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_第1頁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_第2頁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_第3頁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_第4頁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1課時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稱地形,又稱地貌。地表形態的基本類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思考一、內力作用【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69-70,思考以下問題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哪里?表現形式有哪些?這些形式對地表形態塑造的速度相同嗎?哪一種是塑造地表形態的最主要方式?2.地殼運動分為哪兩種?它們會使巖層發地殼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有什么關系?生什么變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態?3.內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總趨勢是什么?另:課本P70活動處理二、外力作用【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70-72,思考以下問題4.什么是外力作用?其能量來源是什么?表現形式有哪幾種?5.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哪些類型?不同外力作用分布地區有何差異?6.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總趨勢是什么?另:課本P72活動處理7.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著怎樣的關系?由于自然界的原因,使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和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是什么力量營造了這樣千變萬化的地表形態?地質作用4.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案①例基拉韋厄火山與喜馬拉雅山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與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巖漿活動和地殼運動(內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有慢)

1960年,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熔巖流從高處奔騰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邊填造了一塊約兩平方千米的新陸地。

大約4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開始隆起,當時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紀最后30年,喜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達到了最大,也只有5厘米。1.巖漿活動: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一、內力作用長白山天池(吉林)——巖漿活動的“杰作”2.變質作用:大理石

——石灰巖在高溫高壓下變軟,最終重新結晶形成的。巖石圈的組成物質(巖石)在一定溫度、壓力(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

今天的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有8844.43米高,但科學家卻在峰頂發現了魚骨化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喜馬拉雅山的巖層中發現了海相巖層和海生生物化石,證明在地質時期,它曾是一片面積相當廣闊的海洋;而且在5700M的地層中發現了櫟樹的化石,現在這種植物的分布高度是3000M。這證明喜馬拉雅山長期以來以極快的速度抬升,在5300萬年前開始成陸,之后不斷抬升形成“世界屋脊”。探究一地殼運動引起海陸變遷

渤海是我國的內海,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黃河都有14億噸的泥沙注入渤海,以這種速度,2千年后渤海將被泥沙填滿,而實際上從渤海形成至今,它的形狀和水深并無多大變化,為什么?地殼下降探究二泥沙層渤海華北平原9米喜馬拉雅山3、地殼運動

由來自地球內部的強大力量(內力)引起地殼發生變形和位移的構造運動。如:板塊運動、地震分類(1)水平運動擠壓張裂(2)垂直運動綿長的斷裂帶地殼水平運動—張裂地殼水平運動—擠壓巨大的褶皺山系東非大裂谷地殼垂直運動陡峻的華山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運動方向產生地貌關系褶皺山脈,裂谷或海洋地表高低起伏,海陸變遷相伴發生,多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地殼運動的類型對巖層的影響水平位移,彎曲變形隆起,凹陷實例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大西洋高原、平原、盆地斷塊山、臺灣海峽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能量來源表現形式作用速度主要方式形成地貌內力作用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有些進行得很快,有些進行得緩慢地殼運動小結:裂谷、海洋山地、盆地火山、熔巖高原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活動(1)公元79年-15世紀,那不勒斯海灣海岸處于哪種運動狀態中,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2)公元15-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處于哪種運動狀態中,你的判斷依據又是什么?(3)那不勒斯海岸地殼運動的歷史說明了地殼運動具有那些特征?【活動】1.地殼運動總會在地表或地下巖層中留下一定的痕跡。右圖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大理石柱,請根據該石柱上地殼運動的痕跡,回答下列問題。海岸處于下沉運動狀態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蓋部分看不到了。海岸處于上升運動,原因是那時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鉆孔的痕跡。地殼運動具有垂直方向的運動,具有周期性特征。

2000萬年來,珠峰地區抬升約2萬米,可珠峰海拔高度只有8844.43米,這是為什么?想一想

——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力和外力同時存在。二、外力作用

外力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外力作用風、流水、冰川、生物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定義: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崩解和破碎。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生物風化分布比較普遍紅色砂巖經過長期風化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丹霞地貌。風蝕城堡(雅丹)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力侵蝕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地區(干旱半干旱地區、沙漠地區)流水沖蝕流水溶蝕流水侵蝕作用流水侵蝕(沖蝕)地貌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長江三峽(V形谷)九寨溝瀑布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上游地區(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西南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云貴高原、可溶性巖石【石灰巖】地區)流水侵蝕(溶蝕)地貌溶洞、地下暗河

在高緯或高山地區,冰川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地侵蝕底部巖石和側面巖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角峰冰斗冰川侵蝕地貌刃脊U形谷——冰川侵蝕作用形成V形谷——流水侵蝕作用形成海蝕柱海浪侵蝕地貌海蝕崖海蝕拱橋海浪侵蝕作用:在巖石海岸(濱海地區),波浪不斷地擊打、侵蝕巖壁,使其后退,常形成海蝕柱、海蝕崖等。侵蝕作用:在水、冰川、空氣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侵蝕作用的結果:形成侵蝕地貌

風力侵蝕

風蝕洼地、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海浪侵蝕

海蝕崖、海蝕柱等冰川侵蝕

冰斗、角峰、U型谷等

流水侵蝕

V型谷,瀑布,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溶洞、石林、桂林山水

沖蝕溶蝕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風、流水、冰川等作用下,可從一地移到另一地方搬運作用:風力搬運作用飛沙走石流水作用泥沙俱下堆積作用

堆積作用: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堆積作用的結果:形成堆積地貌流水堆積

山前沖積扇、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堆積

沙丘、黃土高原等海浪堆積

沙灘等冰川堆積

冰磧地貌在沙漠地區,在風向比較固定的風力作用下,沙粒往往堆積形成狀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風力堆積作用

風根據沙丘形狀判斷風向沙丘探究三——風力堆積作用深厚黃土層的來源山前沖積扇流水堆積作用流水堆積地貌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區)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處)石柱石筍石鐘乳流水化學沉積地貌高山冰川向下運動時,把地表物質刨掉并帶走,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冰川融化,因此攜帶的大小石塊被散落到原地,形成了圖中的景觀(冰磧地貌)。在沙質海岸,波浪在向海運動的過程中,由于速度逐漸減慢,會將大量的沙子堆積在海岸地帶,形成沙灘。海水堆積作用海水堆積地貌不同外力堆積作用的特點:有無分選性分選性:外力搬運物質沉積的先后順序不同,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風、流水、海浪的搬運——選擇性(分選性);冰川搬運——不具有選擇性(分選性)。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風力侵蝕流水侵蝕冰川侵蝕海浪侵蝕流水堆積風力堆積冰川堆積海浪堆積峽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黃土高原的溝壑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城堡等冰斗、角鋒、U型谷、刃脊海蝕柱、海蝕陡崖三角洲、沖積扇、沖積平原沙丘、黃土高原冰磧丘陵沙灘花崗巖球狀風化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平坦地表形成風化殼活動2:這是一組地貌景觀觀圖片,請根據這些圖片回答下列問題:1、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2、想一想,在我國哪些地區可以找到這些地貌?流水堆積河流出山口處圖一圖三圖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