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測評(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傳統中國基本是將財權集中于中央,但由于管理區域的擴大和公共事務的增多,到清朝時,地方政府在承擔一定政治、經濟、社會功能與責任的同時,自然而然被賦予一定的財政權力,甚至在晚清還出現了中央財權下移和地方分權的現象。清代初期,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分野,但有以“起運”“存留”為標志的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劃分和調整。“起運”與“存留”實質上就是中央與地方對于所征收錢糧按一定比例進行再分配。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皇權的高度集中導致財權的高度集中。戶部作為中央財政主管機構,制定財稅征管政策,包括修訂和編纂《賦役全書》以實現各省、州、縣的賦役定額化;推行和利用諸如“易知由單”“實征紅簿”“串票”“截票”等征稅工具,以及滾單催征、順莊編里等征收方法,確保賦役的足額征收。與此同時,通過起運、存留制度調劑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收支比例,通過解款和協款制度調劑不同省份、不同地方之間的收支余缺,從而控制地方財政。康熙以后還采取“悉數解司”與戶部掌管“奏銷”的舉措,進一步強化中央對于地方財稅的掌控。各地征收錢糧“悉數解司”等于取消了以州縣為單位的財賦存留,州縣正項經費開支必須隨時向布政司及其所轄的戶部寄存庫領支。而清朝前期的奏銷制度,除了由布政司匯總所屬府州縣當年的賦稅出入數額,核造上報計簿(“奏銷冊”)給戶部審核外,還由督撫另外“復核”題奏,以達到相互監督的目的,以實現其集權的目的。從起運與存留的比例來看,清代中央有逐漸加強集權的趨勢。清初,存留與起運各占一半,隨著軍費開支和中央財政的匱乏,中央政府開始對地方存留進行削減,地方存留所占比例逐漸下降。康熙中葉至嘉慶、道光年間,地方存留一般不超過25%,嘉慶末年甚至僅為17.4%。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比例變成了頭重腳輕的局面,形成集權型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清代中央集權型財政關系至咸豐初年發生了轉變。此時,為了鎮壓各地起義,清政府軍費開支急劇膨脹,中央財政左支右絀。為了維持王朝統治,只得允許各省自行經營籌劃,從而導致地方財權擴張。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軍事力量開始崛起,并且通過征收厘金和推行捐輸等不同途徑籌措軍餉,而這些財政權力逐漸被地方督撫所掌控。由于地方權重,厘金逐漸成為地方財政收入,中央政府無法左右。此外,捐輸事宜雖要經戶部批準,但各地方設立名目繁多的勸捐機構,戶部根本無法考核其收支情況。各省督撫以厘金、捐輸等自籌經費,必然導致地方督撫財賦支配權日重,而“戶部之權日輕”,戶部的奏銷制度名存實亡。(摘自2017年08月07日《光明日報》,有刪改)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清朝,地方政府所征收的錢糧并不都上交中央,而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按照比例進行劃分,但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清朝通過控制地方財政,來調劑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收支比例以及不同省份、不同地方之間的收支余缺,從而建立起運和存留制度。為了強化中央對于地方財稅的掌控,康熙以后還采取了“悉數解司”和“奏銷”的舉措,可惜這些措施因各州縣無財賦存留難以推行下去。清朝咸豐初年后,為鎮壓各地起義,清政府軍費開支急劇膨脹,清政府被迫允許各省自行經營籌劃,清朝地方財權于是開始擴張。解析A項,“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錯誤,并非整個清朝都是這樣,文中有“清初,存留與起運各占一半”的信息。B項,“控制地方財政”是結果并非手段。C項,“因各州縣無財賦存留難以推行下去”于文無據。答案D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文章開頭就提出了論點,指出清朝地方政府被賦予了一定的財政權力,甚至在晚清出現了中央財權下移和地方分權的現象。文章用當時作為中央財政主管機構的戶部的各項舉措及起運、存留制度的實施,論證了清朝入主中原后對財權進行高度集中的觀點。在論證地方財權擴張而中央政府無法左右時,文章引用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后,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軍事力量開始崛起的事例。文章按主次順序,論證了清朝為強化中央集權所采取的各種財政措施,其中“悉數解司”與戶部掌管的“奏銷”制度成為論述的重點。解析D項,“按主次順序”錯誤,應為按“歷史時代的先后順序”;論述的重點并非“悉數解司”與“奏效”制度。答案D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傳統中國基本是將財權集中于中央,清朝時,管理區域的擴大和公共事務的增多,讓中央應接不暇,就賦予一定的財政權力給地方政府。清代初期,雖然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并無嚴格意義上的分野,但它們的劃分和調整卻是客觀存在的,這從“起運”“存留”制度可以看出。奏銷制度實施后,只要布政司匯總所屬府州縣當年的賦稅出入數額,再核造上報計簿給戶部審核,地方就可到戶部寄存庫領支經費。太平天國起義后,戶部的財權日輕,戶部的奏銷制度名存實亡,這與各地方設立名目繁多的勸捐機構,戶部根本無法考核其收支情況有關。解析C項,“地方”“到戶部寄存庫領支經費”是“悉數解司”制度;另外,奏銷制度實施還需要“由督撫另外'復核'題奏”。答案C(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題。秋風桐槐說項羽梁衡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澤湖畔繼續我的尋訪古樹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時,無意聽到百里外的項羽故里有兩棵古樹,下午即驅車前往。這里今屬江蘇省宿遷市,我原來以為故里者只是一古樸草房,或農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與項羽有關的舊物也只有這兩棵樹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中國人知道項羽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一篇《項羽本紀》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樹起了一個英雄,從此國人心中就有了一個永遠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遠去,舊物難尋,今天要想觸摸一下他的“體溫”,體會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來憑吊這兩棵樹了。那棵青桐,樹上專門掛了牌,名“項里桐”。據說,項羽出生后,家人將他的胞衣(胎盤)埋于這棵樹下,這桐樹就長得特別茂盛,青枝綠葉,直沖云天。項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現在已有兩千二百多年了。梧桐這個樹種不可能有這么長的壽命。但是,這棵“項里桐”卻怪,每當將要老死之時,樹根處就又生出一株小桐,這樣接續不斷,代代相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國神話中梧桐是鳳凰的棲身之地。有桐有鳳的人家貴不可言,項羽在此樹下出生蓋有天意。現在這棵九代“項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樹身帶著一團翠綠的披掛,輕掃著藍天白云。桐樹之東不遠處,有一棵巨大的中國槐,說是項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幾次決口,像一條黃龍一樣滾來滾去。這故里曾被淹沒、推平,唯有這棵槐樹不死。其樹身已被淤沒六米多深,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是它探出淤泥的樹頭,而這樹頭又已長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歲月滄桑,英雄多難,這個從淤泥中掙扎而出的樹頭某年又遭雷電劈為兩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還有電火燒過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樹洞,怒目圓睜,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質部分,只剩下半圓形的黑色樹皮,活像霸王剛剛卸落的鎧甲。這攝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靈的古槐,日修月煉,水淹不沒,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壯哉項羽!項羽是個失敗的英雄。他的失敗緣于他人性的弱點。他學而無恒,不肯讀書,學兵法又淺嘗輒止;他性格殘忍,動不動就坑(活埋)俘虜幾十萬;他優柔寡斷,鴻門宴放走劉邦,鑄成大錯;他逞個人英雄,常單騎殺敵,陶醉于自己的武功。這些都是他失敗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敗的一剎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個自我。垓下受困,他毫無懼色,再發虎威,連斬數將。當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圍時,便對敵陣中的一個熟人喊道,你過來,拿我的頭去領賞吧。說罷拔劍自刎。他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寧肯去見閻王,也羞于再見江東父老。項羽是民間篩選出來的體現了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們喜歡他的勇敢剛烈、純樸真實,就如喜歡關羽的忠義。歷史上的“兩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國人的偶像。這是民間的海選,與政治無關,與成敗無關,是與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兩個價值體系,一個是做人,一個是愛國。但項羽畢竟是曾活動于政治舞臺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歷史的鏡子。可以看出來,太史公是以熱情的筆觸、惋惜的心情刻畫這個人物的。后人也紛紛從不同角度褒貶他,評點他,抒發自己的感慨。項羽是一面歷史的多棱鏡,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譜,滿足人們多方位的思考。站在項羽城里,我想,我們現在還能知道項羽,甚至還可以開發項羽,第一要感謝司馬遷,第二要感謝這兩棵青桐和古槐。幸虧有這青桐、古槐為項羽故里存了一脈魂,為我們存了一條漢文化的根。一棵古樹就是一種文化的標志,為我們留存著那個時代的風云。秋風梧桐,黃河古槐,塑造了一個觸手可摸的項羽。(選自《人民日報》,有刪節)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作者前去憑吊青桐和古槐,不僅僅是因為這兩棵樹生長的年齡足夠長,更因為這兩棵樹寄托著作者對項羽的敬仰之情。文中的青桐樹雖然已歷經千載,但是依然青春勃發,翠綠挺拔,完全沒有留下歲月的痕跡,還是當年的樣子,真是天地間的奇跡。司馬遷以熱情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失敗的英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這種矛盾的態度也令后人對項羽褒貶不一。文章結尾一段,一方面照應文章的題目——“桐槐”“項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點明梧桐、古槐與項羽的親密關系。解析B項,“還是當年的樣子”表述錯誤,從文中第二段中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現在這棵九代'項里桐'正少年得志”可以推斷出。C項,“矛盾的態度也令后人對項羽褒貶不一”表述錯誤。D項,“與項羽的親密關系”表述不恰當,應改為“是項羽的精神風貌的象征”。答案A5?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解析此題考查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從所寫的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分析。從內容看是尋訪項羽故里的原因;在結構上,引出下文。參考答案①交代了作者尋訪項羽故里的原因;②引出下文著重要寫的青桐和古槐,從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6?文中說,項羽“成了一面歷史的鏡子”。那么鏡中的項羽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分條概括。(6分)解析解答此題,要重點研讀文中的第三段。這段文字從兩個大的方面評價了項羽的人性缺點和人格魅力。概括時可以將這兩個大的方面再作具體的切分,力求準確全面地概括。參考答案I①有責任,有擔當;②勇敢剛烈,純樸真實;③輕生死,知恥辱,重人格;④具有平民價值觀和生活旨趣;⑤學而無恒,不肯讀書;⑥性格殘忍,坑殺俘虜;⑦優柔寡斷,鴻門宴放走劉邦,鑄成大錯;⑧個人英雄主義,陶醉于自己的武功。(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題。失敗的英雄荊軻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當時秦國的最高統治者秦王嬴政。這件事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人們卻一直把荊軻看作一個英雄。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里描寫了五個刺客:曹沫、專諸、聶政、豫讓和荊軻。比較一下這五個人的業績,荊軻是刺殺最沒有成效的一個:刺秦完全以失敗告終,不但一無所獲,而且損失慘重,除了自己被殺外,還搭上秦武陽、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使燕國遭到秦國的報復。但是,荊軻卻成為這五個刺客中名氣最大的一個。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描寫荊軻的文字最長,描寫他一個人的篇幅超過了描寫其他四個人的總和,并且在描寫荊軻時,筆墨飽含感情,整個刺秦過程慷慨悲壯、驚心動魄,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馬遷又為什么要對荊軻如此偏重呢?因為荊軻比其他四個刺客高出一籌,而那又是因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謀刺的對手高出一籌。荊軻的分量之所以超過其他四個刺客的總和,是因為秦王的分量超過其他被謀刺的四個人的總和。況且,這個秦王后來橫掃六國,統一天下,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君王。兩千多年來,人們為荊軻失敗扼腕嘆息,紛紛分析失敗原因。有人認為是荊軻進咸陽宮失去了幫手;有人認為荊軻劍術不精,武功欠佳,沒有追殺到秦王;還有人認為荊軻有貪生心理,沒有在“圖窮而匕首見”的第一瞬間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給自己生還的希望。說荊軻有貪生心理我不敢認同,說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實。人們對“荊軻刺秦王”一直有一個誤會,以為荊軻來到咸陽宮的目的就是殺死秦王。其實燕太子丹派荊軻到秦國,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挾持齊桓公的事件,荊軻最好也能挾持住秦王,逼他歸還侵略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殺秦王。但最終兩個目的都沒達到。世人對荊軻的失敗耿耿于懷,是因為潛意識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荊軻真刺死了秦王——那時候嬴政還只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君而已,還沒有變成后來的秦始皇——那么,荊軻的名聲也就與《史記?刺客列傳》里其他的刺客一樣了,而不會脫穎而出。所以,荊軻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敗”。荊軻的英名雖與成敗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荊軻敢于越過易水,渡過黃河,來到強大的秦國,進入它的心臟地帶咸陽宮去單挑秦王;他遇到的對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對手都要強大,但他敢于向最強者挑戰;他去赴死,高歌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那個號稱十二歲就殺過人的秦武陽,一進咸陽宮就被那種威嚴的氣勢嚇得大驚失色時,他能談笑自如;當他面對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擁著的秦王時,他在孤獨中完成了他應該做的所有動作。荊軻在咸陽宮只戰斗了幾分鐘,然而這幾分鐘卻震撼了中國人幾千年。7?下列不屬于荊軻是“這五個刺客中名氣最大的一個”的原因的一項是()(3分)司馬遷對荊軻有偏愛,描寫荊軻的文字最長、最詳細,篇幅超過了描寫其他四個刺客的總和,使人們能對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司馬遷在描寫荊軻時,筆墨飽含感情,整個刺秦過程描寫得慷慨悲壯、驚心動魄,從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與分量,荊軻刺殺的對象后來成為封建王朝里統一中國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荊軻的名氣。荊軻與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為了刺殺而刺殺,而是為了表現自己敢于向最強者挑戰的精神。解析d項理解不當,這不是荊軻刺秦王的意圖,是作者的觀點。答案D&下列對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A荊軻是個流傳千古、名氣很大的刺客,作者開篇卻從他的刺殺業績寫起,指出荊軻是刺殺最沒成效的一個,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作者認為,荊軻未在“圖窮而匕首見”的第一瞬間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歸還侵略土地,這是有可能的,而說荊軻有貪生心理是一種誤解。世人對荊軻的失敗耿耿于懷,是因為潛意識里希望荊軻刺秦成功,作者認為這種愿望可以理解,從文中看,作者也懷著同樣的愿望。文中寫號稱十二歲就殺過人的秦武陽在咸陽宮大驚失色的表現是為反襯荊軻的鎮定勇敢,從而佐證文中的觀點——荊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這篇文章敘事多于議論,目的在于厘清荊軻這一英雄與其他刺客的不同,揭示荊軻刺秦失敗的真正原因:刺秦的目的本不在“刺”而是“脅迫”。解析C項,理解不正確。文章中看不出“作者也懷著同樣的愿望”。文章中,作者認為荊軻刺殺失敗的結果,比刺殺成功更好,從“所以,荊軻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敗'”一句中可以看出。E項,“敘事多于議論”說法不當,應為“議論多于敘事”;本文的寫作目的也不在“厘清荊軻這一英雄與其他刺客的不同”,而是在探討為什么千百年來“人們卻一直把荊軻看作一個英雄'。答案CE9.如何理解“這幾分鐘卻震撼了中國人幾千年”一句的含意?(4分)解析此題考查對語句含意的理解。這句話在文章的結尾有總結全文、強化觀點的作用。因此,理解時要結合作者的觀點分析。參考答案①荊軻在秦廷行刺的短暫幾分鐘,表現出慷慨赴死、大義凜然的氣節,是正義的化身。②這場短暫戰斗顯示了荊軻敢于單獨挑戰最強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膽略與英雄氣概。③刺秦行動雖然失敗了,但荊軻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影響深遠,長久地為中國人所深深敬仰。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題。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武安君從齊來,而燕王不館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參,義不離親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齊?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義而不臣,焉辭孤竹之君,餓而死于首陽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揚燕、秦之威于齊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興,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為可乎?則齊不益于營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窺于邊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所謂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對曰:“足下不知也。臣鄰家有遠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歸,其私之者憂之。其妻曰:‘公勿憂也,吾已為藥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進之。妾知其藥酒也,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乃陽僵棄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棄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適不幸而有類妾之棄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義益國,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選自《戰國策?燕策》)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且臣有老母于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且臣有老母/于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且臣有老母于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且臣有老母/于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解析文言斷句注意句子中的名詞、虛詞的位置,讀懂句子的大意。“于周”表示位置,不能放在句子的開頭,所以排除B、D兩項;“足下”作為“事”的賓語,不能分開,所以答案選A項。答案A11.下列對文中有關詞語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萬乘”,指一萬輛兵車。周代制度規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帝王;戰國時期,大的諸侯也稱“萬乘”。“咫尺”,周制八寸為咫,十寸為尺。謂接近或剛滿一尺。形容距離近。“身無咫尺之功”,就是“我”最近沒有功勞的意思。“足下”,是對對方的尊稱,是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這段文字中的“足下”就是這種用法。“三王”“五霸”,指的是先秦時期的八位杰出的君主:夏禹、商湯、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解析b項,“咫尺”也指微小。“身無咫尺之功”的“咫尺”就是形容微小。答案B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蘇秦通過列舉尾生、伯夷、曾參的事跡,說明自己也有向他們學習的愿望;結尾用一個小故事,說明了自己好心沒有好報的處境。蘇秦指出政治活動不能用普通的仁義道德來評價,“三王代興,五霸迭盛”都是因為他們“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蘇秦認為故事中那個小妾雖然能夠“活主父”“存主母”,卻因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這就是因忠信而獲罪的不公平事例。蘇秦認為自己像故事中的小妾一樣,因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罰,他擔心以后來侍奉燕王的人沒有誰自信能夠做到這樣了。解析A項,“列舉尾生、伯夷、曾參的事跡,說明自己也有向他們學習的愿望”錯,蘇秦認為這些人的做法“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答案A13.導學號9511401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且夫孝如曾參,義不離親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齊?(5分)(2)且臣之事足下,亢義益國,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5分)解析⑴“且夫”,發語詞,不用翻譯;“義”,從道義上講,“一夕宿于外”,介詞結構后置;“之齊”的“之”是動詞,出使。(2)“亢”,使……崇高;“乃”,竟然;“莫敢自必也”,沒有誰自信能夠做到這樣。參考答案|(1)臣要像曾參一樣孝順,就不能離開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讓他到齊國去呢?(2)而且我侍奉大王您,盡量使信義崇高,國家獲益,如今竟受罪責,我擔心以后天下來侍奉您的人;沒有誰自信能夠做到這樣。參考譯文有人對燕王毀謗蘇秦說:“蘇秦是天下最不講信義的人。大王以萬乘之尊非常謙恭地對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這是向天下人顯示了自己與小人為伍啊。”蘇秦從齊國歸來,燕王竟然不給他預備住處。蘇秦對燕王說:“我本是東周的一個平庸之輩,當初見大王時沒有半點兒功勞,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顯赫。現在我替您出使齊國,得到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國,可是您卻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說我不守信義,在大王面前中傷我。其實,我不守信義,那倒是您的福氣。假使我像尾生那樣講信用,像伯夷那樣廉潔,像曾參那樣孝順,具有這三種天下公認的高尚操行,來為大王效命,可以嗎?”燕王說:“當然可以。”蘇秦說:“有這樣的臣子,也不會來侍奉您了。”蘇秦道:“臣要像曾參一樣孝順,就不能離開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讓他到齊國去呢?像伯夷那樣廉潔,不吃白食,認為周武王不義,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國的君位,餓死在首陽山上。廉潔到這種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幾千里,來到微弱的燕國,侍奉處境艱危的國君呢?如果臣像尾生那樣守信用,和女子約會在橋下,那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娛樂勞動用工合同協議
- 平安車貸合同協議
- 定做門窗采購合同協議
- 安保招標合同協議
- 富寧商標轉讓合同協議
- 工廠住宿合同協議
- 實習合同或勞動協議
- 廣告裝修合同協議
- 學校裝電梯工程合同協議
- 寵物售賣合同協議
- 2024年高考英語訓練動詞(謂語、非謂語)單句語法填空50題
- 2024年杭州市高三二模英語試卷及答案
- 計算機基礎知識題庫1000道含完整答案(歷年真題)
- 介入手術需要的設備
- 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計算題200道
- 產后早開奶好處健康宣教
- 2024屆江蘇省期無錫市天一實驗校中考聯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面積》
- 八年級黃金矩形(公開課)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小講課指南(2021年版)全文解讀
- 巖石錨噴支護設計計算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