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性解讀:你為什么轉發朋友圈_第1頁
從人性解讀:你為什么轉發朋友圈_第2頁
從人性解讀:你為什么轉發朋友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人性解讀:你為什么轉發朋友圈

關于渠道的部分,業內人士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我只說內容。渠道重于內容,但內容是一切的基礎為什么有些文章能在朋友圈刷屏?為什么有些文章看完之后能引起你的轉發?為什么有些文章質量很高,但即使許多公眾號都轉載了,總的閱讀量和轉發量仍然寥寥?關鍵還是內容。如果內容足夠有傳播力的話,只需要適當的曝光,便能靠著讀者的人際傳播點燃引爆點。渠道能起到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換言之,渠道的重要作用只體現在垂直方向的首次曝光,傳播效果的好壞,最終還是取決于內容。這里要區分一點,好的內容和有傳播力的內容是不同的。能夠引起大眾轉發的內容,價值未必一定高于某些乏人問津的作品,只不過它們在某些方面上有著過人之處罷了。轉發的本質原理:自我補完為什么我們會樂于轉發一篇文章?也許是因為它有趣,也許是因為它有用,但背后的本質原因,都是因為這一點:它幫助我們進行了“自我補完”。自我補完,指的是:它與我們的觀念、認知、態度等基本一致,幫助我們強化和完善自己固有的信念,并被我們認同和接納,成為信念的一部分。簡單來說,我們的轉發行為,與認同、評論、收藏是不同的。后三者只屬于自己,但轉發一方面是認同,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表達。它涉及到自我印象管理。很多時候,我們轉發一樣東西,其實是被這樣的目的所主導的:1)我希望(或潛意識里希望)向受眾表達我的愛好、興趣和價值觀;2)我希望借由轉發的內容表達我的見解、認知和立場。前者涉及到轉發內容的類型,比如星座、時政、文化,等等。亦即“我認為我是一個這樣的人,我也希望我的受眾這樣看待我”。后者涉及到轉發內容的觀點,比如同情弱者、表現思維嚴謹等等。亦即,通過接受和再傳播的方式,讓轉發的內容代替自己發聲和表態。比如,當我們轉發辟謠的內容時,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夠遏制謠言的傳播,但其實也會抱著這樣的心態:成為朋友圈里正確信息的源頭,借由傳播正確信息獲取成就感和優越感(無貶義)。所以,轉發與認同的區別,在于:轉發需要把內容內化,成為自己信念的一部分,亦即自我補完。簡單來說就是:1)它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所想的東西;2)它幫助解決了一直以來的困惑和問題;3)它傳達的觀點被自己接受,并樂于向他人傳播?!白晕已a完”是轉發行為最本質的原理,一切分析都建立在這上面。引起轉發的特點我準備分兩個維度來談這一點:一是“有趣”,二是“有用”。任何一次轉發行為,都不是單單由某一種決定的,而是兩者的協同作用,亦即感性認識和理性認知協調下的結果。當我們覺得一篇文章有趣時,無非是說,它使我們產生了“沉浸感”,讓我們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轉發“有趣的文章”會帶來這么一種效果:一方面,會有一種成就感(你是因為我才看到這篇文章的);另一方面,會有這么一種微妙的共識——這篇文章很有趣,我通過轉發它表達我的認同,如果你也認同,那么我們就在冥冥中達成了共識,我們理解并認可對方的品味,認為對方是與自己相似的人。如何實現“有趣”呢?1)采用否定性的內容我們的心智傾向于辨認“不同”的東西,而非記住相似的內容,這是我們的進化過程決定的。因此,采用否定性的內容,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產生新鮮感和期待感,從而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閱讀,亦即提高“介入度”。舉例:“實名反對最高票的回答”“這不是危機,而是有策劃的營銷炒作”……2)制造懸念追逐懸念,同樣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恐懼未知的東西,害怕結果的缺失,這同樣是由進化決定的。環環相扣地制造懸念,一個解決之后立刻拋出下一個,可以最大化地吸引注意力。3)制造共鳴不贅述。制造共鳴的目的,是拉近跟受眾的距離,讓受眾時時刻刻能夠把自己代入進去。這方面的反例是許多營銷圖文。為什么它們顯得“硬”?就是因為它們為了植入品牌,會生硬地插入一段內容。受眾原以為主角會選擇A,但主角選擇了B,而目的只是為了植入品牌,這樣會立刻讓受眾出戲,起到嚴重的反效果。舉幾個反例:“你是不是會覺得……”(不,我完全沒有這樣覺得)“你會不會希望……”(不,我一點都不希望)“到這里你肯定會問了,究竟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就是……”(不,我一點都不想問,你也別告訴我答案,謝謝啊)……4)講故事故事永遠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文體,原因在于:故事相當于觀念來說,是一種“情境記憶”,我們容易記住具體發生過的經歷,是因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協同參與構建了回憶。因此,當我們閱讀故事時,喚起的是我們對于相似經歷的“情境記憶”,更容易讓我們產生認同感。與“有趣”相對的是“有用”。有些內容通篇說理,也能得到不菲的轉發,關鍵就在于它“有用”。那么,是不是“有用”就一定有傳播力呢?顯然不是的?!坝杏谩钡囊粋€重要原則是:有已知的部分,也有未知的部分,并且兩者要遵循一個適當的比例。具體可以參考這條公式:傳播力=話題關注度x未知占比/(已知占比-k)話題關注度:就是主題的關注度。關注度越高的內容越容易被轉發,這也是自媒體喜歡跟熱點的原因。像社交、情感、兩性、社會這類話題,也屬于每個人都會關注的話題,更容易被轉發。未知占比:指這篇文章里面,你不知道的內容所占的比例。已知占比:指這篇文章里面,你已經知道的內容所占的比例。k:這是每個人對這篇文章的預期。也就是說,他預期這篇文章會有百分之多少的內容是自己不了解的,屬于“新知”。這個值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這條公式表達了這個意思:任何一篇文章,要想有傳播力,不能通篇老生常談,也不能全文都是新知,必須圍繞著一個受眾關注的話題,建立在一些受眾已經了解的共識上,由此引導、推演出受眾所不知道的新知識。而如何把握“未知/已知”的比例,是最重要的部分??梢钥吹?,當這個比例完美符合預期時(已知占比約等于k,對應分母接近于0),傳播力是最強的;而假如我的預期是對半開,但是從第一行開始就完全看不懂(已知占比按照經驗,“已知占比”的值設定在0.3-0.5是較為合適的。當然這也跟平臺和受眾群體密切相關。其他除了上面講的這些,還有另外兩個影響傳播力的點。一是篇幅。與大眾所認知的可能相反,事實上,相對于短文章,長文章更容易被轉發。(很多調查數據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包括BuzzSumo,企鵝智庫,等等)這其實很簡單,前文已經說過,轉發最本質的原理是“自我補完”。你所轉發的內容,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別人怎樣看待你。對受眾來說,他們當然期望轉發的內容的價值更高,這樣可以表現自己的品味和頭腦,提高別人對自己的價值判斷。而相對來說,長文章更容易被認知為有價值的,傳播力度也比短文章更好。二是認知成本。也就是文章容易被閱讀和記憶的程度。大致包括這些點:1)標題·押韻;·對稱;·口語化;·結構簡單。2)結構·結論前置。也就是把結論和提要放在最前面;·多用列表。這樣清晰而一目了然;·邏輯清晰。順著文章讀的時候,以能夠讀出作者思考時的邏輯為佳。3)形式·重點加粗。容易一目了然辨認重點;·多用空行。讀起來舒服;·圖表輔助。一圖勝千言。4)內容·少用術語?!俺霈F一條數學公式,書的銷量會減少一半”?!け3至舭住:芏鄸|西讀者自己可以想到,沒有必要寫出來。那么,我們順著這個思路,來理一遍題目中提到的《圈子》。自我補完:它選擇了一個我們都會遇到的價值觀“社交”,說出了我們的心里話:“你們不喜歡我又怎么樣,我才不想去勉強自己融入你們”;它用多個故事串起一個角色的經歷,向我們傳達了兩種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而這是我們想知道的;它的結論強化了我們的信念:“讀了它,我更堅信自己是對的”;有趣:它采用了否定性的標題“不必強融”;它不斷地用一個個小情境制造懸念:Sunny接下去怎么樣了?Sunny為什么會這樣?等等;它的文筆不錯,選擇了一些常見的情境,讓讀者得以把自己代入進去;它用故事串起全文,吸引讀者一直閱讀下去。有用:話題關注度:它挑選了一個關注度極高的問題:融不進圈子怎么辦?我們關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