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工業的進步_第1頁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_第2頁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_第3頁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_第4頁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手工業的含義: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開始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脫離了農業,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

(1)原始社會后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一.發展歷程:(工商食官)(2)夏、商、西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壟斷(3)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出現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

三種形態(4)明清時期,民營手工業出現新的經濟因素——

資本主義萌芽。工商食官制度:工,百工;商,官賈;食官,靠官府所給的糧食而生活。是周朝的官營手工業制度,指當時的手工業者和商賈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們必須按照官府的規定和要求從事生產和貿易。在這種制度下,周王室和諸侯設立官府管理的各種手工業作坊。1.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技術發展概況

(2)發達的原因: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實行中央集權制度,政府權力強大,可以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產不計成本(集中人力財力物力)二.表現:一.發展歷程:(1)官營:指依靠國家權力,官府壟斷經營。(3)概況①冶金業冶銅技術原始社會晚期:出現商周時代:繁榮冶鐵技術西周時期:已有鐵器春秋戰國:鐵農具推廣;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兩漢:高爐煉鐵東漢: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煉鋼技術兩漢:炒鋼技術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一直領先世界(2)制瓷業二.表現:一.發展歷程:1.官營手工業的發展概況(1)冶金業商代出現原始瓷器東漢出現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現成熟的白瓷宋朝出現五大名窯唐朝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形成元朝青花瓷技術成熟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種類豐富高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中國目前已發現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于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唐朝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形成色彩絢麗的唐三彩白瓷鳳首瓶(唐)唐代越窯青瓷蓮花碗秘色瓷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五彩瓷琺瑯瓷

陶器的發明并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地區的先民的專門發明,它為人類所共有。只要具備足夠條件,任何一個農業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則不同,它是我國獨特的創造發明。一般認為,瓷器至少應具備三個條件:①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嶺土作胎;②瓷胎表面必須施用玻璃質釉;③瓷器燒成溫度在攝氏1200度左右。燒成的器皿質地堅硬,敲擊能發出金石聲。我國古代制瓷業源于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陶器。爾后通過海路和陸路大量輸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術在世界范圍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區別表現在:第一、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則是瓷土,即高嶺土(因最早發現于江西景德鎮東鄉高嶺村而行名)。第二、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第三、陶器燒成溫度一般900℃左右,瓷器則需1300℃高溫才能燒成。第四、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第五、陶器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敲擊時聲音低悶。瓷器高溫焙燒,胎質堅固致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發出鏗鏘的金屬聲響。陶器與瓷器的區別(3)絲織業(2)制瓷業二.表現:一.發展歷程:1.官營手工業的發展概況(1)冶金業①地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②發展歷程:原始社會:養蠶并有了絲織品商代:織機出現,可織多種絲織品西周:斜紋提花織物西漢:政府織室規模大,有數千人唐朝:技術提高,吸取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品種繁多,吸收寫實風格明清:水平超過前代,特別是細致精密的緞2.民間手工業民(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艱難經營)1.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二.表現:一.發展歷程:(1)發展歷程:略見課本(2)艱難的原因材料清朝雍正帝諭: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將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中少一耕稼之人。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與古代官營手工業相比,民營手工業發展艱難的原因有哪些?

①官營手工業的壓制;②重農抑商政策的限制;③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市場狹小;購買力低下);④社會環境制約(天災人禍)。二.表現:一.發展歷程:1.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2.民間手工業(艱難經營)(1)發展歷程:(2)艱難的原因(3)中國古代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比較經營形態經營方式生產目的流通方式社會地位影響官營手工業民

間手

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私營)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民間私人經營,主要是小作坊以家庭為單位,自主經營供皇室或貴族使用主要供民間消費主要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少量買賣不在市場流通市場流通為主僅有少量市場流通明中葉前占主導,代表最高水平長期處于從屬地位,明中后期占據主導自然經濟重要組成,始終處于從屬地位阻礙商品經濟發展和市場擴大,不利于新技術推廣促商品經濟發展,在明中后期出現手工工場,形成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鞏固自然經濟地位,阻礙商品經濟發展(4)根據上表分析:為什么明朝中后期開始,長期占據

主導地位的官營手工業會被民營手工業超越?①官營手工業自身弊端;②農民人身依附關系松弛,提供勞動力。③明清生產力及商品經濟發展(原料;市場擴大;經營方式變化);(5)民營手工業的高峰-----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①產生原因:(手工業進步

)→(外來高產作物引進→經濟作物種植→區域分工)(政府政策調整【如張居正改革】)→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擴大商品經濟發達②表現

時間:明朝中后期(15世紀末)

地點: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一些地方(如蘇州)

產生部門(最早出現的行業):絲織業等手工業生產部門。

明中期以后,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

并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成為獨立的手工業工場。

③出現標志: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④實質:雇傭關系⑤特點:范圍小:局部地區(主要是江浙地區)分布窄:少數行業(主要在紡織業)比重輕:極小比例(難以動搖自然經濟的絕對主導地位)⑥影響其發展因素:有利條件①發達的農業,提供充足原料;②發達的手工業,培養勞動力和技術;③發達的商業,提供國內市場;④充足白銀,提供資本;⑤傳統科技巨著大量出現,提供技術。

不利條件(5)民營手工業的高峰-----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①產生原因:②表現①自然經濟主導,缺乏市場和勞動力;②資金主要投向土地,缺再生產資本;

③剝削使農民缺購買力制約國內市場;

④抑商政策使商人缺乏資本;⑤農本商末思想制約資本積累;⑥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際市場萎縮。⑦影響

標志著封建制度的衰落。為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奠定經濟基礎。1)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就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2)技術先進:長期領先世界,不僅供國內消費,且很早就遠銷國際。3)經營模式多樣性:主要有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官營

長期占主導,民營到明中葉后才逐漸超過官營并占據主導地位。4)分布與經濟重心南移相適應: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手工業生產

部門、制品主要產地,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5)發展過程曲折性

①農業與手工業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②明中葉后民營手工業中出現資本主義雇傭關系,但“重農抑商”

政策制約手工業發展,始終沒有進入工場手工業時代。6)技術傳承多樣性①保守性、封閉性。官營手工業行業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②世代相傳。手工業市場狹小,采取的種防止技術競爭的自衛措施,

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③“傳兒不傳女,傳媳不傳女”。受宗法觀念的影響,古代手工業

技術一般不傳外性。(6)中國古代手工業的基本特點三.國際影響:享譽世界

(1)工藝精美(質量好)(2)絲綢之路提供便利交通(媒介通)(3)貢賜貿易和各國需求的推動(需求大)(2)興起原因①中國古代經濟繁榮;②西漢張騫通西域(鑿空),道路暢通;③國家統一,國力強盛;④中西雙方共同需要;二.表現:一.發展歷程:1.中國手工業品廣受歡迎的原因:(1)含義:古代中國與主要是中國以西的亞歐非國家之間,通過以絲綢為主要媒介,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道路。2.絲綢之路(主要)(直接)(3)路線長安廣州①陸上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陽關中、西亞歐洲非洲云南印度②海上絲綢之路:廣州馬六甲南海印度半島南端波斯灣非洲東海岸(3)路線:2.絲綢之路(2)興起原因(1)含義:(4)影響:(3)路線:2.絲綢之路(2)興起原因(1)含義:

①對中國:②對西方:③對世界:A、新的物種、宗教等外來文明的傳入,豐富人們的經濟文化生活,促進國家興盛;B、提高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國際地位。

A、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先進文明,促進其社會

進步,特別是推動其向近代社會轉型;B、促進中西方的聯系,推動各大洲的局部融合。A、中西方的碰撞交流,推動不同文明的交融,

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B、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

具有很大現實借鑒作用。小結: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農業、手工業關系農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小農經濟經濟基礎(所有權):生產方式(經營權):手工業民間手工業官營手工業民(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明中葉前占主導)(明中葉后占主導)(主導)(從屬)提供原料推動促進以家庭為單位,二者緊密結合鞏固練習1、《鹽鐵論·水旱》載:“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

則用力少而得作多,農夫樂事勸功。用不具,則田疇荒,

谷不殖。”這體現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是A.刀耕火種B.鐵犁牛耕C.精耕細作D.男耕女織2、宋人詩云:“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

婦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繭門前香。繅車嘈嘈似風雨,

繭厚絲長無斷縷。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

詩中反映了A.手工產品質量低下B.農業生產規模龐大C.農民家庭生活閑適D.農戶經營方式多樣3、《明律集解附例》載:“凡民間織造違禁龍鳳文纻絲

紗羅貨賣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機戶及挑花、挽花

工匠同罪”。這樣規定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私營手工業的發展B.維護封建等級制度C.宣揚封建王朝法律權威D.規范絲織行業秩序

4、明清時期,“蘇(州)城花素緞機生業,向分京蘇兩幫,各有成規,不相攙越…(技藝)均系世代相傳,是以各歸

主顧,不得紊亂攙奪”。表明當時的蘇州A.紡織業由政府專營B.手工業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術壟斷成為行規D.私營手工業分工明確5、電影《十二生肖》中的獸首銅像是乾隆帝時期由宮廷

工匠們精心制作,鑄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現出極高

的工藝水準。這說明當時A.“工官”仍代表手工業的較高技術水平B.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C.“計日受值”的雇傭勞動關系已經出現D.冶銅業一直由官府壟斷

[解析]據所學可知,官營手工業憑借國家權力的支持,素稱發達,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是粗壯的一端;而在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古代社會,以紡織為代表的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副業,規模雖小,但數量龐大,是粗壯的另一端,一些民間私人經營的民營手工業,總體上數量較少,且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阻礙,屬于“細長”者,故選C項。6、歷史學家王家范說:中國古代手工業三種基本形態的

分布態勢,極像啞鈴,兩頭粗壯,中間細長。

“細長”者在這種“分布態勢”中應為A.官營手工業B.家庭手工業C.民營手工業D.工場手工業

材料一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國語·晉語》材料二

天子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

草工,典制六材。材料三

(官府工匠)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