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課件_第1頁
米開朗基羅課件_第2頁
米開朗基羅課件_第3頁
米開朗基羅課件_第4頁
米開朗基羅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錮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將他釋放。”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上,在雕塑、繪畫、建筑、詩歌等眾多藝術門類中取得輝煌藝術成就的,只有他一人。他的作品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精神。美是一種呼吸,雕刻人性的狂喜與劇痛。他從石頭中解放了人體,把自己獻祭給雕刻。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diLodovicoBuonarroti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雙魚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師、畫家和詩人,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米開朗基羅1475年生于佛羅倫薩共和國卡普雷塞,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在雕塑、繪畫、建筑、詩歌等眾多藝術當中均取得了輝煌成就,這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他的成就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37歲時,世人就把他尊為“神圣的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人物生平1475年3月6日生于現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他是佛羅倫薩城中的一個中產者,他父親是卡普雷塞和丘西兩個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母親在米開朗基羅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米開朗基羅13歲時進入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觸終生所從事的神圣事業,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后又跟隨多納泰羅的學生貝托多學習了一年雕塑,之后他又進了佛羅倫薩統治者羅倫佐?美第奇開辦的“自由美術學校(美第奇學院)”,由于他的超群才華倍受羅倫佐的重視和愛護,宮廷中大量的藝術品成了他學習、研究的對象,經常出入于宮中的人文主義詩人和學者給了他極大影響。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宮里獲得了一個偉大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為他整個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羅倫佐的府邸里,設有一個“柏拉圖學院”,學者們聚在一起研究學問,他們在羅倫佐的支持下創立了一種新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他們的思想是要把世界歸還給人,把人歸還給他自己。把人的藝術、文學和科學,還有作為個體的獨立的思想和感情歸還給人,人絕不能像一個奴隸一樣被捆綁在教條之上,在鎖鏈中死亡腐朽。

米開朗基羅還經常去聽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薩伏那洛拉揭露教會黑暗的演說,這位為了拯救人類命運而不怕宗教法庭審判的修道士給他的靈魂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羅倫佐?美第奇死后,米開朗基羅失去了保護人,佛羅倫薩陷于一片混亂,他深感故鄉非久留之地,赴威尼斯和波倫亞,后轉道羅馬尋找發展機會。羅馬到處林立古代雕像,猶如走進巨大的古代藝術寶庫。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等。23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為圣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后又一顆雕刻巨星升起。1501年,26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佛羅倫薩的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1505年應尤利烏斯二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赴羅馬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內建造陵墓,米開朗基羅的建造才華,使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暫不修陵墓,強求米開朗基羅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基羅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

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歷盡艱辛磨難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44歲的大師又重回到佛羅倫薩,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米開朗基羅為其祖宗圣洛倫佐陵墓制作雕像,他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圣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雕像《晝》、《夜》、《晨》、《暮》就是安放在這座陵墓的石棺上。1536年,已經61歲的米開朗基羅被召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在25年前完成的《創世紀》天頂畫下的祭壇壁面上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最后的審判》。1562年受其門生,著名畫家、藝術史家喬治·瓦薩里之邀成為迪亞諾學院(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開朗基羅是人類天才、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的光榮與成就屬于全人類。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筑家和詩人于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超越了古稀之年,度過了70余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藝術成就——無與倫比的雕塑

米開朗基羅以人體作為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剛勁有力、氣魄宏大,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生機勃勃的人文主義精神。1498年,年僅23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為羅馬圣彼得大教堂創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兩年后即告完成。作品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麗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悲痛。米開朗基羅卻將圣母刻畫成一個年輕、貌美、恬靜、典雅的少婦,她默默地俯視著死去的兒子,沉思、哀悼,耶穌靜靜地躺在圣母膝上,面部表情安祥。整座雕像沉浸在肅穆氣氛中,并洋溢著人類最偉大的母愛情感。它已大大超出了題材的限制,將生與死、痛苦與慈愛化為一體,和諧統一,贊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優秀品質。作品一問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不相信它出自一個年輕人之手,為此,米開朗基羅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帶上,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署名的作品。1501年,26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創作他另一舉世聞名的杰作——《大衛》。歷時三年,他用一整塊大理石雕塑出的《大衛》總高達5.5米。米開朗基羅與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后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不同,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斗時的場景。藝術家生動地塑造了一個為事業斗爭的英雄形象:年輕、英俊、健壯、神態堅定自若,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拋石帶”,右手下垂,似將握拳,頭部微俯,直視前方,準備投入戰斗。

米開朗基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在藝術上得到充分體現的象征。它贊美人體,謳歌正義和力量。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美術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亦成為后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

為了保護藝術品,《大衛》原作被放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內,同時在佛羅倫薩市市政廳門前和米開朗基羅廣場上分別矗立有復制品,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

十六世紀初,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向往給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陵墓,并將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招來為他工作。但由于教皇的反復無常,陵墓的施工幾起幾落,米開朗基羅遭受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摩西像》。《摩西像》,大理石雕像,高235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13-1516年,(局部完成于1542年-1545年)現位于羅馬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實際存于羅馬的圣彼得鐐銬教堂“SaintPeterinChains”)

雕像中的摩西是一位體格強健的老者,頭上長有象征“神”的一對犄角,身穿薄薄的無袖上衣,紅腫的衣褶搭在兩膝間。他雙臂肌肉發達,手上青筋暴露,仿佛積蓄著無窮的力量。他一手撫弄著長及腰間的胡須,一手扶著刻有《十誡》的法版,頭強烈地向左側扭動著,威嚴而冷峻的雙眼圓睜著,怒目而視,神情緊張,臉上充滿了警覺的敏感。雖然是在坐著,但整個身體的姿勢呈現出強烈的動感,左腳向后伸出,好像馬上要站起來。雖然怒氣沖天,但作為一個以色列人的精神領袖,他又必須盡力克制自己的情緒,所以表現出一種異常復雜的心理狀態。他是一個悲劇性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仿佛大自然最本質力量的化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中包含著藝術家對祖國命運的高度關注,和對人的尊嚴的無上崇敬,是作者人文主義思想的結晶之作,也被西方藝術評論家認為是作者最成功的雕像之一。米開朗基羅在59歲時完成了美第奇禮拜堂的兩組雕像:一組是羅倫佐?美第奇的墓前雕像,像下安置《晨》與《暮》;另一組是朱理亞諾?美第奇像,像下安置《晝》與《夜》。

米開朗基羅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大理石雕像創作于公元1520~1534年,現位于佛羅倫薩圣洛倫佐教堂新圣器室。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圣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內,斷斷續續地前后施工長達15年之久。作者為這座陵墓制作的這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后階段的作品。

羅倫佐和朱理亞諾生前都有教皇司令官的稱號,因此米開朗基羅在構圖時都把他們塑成武將形象。羅倫佐被雕成坐著沉思的姿態,頭微低,左手支撐著下頷,指壓嘴唇,右手反依大腿,雙腿交叉,表現他的文雅和思索的狀態。雕刻家少年時代曾受過他的賞識和禮遇,他是受作者尊敬的統治者。在朱理亞諾的雕像上,米開朗基羅則做成手持權仗,身著鎧甲,巧妙地表現他外表剛毅、內蘊空虛的神態。

《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扎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于苦悶而在發呆。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像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后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第二張夜。

《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松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征著黑夜的降臨,枕后的面具則象征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杰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作者面對處于動蕩之中的意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并成為后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

《垂死的奴隸》,云石雕塑,高229厘米,現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內。

《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像是在休息。他那安詳的臉上,沒有垂死掙扎的痕跡,也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卻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仿佛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他左手支撐著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剛剛經歷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正在進入一種解脫的狀態。

《被縛的奴隸》,云石雕塑,高215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1513~1516年,現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內。

《被縛的奴隸》與《垂死的奴隸》相比明顯是另一種風格。他如公牛一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著,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著,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著,讓人感到那里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么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的頭高昂著,緊閉著嘴唇,眼睛圓睜著,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志。

這兩尊奴隸雕像都是用來裝飾陵墓的,最早的目的是來象征死者的權威,但在這里卻變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實寫照。雕像中的奴隸都被塑造成了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強壯青年,都有著年輕而健美的體魄。

這兩尊雕像表現的仿佛不是奴隸,而是兩個英勇的斗士,人的尊嚴達到了完美地體現。當時作者一直被迫為教皇和城市的統治者們服務,而作為一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他與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具有一種被壓抑、被束縛而渴望解脫的痛苦,和實現理想的要求。作者不僅為處于動蕩的祖國憂心忡忡,同時還苦于擺脫不了為統治者服務的命運-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間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對自由的藝術創作中發泄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尋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寫到:“……在這樣奴隸般和這樣寂寞無聊的條件下,在斜路上,在極端的精神疲乏中,我應該雕刻自己神圣的制作……”。后來由于勢態的變更,作者的思想變得深沉而苦悶,再也沒有創造出類似這兩件作品那樣充滿生命力的雕刻。

《布魯特斯胸像》,大理石雕像,高74厘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37~1538年,現收藏于佛羅倫薩國立美術館。

布魯特斯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公元前509年),驅逐了羅馬王政時代的最后一位國王高傲者塔克文,是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有著光明磊落的性格,在歷史上,是一個維護民主,不徇私情,大公無私的執政官形象,為了維護共和,親自審判處死了自己參與叛亂的兩個兒子。作者選擇他為刻畫對象,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雕像中,布魯特斯身披古羅馬長袍,臉向左側有力的轉動著,嘴角緊閉著,專注的眼神凝視著前方,面部神情表現出勇敢、公正、機智、堅定和決不妥協的英雄氣概,顯示了面對嚴酷現實所具有的大無畏精神。如果說作者的《大衛》和《摩西》都是完美的理想化英雄化身,那么這尊《布魯特斯胸像》則可以認為是現實中的實實在在的、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英雄形象,具有一種行動的意志力和內在的精神力量。雕像的頭部并沒有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經過細致的打磨,這反而更賦予了英雄人物以粗獷的性格,增加了雕像的現實感。這件作品是作者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體現了作者對現實中能夠拯救祖國的英雄的渴望。藝術成就——撼人心魄的繪畫《創世紀》與《最后的審判》1508年,教皇朱利奧二世要求米開朗基羅為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繪制穹頂畫。米開朗基羅本來不愿從命,但他一旦接受就追求完美,決不“褻瀆”藝術。歷經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傳世巨作穹頂畫《創世紀》。

《創世紀》取材于《舊約全書?創世紀》,整幅作品511平方米,中心畫面由《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伊甸園》等9個場面組成,大畫面的四周畫有先知和其他有關的故事,共繪了343個人物,其中有100多個比真人大兩倍的巨人形象,他們極富立體感和重量感。整幅畫通過人與人及人與自然間的關系,歌頌人的創造力及人體美和精神美。

米開朗基羅一個人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繼日地工作,當整個作品完成時,37歲的米開朗基羅已累得像個老者。由于長期仰視,頭和眼睛不能低下,連讀信都要舉到頭頂。他用健康和生命的代價完成的《創世紀》,為后人留下的不僅是不朽的藝術品,還有他那種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神分光明創造日月神分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

《創世紀》完成24年后,米開朗基羅又應教皇克萊門七世之約,在西斯廷教堂祭壇正面墻上繪制了另一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畫《最后的審判》。米開朗基羅獨自一人頑強地工作了將近6年,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