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史》課件第一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_第1頁
《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史》課件第一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_第2頁
《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史》課件第一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_第3頁
《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史》課件第一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_第4頁
《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史》課件第一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春秋戰國時期的

社會福利思想【本章要點】孔子以“仁”釋“禮”,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社會思想體系,提出了“均無貧”“泛愛眾”“薄賦斂”“富民”“惠民”等極具影響力的社會福利主張,界定了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構建了別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作為道家學派的創立者,老子援“天道”以論“人道”,提出了“天道均平論”,力倡“無為”,并提出“甘食美服”的理想社會福利指標,認為這只有在理想的“小國寡民”社會,才能得以實現。從表面上看,崇尚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老子似乎是一位“福利取消主義者”,但實際上他卻是從根本上關注民生福利的思想家?!颈菊乱c】

與儒家的等級之愛不同,墨家強調的是無差等的“兼相愛”,而且認為人們之間的“兼愛”同“相利”是分不開的。作為小生產者利益的代表,墨子的社會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張在于給民以“衣食生利”,堪稱真正的“生民之學”。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從“性惡論”“自為論”出發,提出了“反濟貧論”“貧富分化合理論”等主張,反對國家為百姓提供基本的社會福利保障。這些觀點在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思想史上別具特色,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研究?!豆茏印方沂玖恕皞}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和“愛之,利之,益之,安之”的社會福利原則,還具體設計了“安老、慈幼、恤孤、養疾、合獨、問疾、通窮、振困、接絕”等具體的社會福利實施方案,并力倡用調查統計的方法來發現和研究社會福利問題,這些都在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關鍵概念】“重禮”與“貴仁”;天道均平論;性善說;反濟貧論;平糶救荒論第一節孔子的社會福利思想從歷史上看,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特點在于:以禮為行為規范,以仁為思想核心,以義為價值準繩,并以“仁”釋“禮”,將社會外在規范化為個體的內在自覺。并且從上述思想體系出發,孔子提出了“均無貧”“泛愛眾”“薄賦斂”“富民”“惠民”等極具影響力的社會福利主張,提出了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構建了別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一、學術背景1、孔子其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生卒年約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之間??鬃邮侵袊糯鷤ゴ蟮乃枷爰液徒逃?,被賦予“圣者”和“至圣先師”的歷史地位。其代表思想保存于《論語》之中。2、時代特點春秋時期,社會劇烈變革,“一切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學術文化均開始發生變化(童書業)”,所以孔子的思想就是這一過渡時代在思想領域的反映。二、“重禮”與“貴仁”(一)重禮——孔子思想體系中的表層結構禮是一種社會行為的規范。狹義的“禮”,指儀文,即世俗意義之禮;廣義的“禮”,指節度秩序,為理論意義上的禮??鬃由钤诖呵飦y世,為糾正“禮崩樂壞”的時弊,竭力提倡“禮治”,即周禮。“禮”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墩撜Z》中有43段話說到禮,“禮”字共出現了75次,足見孔子對“禮”的重視。禮還是約束人們一切行動的行為規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ā墩撜Z·顏淵》)二、“重禮”與“貴仁”

(一)重禮一方面:保守的、落后的孔子幻想以陳舊的周禮來作為整合社會秩序的依據,這顯然是保守的、落后的;另一方面:民主性、人民性孔子的“禮”論中所包含的“反對殘酷的剝削壓榨,要求保持、恢復并突出地強調相對溫和的遠古氏族統治體制,又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二、“重禮”與“貴仁”

(二)貴仁——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愛人孝悌忠恕仁“仁”的最核心的主張是“仁者愛人”,實際上是一種處理人和人關系的原則?!異廴恕褪菒垡磺腥?,并沒有什么階級、等級的規定;著眼于人的共性,而不是著眼于人的社會差別。1“仁”把外在的禮變為內在人性心理原則,使外在的禮變為內在的、自覺的理性行動,使禮有更牢固的基礎。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在實踐中達到“仁”的境界,完全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2提出“等差之愛”外推邏輯的萌芽。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論語·學而》)3二、“重禮”與“貴仁”三、“有道”社會的福利觀第一:在這種理想的“有道”社會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這應是君子向往的一種至高的境界?!澳赫?,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曾晳“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孔子第二:在“有道”的理想社會中,應該重點關心照顧的是老人和兒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薄墩撜Z·公冶長》四、“惠民利民”思想(一)濟眾助人(二)均無貧(三)薄賦斂四、“惠民利民”思想

(一)濟眾助人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二)均無貧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論語·季氏》)(針對諸侯、士大夫而言,并未針對勞動人民)(三)薄賦斂

1、輕稅政策,藏富于民2、使民以時五、“富而后教”的社會教化論第一:從思想上對百姓施加教化,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反對“不教而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第二:提出了“庶”“富”“教”的社會教化程序論思想。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第二節孟子的社會福利思想

在社會福利思想發展史上,孟子發展了孔子以“仁學”為核心的社會福利思想主張。他以人性善為出發點,以重民思想為基礎,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命題和“仁政”“王道”“制民恒產”“井田制”等社會主張。孟子的社會福利主張對于強化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學術背景1、孟子其人孟子,名軻,戰國時鄒人(今山東鄒城)。生卒年約在公元前371年至前289年之間。孟子自視為儒家正統,十分景仰孔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實捍衛者。孟子一生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是“從政”愿望卻未能實現;晚年效仿孔子,安心聚徒,著書立說,其言論思想主要保留在《孟子》一書中。2、時代背景戰國中期,政治上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的過度,“七雄爭霸”兼并戰爭繼續,同時經濟、政治領域的變法圖強;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法、道、兵家等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張。孟子以正統思想自居,提出了他以“仁政”“王道”為核心的統一天下、謀求安定幸福的濟世之方,并系統闡述了“施恩于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福利思想主張。二、性善說與重民論(一)人性善第一,孟子認為人之所以區別于禽獸,在于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孟子把“四心”作為人性善的基本內容,實際上是把人性歸為社會性。第二,孟子認為“四心”是人類道德的肇端,又稱“四端”?!八男摹狈謩e與仁、義、禮、智一一對應,仁、義、禮、智的萌芽,先天地存在于人心之中,不是外力強加給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第三,雖然人性本善,但社會上仍然有“君子”與“小人”之分,這一方面是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所致。二、性善說與重民論

(二)民為貴“愛民”“利民”“重民”“虐民”“殘民”“罔民”第一,民之向背關系國家興亡?!拌罴q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第二,傾聽國人意見。要求統治階級注意傾聽民眾的意見,“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钡谌瑺I造與民同樂的社會氛圍。不僅在經濟上“利民”“惠民”,更要在愛好、情感方面與民溝通。齊宣王與民同樂。三、理想王道社會的福利觀(一)理想社會的生活福利指標理想社會的基本標準:“養生喪死無憾”理想社會的生活福利指標: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總之,孟子的理想社會實際上是由一個個男耕女織、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構成的小康社會。三、理想王道社會的福利觀

(二)制民恒產第一,恒,常也。議統治者給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百畝之田”“五畝之宅”。第二,“制”,在這里有規定或制定之意。農民不能漫無限制地自行占墾土地,而應由國家來“制民之產”,即國家把給予每一農戶的“百畝之田”“五畝之宅”作為制度規定下來,這實際上規定了社會基本保障線。第三,孟子還將人們的經濟狀況與道德狀況直接聯系起來,探討了“恒產”與“恒心”的關系,從而為“制民恒產”提供了理論基礎。所謂“恒心”,是指百姓接受統治者的統治而無造反離叛之心。四、救濟窮弱思想第一:窮、弱具體是指:老、幼、鰥、寡、孤、獨;第二:發展孔子“斂從其薄”的賦稅思想,提出“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的原則,即主張國家的賦稅、徭役必須有明確的制度可循,不可隨意侵奪;第三:實施救濟的社會機構有二,其一以國君為代表的國家政權,其二是帶有強烈宗法家族色彩的鄉里鄰居的社會組織。第三節荀子的社會福利思想一、學術背景1、荀子其人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杰出的思想家,先后在齊、趙、楚、秦等國進行政治與學術活動,尊崇孔子,批判孟子。2、思想特點(1)帶有先秦“百科全書派”的特點,主體屬儒,又批判吸收了百家思想;(2)最早將儒法結合起來,”儒法一體論“的提出者;(3)帶有濃厚的經驗論色彩。二、“天人分途”與“人性惡”(一)天人分途1、荀子將天完全視為自然性質的天。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2、影響

(1)天的變化和人類社會的變化有著不同的規律,天盡天之職,人盡人之職,各不相干,由此荀子的人性分析擯除了神秘色彩。(2)社會福利思想的出發點便不再具有神秘性,不是來自神的恩賜,而是具有極強的政治現實性和利害性。二、“天人分途”與“人性惡”

(二)性惡論

1、與孟子“人性善”的主張不同,荀子主張“人性惡”。2、評價(1)將人的物質生活欲求作為研究人性的出發點,比起性善論更為樸實和真實,因而具有更強的說服力。(2)禮義道德非先天固有,乃后天學習的結果。由此,荀子否認了先天的道德觀念。

三、“節用裕民”“以政裕民”的社會福利思想(一)“養欲”“節欲”的社會福利論

1、與孟子性善說的“寡欲”主張不同,荀子認為,人的欲望是天然合理性的存在,是人之作為人的基本權利,應該予以滿足。2、在如何養欲的問題上,荀子提出了“平政愛民”的觀點。3、雖然應該設法滿足人的欲求,但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需要通過禮來約制人的欲求,使之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三、“節用裕民”“以政裕民”的社會福利思想

(二)“以政裕民”的社會福利觀“以政裕民”體恤孤獨下富則上富君舟民水四、社會管理和理想社會(一)社會管理思想社會秩序可期待善用“大儒”社會管理思想禮法并用賞罰分明

四、社會管理和理想社會

(二)理想社會論1、人才主義、差序格局和階級秩序;

“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荀子·君子》)

2、社會上層應保持謙虛和責任意識,為人隨和,遇事謙讓;3、明確的社會分工,士農工商各司其職。第四節老子的社會福利思想一、學術背景1、老子其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边@說明老子與孔子的生活時代大體相同,他精通古禮,諳熟于周代典章制度,是當時聞名遐邇的智者。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天道均平論:援“天道”以論“人道”,老子認為天、人是相分的,天道均平,人道也應均平,以此告誡統治者不要過度剝削?!盀闊o為,事無事”:統治者“有為”是百姓之災,“無為”才是百姓之福,意思是說統治者不要事無巨細,每事必問,陷入事務主義歧途,那樣,人民將無所適從,國家將越治越亂?!靶衙裾摗保盒衙窦炔皇敲枋鲈忌鐣?,也不是“桃花源”式的烏托邦,而是像馮友蘭所理解的,是一種精神境界,反映了百姓渴望公平與和平。第五節墨子的社會福利思想一、學術背景墨子,名翟,魯國人。生卒年代約在前468年—前376年,主要活動于春秋末年和戰國初期,早年曾受教于儒家。曾做過木工,技藝超群,是小生產者階層利益的代表?!赌印芬粫橇鱾髦两竦哪业拇碜?,主要思想是“利民”“惠民”“愛民”。二、儒、墨思想之對比儒家思想1、等級之愛2、古代文化的辯護者,辯護它是正當的、合理的;3、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墨家思想1、“兼相愛”2、古代文化的批判者;3、代表小生產階級的利益三、墨子的主要思想“兼相愛”“交相利”: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天下混亂是根源于個人“自愛”“自利”,因此要以“兼相愛”取而代之,并且以“兼相愛”“交相利”為思想原則,墨子提出了具有鮮明的“愛民”“利民”特色的社會福利思想;“賑災備荒論”:墨子對百姓的饑寒交迫十分同情,認為除天災之外統治者橫征暴斂也是重要原因,因而提出應當賑災備荒,主要方法有積粟備荒、節用抗災和足財抗災?!袄瘛薄皭勖瘛彼枷耄禾峁嶋H的物質生活資料、輕徭薄賦、“勞者得息”和對弱勢群體提供援助,這些都是具體的操作,區別于儒家的“仁”的思想。第六節韓非的反社會福利論一、學術背景韓非其人

韓非,韓國人,出身于韓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生卒年大約為前280年至前233年,曾學習黃老南面之術、荀子的思想。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受到秦王的贊賞,思想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為中央集權的發展做了思想上的準備。二、主要思想(一)“自利自為論”

1、“性惡論”:作為荀子的學生,韓非接受了荀子的“性惡論”,認為利欲之心是由人的生理機能決定的,只有滿足人的利欲,人們自然會趨向之。

2、“自利自為”的人際關系(1)父子、母子關系中的“自利自為”;(2)君臣關系中的“自利自為”;(3)一般社會關系中的“自利自為”。二、主要思想

(二)“貧富分化合理論”

反對國家以“仁愛”為指導治國,不主張對百姓實施“養生喪死”“濟貧足民”的社會福利政策,相反強調“利害關系”和“爭”;雖然韓非承認貧富分化的合理性,但是也認為過度的貧富分化的社會危害性。(三)“反足民論”

不同于先秦其他學派“足民”“惠民”“養民”“教民”的思想,韓非反其道而行提出“反足民”,理由是:其一百姓“財貨足用”之后會產生怠惰之心;其二百姓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二、主要思想(四)“反濟貧論”

在貧富分化與“反足民”思想的合理性之下,自然反對國家救濟貧民,只有按法辦事,國家才能實現大治。濟民會破壞法制,也會鼓勵懶惰的滋生。第七節《周禮》中的社會福利思想一、學術背景

《周禮》,又稱《周官》,因該書把國家政權按職能劃分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大部分,故名《周官》,學術界一般認為《周禮》成書于戰國后期。戰國后期,七雄爭霸,諸子百家都從不同的角度為統治者提供“一天下”的方略,《周禮》的作者也試圖為正在形成中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政權設計一套龐大而完備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二、主要思想(一)備荒賑饑思想

包括災前備荒和災后救濟兩部分內容,《周禮》中關于災后救濟的部分可謂是集大成式的總結,主要有十二項,但是后世延續下來的僅有“散利”一種,所謂“散利”是指國家給受災百姓發放救濟糧或貸給百姓良種。(二)惠民恤民思想

恤民振窮:主要針對老、幼、鰥、寡、孤、獨、廢疾者無息貸放:直接貸粟,秋后償還免服徭役: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第八節范蠡、李悝的平糶救荒論一、學術背景1、范蠡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市)人。據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范蠡輔佐越往勾踐,在吳越爭霸中最終滅掉吳國,被封為上將軍。后轉而經商,自稱為陶朱公。作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農作物收獲循環為依據,提出了谷物平糶思想,成為中國救荒史上平糶理論的鼻祖。一、學術背景2、李悝

李悝,又稱李克,出身于魏國貴族家庭,約生于前455年,卒于前395年,是戰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李悝在社會福利思想史上的貢獻在于,他把范蠡提出的平糶之法進一步深化,將其與維護農民的利益、維持國家統治的穩定聯系起來,直接為漢代耿壽昌創立常平倉制度準備了條件二、平糶1、含義:

所謂“平糶”,又稱平糴,是指封建國家在豐年征購糧食儲存以待荒年發放的穩定民食的措施。2、產生的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之后繼而出現災荒,統治者認為是政治昏暗和上天降罰的結果。因此,在災荒發生后,統治者一般都緊急策劃賑救。但是當時最常用的散財發粟,因政府財力有限,難以長時間維持,所以平糶法應運而生。三、“平糶救荒論”(一)范蠡的平糶法1、提出依據:農作物收獲循環論,農業收成是經常變動的,谷價隨收成的好壞上下波動;2、災年谷價過高時,官府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糧食,反之亦然。這樣可使谷價趨于平穩,農末俱利;3、范蠡的平糶法是從政府的角度出發,且首次提出“谷賤傷農”的口號。

(二)李悝的平糶法1、李悝繼承了范蠡的平糶法;2、二者基本上是相同的,李悝用豐年的上熟、中熟、下熟,對應歉年的大饑、中饑、小饑。上熟政府多收糧,大饑多放糧,依次類推。三、“平糶救荒論”

(三)比較相同點:基本思路相同、歷史影響相同不同點:(1)范蠡平糶論的目的是使農民和工商業者都受其恩惠,即所謂“農末俱利”,而李悝談平糶的目的則是“民農不傷”,即農業消費者和生產者都從中得到好處;(2)范蠡的平糶論重在使價格在允許的范圍內上下浮動,而李悝則將重點放在豐年收購和歉年拋售這一環節上。第九節《管子》中的社會福利思想一、學術背景

《管子》一書并非春秋時期齊國大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所著,而是托名于管仲的一部論文集,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管子》是戰國中后期的作品?!豆茏印芬粫且札R國社會經濟發展為背景,以法家先驅管仲富國強兵思想為指導,以加強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政治經濟權力為目標,吸取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三晉法家思想為主體而發展起來的內容廣泛的治國思想。二、主要思想(一)行“九惠之教”

1、安老扶少、養生喪死是古代社會福利的主要思想,《管子》具有特點之處在于不僅進行了原則性的討論,更多的是對具體的執行程序進行了論述。

2、九惠之教即九項惠民措施,分別是老老、慈幼、恤孤、養疾、合獨、問疾、通窮、振困和接絕。(二)社會福利調查統計論

《管子》不僅重視社會福利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而且在不少篇章中反復強調了進行社會福利問題調查統計的重要性,只有進行深入細致的社會調查,才能及時、準確地發現社會問題,并據此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二、主要思想

(三)貧富論

1、《管子》中對于貧富問題的論述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分析了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解決貧富問題的策略;

2、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