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12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緒論章 節 三、中醫學理論系統的主要特色·辨證論治四、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的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系統的主要特色——辨證論治;要認識中醫學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求辨證論治的觀點和思想過程:間性特色。(20分鐘)教辨證論治的基本觀點:①辨證的基本觀點和思想過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勢等。②論治的基本觀點和思想過程,如因證立法,隨法選方,據方施治等。
(約15分鐘)(約10分鐘)學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涵義:闡釋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涵義,指出中醫治病著眼于證的異同。(10分鐘)辨證與辨病相聯合:①辨病論治的由來;②“以辨病為先,以辨證為主”的臨床診治原則內 (約20分鐘)2.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簡介。 (約5分鐘)容要點:證、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觀點。重難點:①證的基本觀點:證,是指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種類的病理歸納,由一組相對點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露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種類病變實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是中醫治病難的依照。②證的時相性與空間性特色:證反應疾病的階段性實質,表示了其時相性特色;證反應疾點病不一樣種類的實質,表示了它的空間性特色。③辨證:是經過剖析綜合癥病當時的臨床表現(包含思癥狀和體征),確定一個“證候”觀點的思想和實踐過程,不是指“辨析癥狀和體征”,與后來的“辨考癥求因”之“辨癥”的涵義不一樣。題思慮題:①證、病及癥有何差別與聯系②辨證與論治的基本觀點和相互關系是什么③何謂同病異治、異病同治④臨床上如何運用辨病與辨證相聯合的診治原則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7參 2.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1999:20-24考 3.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22-26文 4.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17-20獻 5.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 2000:3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8-10,18-21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3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章 教課時數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第一節:精氣學說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古代哲學范圍中精與氣的基本觀點;的認識古代哲學范圍中精、氣觀點的形成;要掌握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主要內容;求認識古代哲學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精與氣的基本觀點及其形成:(1)物質,是構成世界萬物(包含人體)的本源;在某些狀況下,精氣又指氣的一部分,即氣的精髓部(10分鐘)2)氣的基本觀點:氣,是無形而運轉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本源。精與氣的觀點是同一的。氣觀點的形成之源:“云氣說”,發展為“元氣一元論”。(約5分鐘)教 2.精氣學說的主要內容:(1)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①觀點的演變過程:“道”為宇宙之本源,氣是道產生的構成宇宙萬物的質料,如老子、莊子、淮南子等; “太極”為宇宙萬物的構成本源,如《易傳》;而后發展學 為氣一元論,即精氣或氣為宇宙萬物的構成本源,氣是哲學邏輯構造的最高范圍。②天地萬物的生成模式:道—氣—物(老子);道—氣—物—氣—道(莊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萬物(列子);元氣—萬物(王充)。③精氣生萬物的機理:氣分陰陽二氣,陰升陽降,交感合和,氤氳化物。內 ④精氣的存在形式:無形—彌散狀態稱氣;有形—結聚狀態,稱形質。宇宙萬物皆為氣的存在形式。(15分鐘)(2)氣的運動與變化:①氣機;②氣化。 (約10分鐘容 (3)氣的中介作用及其意義。(約5分鐘)(4)天地精氣合化為人:生命產生的哲學觀和醫學觀的比較。 (約10分鐘)精氣學說對中醫學的影響1)(20分鐘)(2)對整體觀點建立的影響:成立了“同源思想”模式。 (約5分鐘)要點:精氣的基本觀點與精氣學說的內容。重難點:①精、氣觀點在古代哲學與中醫學中的差別:在哲學中,精即氣,是宇宙的生成本源,點有時是指氣的精髓部分。在中醫學中,精是指精,是人體生命的構成本源,是一種有形的液態物質;難而氣是推進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本源,是無形的運轉不息的精微物質。②中醫學的精氣理論并點非本源于古代哲學中的精氣學說,而是先人對人體生命現象察看、體悟和推理的結果:精觀點源于對思生殖之精的認識,氣觀點源于對呼吸之氣和人體熱氣的體悟。考存在形式③氣機與氣化有何差別④精氣學說對中醫學的精氣理論有何影響⑤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對中醫學整體觀點的建立有何理論意義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1.社,2001:43-79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2.社,2001:21-53考 3.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技第一版社, 2002 文4.孫廣仁精氣考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4):14-16獻 5.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 2000:9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21-30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4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章 節第二節:陰陽學說·陰陽的觀點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陰陽的基本觀點;的掌握事物陰陽屬性的區分規律及其相對性與絕對性;要認識陰陽觀點的形成過程;求認識陰陽學說的基本觀點及其形成。陰陽學說的觀點及其形成(1)陰陽學說是研究事物陰陽的屬性及其運動變化規律,
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生、 發展和變化的古代哲學思想,是古代樸實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約5分鐘)教 (2)陰陽學說的產生:①陰陽觀點的產生:②陰陽觀點的形成;③陰陽學說的形成鐘)
(約10分陰陽的基本觀點: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系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峙雙方的屬性的歸納。學 (1)陰陽的涵義:①是指有形之實體,如日月;②是指無形之氣;③既指有形實體(陰) ,又指無形之氣(陽),如精與氣;④是指事物或現象的屬性,此為陰陽的擁有哲學意義的含義。內式,即只有既相互關系又相互對峙的事物和現象及其屬性,才能用陰陽來說明;③陰陽不過一些特殊的矛盾范圍,不等同于矛盾。陰陽觀點的本源:原始涵義:日光的向背;觀點形成于《詩經》、《周易》,至《左傳》用容于醫學理論(六氣病源說)(25分鐘)事物和現象的陰陽屬性:1)陽。(15分鐘)(2)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和絕對性:①相對性:可轉變;可再分陰陽;因比較的對象不一樣異;②絕對性:某些事物的屬性固定不變,不行反稱。 (約25分鐘)重點要點:①陰陽的基本觀點;②事物陰陽屬性的規定及其相對性。難難點:①陰陽與矛盾的差別;②陰陽之中再分陰陽的理論淵源—陰陽互藏互寓。點陽屬性是相對的仍是絕對的請分別舉出原由論述之。④物質(的構造)與功能能否用陰陽歸納考說明之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9-11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2.社,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參 3.社,
2000:82-902001:54-61考 4.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技第一版社, 2002:447-452文 5.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1999:54-57獻 6.孫廣仁.對于陰陽觀點中的幾個問題.遼寧中醫雜志, 2000:27(12):536-5387.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30-34
2000:10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5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章 節第二節:陰陽學說·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的1.掌握陰陽對峙限制、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轉變、自和、均衡等運動規律和形式。要求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自然界和人體生理方面的例證。(10分鐘)陰陽互根與互用的含義:①陰陽互根說明陰陽雙方相互依靠而存在,如寒與熱等。互根關系失態出現孤陰與獨陽。②陰陽互用說明陰陽之間在互存基礎上的相互資生、相互促使的關系,如氣教與血的關系。互用關系失態出現陰陽互損。 (約15分鐘)陰陽交感與互藏的涵義與關系:①陰陽互藏說明陰陽雙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陰陽交感的內在動力本源,也是陰陽消長與轉變的內在依據。②陰陽交感:陰陽學二氣相互感覺而交會,相錯相蕩,氤氳化物。機理:陰陽互藏,陰升陽降:陰中有陽故能在陽的鼓動下而上漲,陽中有陰故能陰的管制下而降落。 (約15分鐘)陰陽消長的含義及形式及其與對峙限制、互根互用之間的關系:陰陽之間的此消彼長和此長內相聯系。(10分鐘)陰陽轉變的含義、形式及內在依照和條件:①形式:漸變,突變;②內在依照:陰陽互藏互容程度時產生。(15分鐘)陰陽自和與均衡:①陰陽自和是指陰陽雙方自動恢復協調均衡的能力和趨勢;②陰陽均衡是指陰陽雙方的大概均勢和穩固狀態。(約5分鐘)7.陰陽對峙、又根、消長、轉變、交感、互藏、自和、均衡之間的關系。(約10分鐘)重要點:陰陽的對峙、互根、互藏、交感、消長、轉變等運動規律和形式。點難點:陰陽對峙、互根、消長、轉變、交感、互藏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一問題一定講清,使難學生在腦子里成立起陰陽運動規律和運動形式之間的邏輯關系。點思慮題:①陰陽對峙的涵義是什么②陰陽至根互用的涵義是什么舉例說明之。③陰陽交感的思內在機理是什么④陰陽互藏的涵義及其意義各是什么⑤陰陽消長的形式有哪些各與陰陽的哪些運動考規律有關⑥陰陽轉變的依照和條件各是什么陰陽消長與陰陽轉變的關系如何⑦陰陽白和的涵義是什題么⑧陰陽均衡的體制是什么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11-152.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1999:57-62參 3.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91-104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考 4.社,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技第一文 5.社,
2001:61-782002:452-462獻 6.孫廣仁.陰陽相對待觀點之商討.遼寧中醫雜志, 2001,28(7):391-3937.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34-37
2000:10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6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章 節第二節:陰陽學說·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第三節:五行學說·五行的觀點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認識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的掌握五行的基本觀點。要掌握五行的特征。求掌握事物五行歸類的依照和方法。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構造。(10分鐘)歸納人體的生理功能。(5分鐘)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15分鐘)用于疾病的診療。(5分鐘)教(5)用于疾病的防治。(10分鐘)五行學說的基本觀點:五行的觀點學(1)五行的涵義: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種元素;⑤五氣(六氣)分鐘)
;⑥五種特征。(約2)五行的觀點內涵:①是一個抽象觀點;②是對五種物質的特征及其相互關系的表達;③作內為一種方法引入中醫學。(約5分鐘)五行特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容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1)依照:五行特征。
(約15分鐘)(2)方法:類比(取象比類),如東方、春、肝屬水;演繹(推演絡繹) ,如肝屬木,目屬肝故目屬木。(3)五行歸類表。(10分鐘)重要點:五行的基本觀點,五行特征。點難點:①五行的內涵:是抽象觀點,不是詳細物質;是說明事物的特征和相互關系的解說性難模型。②事物五行歸類的依照和方法(類比和演繹)。點思本觀點是什么②五行的特征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歸類的依照和方法是什么考題.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15-23.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1999:62-66;79-83參于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104-129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4.社, 2001:79-94文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技第一版社, 2002:462-472獻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38-45
2000:11-1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7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章 節第三節:五行學說·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五行的生控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觀點、規律的要求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生克(1)相生的觀點、序次、母子關系,舉例說明。教
(約10分鐘)(2)相克的觀點、序次、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舉例說明。五行制化與勝復
(約10分鐘)制化的觀點、規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5分鐘)學勝復的觀點、規律(有勝則復),舉例。(10分鐘)五行乘侮(1)相乘的觀點、序次和原由,舉例。(約10分鐘)內(2)相梅的觀點、序次和原由,舉例。(約10分鐘)(3)相乘與相悔之間的關系。(約5分鐘)五行母子相及容(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虛及其舉例。(約10分鐘)(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實、子盛致母虛、子虛致母虛及其舉例。 (約10分鐘)重點 要點:五行生控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難 難點:③制化與勝復規律;④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⑤惹起相乘和相侮的原由。點 思慮題: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觀點、序次和產生原由各是什么⑥思 母子相及的形式和產生原由是什考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23-25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83-86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3.社, 2000:129-134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文
2001:94-97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技第一版社, 2002 :472-476獻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46-48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8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
2000:12-14章 節 第一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第三節:五行學說·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第四節:中醫學思想方法的特色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認識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要點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則方面的應用。的認識精氣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理論系統方法論方面的意義及其相互關系。要認識中醫學思想方法的特色。求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1)五行學說在生理方面的應用:①說明五臟的生理特色;②說明五臟之間的關系。鐘)
(5分2)五行學說在病理方面的應用:①相生關系的傳變;②相克關系的傳變;③五臟病變的傳變教模式。(約5分鐘)(3)五行學說在診療方面的應用:①診病;②辨逆順。 (約10分鐘)(4)五行學說在防治方面的應用:①指導臟腑用藥;②控制疾病傳變;③確定治則治法:依據學 相生規律確定的治則和治法;依據相克規律確定的治則和治法;情志相勝療法等。 (約35分鐘)精氣、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理論系統建立中的方法學意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1)精氣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系統建立的主要思想方法: 精氣學說建立了同源性思想和內 類比性思想;陰陽學說以陰陽的對峙一致解說人體的形態構造和生理功能及人與自然界的一致性五行學說建立了人體以五臟為中心并與外界交流和聯系的整表現。 (約10分鐘)(2)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之間的關系。(約5分鐘)容中醫學思想方法的特色(側重宏觀察看。側重整體研究。
10分鐘)善于哲學思想,包含中和思想、類比思想。重申功能聯系。重點1.要點:中醫學思想方法的特色。難點:①相生與相克關系的傳變。②佐金平木、補火生土等法的正確表述。③精氣陰陽五行難諸學說之間的內在聯系。④中醫學思想方法的特色。⑤中和思想和類比思想。點變③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則和治法各是什么試述之。④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則和考治法各是什么試述之。①中醫學的思想方法有何特色②精氣、陰陽、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理論系統構題建中的方法學意義③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之間的關系如何④何謂中和思想⑤何謂類比思想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25-32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86-109參3.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 2002:479-486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4.社, 2000:134-147文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97-107獻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50-64
2000:14-16中醫基礎理論學科09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章 教課時數目
第二章:藏象第一節:藏象學說概論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掌握藏象的觀點;的掌握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色;要掌握五臟精氣陰陽的觀點及其邏輯關系;求認識藏象學說的形成過程和特色。藏象的基本觀點:是藏于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形態、生理病理征象及與自然環境相通應的現象。藏的基本涵義與象的基本涵義。2.藏象學說的形成:
(10分鐘)教(1)古代解剖學的認識。(約5分鐘)(2)長久生活實踐的察看。(5分鐘)(3)代哲學思想的浸透。(5分鐘)學(4)醫療實踐經驗的累積。(5分鐘)藏象學說的特色:藏象學說的主要特色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表現,主要表此刻內 (1)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己的整體性。 (約5分鐘)(2)五臟與自然環境的一致性。(約5分鐘)容五臟精氣陰陽理論系統:
(約10分鐘)(1)五臟精氣陰陽的涵義:五臟之精、五臟之氣、五臟之陰、五臟之陽的涵義。 (約20分鐘)2)五臟精氣陰陽的關系:五臟藏精→精化為氣(臟氣)(五臟之陰)、陽氣(之陽)。(10分鐘)重要點:①藏象的基本觀點;②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態和生理特色;③五臟精氣陰陽的點涵義及其邏輯關系。難難點:①藏象的基本觀點;②五臟精氣陰陽的涵義及其邏輯關系,要點是分清“精與氣的概點念內涵”,運用前方所學的陰陽學說講清“精與氣分陰陽”與“氣自己分陰陽”的差別。思考點③藏象學說是如何形成的④藏象學說的特色是什么⑤試述五臟精氣陰陽的涵義及其邏輯關系。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332.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
2001:154-156參 3.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108-120考 4.孫廣仁.藏家的觀點及其生成之源.中醫研究文
1997,10(5):1-55..簡論五臟精氣陰陽.1998,11(1):1-4獻 6.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社,
2002:27-442000:55-56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65-66中醫基礎理論學科 10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章 教課時數目
第二章:藏象第二節:五臟·心(附:心包絡)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的掌握心的生理特征要掌握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求認識心包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脈:①心主血與心主脈的涵義:主血包含運血和生血;主脈是指心氣推進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約20分鐘)教②血液正常運轉的必需條件。(約5分鐘)(2)藏神:①含義:主人體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學②為何藏神的臟是心而不是腦(約
(約5分鐘)10分鐘)③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的意義。(約5分鐘)心的生理特征:透明,即心之血脈直通,心神當明。 (約5分鐘)內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5分鐘)心在竅為舌。(5分鐘)容心在志為喜;(5分鐘)心在液為汗;(5分鐘)心氣通于夏。(5分鐘)簡介心包絡。(約5分鐘)重要點:①心主血脈的觀點及血液運轉的必需條件:②心藏神的觀點及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的點意義;③心主透明的臨床意義。難難點:①藏神的臟為何是心而不是腦;②心所藏之神的涵義,是人體廣義之神,即人體生命點活動的主宰或總表現,仍是狹義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識、思想、感情活動③心在液為汗的機理,思即汗出與心血和心神的關系。考“心在液為汗”④心主透明的臨床意義是什么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34-36重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24-228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考
2001:157-168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120-123文.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200244-66獻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
2000:69-7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1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章 教課時數
第二章:藏象第二節:五臟·肺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和教課實驗目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掌握肺的生理特征;要掌握肺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求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氣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是氣體互換的場所;肺氣的宣降主司呼吸隨和體的進出互換。(5分鐘)②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轉的作用;一身之氣的生成與宗氣的關系;一身之氣的運轉與肺氣宣降及呼吸的關系。
(10分鐘)(2)主行水:肺氣的宣降推進和調理渾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其內涵有二方面:①經過肺氣的教宣發生用②經過肺氣的肅降作用肺為水之上源:提壺揭蓋法治療水腫。 (約10分鐘)(3)朝百脈,主治節:①朝百脈的涵義:渾身血液都經過百脈而流經于肺,經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互換后再輸送到渾身。②主治節的涵義:治理調理呼吸及氣、血、水的作用。學肺的生理特征:肺為華蓋:肺為臟之長。(5分鐘)肺為嬌臟:(5分鐘)內
(10分鐘)降的關系。(10分鐘)肺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容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5分鐘)肺在竅為鼻(喉為肺之門戶);(5分鐘)肺在志為悲;(5分鐘)肺在液為涕;(5分鐘)肺氣通于秋。(5分鐘)重要點:①肺主一身之氣的觀點;②肺氣的宣發肅降的涵義與表現。點難點:①肺主一身之氣;②肺氣的宣發與肅降。難點面宣發與肅降的關系如何④為何說肺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節作用主要表現于哪些方面⑥為何說思“肺合皮毛”考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36-39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16-220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3.社, 2001:172-184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文獻
2001:123-1302002:66-86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
2000:63-66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2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二章:藏象要點:①肺主一身之氣的觀點;②肺氣的宣發肅降的涵義與表現。難點:①肺主一身之氣;②肺氣的宣發與肅降。章 節3.思慮題:①為何說肺為嬌臟②為何說肺主一身之氣③肺氣的宣發與肅降各表現于哪些方面宣發與肅降的關系如何④為何說肺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節作用主要表現于哪些方面⑥為何說“肺合皮毛”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的掌握脾的生理特征;要掌握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求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運化:①含義:性情將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輸送到渾身的作用。②過程:運化水谷的過程:“中央土以灌四傍”,經過經脈和三焦的通路,將水谷之精輸送到心肺肝腎四臟;運化水液的過程:教
“性情散精,上歸于肺”及肺氣宣降以行水。
(約20分鐘)。③意義: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2)主統血:
“四時脾旺不受邪”。(約5分鐘)①含義:性情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運轉而不逸出脈外。學②機理:氣的固攝作用的表現。(約5分鐘)③意義:虛氣出血的治療。(約5分鐘)脾的生理特征:內(1)性情主升:①主升清;②升舉內臟。 (約10分鐘
(約5分鐘)(2)喜燥惡濕:①性情與濕的關系;②性情下陷的病機剖析。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容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5分鐘)脾在竅為口。(5分鐘)脾在志為思。(5分鐘)脾在液為涎。(5分鐘)性情通于長夏,脾主四時。(5分鐘)
(約5分鐘)重要點:①脾為后天之本:②性情主升;③性情統血的涵義與機理。點難點:①性情輸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過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性情主升的表現;③性情統血難的機理;④“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依照;⑤脾為后天之本的意義。點思的觀點和機理各是什么④“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依照是什么考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39-41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11-220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考
2001:184-198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131-138文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 2002:86-104獻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73-75
2000:60-6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3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二章:藏象章 節第二節:五臟·肝目的要求
2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掌握肝的生理特征;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流泄:涵義:是指肝氣擁有疏導渾身氣機,從而促使精血津液的運轉輸布、脾胃之氣的起落、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愉快作用。 肝氣疏泄失態的兩種表現:肝氣郁結和肝氣上逆。(約10分鐘)②主要表現于4個方面:促使血液和津液的運轉輸布;促使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的分泌排教泄;調暢情志;促使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 (約30分鐘)2)5肝氣;調理血量;濡養肝及筋目;為經血之源;防備出血。@肝不藏血的病機有三:肝氣衰弱,學收攝無力:肝明不足而肝陽偏亢;怒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與疏泄的關系: “體陰而用陽”。(約分鐘)肝的生理特征:(約5分鐘)內肝為剛臟。肝主升發。肝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約20分鐘)容肝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肝在竅為目.肝在志為怒。肝在液為淚。肝氣通于春。一重要點:①肝氣疏泄的涵義及其作用表現;②肝藏血的觀點及其生理意義。點難點:①肝氣的疏泄作用及其臨床意義;②肝藏血的涵義及其生理意義。難為何說肝為“罷極之本”④肝氣疏泄失態的表現主要有哪雙方面⑤肝不藏血的病機主要有哪思些⑥你對肝“體陰而用陽”是如何認識的考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41-44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20-224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考文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獻
2001:202-2102002:104-1252001:138-147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75-78
2000:66-69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4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章 節教課時數目的一要求
第二章:藏象第二節:五臟·腎(附:命門)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1.腎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與臟腑氣化:①藏精的涵義;精的觀點、本源及關系;腎所藏之精的成分。殖:腎精腎氣主機體的生長發育;腎精腎氣主司人體的生殖功能。
(約5分鐘)②主生長發育及生(5分鐘)③推進和調理臟腑氣教及腎。(10分鐘)主水:(10分鐘)涵義:腎氣擁有主司和調理渾身水液代謝的功能。學②機理:腎氣對參加水液代謝臟腑的促使作用;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主納氣:(10分鐘)涵義:腎氣攝納肺吸入的清氣,保持呼吸深度,防備呼吸表淺的作用。內②機理及臨床意義:腎氣的封藏作用;補腎氣以納氣。腎的生理特征:主蟄守位。(5分鐘腎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容(1)腎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約10分鐘)(2)竅為耳及二陰,腎主二便。(5分鐘)(3)腎在志為恐。(5分鐘)(4)腎在液為唾。(5分鐘)(5)腎與冬氣相應。(5鐘)有關“命門”的不一樣學說。(約5分鐘)重1.要點:①腎精的構成成份;②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觀點及其關系;③腎主水的機理;點④腎主納氣的機理和臨床意義;⑤腎與奇恒之腑的關系。難難點:①精的觀點及其與氣的差別;②腎精、腎氣、腎陰、腎陽之間的邏輯關系;③腎主水點和納氣的機理。思思慮題:①腎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為何說腎主水③腎主納氣的機理是什么④為何說考“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⑤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觀點及其邏輯關系應如何表述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44-47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06-211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3.社, 2001:210-219考文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獻
2002:125-1592001:147-156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79-83
2000:56-60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5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章 教課時數
第二章:藏象第三節: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膽、胃、小腸、大腸、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征。的認識膽、胃、小腸、大腸、膀胱的形態部位。要求1.六腑的觀點與共同生理特色;七沖門的部位和作用。 (約10分鐘)六腑的形態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征。(1)膽:膽位于肝之短葉間。教 ①主要生理功能:儲藏和排泄膽汁;主抉擇②為奇恒之腑之一。(約5分鐘)2)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學
(約10分鐘)①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納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倉”之稱。(約10分鐘)②主理特征:主通降,以降為和;喜燥惡濕。 (約10分鐘)③胃氣的觀點:胃氣的作用波及到小腸和大腸,故有“大腸、小腸皆屬于胃”之說內 分鐘)(3)小腸:
(約5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別清濁;小腸主液與“利小便即因此實大便容 (4)大腸:
。(約10分鐘)主要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及與此有關的臟腑功能;大腸主津。(5)膀胱:
(約10分鐘)主要生理功能:貯尿、排尿,但傳統中醫以為是“津液藏焉” 。(約10分鐘)重點要點:①六腑的觀點與共同生理特色;②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難特征;③小腸主液;④大腸主津。點難點:①膽主抉擇;②胃氣的含義;③小腸主液及“利小便以實大便”。思思慮題: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色是如何的為何說“六腑以通為用”②膽的生理功能有哪些考 如何理解膽既屬于六腑,又屬于奇恒之府③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 “利小便以實大使”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47-50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平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37-346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3.社 ,2001:224-238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156-160文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獻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
2002:159-1682000:73-75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6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二章:藏象章 節第三節:六腑·三焦第四節:奇恒之腑教課時數目的要求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區分及其生理特色。掌握腦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認識精室的生理功能。三焦的觀點及生理功能:三焦為“孤府”及“聞名無形”的由來。(1)六腑三焦:有形之實體,是水液由胃腸浸透膀胱的通道。(2)部位三焦:教①整體功能:通行諸氣,運轉水液(即為諸氣和水液運轉的通路)
(約5分鐘)(約5分鐘)。(10分鐘)②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10分鐘)(3)辨證三焦:溫熱病辨證之大綱(吳瑭《溫病條辨》學腦的生理功能及其與臟腑精氣的關系:
)。(約5分鐘)(1)主要生理功能:①主宰生命活動;②主精神意識;③主感覺運動。(2)腦與臟腑精氣的關系。(10分鐘)內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約10分鐘)(1)主要生理功能:①發生月經;②孕育胎兒。 (約5分鐘)(2)與女子胞功能有關的要素:①與臟腑及天癸的關系:腎、心、肝、脾四臟;②與經脈的關容系:沖任督帶四脈。(15分鐘)“精室”。(約5分鐘)要點:①三焦(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②三焦的部位區分及其功能特色。③掌重握腦的生理功能及其與臟腑精氣的關系;④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與五臟、經脈的關系。點難點:①三焦的觀點內涵;②三焦為“孤府” ,“聞名而無形”。③腦的生理功能及其與“五難臟藏神”的關系;④女子胞的功能及其與五臟、經脈的聯系。點疑點:三焦的部位。思考焦為“孤府”及“聞名而無形”④腦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其與五臟藏神的關系是如何的⑤女子胞的功題能與五臟的關系是如何的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50-51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1999:248-251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參 3.社,考 4.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文 5.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ft版社獻
2001:238-2472001:161-1732002:169-177劉雪強.三焦觀點辨析.陜西中醫函授,2000,(5):12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 2000:75-77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88-93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7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二章:藏象章 節第五節:臟腑之間的關系·臟與臟之間的關系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的 1.掌握臟與臟之間的關要求臟與臟之間的關系:(1)心與肺:氣與血互用的關系。(約5分鐘教 (2)心與脾:血的生成與運轉方面的互用關系。(3)心與肝:血的運轉與儲藏;精神態志活動。
(10分鐘)(約5分鐘)(4)心與腎:心腎訂交;水火既濟;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約10分鐘)學 (5)肺與脾:氣的生成;津液的輸布代謝(6)肺與肝:氣機調理。(5分鐘)
(10分鐘)(7)肺與腎:水液代謝;呼吸運動;陰陽互資。 (約10分鐘)內 (8)肝與脾:飲食品的消化;血的生成、運轉與儲藏(9)肝與腎: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陰陽互資互制。(10)脾與腎:天生后天相互資生;水液的輸布代謝。
(10分鐘)(10分鐘)(5分鐘)容重點要點:心與脾、心與腎、肺與脾、肺與腎、肝與脾、肝與腎、脾與腎的生理聯系。難難點:①心腎訂交:②肝腎同源;③肺肝起落協調。點系是如何的④試述肝腎兩臟在生殖方面的相互關系。⑤心與肝和心與脾皆與血有關,二者有何考差別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51-54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57-263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247-252考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 2002:177-185文.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2001175-179獻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 2000:78-80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107-111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8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二章:藏象章 節第五節:臟腑之間的關系·腑與腑、臟與腑、五臟與奇恒之腑的關系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腑與腑之間的關系;的掌握臟與腑之間的關系;要掌握五臟與奇恒之腑的關系。求1.腑與腑之間的關系:飲食品的消化汲取和排泄的相互聯系和親密配合。 20分鐘簡述臟與腑的關系:(1)心與小腸:(5分鐘)教(2)肺與大腸:呼吸與氣的運動。(約5分鐘)(3)脾與胃:納運相和;起落相因;燥濕相濟。 (約15分鐘)4)肝與膽:同司疏泄;共主勇怯。(5分鐘學(5)腎與膀胱:(約5分鐘)3.簡述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1)五臟與女子胞。(約5分鐘內 (2)五臟與腦。(約10分鐘)五臟與脈。(5分鐘)五臟與骨髓。(5分鐘)容重要點:①臟與臟之間的關系;②腑與腑之間的關系;③五臟與六腑的關系。點胃之間的關系。點思 關系主要表此刻哪些方面試述之。④人腑之間的關系是如何的⑤五臟與人腑的關系是如何的⑥試考 脾胃之間的關系。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54-57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63-265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3.社, 2001:252-255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173-175;179-182文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 2002:185-189獻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112-114
2000:80-8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19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三章:精氣血津液神章 節第一節:精第二節:氣·觀點·生成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精的觀點、生成、功能。的掌握氣的基本觀點及生成。要認識精的分類。求認識氣觀點的生成之源。分鐘)
是構成人體和保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約精的代謝:①生成:本源于天生之精和后天之精。②儲藏與施泄:五臟皆藏精,但主要藏于教腎中,精的施泄有兩種形式,一是分藏于臟腑之中,化氣以推進臟腑功能;二是化為生殖之精,排泄有度以繁衍生命。(10分鐘)3.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養:③化血;④化氣;⑤化神。學 4.精的分類:①天生之精和后天之精;②臟腑之精;③生殖之精
(15分鐘)(10分鐘)氣的基本觀點:①氣是人體內的無形而運轉不息的擁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保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②氣與精的觀點不一樣:精是藏于人體臟腑以內的液態精髓物質,是為抽象的觀點,是宇宙的本源。(15分鐘)氣觀點的生成之源:是以觀物取象的思想方法對人體生命現象察看推理的結果。如呼吸之氣、容 熱氣、血氣等的察看,得出氣是無形而運轉不息的極細微物質的推理。 (約5分鐘)人體之氣的生成:①本源:天生之精所化之天生之氣,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氣,自然界中的清的吸入清氣的作用。(20分鐘)重點要點:①精的觀點;②精的生成和功能。③氣的觀點。難難點:①中醫學“精”的觀點與古代哲學精氣學說中“精”的差別;②中醫學精的多種含義。點③人體以內的氣與宇宙的本源之氣的差別;④中醫學中精與氣的差別。思思慮題:①中醫學中精的涵義是什么②試述精的生成與功能。③氣的基本觀點是什么人體生考命的本源。④人體之氣是如何生成的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64-6668-69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2001:183-188參孫廣仁等.中醫學精觀點的內涵釋義.中醫藥學刊,考文
2002,20(5):560-5611998,11(5):1-4獻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
2002:207-216;242-2476.社, 2000:31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127-129,138-139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0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章 節 第三章:精氣血津液神第二節:氣·氣的運動與氣化、功能、分類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一目掌握氣的運動與氣化及氣的功能。的掌握氣的分類。要求氣的運動隨和化:①氣機,氣運動的基本形式;②臟腑之氣的運動規律:在上者當降,在下者應升,脾胃之氣為臟腑之氣起落運動的樞紐。③氣化的觀點,氣機與氣化的關系。 (約10分鐘)教作用。(30分鐘)氣的分類:①人身之氣:“氣本一元說”與“氣本一氣說”的評論。因為中醫學的元氣與古代哲學的元氣的學 觀點不一樣:古代哲學的元氣其實是指氣,因氣是宇宙的本源,故稱氣為元氣,即所謂“元氣一元論”。中醫學的氣是由精化生并與自然界清氣相聯合而形成的一種細微物質,又稱“一身之氣” ;元氣是由天生之氣化生的天生之氣,是一身之氣的一個構成部分,不可以稱為一身之氣,因此也就不內 能分化為宗氣等其余氣。(約5分鐘)②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觀點、生成、散布和功能。 (約30分鐘)③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的化生、功能及其與臟腑功能之間的關系:臟腑之氣有其所藏的臟腑之容 精所化,也是一身之氣在各臟腑的散布。臟腑之氣擁有防守、固攝、氣化等作用,此中陽氣有和煦推進等作用,而陰氣有涼潤、安靜等作用。各臟腑之氣的作用略有不一樣,但都經過其起落運動而有推進和調控臟腑功能的作用。故臟腑之氣自己不是功能,而是一種不停起落運動的細微物質。一身之氣散布于經絡的稱為經絡之氣,是經絡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約5分鐘)重要點:①氣的作用。②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臟腑之氣的觀點、生成、散布和功能。點難點:①氣機與氣化的差別與聯系;②止確理解陰氣的功能:陰氣、陽氣都是氣,和煦、推難動一般是陽氣的作用,而涼潤和安靜就應該是陰氣的作用。③古代哲學的元氣與中醫學元氣的觀點點差別;④營衛二氣之間的差別和聯系;⑤臟腑之氣與臟腑功能的差別。⑥對“中焦受氣取汁,變化思而赤是謂血”的解說。考思慮題:①氣機與氣化應如何差別②元氣的觀點生成、散布和功能是什么③營氣與衛氣有何題差別和聯系④臟腑之氣起落運轉的一般規律是什么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69-732.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188-203參 3.孫廣仁.兩種不一樣學科范圍的元氣學說.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考
1999,22(6):8-10孫廣仁.對于中醫氣學理論構造中的幾個問題.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3(4):20-21文孫廣仁.古代哲學的氣化學說與中醫學的氣化理論.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1,25(5):1-4獻 6.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7.社,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129-134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1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
2002:247-2742000:32-35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三章:精氣血津液神章節第三節:血第四節:津液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血的觀點、生成、功能和運轉。的掌握津液的觀點、生成、輸布和排泄及功能。要求血的基本觀點:是運轉于經脈之中的擁有豐富營養的赤色液態樣物質,是構成人體和保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約5分鐘)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20分鐘)教血的運轉:氣的推進作用與固攝作用的協調,五臟之氣(心氣、肺氣、性情、肝氣等)的不同作用以及寒熱等要素對血液運轉的影響。
(15分鐘)4.血的功能:濡養,化神。(約5分鐘)學津液的基本觀點:是體內全部正常水液的統稱,是構成人體和保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約5分鐘)津與液的差別:從性狀和流動特色上來區分:津清稀,流動性大,散布范圍廣;液稠厚,流內動性小,散布范圍小,只在腦髓、關節、臟腑等處散布。
(約5分鐘)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與有關的臟腑功能:生成:脾、胃、小腸、大腸的作用;輸布:肺、脾、肝、三焦的作用;排泄:腎與肺的作用。 (約20分鐘)容8.簡述津液的功能:滋潤濡養作用;充養血脈作用。 (約5分鐘)重要點:①血的觀點、生成、功能和運轉。②津液的觀點,津與液的差別;③與津液的生成輸點布排泄有關的臟腑功能。難難點:①與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有關的臟腑功能;②與血液正常循行有關的要素。點思慮題:①血液的正常運轉與哪些臟腑的功能親密有關試述之。②津與液有何差別③試述與思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有關的臟腑功能。④血是如何生成的考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1993:73-77參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文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獻
2002:216-2342001:203-2042000:35-385.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135-138,139-14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 22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三章:精氣血津液神章 節第五節:神第六節: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課外實驗目掌握神的觀點、生成和作用。的認識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要求神的觀點、生成和作用:教 (1)神的觀點: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整體表現的總稱。 (約5分鐘)(2)神的生成:精氣血津液為化神之源;臟腑精氣對外環境的應答產生神。 (約15分鐘)(3)神的作用:調理精氣血津液代謝;調理臟腑生理功能;主宰人體生命活動。學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1)氣與血的關系:①氣為血之帥:生血,行血,攝血;②血為氣之母:載氣,養氣。分鐘)
(約5分鐘)(約20內 (2)氣與津液的關系:①氣生津液;②氣行(化)津液:③氣攝津液;④津液載氣;⑤津液化氣。(約10分鐘)(3)精血津液的關系:①津血同源;②津血同源。 (約10分鐘)容 (4)精氣神的關系:①氣能生精攝精;②精能化氣;③精氣化神;④神馭精氣。 (約15分鐘)重要點:①神的觀點;②神的作用;③氣與血的關系;④氣與津液的關系。點難 2.難點;①神與臟腑精氣血的關系。②精氣神的關系。③“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意義。思慮題:①為何說精氣神為人身二寶②如何理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③氣與津液的關點系如何④為何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思考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77-79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172-175參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3.社, 2002:274-286考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文王勇.“腦神”與“心神”辨析.ft東中醫藥大學學報,獻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
2001:204-2122002,262000:39-40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142-145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3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四章:經絡章 節第一節:經絡學說概括第二節: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名稱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經絡的觀點和經絡系統的構成;的掌握十二經脈的名稱和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要認識經絡學說的形成。求經絡的基本觀點。(20分鐘)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轉渾身氣血,聯系臟腑形體官竅,交流上下內外,感覺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構造的重要構成部分。介紹經絡學說的形成。(5分鐘)教經絡系統的構成。(約15 分鐘)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構成。經脈又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別;絡脈由別絡、孫絡和浮絡構成;連屬部則外連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內屬五臟六腑。學十二經脈的命名原則及詳細名稱。(10分鐘)十二經脈的命名原則包含手足、陰陽和臟腑;十二經脈的詳細名稱包含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和足三陽。內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10分鐘)“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重新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約10 分鐘)容相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四肢尾端交接同名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手足陰經在胸部交接重規律。點難
要點:①經絡的觀點;②經絡系統的構成;③十二經脈的命名原則;④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難點:①十二經脈的命名原則:十二經脈中每一經脈的名稱,都是據其散布于手足內外、所屬臟腑的名稱和陰陽屬性而命名的。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經脈,稱“手經”點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經脈,稱“足經”。散布于四肢內側面的經脈,屬“陰經”思屬“陽經”。陰經隸屬于臟,陽經隸屬于腑。考
;散布于四肢外側面的經脈,思慮題。①何謂經絡②十二經脈的命名原則是什么③簡述經絡系統的構成。④簡述十二經脈題的走向和交接規律。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1999:280-283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參 2.社,考 3.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準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文 4.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
2001:259-2682001:213-2172002:290-307獻 5.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6.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
2000:105-108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4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四章:經絡章 節第二節: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的散布規律、表里關系、流注序次及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的循行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掛圖或多媒體課件目掌握十二經脈的散布規律、表里關系及流注序次。的掌握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及足太陰經的大概循行路線。要求1.十二經脈在體表的散布規律:(約30分鐘)十二經脈在體表的散布規律在頭面部、四肢部和軀干部各有不一樣的散布特色。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約5分鐘)手足三陰與三陽經,經過各自的經別和別絡相互交流,構成六對表里相合關系。教十二經脈的流注序次:(10分鐘)十二經脈的流注序次,是從手太陰肺開始,挨次流注各經,最后傳至足厥陰肝經,復再回得手太陰肺經,從而首尾相貫,如環無端。其規律為從表里經到同名陽經再到表里經。學解說各經的起止點和重要交接點。(35分鐘)內容重要點:①十二經脈在體表的散布規律;②十二經脈的流注序次;③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點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大概循行路線。難難點:①十二經脈在體表的散布規律分在頭面部、四肢部和軀干部三部分,各部分有不一樣的點散布特色,應要點理解掌握。②十二經脈的流注序次有必定的規律,按表里經到同名陽經再到表里思經的規律流注。考布、交接及與臟腑的關系上有何特色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304-1.307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2.社, 2001:287-291考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文獻
2002:307-3122000:108-110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152-156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5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四章:經絡章 節第二節:十二經脈·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經的循行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掛圖或多媒體課件目的1.掌握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經的大概循行路要線。求聯合掛圖解說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陽、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陽經的大概循行路線,要點解說各條經脈的起止點和重要交接點。教
(每條經脈約10分鐘)學內容重路線。點難
要點: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經的大概循行難點:十二經脈循行過程中的重要交接點。①手足六陽經與督脈會于大椎;②交會于巔頂的經脈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③連舌的經脈有: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④交會點于目外眥的經脈有: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⑤進動聽中的經脈有: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思⑥交會于目內眥的經脈有: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考3.思慮題:①簡述十二經脈的大概循行路線。②交會于巔頂的經脈有哪幾條③連舌的經脈有哪題幾條④動聽的經脈有哪幾條參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99-305考 2.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文 3.社,
2002:312-3182000:108獻 4.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156-162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6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四章:經絡第三節:奇經八脈章 節第四節: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第五節: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掛圖或多媒體課件掌握奇經八脈的觀點、主要功能,管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循行和基本功能;目掌握經絡的生理功能;的認識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循行路線和基本功能;要認識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基本觀點和功能;求認識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1.奇經八脈的基本觀點及奇經八脈與十二經的不一樣點: (約10分鐘)正經相對而言的,因為其散布不如十二經脈那樣有規律,與五臟六腑沒有直接的屬絡聯系,相互之教間也沒有表里關系,有異于十二正經,故曰“奇經” 。又因其數有八,故曰“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整體生理功能:(約5分鐘)①親密十二經脈的聯系;②調理十二經脈氣血;③與某些臟腑關系親密。學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色。 (約15 分鐘)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觀點及十二經其余循行特色。內經絡的生理功能:
(約5分鐘)(約5分鐘)(1)交流聯系作用:①臟腑與體表;②臟腑與官竅;③臟腑之間;④經脈之間。(2)運輸滲灌作用。(5分鐘)容(3)感覺傳導作用。(5分鐘)(4)調理作用。(5分鐘)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15分鐘)
(約10分鐘)重要點:①奇經八脈的基本觀點;②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循行和基本功能;③經絡的生點理功能。難難點:奇經八脈的基本觀點,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點脈的總稱。其與十二經脈的不一樣點為:①散布不如十二經脈那樣有規律;②與五臟六腑沒有直接的思屬絡聯系;③相互之間也沒有表里關系。考其功能特色。③試述經絡的基本生理功能。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9:286-288;312-316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參 2.社,考 3.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文 4.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291-3152002:318-3392001:217-225獻 5.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163-177
2000:105-106,110-114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7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五章:體質章節第一節:體質學說概括第二節:體質的生理基礎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體質的觀點;的認識體質學說形成;要認識體質的生理基礎。求(1)體質的基本觀點:
體質的觀點:
是指人類個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由遺傳性和獲取性要素所決定的表現在形態構造、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固的特征。
(約5分鐘)(2)體質的構成:①形態構造的差別性;②生理功能的差別性;③心理特色的差別性。 (約10教分鐘)(3)體質的標記:①體質的評論指標;②理想健康體質的標記。 (約10分鐘)(4)體質的特色:①人體心身特征的歸納;②廣泛性、全面性和復雜性;③穩固性和可變性;學(10分鐘)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展。(約10分鐘)體質的生理學基礎:內(1)體質與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約20分鐘)(2)影響體質的要素:①天生要素;②年紀同素;③性別差別;④飲食要素;⑤勞逸所傷;⑥情志要素;⑦地理要素;⑧疾病針藥及其余要素。容
(15分鐘)重要點:①體質的基本觀點;②體質的構成;③體質的標記;④體質的特色點難點:①體質的基本觀點;難點④健康體質的標記有哪些思考題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1.社, 2001:410-422參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考孫廣仁主編.中醫基礎理論.科學第一版社, 1994:文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
2002:391-4004.社, 2001:183-185獻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8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五章:體質章 節第三節:體質的分類第四節:體質學說的應用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正常體質的分型和特色;的認識體質學說的應用。要求體質的分類(1)常用體質的分類方法。(10分鐘)(2)常用體質分類及其特色:①陰陽平易質;②偏陽質;@偏陰質。教體質學說的應用說明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10分鐘)發病原理。(10分鐘)
(約25分鐘)學 (3)病理變化。(約5分鐘)指導辨證。(5分鐘)指導治療。(10分鐘內(6)指導養生。(5分鐘)容重要點:①體質的分類方法,②常用體質分類及其特色,③體質學說的應用。點難點:①體質的分類方法,②常用體質分類及其特色。難思慮題:點 ①體質的分類方法有哪些思 ②正常體質分為哪幾類各有何特色考 ③體質學說主要用于哪些方面題參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叢書·考.中醫基礎理論.科學第一版社,1994241-252
2001:425-437文 3.孫廣仁主編.中醫藏象生理學.中國醫藥科學技術第一版社, 2002:406-419獻 4.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 2001:190-195中醫基礎理論學科29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六章:病因章 節 概說第一節:六淫·六淫的觀點、六淫致病的共同特色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目掌握病因的觀點和病因學說的特色(辨癥求因);的認識中醫病因學說的源流簡介;要掌握六淫的觀點;求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色。病因之間擁有相對性。(10分鐘)中醫病因學的基本特色:①中醫病因學說的指導思想是整體觀點;②“辨癥求因”是探究病教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醫病因學的主要特色。 (約15分鐘)歷代醫家對病因的不一樣分類方法,要點掌握“三因學說”。(約15分鐘)六淫的觀點,六氣轉變為六淫的條件,重申‘淫”即侵淫、太甚之意。學六氣、六淫、六邪的含義 ,經過取象比類的方法講清六淫的抽象觀點六淫的共同致病特色
(10分鐘)(10分鐘)(1)外感性:注意重申六淫致病的早期,見有惡寒發熱等表證的表現,以幫助理解各樣淫邪的內性質和致病特色。(約5分鐘)季節性。(5分鐘)地區性。(5分鐘)容(4)相兼性。(5分鐘)重要點:①中醫探究病因的方法;②六浮的觀點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色。點難點:①辨證求因的觀點;②六淫的觀點;六淫與六氣的差別。難思慮題:點 ①何謂辨癥求因思 ②簡述中醫病因的分類沿革。考 ③何謂六淫簡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色。題張珍玉主編.中醫學基礎.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1993102-103參童瑤主編.規劃教材教與學參照叢書·1999:370-372;379-381王新華主編.中醫藥高級參照叢書·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考 3.社, 2001:447-454文 4.孫廣仁等.中醫基礎理論難點分析.中國中醫藥第一版社, 2001:228-233獻 5.洪素蘭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表解及學習指導.學苑第一版社李德新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第一版社,2001:198-201
2000:138-139中醫基礎理論學科30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課設計課程名稱 中醫基礎理論(孫廣仁主編“十五”國家規劃教材)第六章:病因章 節第一節:六淫·風邪、寒邪、濕邪教課時數 2 教課方法 講堂解說,配合多媒體課件,課外實驗目的 1.掌握風邪、寒邪、濕邪的觀點;2.掌握風邪、寒邪、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色。要求風邪的觀點、性質和致病特色:(1)風邪的觀點:從自然界風的特征、過渡到風邪的觀點。(2)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色:
(10分鐘)①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②風性善行而數變;③風性主動;④風為百病之長。 (約20分教鐘)寒邪的觀點、性質和致病特色:(1)寒邪的觀點;外寒病中傷寒與中寒的差別。學(2)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色: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②寒性呆滯;③寒性收引。濕邪的觀點、性質和致病特色:內濕邪的基本觀點。(5分鐘)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色:
(約5分鐘)(20分鐘)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傷害陽氣;②濕性重濁;③濕性黏滯;④濕性趨下,易襲陰位。容(25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超市防損考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職業考試全景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注會復習進度安排的科學性試題及答案
- 證券從業資格證歷年真題及答案
- 揭示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選題原則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變更請求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國際金融理財師考試知識更新的必要性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考試復習策略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的準備計劃試題及答案
- 2024項目管理考試時間安排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山東海運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DBJ33T 1286-2022 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控制標準
- DBJ33T 1104-2022 建設工程監理工作標準
- 2025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計劃范文
- 實習生安全教育培訓
- 電影音樂欣賞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華南農業大學
- 《四川省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質量保 證及質量控制技術規范》 編制說明
- CEMS培訓標準教材
- 職業培訓機構收費及退款政策管理制度
- 重癥肺炎相關知識課件
- 2025年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全國考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