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第一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導言2014_第1頁
李寧第一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導言2014_第2頁
李寧第一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導言2014_第3頁
李寧第一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導言2014_第4頁
李寧第一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導言201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一講導論

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寧

Email:L523129@163.com教學安排和教學要求課程性質:政治課/歷史課為什么學習本課程:“有用”/“無用”如何學習本課程課程的任務、基本框架和主題學分和課時:3學分48課時,共16周。實踐環節1學分,前兩次實踐課為課外,第10周(課題申請展示)、13周(課題成果匯報)周末為課內。總評成績構成:平時成績(40%)+期末成績(60%)平時成績:到課率、討論發言、聽課表現(可針對有關內容寫課后感想)等。無故缺課3次,平時成績按0分計。期末成績:開卷考試學時與成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上課提問、學生發言觀看資料片、寫讀后感在老師指導下做相關章節內容的討論\匯報實踐課:閱讀、搜集材料,對某些問題展開研討,利用實踐環節進行自我實踐內容的設計。授課方式實踐課程方式和內容

各學院可以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和思想實際,采取不同的形式,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以小組(4-8人)形式完成,最終成績=成績平時+結題報告(文字、視頻等):社會調查、讀書報告、演講和朗誦、歷史話劇等。如“五四的記憶”為主題的演講;觀看《垂簾聽政》、《留美幼童》、《建國大業》、《建黨大業》等電影和歷史資料片。

標題、學院、專業、班級、學號、姓名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不少于3000字,多者不限第16周課程結束交齊實踐論文格式(有模版)強調:打印稿和手寫稿均可。嚴禁網上下載、抄襲!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和教學實踐活動。不遲到、早退,不曠課,有事向老師書面請假。認真收集學習資料,開展研究型學習,積極和老師交流。在互相理解、平等、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和探討,提高我們對歷史的認知能力和自己的思想水平。教學要求導論教學安排和教學要求課程性質:政治課/歷史課為什么學習本課程:“有用”/“無用”如何學習本課程課程的任務、基本框架和主題性質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通過這一文件)及實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設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性質

“05方案”新的四門課程名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性質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從歷史教育角度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功能。因此,盡管就其性質而言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從其科學體系來說,它首先是一門歷史課。既然是一門歷史課,它首先必須遵循歷史科學的一般規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解。對“歷史”、“歷史學”的認識。疑惑之一:“政治課”抑或“歷史課”?新中國成立后,執政黨致力于將其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樹立為主流的意識形態,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應運而生,并逐步確立起較完備的課程體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中,中國近現代歷史教育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它以歷史事實的說服力為政治理論的學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視野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到我們手中,已不是原始的、血淋淋的事實,而是文本的產品,根據意志(為真理)與企圖(為權力)以編織成的敘事。歷史是一堆糊涂賬,惟有在史學家使之成為可以理解的這一意義上,它才成了可以理解的。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什么是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的本質要求?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的事實本身,更是指人們對過去事實的有意識、有選擇的記錄。而對于歷史的專門性研究,就是歷史學。什么是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的本質要求?我們所講的歷史,主要是第二層含義上的歷史,即史學,并非一般的“過去的事實”,歷史是對過去史實的解讀,因此必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歷史到我們手中,已不是原始的、血淋淋的事實,而是文本的產品,根據意志(為真理)與企圖(為權力)以編織成的敘事。歷史是一堆糊涂賬,惟有在史學家使之成為可以理解的這一意義上,它才成了可以理解的。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什么是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的本質要求?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歷史科學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存真、求實,就是注重真實性和客觀性。什么是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的本質要求?什么是歷史、歷史學和歷史學的本質要求?做到歷史的“真實”又是何其難!“一個政權完全不侵犯歷史的神圣與尊嚴,是一種不敢奢望的境界,人類歷史的真實性與價值,全靠史學家的純真的精神來維系。”

我必須說,從我個人來說,我不接受洗腦這個說法,誰能洗我腦子?把我腦子洗洗,我讓他洗?這些個老作家哪一個都不會接收洗腦,你想想,他們都是比我年齡大得多,他們都是在舊的中國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的財產,都是有正當職業正當收入的人,但是他們選擇了冒死去給共產黨工作,為什么?是因為洗腦?那時候怎么洗?那時候政權在蔣先生手里呢……

——王蒙疑惑之二:歷史學的“求真”是否能和思想政治課的政治性結合起來?

郭道輝援引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為紀念在斯大林清洗中遇難的人們所說的一段話:“對民族悲劇的回憶是圣神的,它的意義不亞于對勝利的回憶。讓我們好好想想吧,數百萬人因恐怖手段而喪生,而他們的罪名均是謊言。……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聽到這樣的說辭,說那些眾多的犧牲品是為了某種國家的最高目的。我堅信,無論國家需要什么樣式的發展,無論他的成就如何,狂妄的自尊自大不能以人的痛苦和傷亡為代價。任何東西都不能高于人的生命價值。因此。鎮壓是有罪的。”郭道暉:不讓黨史泯滅站在黨的立場寫歷史和站在科學立場寫歷史應該是統一的。黨的立場同尊重歷史事實、追求歷史真理的科學立場從根本上說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忠于事實,才能忠于真理。”疑惑之二:歷史學的“求真”是否能和思想政治課的政治性結合起來?導論教學安排和教學要求課程性質:政治課/歷史課為什么學習本課程:“有用”/“無用”如何學習本課程課程的任務、基本框架和主題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司馬遷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韓愈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龔自珍歷史根基

歷史教育的傳統:以史鑒今,資政育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教育的偏見

由于“左”的干擾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對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評價簡單化、片面化(如義和團運動、抗日戰爭等)。現實狀況多元歷史思潮的影響:糾正一些長期形成的歷史偏見,培養科學歷史觀的需要。

假設歷史,否定和歪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打著“還原歷史”的幌子,大作翻案文章;戲說、惡搞歷史。

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人格缺失,越來越凸顯成為大學生成長的障礙。

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

大學的任務是學習,學習什么?廣義的學習:學習是沒有邊界的。既學習知識,又學習技能;既學習自然科學,又學習人文科學;既向書本學習,又向實踐學習;既討教于專家,又問計于民眾;既研究本國實踐,又借鑒外國經驗。既學習歷史,又學習現實;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是大學期間學習的主要目的。大學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到北大來再要計較自己要不要考99分、100分的話,那太可悲了。我當然希望你們每個人好好學習,能夠功課學好,但不是考99分、100分,爭取班上考第一名。在大學,應該更多地注重培養自己的素質,培養自己的能力。——許智宏《弘揚大學精神培養創新人才》2006.6

歷史給人以智慧。通過歷史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前人的人生成敗、得失、悲喜際遇,從而提供借鑒,提供參照,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魄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

“所謂中華民族精神,廣義地講,就是指導中華民族延續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導思想。就性質而言,它是一種偉大的卓越的精神;就表現形式而言,它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張岱年民族精神傳承的需要歷史有穿越時空的力量,知曉我們的歷史以及它所擁有的力量和智慧,有利于培養我們的民族精神。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爾賽宮。“西方出了圣人,他叫耶穌,基督教相信耶穌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從而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聞名的古城。而在東方也出了一個圣人,他叫孔子,連日本人也奉他為東方的圣人。牧野先生你說對嗎?”牧野當然不能否認。顧維鈞繼續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認孔子是東方的圣人,那么東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孔子的出生地山東也就如耶路撒冷是東方的圣地。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歷史在這一刻定格,千里之外的巴黎和會上兩千年前的孔子卻發出了穿越時空隧道的力量。視頻:顧維鈞巴黎和會演講(可觀賞電影《我的1919》、

《建黨偉業》)

“青春只有在為祖國和人民的真誠奉獻中才能更加絢麗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才能閃閃發光”。——胡錦濤

在解讀歷史人物和事件中感悟民族精神形成和升華的歷史軌跡,激發對民族精神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追求,潛移默化地增強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樹立責任感。林則徐的“師夷”,康有為的“上書”,孫中山的“斗爭”和毛澤東的“探索”,這些富于開拓精神的行為都折射出深沉的愛國之情。“治學先要治史,無論學文學的,學科學的,他應該看一部關于歷史簡明而可靠的書。讀史可以知今,治史有助于研究現狀……,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魯迅

對於任何東西、現象、目題、人、事件、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何從判斷它的未來?不認識過去,不理解現在,不能判斷未來,你又有什么資格來做我們的「國家領導人」?——龍應臺: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文史哲其它一些現實原因,如學位、考研、就業等。

疑惑之三:本課程之“有用”與“無用”。小結:歷史作為一門學問,其用處是多方面的,其“最緊要的用處,是用他來助我們人生的修養”,凡是一種學問,或是一種知識,“必于人生有用,才是真的學問,真的知識”。歷史的“有用”,有待從大處、深處、遠處去看。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綱要》,讓我們更為冷靜、清晰地認清我們的過去、現在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認清當下,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構建更為文明、進步的政治環境。國運昌盛,文運必興。導論教學安排和教學要求課程性質:政治課/歷史課為什么學習本課程:“有用”/“無用”

如何學習本課程課程的任務、基本框架和線索分析方法:堅持歷史主義和階級分析方法相結合,考察和分析近來以來各個歷史時期中國的基本國情,揭示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史觀: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唯物史觀以及其它史觀,對每種史觀給予客觀的認識和評價。

舉例:相對論“遭遇”中國政治;蔣介石研究;費正

清看中國。方法的探索舉例:天命史觀;循環史觀;進化史觀、革命史觀、現代化史觀等等。多學科:從學科融合的角度來看,可以運用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自然科學的學科方法去觀察和反思中國近現代史的某些問題。

舉例: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就涉及文化學的方法,即文化傳播、文化沖突、文化選擇、文化接受等。多視角:以世界的眼光,把中國近現代歷史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范圍內來考察,從宏觀和微觀的不同視角來考察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和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遷;

有重點:在對近現代史有比較系統性、完整性了解的同時,在內容選擇上,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對某些重大問題、重要人物和事件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原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既要結合歷史實際,又要關注當前的現實,把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結合起來。資料:多方面搜尋近現代方面的資料,開拓視野。舉例:一手資料,如:有關資料匯編、文獻選集、歷史文件、口述資料、回憶錄、歷史文獻紀錄片、歷史遺跡和場景。二手資料,如海內外有關的學術著作、論文。網絡資料。自學:一個沒有自學精神的人是不會有創造力的。

自學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讀書的能力。

整體性和專題性的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知識性和學術性的統一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統一良好學習效果的形成導論教學安排和教學要求課程性質:政治課/歷史課為什么學習本課程:“有用”/“無用”

如何學習本課程課程的任務、基本框架和主題任務“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基本框架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研究:中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現在社會發展的主要歷程與規律。共分上、中、下三編十章。含中國近代史(1840年~1949年)和中國現代史(1949年~至今)兩大部分。上編1840~1919:風云變幻八十年(救亡圖存)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1840~1919)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綜述: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1919~1949:天翻地覆三十年(走向解放)中編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綜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第四章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七章為新中國而奮斗1949~21世紀初:走向輝煌的六十年(奔向富強)下編

綜述:輝煌的歷史征程第八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第九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第十章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