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_第1頁
第一章比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_第2頁
第一章比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_第3頁
第一章比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_第4頁
第一章比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

比較教育導論授課老師:楊九斌聯系方式:jiubing20050926@126.com第一節比較教育的產生及其在國外的發展

比較教育的史前時期(1817年以前)1比較教育的奠基時期(1817年~19世紀末)23比較教育的形成時期(20世紀上半葉)比較教育的蓬勃發展時期(二戰后至今)4一、比較教育的史前時期(1817年以前)比較教育的根源存在于更遙遠的歷史之中。色諾芬(Xenophon,公元前430-前355,希臘歷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著有《回憶蘇格拉底》、《波斯國王塞勒斯傳》

等。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古羅馬著名教育家、散文家、政治活動家,雄辯術的倡導者《演說家》、《共和政體》“一個名符其實的雄辯家,必須能夠就眼前任何問題,任何需要云云語言藝術闡述的問題,進行演說,以規定的模式,脫離講稿,伴以恰當的姿勢,得體、審慎地進行演說。”

馬可·波羅

(MarcoPolo,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東方見聞錄》玄奘(602-664)唐代僧人,7世紀中期到印度學習佛教《大唐西域記》

史前時期的特點主要是旅游者、訪問者的觀感描述,并做一些印象性評論;隨意性強,主要是出于一種興趣和個人愛好;比較零散,不成系統,很多比較主要出自其他目的,如抨擊本國政府不重視民生,國家治理有問題,通常采用一些教育例子來說明;幾乎沒有實際應用目的。美國比較教育學家諾亞和??怂固狗Q這一時期的教育比較為“旅行者見聞”(travellers’tales)。

二、比較教育的奠基時期(1817年~19世紀末)

馬克·安托萬·朱利安

(1775-1848,見習記者、見習外交官,1817年以后專心從事文化教育事業?!氨容^教育之父”、“國際教育研究的先驅”)《關于比較教育的工作綱要和初步意見》1.建立和研究比較教育的必要性和設想四條建議:組織一個國際教育協會,聘任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搜集工作;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教育資料,提供國際教育協會分析研究,以提出適當的教育改革建議;建立師范學校教育體系,用最新的方法培訓教師;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期刊,傳播教育改革經驗。

2.比較教育研究的調查表格影響和歷史貢獻第一次系統地倡導和闡述了建立比較教育的基本設想,他的《綱要》被比較教育界廣泛公認為最早系統闡述關于比較教育設想的序言性草案。最早提出“比較教育”這一術語,為比較教育作為一門教育學科或一個教育研究領域的形成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他的開創性工作使比較教育的研究工作結束了以前那種零散地夾雜于別的學科研究或紀實性文藝作品中的無序狀況,找到了自己的生長點。為比較教育的發展在一開始奠定了一個不斷科學化的發展方向。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比較的研究方法,盡管還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的品質,但畢竟明確地把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體系化了,這就為比較教育擺脫無結構的比較和散漫的評論,進而建立自己的方法論體系邁出了第一步。庫森(VictorCousin,1792~1867,法國比較教育學家,外國教育情報調查人)受法國教育部長之命考察普魯士的教育,并寫出了《關于普魯士公立教育情況的報告》,為法國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基佐法案》(1933)提供了重要參考?;衾埂ぢ℉oraceMann,1796~1859,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教育督察長,“公立教育之父”)

《第七年報告》贊賞了普魯士學校出色的教學方法和非強制性的紀律。田中不二磨(1845-1909

)(明治時期人,1875年被提升為日本文部次長)《理事功程》

1871年參加日本使節團對歐美的訪問,考察了歐美教育制度,對日本教育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中國:洋務運動,興西學,學洋技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容閎:《西學東漸記(MyLifeinChinaandAmerica)》奠基時期的特點本階段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紹外國教育經驗,作為改進本國教育制度的借鑒。但這一時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書式的,往往忽視別國教育與當地社會生活的聯系,忽視對別國的教育經驗在本國的可行性的深入討論。比較教育史上稱這一時期為“借鑒時代”,也稱為“學科倡導階段”或奠基階段。思考:比較教育首先興起于何處?為何?比較教育研究為何起初主要有政府官員實行?這背后反映了何種問題?這種現象對比較教育研究取向與什么影響?三、比較教育的形成時期(20世紀上半葉)

邁考爾·薩德勒(MichaelSadler,1861-1943,生于英國南約克郡,曾進入牛津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師從歷史學家湯因比和政論家羅斯金。“因素分析時代”的先驅)《我們從對別國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學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1900)目的論“比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應當是直接地借用國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經驗,而是在研究別國教育的基礎上,以改善本國的教育為目的?!北容^教育的真正價值主要還不在于從別國的教育中移植某一個片段,而是在于分析和理解別國教育制度中體現的精神,在于從深入的分析比較中發現教育的普遍規律,從而找到改善本國教育的途徑。方法論十分重視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認為要聯系各國教育的不同社會環境來對不同國家的教育進行分析比較。反對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確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究校外事物的主張。任何出色有效的教育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歷史之中的,因而總是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特性,理解這種反映在教育中的民族性,將促使我們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們自己的教育制度,從而也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國外的教育經驗?!皩W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學校內部的事情更重要,并且校外的事可以支配和說明校內的事”?!拔覀儾荒芟裥『⒐浠▓@那樣,信步漫游于世界教育制度之林,從一棵樹上采取一朵花,從另一棵樹上摘取一些葉子,并且希望把所搜集到的東西栽種在自家的土地上,就會得到一顆活的樹?!庇绊懞拓暙I薩德勒提出的以歷史主義為主要特點的因素分析理論對20世紀的比較教育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日本比較教育學家沖原豐:“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薩德勒對19世紀至20世紀的比較教育研究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薩德勒因素分析的方法論不僅力圖克服過去比較教育研究著眼于學校教育的表面現象的局限,而且還倡導通過比較研究對本國教育的發展趨勢提出科學預測的思想。薩德勒提出的科學系統的比較教育理論及其實踐,對比較教育的科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艾薩克·利昂·康德爾(IsaacLeonKandel,1881-1965,美國著名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的學生。)《比較教育》(1933),后改為《教育的新時代:比較研究》(1954)

教育與民族—國家之間的關系目的論:比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發現教育問題,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決方法,以及發展教育的原理和原則”。

方法論1.歷史主義“比較教育的研究是教育史研究的繼續,它把教育史研究延伸到現在,以闡明教育和多種文化形式之間必然存在的密切聯系?!?/p>

2.民族性和民族主義“每一國的教育制度,都充分表現出該民族的特性,即一國的教育制度是一國所期望和值得有的制度。”

“除非把握了教育制度的核心——民族主義——比較教育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教育本身就是在民族成員中傳播和灌輸民族主義的一種社會文化機制,并且“教育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上,占了日益重要的位置”?!懊褡逍院兔褡逯髁x可以綜合為一個意義,即以共同文化為基礎,表現出一種有共同居處、共同生活、共同發展和共同自尊自覺的精神”。3.因素與力量“比較研究,首當欣賞那構成教育制度之無形的精神和文化因素及學校事業以外的各種力量?!?/p>

社會的、自然的、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和文化傳統的等各種因素。影響和貢獻康德爾對比較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的闡述是最為完整、最為系統的。他的《比較教育》不僅是因素分析時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整個比較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档聽杽撛煨缘乩^承并發展了薩德勒的比較教育思想,他提出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性思想影響了漢斯等一代比較教育學家,對其以后的比較教育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尼古拉斯·漢斯(NicholasHans,1888-1969,英國比較教育學家)

《比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傳統研究》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爾的歷史主義方法論思想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使這種方法論體系變得更加細致和完善。

1.民族性“國民教育制度像民族國家的政體和民族文學一樣,反映了一個民族國家區別于另一個民族國家的主要民族特征。每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體現著其社會結構和民族特性,如民族構成、通行的語言、宗教信仰、歷史傳統、地理狀況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教育制度,并通過教育制度表現出來?!?/p>

“教育傳統”是造就一個種族統一、宗教信仰統一、語言統一、領土完整并擁有共同的政治主權的近代民族國家的重要力量。

2.方法論歷史主義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歷史之中的,深受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因素影響的,所以“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研究這些因素,比較各國解決由這些因素產生的問題的辦法,這就是比較教育的主要目的”。

因素分析他把影響教育的因素歸為三類:自然因素、宗教因素和世俗因素。漢斯對比較教育的貢獻: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歷史主義和因素分析的思想。薩德勒、康德爾、漢斯三者的比較:薩德勒提出了因素分析的方法,但對具體的影響教育的因素未做具體分析和闡述;康德爾提出了影響教育的無形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因素,但帶有濃厚的比較教育思想,深入細致地討論了各種影響教育制度及其發展的因素和力量,將歷史主義的主觀性;漢斯綜合發展了他們的方法論與具體的因素分析結合起來,將比較教育在因素分析時代的發展推到頂峰。這一時期的特點比較教育學已經開始從教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教育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比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比較教育正式成為高等學校的課程,1898年,拉塞爾博士(Dr.JamesRussell)首次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設比較教育課程。從此以后,許多國家的大學和師范學院先后設置這種課程。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研究的規模還不夠廣泛,研究方法還比較單一,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

四、比較教育的蓬勃發展階段(二戰后至今)

(一)發展期(20世紀50~60年代)

(二)高原期(20世紀70年代)

(三)反省期(20世紀80年代)

(四)擴展期(20世紀90年代)

(一)發展期(20世紀50~60年代)

(二)高原期(20世紀70年代)

(三)反省期(20世紀80年代)

(四)擴展期(20世紀90年代)

(一)發展期(20世紀50~60年代)1.國際性的教育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先后成立

1951年,UNESCO成立了漢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國際教育成績評價協會;1963年,UNESCO附設了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1968年,OECD附設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2.比較教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比較教育課程在各國的普通大學和師范院校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比較教育研究得到了更多政府和國際組織的財政支持。3.專業組織和研究成果☆

美、英、德、法、加、澳、荷蘭、西班牙和日本等國家先后成立了比較教育學會。

學術期刊: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了多卷《世界教育調查》、《教育年鑒》等國際性的教育調查與統計資料;195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漢堡教育研究所主編的《國際教育評論》創刊;

《比較教育評論》1957年創刊美國比較與國際教育學會會刊《比較教育》1964年創刊歐洲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比較》英國國際與比較教育學會會刊;此外,還有《加拿大教育和國際教育》,加拿大比較教育學會出版,1973年。☆

重要的比較教育研究論著:1955年,康德爾《教育的新時代》;1958年,埃德蒙·金《別國的學校與我們的學校:今日比較教育》;1960年,馬林森的《比較教育研究導論》;1961年,施奈德的《比較教育》;1964年,貝雷迪的《教育中的比較方法》;1965年,霍爾姆斯的《教育問題:一種比較的方法》;1969年,諾亞和埃克斯坦的《比較教育的科學探索》等。4.研究方法的豐富和發展

貝雷迪的“比較四步法”(又稱“純粹比較法”)霍姆斯的“問題法”埃德蒙·金的“教育洞察法”諾亞和??怂固沟摹翱茖W量化分析法”從社會學和其它社會科學引入的結構功能分析框架和社會變量分析方法等

(二)全面期(20世紀70年代)

1、比較教育研究在國家分布上得到擴大,很多第三世界國家也開始注意發展比較教育研究。重要的比較教育學者的分布也從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轉而向非洲、亞洲擴散。1978年,中國比較教育研究開始恢復和發展起來。2、比較教育研究的學會組織在這一時期繼續發展,并開始形成國際性的研究網絡。1970年,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理事會成立1974年,中國比較教育學會臺北分會成立;1979年,中國比較教育學會成立。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和福特財團等一些國際組織和財團資助和組織的教育比較研究項目繼續得以開展,其中有些項目還有第三世界國家的研究者參與研究。(三)反省期(20世紀80年代)

1、關于結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的爭論各種對結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保守的意識形態、對世界體系中現存依賴關系的支持、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而忽視學校內部的教育過程,尤其是忽視教育的認知因素等方面。實際上是關于歷史主義和科學方法之間的爭論。2、關于比較教育中意識形態的爭論

1983年2月,美國《比較教育評論》發表了愛潑斯坦1982年在美國比較教育學會學術年會上的主席講話《左和右的思潮:比較教育中的意識形態》。愛潑斯坦認為,由于比較教育面臨各種不同的民族傾向和不相容的世界觀,特別容易受其影響,所以,過去從研究方法的客觀性和非意識形態的角度解釋比較教育發展的主要模式是不恰當的,我們有必要對已經影響到比較教育的各種意識形態作出適當的說明,否則這個問題可能會模糊我們的洞察力,腐蝕我們的研究工作的價值。梅斯曼等人批評愛潑斯坦說這是把冷戰的政治思考轉移到了學術界,認為這種轉移將是窒息思想自由、禁錮學術探索的最快方式。阿爾特巴赫也不同意愛潑斯坦的這種觀點,認為愛潑斯坦把比較教育描述成了一個已經不能提供“客觀的證據”的研究領域。這場爭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關于“科學方法”爭論的延續和深化。3、關于教育依賴理論的爭論

依賴理論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主要是經濟學和國際政治學從反省現代化理論的角度出發,用世界體系中“中心——邊緣”關系對第三世界國家“低發展”現象的一種解釋。主要觀點:由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竭力遏制,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文化、教育上依賴于發達國家,因而在不平等的“中心——邊緣”關系中總是被迫處于不利的邊緣地位,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發達同時也是第三世界國家低發展的一個原因。

依賴理論應用于教育比較研究,又有多種具體的研究取向和解釋模型,同時它又與世界體系分析理論、新殖民主義理論、文化復制理論等交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