上柱。原因:發酵液中含有一定數量的NH4+、Na+陽離子,優先與樹脂進行交換反應,放出H+離子,使溶液的pH值降低,谷氨酸帶正電荷成為陽離子而被吸附,上柱時應控制溶液的pH值不高于6.0。

2.中和、精制中和谷氨酸的飽和溶液加堿進行中和,谷氨酸中和反應pH應控制在谷氨酸第二等電點pH=6.96。當pH值太高時,生成谷氨酸二鈉。除鐵、除鋅有硫化鈉和樹脂法兩種。硫化鈉可與Fe2+、Zn2+反應生成硫化鋅沉淀而除去。樹脂除鐵是利用弱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吸附鐵或鋅得以除去。樹脂法除鐵或鋅,解決了硫化除鐵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改善了操作條件,提高味精質量,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除鐵方法。脫色

活性炭脫色法和離子交換樹脂法活性炭脫色主要是粉末狀的藥用炭和GH-15顆粒活性炭兩種。粉末活性炭脫色,一種方法是在中和過程中加炭脫色后除去鐵,另一種方法是中和液洗滌除鐵,用谷氨酸回調pH=6.2~6.4,蒸汽加熱60℃,使谷氨酸全部溶解,再加入適量的活性炭脫色。經粉末活性炭脫色后,往往透光率達不到要求,需進入GH-15活性炭柱進行最后一步脫色工序。

離子交換樹脂脫色主要靠樹脂的多孔隙表面對色素進行吸附,樹脂的基團與色素的某些基團形成共價鍵,對雜質起到吸附與交換作用,一般選用弱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濃縮和結晶

a.谷氨酸鈉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必須除去大量的水分,使溶液達到過飽和狀態。

b.為了避免因溫度太高,谷氨酸鈉脫水變成焦谷氨酸鈉,采用減壓蒸餾法進行中和液的濃縮和結晶,真空度一般在80kPa以上,溫度為65~70℃。

c.為了使味精的結晶顆粒整齊,采用投晶種結晶法,完成結晶后,經離心機分離,振動床干燥、篩分,再經過包裝,即成成品味精。

一、

L-天(門)冬氨酸的生產L-天(門)冬氨酸(簡寫L-ASP)是天然存在的重要氨基酸,工業上主要采用L-天門冬氨酸酶轉化富馬酸的方法得到。L-ASP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略帶酸味,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是一種酸性氨基酸,可作為合成其它們氨基酸如丙氨酸、苯丙氨酸的主要原料,也可用作合成其它精細化學品,如天苯、天丙二肽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第四節

其他氨基酸生產L-ASP可以作為藥品和食品營養增補劑使用。醫藥上主要作為治療心臟病、肝功能促進劑、氨解毒劑、疲勞消除劑和氨基酸輸液成分;食品上主要用于鮮味劑和高甜味劑,其中天冬甜精的甜度大于蔗糖200倍,且熱量低,不蝕牙齒,加入橘子汁等夏季飲料中,具有獨特的爽口香味,天門冬氨酸鈉鹽可以抑制食品中色、香、味之變化,增加飲料中CO2的保持率;天門冬氨酸具有消除疲勞之功效,日本味之素公司用天門冬氨酸為主要成分配成營養飲料,具有顯著的消除疲勞的效果。L-ASP生產工藝流程如下:生產賴氨酸的方法有四種:血蛋白質為原料的蛋白質水解法;己內酰胺、丙烯腈等為原料的化學合成法;以淀粉糖及糖蜜為原料的直接發酵法及二氨基庚二酸前體添加發酵法;DL-己內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