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江蘇歷年卷學案)老師版_第1頁
論述類文本閱讀(江蘇歷年卷學案)老師版_第2頁
論述類文本閱讀(江蘇歷年卷學案)老師版_第3頁
論述類文本閱讀(江蘇歷年卷學案)老師版_第4頁
論述類文本閱讀(江蘇歷年卷學案)老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 真題真練——精做江蘇真題,把握復習方向[考點要求] 閱讀評價論述類文本。論述類文本包括說理散文、雜文、論文、評論等。具體考點同散文閱讀專題二 “考點要求”。一、(2011·江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捧與挖魯 迅中國的人們,遇見帶有會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來就用兩樣法:將他壓下去,或者將他捧起來。壓下去就用舊習慣和舊道德;壓不下時,則于是乎捧,以為抬之使高,饜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無害,得以安心。伶俐的人們,自然也有謀利而捧的,如捧闊佬,捧戲子,捧總長之類;但一般粗人捧的“動機”,大概是不過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論,也大抵是兇惡的;觀音菩薩倒還可愛,然而那是從印度輸入的,并非我們的“國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東西。既然十之九不是好東西,被捧后那結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適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還能使他們很不安,因為“人心”本來不易饜足。然而人們至今沒有悟,還以捧為茍安之一道。記得有一部講笑話的書說,當一個知縣的壽辰,因為他是子年生,屬鼠的,屬員們便集資鑄了一個金老鼠去作賀禮。知縣收受之后,另尋了機會對大眾說道:明年又恰巧是賤內的整壽;她比我小一歲,是屬牛的。其實,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決不敢想金牛。一送開手,怕他的姨太太也會屬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內,但知縣當然別有我們所莫測高深的妙法在。民元革命時候,S城來了一個都督。他雖然也出身綠林大學,但還算顧大局,聽輿論的,可是自紳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傳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這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最奇怪的是北幾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頂高得多了。當初自然是防其潰決,所以壅上一點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潰決,那禍害就更大。于是就“搶堤”咧,“護堤”咧,“嚴防決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當初見河水泛濫,不去增堤,卻去挖底,我以為決不至于這樣。有貪圖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給。那么,此輩也就連生日都未必做了。單是省卻拜壽,已經是一件大快事。中國人的自討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卻在于挖。其實,勞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從惰性太多的人們看來,卻以為還是捧省力。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選自《魯迅全集 ·華蓋集》,有刪改)整體把握1.本文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 答案 見后面“問題研讀”第 1題。2.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答案本文針對中國人喜歡“捧”的惡習,剖析了“捧”的動機和危害,指出“捧”是自討苦吃,是茍安之道,“挖”才是“自求多福”之道。該文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問題研讀1.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思路。答案①首先,指出人們對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②其次,分析人們“捧”的動機;③再次,用例證揭示“捧”的后果;④最后,提出正確的做法,呼應開頭。解析議論文通常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段式”結構模式。本文先從中國人一貫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們有愛“捧”的習慣,并指出“捧”的實質和后果,并舉三例給予佐證,而后提出“挖”的觀點和具體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現實中來,收第1頁 共10頁束全文。試題評點 該題考查對全文思路的把握,在選文較難的前提下,試題保持了穩定,這無疑降低了難度。理解該文思路,只要抓住關鍵句、段即可。文章一、二兩段提出問題,考生容易把握。對第三段,抓住第一句后半句中的 “動機”,就抓住了要害。第四段第一句是過渡句,“結果”是關鍵詞,而該段領起了下文五至八段,無論是在內容還是結構上都很重要。最后一段在前文反面論述的基礎上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 全文思路是按照 “提出問題(壓和捧)——分析問題(捧的動機和后果)——解決問題(不能捧,而要挖)”的順序進行的,本論部分使用的是層遞式結構。2.文中的例證分別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證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遞進關系?答案(1)后果:①助長貪婪,人們反受其害;②腐蝕人格,使之蛻化變質;③惡性循環,造成毀滅性的后果。(2)遞進關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圍越來越廣,危害程度越來越重。解析 第五至七段分別列舉了三個例子談 “捧”的后果:知縣壽誕,“捧”使人起貪心,危害個人;都督變壞, “捧”使好人變壞人,善人變惡人,危害一方;河道增堤, “捧”使禍害更大,河水決堤,危害一片。三個例證之間存在由小范圍到大范圍、由個體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遞增的遞進關系。試題評點 該題雖說考查論據之間的關系,但重點在于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針對第一個問題,首先要篩選出文章中的三個例子, 再將三個例子所揭示的 “捧”的后果加以概括。針對第二個問題,主要抓住知縣 ——都督——北幾省的河道,范圍漸大,危害漸大。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例子之間到底存不存在著遞進關系, 本該見仁見智,命題者卻把自己的理解強加給考生,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維,這是該題飽受詬病的地方。3.魯迅在文章結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與“捧”一樣費力,但結果大不相同;③強調“挖”是因為當時多數人還未擺脫“捧”的惰性。解析從文意來看,“挖”與“捧”是一對相反相成的概念。可從最后一段中先找出“挖”在文中的起始含義(基本含義),再向前文輻射,從“挖”與“捧”(后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的關系,作者為何在結尾要提出“挖”等層面思考。試題評點該題考查對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理解,實質上是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雖說考查的重點是文章內容的深意,看起來難,但做起來其實并不難,這類“在文章結尾提出的,,,包含哪些深意”主要依賴對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準確把握。其“深意”主要集中在結尾,把結尾兩句話分三層概括即可。論述類文本重視在結尾設題,這或許是江蘇卷的一個命題特點。二、(2012·江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笑的價值[英]伍爾芙有一些事物,是在語言之外卻又不亞于語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為,笑盡管沒有言辭,卻是除人以外任何動物都發不出來的。一只狗,躺臥在爐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嗚咽,或因歡樂而吠叫,我們自會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覺有什么怪異之處。然而,假如它放聲大笑呢?假如,當你走進房間,它不是搖尾吐舌,表示見到你時的歡愉,而是發出一串咯咯的笑聲——咧著大嘴笑——笑得渾身直哆嗦,顯出極度開心的種種神態呢?那樣,你的反應一定是驚懼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純然是屬于人的。笑因何而起,我們幾乎莫名其妙,它何時發生,也難以說清。幽默是頂峰,只有最罕見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鳥瞰整個人生的全景。喜劇則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著瑣細的偶發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鏡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過的人們身上無傷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感;它時時都在提醒著,我們不過是人,而人,既不會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會是十足的惡棍。一旦我們忘卻了笑,看人看事就會不成比例,第2頁 共10頁失去現實感。要做到能夠嘲笑一個人,你首先必須就他的本來面目來看他。財富、地位、學識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過是表面的積累,切不可讓它們磨鈍喜劇精神的利刃。孩子們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識人的慧眼,婦女對人的性格則常常具有銳利的洞察力。可見,婦女和兒童是喜劇精神的主要執行官。這是因為,他們的眼睛沒有為學識的云翳所遮蔽,他們的大腦也沒有因塞滿書本理論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舊保存著原有的清晰輪廓。我們現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長過速的丑惡的贅疣,那些華而不實的矯飾,世俗因襲的正統,枯燥乏味的虛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閃光,它有如閃電,灼得它們干癟蜷縮起來,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為孩子們的笑具有這樣的特性,那些自慚虛偽的人才懼怕孩子;或許也正是由于同樣的原因,在以學識見長的行當里,婦女們才遭人白眼相待。她們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她們會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話中的那個孩子,當長輩們都朝著國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輝煌袍服頂禮膜拜時,他卻直說國王是光著身子的。我們熱衷于參加葬禮、探望病人,遠勝于參加婚禮和慶典;我們頭腦中總擺脫不掉一個老觀念,認為眼淚里含有某種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真的,沒有什么比笑更難做到,也沒有什么比笑更可貴的了。 (楊靜遠譯,有刪改 )整體把握1.本文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答案本文首先指出“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純然是屬于人的”。接著分析了笑的兩個獨特價值:笑,更能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感;嘲笑的前提是就本來面目看人。然后從反面談對眼淚的誤解。最后重申笑的可貴和難以做到的觀點。2.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答案本文表達了對笑的價值的獨特思考,探尋了笑的意義,認為笑可以使人與動物相區別;笑,能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感;能夠嘲笑一個人,必須就他的本來面目來看他;婦女和兒童的笑具有令人懼怕的力量,因為他們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問題研讀1.文章中“笑的價值”包含哪些內容?請簡要概括。答案 笑可以使人與動物相區別,笑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來面目。解析本題通過圍繞一個中心篩選信息來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答題時先找到主體段落的中心句。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因為,笑盡管沒有言辭,卻是除人以外任何動物都發不出來的。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笑,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幫助我們保持平衡感。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要做到能夠嘲笑一個人,你首先必須就他的本來面目來看他。在中心句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就是答案。試題評點 該題主要考查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答題重點是將文章中與 “笑的價值”相關的內容概括全,信息點集中在第一、二、三段的關鍵句中,不過,不可直接照抄原文,需要按題目要求適當地將原句加以整合。2.請簡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論述層次。答案首先提出就本來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著闡述婦女和兒童能看清人的本來面目的原因,最后闡述婦女和兒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懼怕的力量。解析本題通過分析論述層次來考查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前兩句為第一層,是提出嘲笑的前提:要做到能夠嘲笑一個人,你首先必須就他的本來面目來看他。引出本段的論題:婦女和兒童對人具有更強的觀察力。第三句至第五句為第二層。剩下的句子是第三層。聯系現實闡述孩子和婦女的笑讓人懼怕。歸納層意時,要著眼于全段的中心,三個層次形成內在的邏輯關系。試題評點該題雖然仍是考查對文章結構、思路的把握,但角度較2010年側重整體把握有所不同,重在把握文段內部層次。該文是譯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不過該段的層次還第3頁 共10頁是較清晰的,可分為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概括分析為“首先提出就本來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即可,表述為“要用人的本來面目看人”或“嘲笑不應及于表面”也可;第二層從第三句到第五句,概括為“闡述婦女和兒童能夠看清人的本來面目的原因”,若緊扣婦女和孩子的精神屬性來談也可;第三層是剩余部分,概括為“闡述婦女和兒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懼怕的力量”,若表述為“由于孩子和婦女的嘲笑,虛偽的人才會害怕 ”也可。全段按照 “提出論點——具體闡述”的思路展開,在 “具體闡述”部分又按照“因——果”的思路展開。這是江蘇卷連續三年考查論述類文本的思路,充分凸顯了命題人對把握議論文思路的高度關注及對考生閱讀的強烈導向。3.文中畫線的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看法?它對論述“笑的價值”有什么作用?答案人們通常認為悲傷是更可貴的情感,但作者對這一看法持否定態度。這段話反證了笑更難做到也更可貴。解析本題通過分析句子含意來考查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的能力,“熱衷于”與“遠勝于”“總擺脫不掉一個老觀念”“認為”這些詞句都能表現出作者的否定態度。這一段列舉了一種反面現象,緊接著下段就提出了正面的觀點。試題評點該題兩問,第一問借助句子來考查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把握。問的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看法”,分為兩部分,一是畫線句子的主要內容,“悲傷比笑更可貴”;二是作者對這句話所持的看法,從“熱衷于”“遠勝于”“總擺脫不掉一個老觀念”這些詞句基本可以把握作者持否定態度。第二問考查的是議論文常用的論證方法,即反面論證。考查要審準題,“對論述‘笑的價值’的作用”,不能按慣性思維——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回答。借助句子考查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把握,重視論證特色,重視結尾處設題,該題充分體現了江蘇卷這幾個命題特點。三、(2013·江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論名聲[德]叔本華每個人皆能求得榮譽,只有少數人可獲得名聲,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獲得名聲。這類成就可分為立功、立言二種,立功、立言是通往名聲的兩條大道。兩條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異在于功業如過眼煙云,而著作卻永垂不朽。極為高貴的功勛事跡也只能影響一時,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卻是活生生的靈感源泉,可歷千秋而長新。功業留給人們的是回憶,并且在歲月中漸漸地被淡化,終至完全消失,除非歷史將他凝化成石,流傳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舉例來說,亞歷山大大帝所留在我們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與事跡,然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躍在每個學子的頭腦中,其影響一如他們生時。立功需要依賴機遇才能成功,因此得來的名聲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業本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的確是靠風云際會才能爆發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戰功的評定,它所依據的是少數見證人的證辭,然而這些見證人并非都曾在現場目擊,即使果然在場目擊,他們的觀察報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說的是有關立功的幾個弱點,但可以用它的優點來平衡。立功的優點在于它是一件很實際的事,也能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與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賴偶然的機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學問才可以長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價值是很難斷定的,內容愈深奧,批評愈不易。通常,沒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誠實公正的批評家更是鳳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聲,通常都是累積許多判斷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過,功業留給人們的是回憶,而且很快就成為陳年舊物了;然而有價值的著作,除非有喪失的章頁,否則總是歷久彌新,永遠以初版的生動面目出現。所以,著作不會長久被誤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見的籠罩,在長遠的時光之流中,終會還其廬山真面目。也只有經歷了時光之流的沖擊與考驗,人們方能來評論著作,而它的真正價值也才會顯露出來。名聲實在僅是與他人相比較的結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對比,所以,評價也就因時第4頁 共10頁因人而異。某人的名聲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聲望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沖擊或湮滅。因此,名聲是依靠絕對價值來評判的,而所謂絕對價值,只存在于那些出類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視同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為他人剝奪。所以為了增進我們和社會的幸福,我們應該全力追求偉大的頭腦和心靈。沒有反射體我們無以看到光線,沒有沸揚的名聲我們便不可認識真正的天才。然而,名聲并不代表價值,許多的天才沉沒于默默無聞之中。萊辛便說過: “有些人得到了名聲,另一些人卻當獲而未得。 ”(金玲譯,有刪改 )整體把握1.本文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答案 本文先通過榮譽與名聲的對比提出名聲話題, 再說獲得名聲的兩條大道 ——立功、立言各有利弊,后說名聲與價值的關系。2.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答案本文認為立功、立言是通往名聲的兩條大道,兩者各有利弊,但功業如過眼煙云,而著作卻永垂不朽;名聲是要依靠絕對價值來評判的,但它不一定代表價值。問題研讀1.文章說“立功”與“立言”是通向“名聲”的兩條大道,請簡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區別。答案立功的影響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則是無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機遇,立言則無需機遇。立功很實際、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諸多判斷的累積、不易被理解。解析 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要通讀全文,找出關于“立功”與“立言”的關鍵語句,然后整合答案。第二段 “主要的差異在于功業如過眼煙云,而著作卻永垂不朽”,第三段“立功需要依賴機遇才能成功 ”“立功的優點在于它是一件很實際的事, 也能為一般人所理解”,第四段“立言不依賴偶然的機遇”“所立之言的真正價值是很難斷定的”“通常都是累積許多判斷而成的”。根據這些句子不難作答。試題評點 該題是借助兩個概念的區別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命題與 2012年高考第15題(見前面《笑的價值》“問題研讀”第1題)保持了很好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全文思路清晰,信息集中在第二、三、四段中,體現二者區別的提示語也非常明確,難度不是很大,但對思維的縝密性要求高,且答案表述要求嚴格。三個答題點分別從 “時間”“機遇”“判斷”三個角度對立功與立言進行比較,每個要點必須包含兩方面的比較且表述正確,才能得分。2.文章最后一段說“名聲是依靠絕對價值來評判的”,又說“名聲并不代表價值”,二者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答案 不矛盾,這是兩個不同層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聲依賴其內在價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條件而未獲得名聲的人,其內在價值同樣不朽。解析 本題考查對重要語句的理解。 第一句話要聯系作者對 “絕對價值”的解釋加以理解。文中說“而所謂絕對價值,只存在于那些出類拔萃之人物, 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視同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為他人剝奪 ”,可見題中第一句話是指真正的名聲依賴一個人的內在價值。題中第二句話要聯系后文的闡述和萊辛的話來理解。試題評點 該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所選的句子很有特點,它為 “矛盾句”。解答理解“矛盾句”的含意題,要學會對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分析,找出看問題的“角度”或“層面”很重要。兩句話都是在談“名聲”與“價值”的關系,但“角度”與“層面”不同。第一句是從“絕對”的角度講“真正的名聲依靠其內在價值”,是無條件的,是針對那些“出類拔萃之人物”;第二句是從“相對”的角度說“無名聲者并不是沒有價值”,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是有條件的),是針對許多“沉沒于默默無聞之中”的天才等人而言的。第一句話要關注其后的 “絕對價值”及其解釋,特別是對 “只”“直接”“全力”幾個關鍵詞的理解;第二句話要關注其后的論證 (例證、引證),特別是對“許第5頁 共10頁多”“有些”“另一些”幾個關鍵詞的理解。此題是有些難度的,考查考生對文本的理解、領悟能力,有一定的思維含量,無疑是一道好題。3.我國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說法,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答案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樹立圣人之德, “立功”包含功業和聲名, 立言則指創立學說。我國傳統文化認為立功優于立言,叔本華則認為立言優于立功。但它們都強調“德”的首要作用。解析 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回答此題首先要明白我國古代“立德、立功、立言 ”的含義。然后對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作出客觀周全的判斷。就本文而言,叔本華認為立言優于立功,他沒有單獨談 “立德”,但是原文說“名聲實在僅是與他人相比較的結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對比 ”,說明他也強調品德。比較我國古代的說法和叔本華的說法的異同,就可得出答案。試題評點 該題出得實在令人意外。因為它很明顯屬于探究題,屬于利用文本知識、理解解決課外問題的延伸探究題, 但探究題不屬于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考查范圍。 所給答案也令人大跌眼鏡,是一種比較異同的答案,與試題所要求的開放性答案相距甚遠。不過,從題目的要求看,這是一道很好的探究題。 “三不朽”的出處考生不一定清楚,但這三個詞在平時的閱讀中經常遇到, 也會有一定的思考, 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 中的《柳子厚墓志銘》就涉及了這個問題。根據答案服從題目的原則,考生不必拘泥于原答案,只要能結合叔本華的觀點寫出對我國古代 “‘立德、立功、立言 ’三不朽”的認識,且持之有理即可。不過,隨著 2014年《考試說明》的出臺,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出探究題已不再是 “超綱”和“意外”了,因為新增了 “探究”層級要求。四、(2014·江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乾坤草亭朱良志明代王世貞家有 弇山園,園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叢樹之中,四面花草撲地,綠蔭參差,匾額上書 “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畫有《乾坤一草亭圖》 。一個小草亭,為何扯上廣袤無垠、神秘無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畫家吳鎮,喜歡獨泛小舟于湖中,自稱是 “浩蕩乾坤一浮鷗”。一只小鳥,為什么說是浩蕩乾坤中的一只小鳥?而唐代船子和尚詩云: “世知我懶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宇宙、乾坤,說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運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內在的心。從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從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飛騰,可在小亭而妙觀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維不是有 “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詩句嗎?水雖窮,路雖盡,但云起了,風來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縷風,在這樣的心靈中,哪里還會有窮盡時!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鷗,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從此困境中突圍的可能路徑。這是一種深層的生命自信。我們每個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個點,八大山人也有此認知,他早年號雪個、個山,自稱“個山人”,這個“個”就是乾坤中之一“個”,一點。個,也可解釋為竹,雪個,即皚皚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點青綠。在《個山小像》中,八大山人錄其友人贊語: “個,個,無多,獨大,美事拋,名理唾 ,, 大莫載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訴人們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個點,雖然只是一點,當我拋棄欲望的追求,唾棄名理的纏繞,獲得自身的獨立的時候,我就可以齊同世界,擁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筆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鳥,都是一 “個”,一點,一個充滿圓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緣此而出。清初詩人張潮將人的境界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牖中窺月,這是一般的境界,沒有改變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 第二個層次是庭中望月, 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較為廣闊的天地;第三個層次是臺上玩月,則有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的悠然,有包裹八極、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臺之上。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第6頁 共10頁靈的悠游回環。中國畫中通透的小亭,八面無一物的小亭,就是這樣的心靈高臺,無邊的世界就在高臺玩月的靈境中蕩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蕩漾,在開闊的湖面蕩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蕩漾,在無形的宇宙中蕩漾,說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國畫家不是看一只鳥就畫這只鳥、有一朵花就畫這朵花的人,中國畫的主流不是將畫作為寫實的工具,而是當作表達內在生命體驗的工具。 畫的是這個亭子,但所要表達的生命體驗卻不在這亭子中,所謂不離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畫家其實都想到那高臺上去玩月。 (有刪改)?整體把握1.本文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答案 本文先在第一段中提出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現象和問題: 為何一個小小的人、 物前總要冠以“乾坤”“宇宙”之名?接著從兩個層次對問題展開分析: 第二、三兩段從人生的角度分析小與大的實質關系,體現了生命在困境中的突破與自信;第四段則從中國畫、中國畫家的角度指出“臺上玩月”正是它們 (他們)所達到、追求的境界。2.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答案本文借“草亭”與“乾坤”的關系指出了小的個體面臨的生命困境及實現困境突圍的途徑:讓心靈擺脫欲望、名理的羈絆,使其向無限大的宇宙放飛、升騰,從而實現自身的獨立、心靈的悠游、生命的圓足,獲得深層的生命自信。問題研讀1.請簡要說明第三段中“個”的含義。答案 “個”從具體物象到抽象觀念,形成了三個層面:竹,點,圓滿具足的生命。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理解。 對文中詞語的含義,不是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結合文本,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這樣方能對詞語有全面的理解。試題評點 該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概念的含義 ”的能力,重在考查 “辨別、篩選并整合與理解重要詞語含義相關信息 ”的能力。該題答題范圍明確, “個”的三層含義較為明顯,關鍵在于這三層含義由實及虛、由本義到引申義的內在延伸關系。江蘇卷很重視對重要詞語、概念含義的理解。該題答題范圍明確,含義的層次清晰,是個稍有難度的好題。2.請簡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論述層次。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個層次;其次,闡述了中國畫中的小亭或小舟所體現的“臺上玩月”這一境界的心靈特點;最后,指出中國畫家都想達到“高臺玩月”的境界。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第四段開始談了張潮人的境界的三個層次,之后說了“小亭”“小舟”的“心靈高臺”“宇宙船”,最后是說中國畫家想達到的境界。試題評點 該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的能力。重視思路把握是江蘇卷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的傳統題型, 2014年沿用了 2012年高考江蘇卷第 16題(見前面《笑的價值》“問題研讀”第2題)的命題思路,考查的是段內思路層次,難度比 2012年有所降低。該題最易混淆的是二、三之間的層次。尤其是第四段最后一句話單獨為一個層次,恐怕讓不少考生誤判。其實,從論述對象上劃分層次、理清思路是個重要方法。該段三個層次分別論述的是人的三層境界、中國畫所達到的境界、中國畫家想追求的境界。3.請結合對文末“不離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闡釋“乾坤草亭”的內涵。答案“不離亭子”,表達了一個小“點”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現了生命在無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與乾坤的關系,寫出了“小”的個體面對無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態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從此困境突圍的可能路徑。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 首先要明確“亭子”的含義,這個“亭子”就是一個“點”,但是這個“點”又表現了宇宙之大。“草亭”和“乾坤”是“小”和“大”的關系,是個體生命和宇宙的關系。第7頁 共10頁試題評點該題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重點是內容的深意和主旨。題干提供了理解的途徑:結合對“不離亭子,不在亭子”句子含意的理解。“乾坤草亭”包含著“不離亭子”“不在亭子”兩層意思,先結合相關文字分別解釋 “不離亭子”“不在亭子”的含意,再結合全文深挖它包含的主旨內涵。該題有難度,出得好,真正考查出考生在“真閱讀”下對文本內容的把握及深層內涵的領悟。2015江蘇現代文閱讀:論述類文本(18分)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題。羅丹的雕刻熊秉明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無論是對神秘力的崇拜,對神的崇拜,或者對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龕里,把英雄像放在廣場的高偉基座上,都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與英雄的形象具體化。他的創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雖然有相當的自由,可以發揮個人才華,但是無論在內容上,在形式上,還要首先服從一個社會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有時,我們在廟宇裝飾、紀念碑細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帶的配曲。羅丹的出現,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變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約束打破。他不從傳統的規格、觀眾的期待去考慮構思,他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造的出發點。雕刻首先是一座藝術品,有其豐富的內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會意義。所以他的作品呈現的時候,一般觀眾,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驚駭,繼之以憤怒、嘲諷,而終于接受、欣賞。他一生的作品,從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銅時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諾亞第十五》都受到這樣的遭遇,只不過引起的波瀾大小不同而已。欣賞羅丹畢生的作品,我們也就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從嬰孩到青春,從成熟到衰老,人間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愛和欲,哭和笑,奮起和疲憊,信念的蘇醒,絕望的呼訴 ??都寫在肉體上。他說“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體已經開始扭曲,破裂;他說 “尊重傳統”,然而他已經把雕刻從紀念碑功能中游離出來。他所做的不是凱旋門,而是 “地獄之門”。這是一大轉變。凱旋門歌頌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而“地獄之門”上沒有英雄。“地獄之門”其實也可以稱作“人間之門”,而羅丹所描述的人間固然有鮮美和酣醉,但也彌漫陰影和苦難,煩憂和悲痛,奮起和隕落。羅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諸影,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語言。在羅丹手中,塑泥變成聽話的工具,從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膽地改造人體,更自由地探索嘗試,更痛快地設計想象世界中詭奇的形象。現代雕刻從此可能。說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 因為雕刻本身取得意義; 說他的雕刻破壞雕刻的定義,已經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為雕刻不僅具有堅實的三度實體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詩,侵入哲學。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見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 因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現凝定, 生命啄破雕刻的外殼又一次誕生。他說:“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 ”每天有那么多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從世界的各個角落來到巴黎羅丹美術館,在他的雕像之間徘徊,沉思,因為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話說, “開向生命的窗子 ”。 (有刪改)16.請簡要概述第一段的論述層次。 (6分)【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的能力。能力層級 C級。【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發生源自人類的崇拜心理, 接著論述雕刻家的創作要服從于約定俗成的社會要求,最后補充說明雕刻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只是配曲。【解析】這類題目關鍵是按照原文層次順序依次分析,不能倒置、錯亂。第一段可分為三層:先提出觀點——“雕刻的發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并對其進行舉例論證,這是第一層;接著又提出一個觀點——“他的創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并對其進行因果論證,這是第二層;最后一層是對上文兩個觀點的補充說明,使論述更嚴密。在理清層次的基礎上再用自己的語言整合即可。第8頁 共10頁【點評】概述論述層次是就文本本身特點設題,出題的形式上有兩種:局部段落論述層次概括和整體文章論述層次概括兩種。江蘇似乎是年年都考,是相當成熟而又具有價值的題型。17.羅丹給雕刻帶來的 “根本性的變革 ”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 (6分)【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層級 C級。【答案】在雕刻觀念上,羅丹是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為出發點進行創作;在雕刻內容上,羅丹的雕刻體現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段,大膽改造人體,恣意表現生命,自由表達想象中的詭奇形象。【解析】通觀全文, “根本性的變革 ”主要在第 2至第4段中。分別找出其中的觀點句、概括句、評價句、總結句等,如第 2段中的“他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造的出發點”,第3段中的“欣賞羅丹畢生的作品,我們也就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第4段中的“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膽地改造人體,更自由地探索嘗試,更痛快地設計想象世界中詭奇的形象 ”等。找出這些關鍵性語句,再將它們分門別類加以整合即可。難點主要在 “觀念”、“內容”、“形式”這三個“類”的關鍵詞的提煉上。【點評】這也是一道傳統題型,考查考生對信息的捕捉、篩選、分析、整合的能力,屬于好題。18.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 “開向生命的窗子 ”的內涵。(6分)【命題立意】本題考查考生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的能力。能力層級 B級。【答案】雕刻開啟了以生命為表現內容的歷史;雕刻成為人們思考生命的載體;雕刻呈現了羅丹對生命的思考與想象;雕刻帶給藝術家們以創作的啟示。【解析】解答此題,先要弄清這句話的意思。這是一個形象化的語句(比喻句) ,聯系上下文完整表述應為: “,那些青銅和大理石 ?是,開向生命的窗子 ?”。“那些青銅和大理石 ”代指羅丹的雕刻作品,“窗子”比喻觀察外界的通道;同時這一“窗子”是開向“生命”的,則說明我們觀察的對象是“生命”。這樣問題指向就明朗了:是在問“為什么說羅丹雕刻作品是人們觀察,生命?這一對象的,窗子??”不過依據題目中“結合文章”的要求,這些啟示又不能脫離文本內容,實際就是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依據第5節中“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見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這句話和第1節與第3節內容,可以得出第1點;依據第5節“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現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殼又一次誕生”和第第6節中“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這兩句話可得出第2點;依據第5節“說他的雕刻破壞雕刻的定義,已經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為雕刻不僅具有堅實的三度實體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詩,侵入哲學”和第6節“他說:,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可以得出第3點;依據第6節內容,可以得出第4點。【點評】理解句子含義題也是常規題,最能考查考生理解與分析能力,難度比較大,考生得高分不易。提供的標準答案看似較亂,尚可精益求精。【點評】今年選文仍為論述類文本,和往年相比由國外回歸國內。題型分別為段內層次的分析、文本內容概括、關鍵句子內涵的解析,均屬常規題型,著重考查學生的文本研讀能力。論述類文本談論的是羅丹的雕刻,有濃郁的美學味和文化氣,題目難易有梯度。命題探究及備考啟示1.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